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稻飞虱的发生与防治

来源 :农业与技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zmming1233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水稻作为文山州大春主要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常年保持在533万hm2左右。本文针对文山州稻飞虱为害的发生展开了一系列调查,总结了稻飞虱为害发生的原因并且提出一些有效的防治措施。
  關键词:
  文山州;稻飞虱;发生;防治
  中图分类号:S435112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754/jnyyjs20190330064
  1稻飞虱的形态特征
  稻飞虱成虫可分为长翅型和短翅型2种,长翅型的成虫体长5mm左右,短翅型的成虫体长在4mm左右,体表特征和颜色也有很大的区别。
  2稻飞虱的发生规律
  文山州地处滇东南部,是稻飞虱境外入滇的主要途径之一,年可发生4~5代,第2、3代为主害代,4月中旬[CD1]6月下旬育秧至拔节期以白背飞虱为害为主,7月上旬[CD1]9月中旬抽穗至黄熟期以褐飞虱为害为主,通过文山州各县(市)调查发现稻飞虱在直接为害时还可以传播病毒,造成虫害和病害共同发生。
  3稻飞虱的危害
  稻飞虱通过刺吸式口器吸食水稻的汁液,来干扰植株光合产物的输送,降低了植株根系的营养,使其提前衰老。通过观察发生虫害的水稻植株可以发现,稻飞虱聚集在稻丛的根部,大量吸取植株的汁液,使得营养物质供给不足,谷粒相较与正常植株干瘪,秕谷率也大大增加。此外,稻飞虱在吸取汁液的同时还会分泌凝固性唾液形成口针鞘,使植株的受伤部位难以愈合,阻碍正常的输导组织活动,造成水稻叶片失水变黄,基部腐烂,使植株的倒伏和死亡。稻飞虱在吸食汁液的同时还会携带各种病毒,比如褐飞虱会携带草状丛矮病和齿叶矮缩病等病毒,同时稻飞虱的排泄物滞留在植株的表面引发煤烟病,还由于其含有大量的糖类和氨基酸类营养物质,会吸引大量的稻螟虫,进一步危害水稻。
  4影响稻飞虱发生的因素
  41稻飞虱属于迁飞性害虫
  稻飞虱可以通过飞行迁移来扩散,而稻飞虱的危害程度与迁入的虫量和时间有重要关联。目前由于全球的气候变化,南北气流的对流相较于从前更加频繁,大大促进了稻飞虱的迁移效率,使得近年来稻飞虱虫害的发生频率越来越高。
  42稻飞虱的繁殖效率高
  稻飞虱具有产卵多、成熟快的特点,只要有成虫迁入而没有采取有效措施的话,成虫会大量繁殖,使种群数量快速增加,产生大面积的虫害。
  43人为因素的影响
  目前文山州水稻种植是与自然生态环境下不同的人工栽培体系,种植面积广、密度大等特点都为稻飞虱的发生和扩散提供了条件。同时在生产活动中滥用杀虫剂会使稻飞虱的耐药性增强,甚至会出现刺激成虫产卵及使幼虫提前成熟的现象,不仅难以杀灭害虫反而会增加其数量,导致虫害难以控制。
  5稻飞虱的防治
  51农业防治
  在种植中使稻田集中在一起,可以有效防治飞虱的飞行转移,交叉危害。在日常的种植管理中使用科学的方法,合理施水、施肥,使植株健康生长,提高抗病和抗虫的能力。还要防止过早的封行导致幼苗的发育迟缓,适当增加稻田的通风透光,可以有效地降低稻丛的湿度,提高光合效率,既能提高水稻的抗性也能提高产量。
  52生物防治
  在灭虫过程中,除了最普遍的使用农药外还可以使用一些绿色无污染的方法。利用稻飞虱的天敌来控制虫害的发生,通过调整田间的生态环境,保护害虫
  天敌,提高其数量,充分发挥生物防治的作用。稻飞虱主要集中在水稻的基部为害,可以根据这些特点采取养鸭来防治害虫,使用稻田养鸭的方法,在防控虫害的同时还增加了额外的收益。同时减少农药的使用来提高稻田的水质,适宜青蛙的生存,让青蛙来捕虫。
  53物理防治
  针对害虫的习性,可以在田间安装杀虫灯来诱杀稻飞虱成虫,既高效又对环境无污染,是一种良好的防治手段。
  54化学防治
  通过研究稻飞虱的生长周期等特点,对稻飞虱各生长阶段采用不同的防治措施,可以重点针对稻飞虱卵的孵化时期和2~3龄幼虫的盛发期,使用高效低毒性的农药来进行灭杀害虫。目前市面上防治的农药主要有噻嗪酮、噻虫嗪、吡蚜酮、呋虫胺、烯啶虫胺、吡虫啉等及其它们的复配制剂。此外,在喷洒农药时还可以加入一些防病的药物,起到虫病共同防治的效果。基于稻飞虱主要集中在水稻基部,可以在施药过程中重点在基部喷施药液。针对稻飞虱的抗药性,要注意轮换使用药剂和选用新的药剂,在喷洒农药时要注意在田间保留一定的水层。在水稻的发育后期,可以适当加大农药的使用,增大喷洒量,做好最后的虫害防治工作。
  水稻稻飞虱是远距离迁飞性害虫,是危害水稻的主要害虫。因其危害具有隐蔽性、突发性和猖獗性,防治失控常会造成大发生、大流行,危害到水稻、玉米和麦类等作物生长,严重时会造成颗粒无收。为确保水稻粮食生产,要综合各种有效措施抓住关键时机及早防除,确保粮食生产安全。
  作者简介:
  卢建霖(1982- ),女,本科,云南砚山人,农艺师,研究方向:植物保护研究。
其他文献
