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6年4月,北京市教委叫停借“早培班”名义举行的选拔性考试。北京市教委表示,已了解到有学校以“早培班”名义组织考试选拔超常儿童,此举违反了义务教育阶段入学的有关政策,市教委已责令学校停止招生,并要求在全市范围内停止以“早培班”、超常儿童班名义举行的任何选拔性考试。
北京市教委的上述举措一时间将“早培班”的概念引入舆论视野,并引发了各方讨论。
什么是“早培班”?
“早培班”通常指的是对于智力超常、在某方面有突出特长的儿童所进行的一种培养模式。在北京,许多学校都开设有“早培班”,譬如,北京八中开设有“少儿班”和“素质班”,北京育才学校开设了超常儿童实验班,清华附中开设了“优才班”,人大附中开设了“早培班”。这其中,最早开设“早培班”的当属北京八中。
1985年,北京八中开始创办“少儿班”。“少儿班”的学制为4年左右。“少儿班”招收有北京市户口、年龄在10岁左右、具有小学四年级文化程度的智力超常儿童,经过4年的培养,使他们完成小学五年级、六年级、初中和高中的全部课程,即完成普通学生8年的学业,毕业时要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优秀高中毕业生。
“少儿班”被叫停,引发各方讨论
此次北京市教委叫停八中“少儿班”的行为,首先引发了八中“少儿班”师生的强烈反对。
八中某老师:这一刻只有愤怒与心痛!八中的“少儿班”经过30多年的潜心研究和一代代老师们的辛勤付出,培养了一批批高端人才,形成了一整套较科学、完备、有效的超常儿童甄别和教育方式,使很多在普通学校无法得到满足的,甚至可能会被误认为是有问题的孩子,得到符合他们特性的教育,成为高端人才。在“少儿班”的教育与培养下,孩子们身心愉悦,健康,思想积极向上,学业成绩优异。这是真正践行素质教育啊!
八中“少儿班”的同学们也撰文驳斥这一行为。某“少儿班”同学通过图文形式写了一篇《论“少儿班”取消》,他说自己为是八中“少儿班”的学生感到“与有荣焉”。对投诉者取消“少儿班”的理由如“那简直在折磨那些幼小的心灵”“‘少儿班’是一种揠苗助长,以后将重复仲永的悲剧”等善意的说法,小作者认为很荒谬。“我们不是那种什么压力也不能承受的3岁儿童”“所以照诸位的说法,我们成了仲永。实际上,说委婉些这叫混淆是非,说准确些这差不多成了一种侮辱:就好像我们是专门乞讨卖艺的‘少儿班’!况且,如果小仲永受到了‘少儿班’式教育,他一定前途无量。”他认为一些想要取缔“少儿班”的人其实是“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最后,他还呼吁“不要让这有着30年历史的‘八少’毁于一旦!不要让我们重演《伤仲永》的悲剧”。
除了八中“少儿班”的师生们反对叫停“少儿班”,同样反对这一行为的也不在少数。知乎某网友说:“智力发育稍迟的小朋友有专门学校,那稍微快了一点的也应该有啊。车都可以分快慢车道了,何况是人。”
将他们的观点总结一下,大概有以下几点:
1.超常儿童和低能儿童,同样是特殊教育中的两个专业,但前者常年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在国外,特别是在欧美,超常教育已是一个十分普遍的专业方向。
2.强制让超常儿童和其他儿童混班,是对超常儿童的伤害。老师为了顾及其他同学而放慢讲课速度,使得他们觉得上课非常无聊。而小孩子控制不住自己,为了打发这种无聊而做出的举动,又经常被老师以“不守纪律”为由批评。一旦长期处于这种环境下,这个孩子就很可能真的变成问题学生了。
3.八中“少儿班”得到了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超常儿童研究中心的支持与合作。
4.八中“少儿班”的招生人数和选拔方式,保证了它并不会招收到正常学生。
当然,支持叫停“少儿班”者也发表了他们的观点。现如今,选拔超常儿童不再是神童的专利,俨然异化成孩子“小升初”的一条捷径。“早培班”招生因不受户口、划片等限制,备受一些家长追捧,这背后隐含着激烈的升学竞争。超常儿童培训、考试的背后,多有执着于攀比的“虎妈”“狼爸”的身影,而一些培训学校的出现则迎合了部分家长的这种非理性需求。随着“早培班”增多,社会上也衍生出各种各样的培训班,向“早培班”提供培训,成为家长变相择校的途径。另外,借助课程改革和教育管理的精细化设计,超常儿童的培养并不见得会被压制。
某学生家长:你说“早培班”选的是智商超常的孩子没错,但那也是被“虎妈”“狼爸”强推出来的,学生普遍需要每周上二十几个小时的课外班,每天大量刷题,晚上10 : 30甚至11 : 00点才睡觉。小小年纪学习时间比大人工作时间还长。
某“少儿班”同学:“少儿班”会剥夺很多青少年本应该有的高中生活的体验,因为人数少,各种活动举办不起来,真的少了很多大多数人高中可以有的社团经历等……而且因为圈子小,在“少儿班”的时候不需要太多社交,导致大多数人到了大学后发现与陌生人社交、扩大自己的圈子无比困难。
超常儿童能被培养出来吗?
