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民企进军海外油服市场,需民企间合作、联合国内外巨头,甚至进行海外并购,整合各方资源方能获得长足发展。
2014年7月4日,北京石油交易所研究员于鹏告诉《中国经济信息》记者,民资在海外从事油服既可以赚取佣金,又可能获得石油分成,是一条比较现实的可行之路。但受制于民资油服规模普遍不大,存在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欠缺等难题,亟待民企间合作,联合国内外巨头,甚至进行海外并购,整合各方资源才能获得长足发展。
于日前召开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指出,我国是世界上第二大的石油消费国。而我国可开采油气资源并不丰富,这直接导致我国在2013年,石油进口对外依存度接近60%,天然气进口对外依存度首次突破30%。为保能源安全,自2010年以来,国家相关部门一直鼓励能源企业,特别是私营企业“走出去”,建立更多油气补充通道。
做油服
——绕开原油交易的短板
民企“出海”主要有三种方式,收购油气资源、从事石油贸易和油服。前两种方式往往由于国内政策、石油价格波动、以及资金和公共关系等因素,对民资构成一定风险。结合国际油服市场的高速发展,国内众多民企选择从事油服业务也就不足为奇了。
收购油气资源往往被认为是最直接进入海外油气市场的方式。但据卓创资讯原油分析师高健分析却不然。他说:“从操作层面收购油气资源并不难,中国商业联合会石油流通委员会会长赵友山就曾组织民企海外找油。他们发现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原油报价都远远低于国内油价。”但按照目前的原油进口政策,海外原油必须交由“三桶油”排产,也就是说民企费尽心机搞到原油却依然无法解决油荒。于鹏说:“很多出去找油的地炼,都因为无法运回,在国外直接炼化又很难操作,无法实现加工增值。”
从事石油贸易也是如此,就算可以从国外市场获得原油,也无法运回国内。另外,在海外购买石油资源需要大量资金,还受到国际原油价格波动影响,加上油气资源所在国往往比较动荡,这都是无形的风险。所以,最终许多民企找油行动都不了了之。
渐渐地,民营油企意识到,只有油服是“稳赚不赔”的买卖。油服是石油机械和工程技术服务的统称,油服产业则指为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和生产中提供服务的行业,是整个石油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于鹏分析道:“民企从事油服最大好处是既可以从中赚取佣金,又可能获取石油分成,比较现实可行。”
2014年6月,国内规模最大的民资油服企业之一杰瑞集团为委内瑞拉国家石油公司提供的油田装备开始正式发运,这批固井、连续油管等油服设备价值总额达11.19亿元人民币。作为国内钻机和压裂设备的龙头企业,杰瑞集团和宏华集团都有约30%—80%的收入来源于海外油服。
从国际油服行业资本开支、钻井平台利用率和日费等数据来看,全球油田服务市场处于高景气度时期,尤其是应用于深海石油开发的半潜式和钻井船的利用率和日费上升明显。由此可见,眼下正是国内油服及相关设备企业走向海外的好时机。
“小而散”
——规模问题成民资软肋
民企“出海”虽已成势,但现实却不容乐观。中国民营油服企业大多数成立时间短,且规模小、业务单一。据悉,我国民资油服企业有约1200家,但平均资产只有4.8亿美元左右,其中年产值5000万元以上只有约50家,虽然已经有一半左右进入了国际市场,但其在国内的市场份额只有10%,在海外就更微乎其微。以他们的体量规模,想在海外与国际油服企业,甚至国有油服企业竞争是难上加难。
中投顾问分析师宛学智认为,国外油服业在上世纪初已初具规模,现已发展到重组和调整的阶段。2010年7月,全球最大的油服企业斯伦贝谢用110亿美元天价收购了全球第二大钻头生产商美国史密斯公司,加强其在石油钻井技术和天然气生产方面的优势。油服企业哈利伯顿则专注于采油工艺、工程建设、测井和钻井工艺等专业领域。在经营地域上,欧美大公司业务遍布全球,如斯伦贝谢在全球140多个国家和地区设有分支机构,2009年其在油田服务上的收入达205.18亿美元,有82%来自海外。在许多领域,我国民资油服企业都无力望其项背。
再说国企中海油服,是中国最大的油服企业之一,其业务已延伸至南美、北美、中东、非洲、欧洲、东南亚和澳大利亚。2013年年报显示,其在钻井、油田技术、船舶和物探四大板块稳步发展,实现经营利润67.26亿元。随着中海油服等国有油服企业拓展海外市场,也是与民营油服争食的竞争者。
多位专家表示,目前制约我国油服业最大的“绊脚石”依然是技术,“核心技术仍然掌握在国外几家大公司手中。”哈尔滨龙都石油有限公司负责人刘立柱则认为,融资问题也是民资油服企业的障碍,有些项目只是前期投资就可能高达10亿元。如此巨额的资金,单靠民企是难以筹集的。民企还普遍反映在财务、法务、物流和跨文化管理方面也有很大的问题。