摘 要:我国的社会经济经过长期的发展,已迈向一个全新的层次。但伴随着经济发展进步而来的能源短缺问题,已成为当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重要制约因素。提高资源利用率、发展可再生的生物能源,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建设过程中,解决能源短缺问题的重要措施。本文对生物质发电用秸秆打捆机的重要意义以及设计方案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为我国生物能源的发展提供更多有用的建议。  关键词:生物质;发电;秸秆;打捆机  中图分
摘 要:为了鉴定国家小麦良种攻关科研单位选育的14个小麦新品系在黄淮麦区南片的生态适应性,加快小麦育种进程,于2017—2018年在河南安阳生态区域进行了14个小麦新品系的适应性鉴定试验。结果表明:14个小麦新品种中,有10个品种(品系)比当地对照品种周麦18增产,参试品系产量变幅在5539.85~6539.94kg/hm2,平均产量为6132.67kg/hm2。  关键词:小麦新品系;黄淮麦区;
摘 要: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各行业的发展状况都得到了极大的改善。过去人们种植农作物需要撒肥料,有时候没有肥料就靠天气种植,让农作物自生自灭,而现在随着科学生产技术的不断发展,出现了许多能够辅助农作物生产的机械设备。个体户的小面积种植,基本全靠人工作业,从播种到收割需要时刻有人管护;有些农户将农作物作为商用,会承包大面积田地,而这些承包的田地一般都是靠机械进行播种和收割。但无论是小产量的种植还是高产
摘 要:本文根据多年从事地基处理的工作经验,以百度云计算中心(山西阳泉)项目为实例,重点分析了深厚杂填土复杂地层中灌注桩成桩技术的难点,并提出了解决方法,对相同地质条件的地基处理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复杂地层;灌注桩;难点;解决方案  中图分类号:S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754/j.nyyjs.20191015079  1 引言  随着我国基础建设的不断推进,许多公路、
摘 要:水体污染问题已引起全球范围内的广泛关注,而光催化技术在水体污染物处理方面展现出了愈发显著的应用潜力,本文以石墨相氮化碳(g-C3N4)为例,探究了其在光催化技术领域的研究进展,并选用亚甲基蓝这种典型的染料污染物作为去除对象,分析了光催化技术在水体污染物去除中的应用。  关键词:水污染;光催化;石墨相氮化碳(g-C3N4);亚甲基蓝  中图分类号:S-3   文献标识码:A  引
摘 要:利用常规观测资料以及数值模拟预报,对2018年2月8—9日,发生在甘肃河西西部—玉门的一次大风沙尘、大雪天气过程进行分析,得出此次天气形成原因,并对其对各行业影响进行评估,提出大风沙尘、大雪天气的应对措施。  关键词:大风沙尘;大雪;成因;评估;防御措施  中图分类号:S1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754/j.nyyjs.20200930040  引言  空气的水平运
摘 要:内香8518是由内江杂交水稻科技开发中心利用自育的优质、香型不育系内香5A与自选抗病优质恢复系内恢95-18配制的优质香型杂交稻组合,具有“优质、高产、多抗”的特性。该组合在罗江基地采用母本直播制种多年,技术成熟,产量稳定。本文介绍了该组合在罗江基地母本直播高产制种的技术要点。  关键词:内香8518;母本直播;高产制种技术  中图分类号:S511.2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
摘 要:为了进一步提高泰妙菌素的发酵水平,通过单因素试验确定生产菌T19-127L最佳种瓶培养时间为4d,最佳发酵周期为9d,最佳紫外照射时间为160s;采用紫外诱变技术,筛选到1株突变菌株,遗传性状稳定;通过发酵摇瓶验证,其摇瓶效价为13352u·mL-1,比出发菌株(9605u·mL-1)提高39%,连续传代实验结果表明,其具有良好的遗传稳定性。  关键词:泰妙菌素;紫外诱变;选育;效价  中
摘 要:为了探究不同生物菌肥产品组合对十堰地区蔬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减少肥料使用量及土壤中的化肥残留,于2019年研究了不同生物菌肥在大田白菜上的应用效果。试验设置不同施肥配方处理,调查并测定白菜长势、产量、土壤的速效N、P、K以及白菜的亚硝酸盐含量和可溶性糖含量。结果表明:底肥用生物有机肥代替1/3用量的化肥、追肥时使用不同冲施型菌剂或菌肥代替常用的蔬菜专用肥,不影响白菜的生长及产量并可显著提高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建设美丽乡村,提出了很多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做好今后工作提供了重要遵循。建设美丽乡村,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载体,是小康社会在农村的具象化表达。自2013年河南省启动“美丽乡村”建设试点工作以来,商丘市积极探索发展模式,取得一定成绩,但是商丘市美丽乡村建设起步相对较晚,总体上仍处于探索期。本文采用实地访谈、观察、调研和文献研究相结合的方法,结合国外发达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