总结上述的观点,可以发现双方争论的焦点在于对超常儿童的特殊教育以及是否应该培养出超常儿童。那么,超常儿童能被培养出来吗?
柳女士的女儿两岁起就表现出了与其他孩子的不同,她发现并不怎么刻苦练琴的女儿,在音乐课上总是第一个听出和弦;让她学围棋,她很快就能下赢比她先学的哥哥、姐姐。柳女士一直觉得天才就是天才,不可能是培训出来的,所以在女儿参加“早培班”的测试时,几乎是裸考。女儿从考场出来后,柳女士问她考得怎么样,女儿回答,不难,但是,对具体考了什么内容似乎回答不出来。
让柳女士震惊的是,与女儿同时出来的另外一个女孩,却从头到尾把考试中出现的每道题都写了出来,并且一边写一边说:“这样的题我见过。”“这样的题我们练过。”……柳女士第一次感受到了培训与否的差距。
那么,培训有效果吗?超常儿童能够被培养出来吗?中科院心理所超常儿童研究中心主任施建农指出,遗传学、生物学等学科的研究结果表明,孩子从出生开始,天赋确实存在差异。从中外心理学家对儿童智力普查的结果来看,智力超常儿童占同龄儿童的比例一般为1%至3%。超常儿童虽然存在,但所占比例极小,大多数孩子即使参加培训也变不成神童,实践也一再证明“超人”多数只是个传说。
名校早培能“一停了之”吗?
北京教委叫停八中“少儿班”的出发点是保证教育的公平,那么,名校早培能“一停了之”吗?
天才教育历来饱受非议,站在正常人的角度理解不了天才儿童的世界,而一个或几个失败的案例总是会被过度解读。有些孩子,或出于天资卓越,或因为较早启蒙,确实与一般的孩子相比更有天分。只有进行特殊方式的教育和引导,这些天才儿童才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能力与天性。北京市教委的“早培班”“叫停令”,看似更符合一般孩子的教育规律,实际上却脱离了这些超长儿童的实际需要。
一篇《伤仲永》,让人们担心对天才儿童的关注会变成揠苗助长。但仲永之外,古代还有更多的天才儿童最终成长为人才,王勃、骆宾王、曹冲、司马光,都是年少出众,也都在成年后有一番成就。可见,天才确实存在,关键在于如何去教育引导。
“早培班”作为发现天才儿童、引导天才儿童的特殊教育形式,实际上与义务教育的宗旨并不违背。既然正常的学校教育满足不了这些儿童对知识的渴望,额外给他们吃些“加餐”也理所应当。知识的灌注理应适应孩子的需要,这些天才儿童作为吸纳知识的“大胃王”本就应该多吃些,以一般的“食量”来衡量他们,难免就会让他们的学习能力“挨饿”。
应该叫停的,不是那些针对天才儿童的“早培班”,而是那些在填鸭式教育下成长起来的“伪天才”和一些把自己的孩子往天才之路上生拉硬拽的家长。当前社会,有一些家长喜欢塑造天才,明明孩子只是普通天赋,非要靠后天努力培养成“人工天才”。
不能因为治理乱象,就把“孩子”和“洗澡水”一起倒掉。根据天才儿童的个人情况量身打造教育计划的“早培班”不应被叫停,但那些靠名校内招为卖点、报送学生为噱头的培训班则应被彻查。简单的“一停了之”,看似会迎来大多数人的叫好,实际上却会耽误真正天才们的成长。
北京市教委的上述举措一时间将“早培班”的概念引入舆论视野,并引发了各方讨论。
什么是“早培班”?