可见,民营油服企业虽然数量众多,但与国外油服,甚至国有油服相比往往因为规模“小而散”,虽有船小好调头的优势,却导致其技术、资金和管理能力跟不上发展。
待整合
——集中力量助快速成长
分析海外油服巨头的发展史,其往往是一方面通过产业链的横向扩张提升一体化服务能力,另一方面则纵向发展高难度技术,构筑强大的技术壁垒。民资油企要想快速形成比较优势,亦需横向与纵向的整合。“民营公司间合作,积极与国内外巨头合作,参与海外并购,或直接收购海外油服企业,都不失为有效手段”,于鹏说。只有这样才能迅速提升规模,形成技术、资金、管理等方面的优势。
首先,民营企业间强强联合,一直被看做是一种比较好的整合方式。2014年3月12日,民资油服企业通源石油发布公告,称将与北京一龙恒业石油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共同出资5000万元设立合资公司“龙源国际石油技术服务有限公司”。据悉,同源石油近年一直在拓展美国、哈萨克斯坦、印尼等油服市场,一龙恒业则在缅甸、厄瓜多尔、委内瑞拉等国家开展修井、连续油管、压裂及钻井作业。有评论认为,双方合作将快速形成修井、油田化学技术服务和井下工具等方面的服务能力,并提升公司在钻井、压裂服务方面的能力和优势,从而全面完善公司业务结构,提升公司上下游一体化和综合技术服务能力。
其次,北京一龙恒业石油工程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丁福庆说:“通过混合所有制改革,民营油服将有更多与国有油企合作的机会,双方实现优势互补,进而提高民资油服企业的资金规模和技术水平。”据悉,目前安东石油、华油兴业、添利百勤等民营油服企业,都在与三大石油公司合作,并通过技术创新、生产新设备、创新管理模式,在国际油服市场上发挥作用。
最后,民企海外并购也能为其迅速成长铺平道路。于鹏说:“海外并购最为直接的收获就是获取技术。”海默科技收购美国Carrizo公司页岩油气开发项目就是证明,其通过收购直接获得了先进技术经验,在页岩气油服领域“一战成名”。
普华永道中国海外投资咨询服务主管合伙人黄富成表示,“中国民营企业可以通过并购的方式迅速获得成熟市场中完善的技术、销售渠道、供应链、资源、管理经验或品牌。”但并购这条路也不可能一帆风顺。于鹏分析认为,民资想成功并购国外企业,在金融、财务、法律等专业团队建设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2014年7月4日,北京石油交易所研究员于鹏告诉《中国经济信息》记者,民资在海外从事油服既可以赚取佣金,又可能获得石油分成,是一条比较现实的可行之路。但受制于民资油服规模普遍不大,存在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欠缺等难题,亟待民企间合作,联合国内外巨头,甚至进行海外并购,整合各方资源才能获得长足发展。
于日前召开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指出,我国是世界上第二大的石油消费国。而我国可开采油气资源并不丰富,这直接导致我国在2013年,石油进口对外依存度接近60%,天然气进口对外依存度首次突破30%。为保能源安全,自2010年以来,国家相关部门一直鼓励能源企业,特别是私营企业“走出去”,建立更多油气补充通道。
做油服
——绕开原油交易的短板
民企“出海”主要有三种方式,收购油气资源、从事石油贸易和油服。前两种方式往往由于国内政策、石油价格波动、以及资金和公共关系等因素,对民资构成一定风险。结合国际油服市场的高速发展,国内众多民企选择从事油服业务也就不足为奇了。
收购油气资源往往被认为是最直接进入海外油气市场的方式。但据卓创资讯原油分析师高健分析却不然。他说:“从操作层面收购油气资源并不难,中国商业联合会石油流通委员会会长赵友山就曾组织民企海外找油。他们发现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原油报价都远远低于国内油价。”但按照目前的原油进口政策,海外原油必须交由“三桶油”排产,也就是说民企费尽心机搞到原油却依然无法解决油荒。于鹏说:“很多出去找油的地炼,都因为无法运回,在国外直接炼化又很难操作,无法实现加工增值。”
从事石油贸易也是如此,就算可以从国外市场获得原油,也无法运回国内。另外,在海外购买石油资源需要大量资金,还受到国际原油价格波动影响,加上油气资源所在国往往比较动荡,这都是无形的风险。所以,最终许多民企找油行动都不了了之。
渐渐地,民营油企意识到,只有油服是“稳赚不赔”的买卖。油服是石油机械和工程技术服务的统称,油服产业则指为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和生产中提供服务的行业,是整个石油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于鹏分析道:“民企从事油服最大好处是既可以从中赚取佣金,又可能获取石油分成,比较现实可行。”