“早培班”通常指的是对于智力超常、在某方面有突出特长的儿童所进行的一种培养模式。在北京,许多学校都开设有“早培班”,譬如,北京八中开设有“少儿班”和“素质班”,北京育才学校开设了超常儿童实验班,清华附中开设了“优才班”,人大附中开设了“早培班”。这其中,最早开设“早培班”的当属北京八中。
1985年,北京八中开始创办“少儿班”。“少儿班”的学制为4年左右。“少儿班”招收有北京市户口、年龄在10岁左右、具有小学四年级文化程度的智力超常儿童,经过4年的培养,使他们完成小学五年级、六年级、初中和高中的全部课程,即完成普通学生8年的学业,毕业时要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优秀高中毕业生。
“少儿班”被叫停,引发各方讨论
此次北京市教委叫停八中“少儿班”的行为,首先引发了八中“少儿班”师生的强烈反对。
八中某老师:这一刻只有愤怒与心痛!八中的“少儿班”经过30多年的潜心研究和一代代老师们的辛勤付出,培养了一批批高端人才,形成了一整套较科学、完备、有效的超常儿童甄别和教育方式,使很多在普通学校无法得到满足的,甚至可能会被误认为是有问题的孩子,得到符合他们特性的教育,成为高端人才。在“少儿班”的教育与培养下,孩子们身心愉悦,健康,思想积极向上,学业成绩优异。这是真正践行素质教育啊!
八中“少儿班”的同学们也撰文驳斥这一行为。某“少儿班”同学通过图文形式写了一篇《论“少儿班”取消》,他说自己为是八中“少儿班”的学生感到“与有荣焉”。对投诉者取消“少儿班”的理由如“那简直在折磨那些幼小的心灵”“‘少儿班’是一种揠苗助长,以后将重复仲永的悲剧”等善意的说法,小作者认为很荒谬。“我们不是那种什么压力也不能承受的3岁儿童”“所以照诸位的说法,我们成了仲永。实际上,说委婉些这叫混淆是非,说准确些这差不多成了一种侮辱:就好像我们是专门乞讨卖艺的‘少儿班’!况且,如果小仲永受到了‘少儿班’式教育,他一定前途无量。”他认为一些想要取缔“少儿班”的人其实是“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最后,他还呼吁“不要让这有着30年历史的‘八少’毁于一旦!不要让我们重演《伤仲永》的悲剧”。
除了八中“少儿班”的师生们反对叫停“少儿班”,同样反对这一行为的也不在少数。知乎某网友说:“智力发育稍迟的小朋友有专门学校,那稍微快了一点的也应该有啊。车都可以分快慢车道了,何况是人。”
将他们的观点总结一下,大概有以下几点:
1.超常儿童和低能儿童,同样是特殊教育中的两个专业,但前者常年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在国外,特别是在欧美,超常教育已是一个十分普遍的专业方向。
2.强制让超常儿童和其他儿童混班,是对超常儿童的伤害。老师为了顾及其他同学而放慢讲课速度,使得他们觉得上课非常无聊。而小孩子控制不住自己,为了打发这种无聊而做出的举动,又经常被老师以“不守纪律”为由批评。一旦长期处于这种环境下,这个孩子就很可能真的变成问题学生了。
3.八中“少儿班”得到了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超常儿童研究中心的支持与合作。
4.八中“少儿班”的招生人数和选拔方式,保证了它并不会招收到正常学生。
当然,支持叫停“少儿班”者也发表了他们的观点。现如今,选拔超常儿童不再是神童的专利,俨然异化成孩子“小升初”的一条捷径。“早培班”招生因不受户口、划片等限制,备受一些家长追捧,这背后隐含着激烈的升学竞争。超常儿童培训、考试的背后,多有执着于攀比的“虎妈”“狼爸”的身影,而一些培训学校的出现则迎合了部分家长的这种非理性需求。随着“早培班”增多,社会上也衍生出各种各样的培训班,向“早培班”提供培训,成为家长变相择校的途径。另外,借助课程改革和教育管理的精细化设计,超常儿童的培养并不见得会被压制。
某学生家长:你说“早培班”选的是智商超常的孩子没错,但那也是被“虎妈”“狼爸”强推出来的,学生普遍需要每周上二十几个小时的课外班,每天大量刷题,晚上10 : 30甚至11 : 00点才睡觉。小小年纪学习时间比大人工作时间还长。
某“少儿班”同学:“少儿班”会剥夺很多青少年本应该有的高中生活的体验,因为人数少,各种活动举办不起来,真的少了很多大多数人高中可以有的社团经历等……而且因为圈子小,在“少儿班”的时候不需要太多社交,导致大多数人到了大学后发现与陌生人社交、扩大自己的圈子无比困难。
超常儿童能被培养出来吗?