2014年6月,国内规模最大的民资油服企业之一杰瑞集团为委内瑞拉国家石油公司提供的油田装备开始正式发运,这批固井、连续油管等油服设备价值总额达11.19亿元人民币。作为国内钻机和压裂设备的龙头企业,杰瑞集团和宏华集团都有约30%—80%的收入来源于海外油服。
从国际油服行业资本开支、钻井平台利用率和日费等数据来看,全球油田服务市场处于高景气度时期,尤其是应用于深海石油开发的半潜式和钻井船的利用率和日费上升明显。由此可见,眼下正是国内油服及相关设备企业走向海外的好时机。
“小而散”
——规模问题成民资软肋
民企“出海”虽已成势,但现实却不容乐观。中国民营油服企业大多数成立时间短,且规模小、业务单一。据悉,我国民资油服企业有约1200家,但平均资产只有4.8亿美元左右,其中年产值5000万元以上只有约50家,虽然已经有一半左右进入了国际市场,但其在国内的市场份额只有10%,在海外就更微乎其微。以他们的体量规模,想在海外与国际油服企业,甚至国有油服企业竞争是难上加难。
中投顾问分析师宛学智认为,国外油服业在上世纪初已初具规模,现已发展到重组和调整的阶段。2010年7月,全球最大的油服企业斯伦贝谢用110亿美元天价收购了全球第二大钻头生产商美国史密斯公司,加强其在石油钻井技术和天然气生产方面的优势。油服企业哈利伯顿则专注于采油工艺、工程建设、测井和钻井工艺等专业领域。在经营地域上,欧美大公司业务遍布全球,如斯伦贝谢在全球140多个国家和地区设有分支机构,2009年其在油田服务上的收入达205.18亿美元,有82%来自海外。在许多领域,我国民资油服企业都无力望其项背。
再说国企中海油服,是中国最大的油服企业之一,其业务已延伸至南美、北美、中东、非洲、欧洲、东南亚和澳大利亚。2013年年报显示,其在钻井、油田技术、船舶和物探四大板块稳步发展,实现经营利润67.26亿元。随着中海油服等国有油服企业拓展海外市场,也是与民营油服争食的竞争者。
多位专家表示,目前制约我国油服业最大的“绊脚石”依然是技术,“核心技术仍然掌握在国外几家大公司手中。”哈尔滨龙都石油有限公司负责人刘立柱则认为,融资问题也是民资油服企业的障碍,有些项目只是前期投资就可能高达10亿元。如此巨额的资金,单靠民企是难以筹集的。民企还普遍反映在财务、法务、物流和跨文化管理方面也有很大的问题。
可见,民营油服企业虽然数量众多,但与国外油服,甚至国有油服相比往往因为规模“小而散”,虽有船小好调头的优势,却导致其技术、资金和管理能力跟不上发展。
待整合
——集中力量助快速成长
分析海外油服巨头的发展史,其往往是一方面通过产业链的横向扩张提升一体化服务能力,另一方面则纵向发展高难度技术,构筑强大的技术壁垒。民资油企要想快速形成比较优势,亦需横向与纵向的整合。“民营公司间合作,积极与国内外巨头合作,参与海外并购,或直接收购海外油服企业,都不失为有效手段”,于鹏说。只有这样才能迅速提升规模,形成技术、资金、管理等方面的优势。
首先,民营企业间强强联合,一直被看做是一种比较好的整合方式。2014年3月12日,民资油服企业通源石油发布公告,称将与北京一龙恒业石油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共同出资5000万元设立合资公司“龙源国际石油技术服务有限公司”。据悉,同源石油近年一直在拓展美国、哈萨克斯坦、印尼等油服市场,一龙恒业则在缅甸、厄瓜多尔、委内瑞拉等国家开展修井、连续油管、压裂及钻井作业。有评论认为,双方合作将快速形成修井、油田化学技术服务和井下工具等方面的服务能力,并提升公司在钻井、压裂服务方面的能力和优势,从而全面完善公司业务结构,提升公司上下游一体化和综合技术服务能力。
其次,北京一龙恒业石油工程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丁福庆说:“通过混合所有制改革,民营油服将有更多与国有油企合作的机会,双方实现优势互补,进而提高民资油服企业的资金规模和技术水平。”据悉,目前安东石油、华油兴业、添利百勤等民营油服企业,都在与三大石油公司合作,并通过技术创新、生产新设备、创新管理模式,在国际油服市场上发挥作用。
最后,民企海外并购也能为其迅速成长铺平道路。于鹏说:“海外并购最为直接的收获就是获取技术。”海默科技收购美国Carrizo公司页岩油气开发项目就是证明,其通过收购直接获得了先进技术经验,在页岩气油服领域“一战成名”。
普华永道中国海外投资咨询服务主管合伙人黄富成表示,“中国民营企业可以通过并购的方式迅速获得成熟市场中完善的技术、销售渠道、供应链、资源、管理经验或品牌。”但并购这条路也不可能一帆风顺。于鹏分析认为,民资想成功并购国外企业,在金融、财务、法律等专业团队建设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