总结上述的观点,可以发现双方争论的焦点在于对超常儿童的特殊教育以及是否应该培养出超常儿童。那么,超常儿童能被培养出来吗?
柳女士的女儿两岁起就表现出了与其他孩子的不同,她发现并不怎么刻苦练琴的女儿,在音乐课上总是第一个听出和弦;让她学围棋,她很快就能下赢比她先学的哥哥、姐姐。柳女士一直觉得天才就是天才,不可能是培训出来的,所以在女儿参加“早培班”的测试时,几乎是裸考。女儿从考场出来后,柳女士问她考得怎么样,女儿回答,不难,但是,对具体考了什么内容似乎回答不出来。
让柳女士震惊的是,与女儿同时出来的另外一个女孩,却从头到尾把考试中出现的每道题都写了出来,并且一边写一边说:“这样的题我见过。”“这样的题我们练过。”……柳女士第一次感受到了培训与否的差距。
那么,培训有效果吗?超常儿童能够被培养出来吗?中科院心理所超常儿童研究中心主任施建农指出,遗传学、生物学等学科的研究结果表明,孩子从出生开始,天赋确实存在差异。从中外心理学家对儿童智力普查的结果来看,智力超常儿童占同龄儿童的比例一般为1%至3%。超常儿童虽然存在,但所占比例极小,大多数孩子即使参加培训也变不成神童,实践也一再证明“超人”多数只是个传说。
名校早培能“一停了之”吗?
北京教委叫停八中“少儿班”的出发点是保证教育的公平,那么,名校早培能“一停了之”吗?
天才教育历来饱受非议,站在正常人的角度理解不了天才儿童的世界,而一个或几个失败的案例总是会被过度解读。有些孩子,或出于天资卓越,或因为较早启蒙,确实与一般的孩子相比更有天分。只有进行特殊方式的教育和引导,这些天才儿童才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能力与天性。北京市教委的“早培班”“叫停令”,看似更符合一般孩子的教育规律,实际上却脱离了这些超长儿童的实际需要。
一篇《伤仲永》,让人们担心对天才儿童的关注会变成揠苗助长。但仲永之外,古代还有更多的天才儿童最终成长为人才,王勃、骆宾王、曹冲、司马光,都是年少出众,也都在成年后有一番成就。可见,天才确实存在,关键在于如何去教育引导。
“早培班”作为发现天才儿童、引导天才儿童的特殊教育形式,实际上与义务教育的宗旨并不违背。既然正常的学校教育满足不了这些儿童对知识的渴望,额外给他们吃些“加餐”也理所应当。知识的灌注理应适应孩子的需要,这些天才儿童作为吸纳知识的“大胃王”本就应该多吃些,以一般的“食量”来衡量他们,难免就会让他们的学习能力“挨饿”。
应该叫停的,不是那些针对天才儿童的“早培班”,而是那些在填鸭式教育下成长起来的“伪天才”和一些把自己的孩子往天才之路上生拉硬拽的家长。当前社会,有一些家长喜欢塑造天才,明明孩子只是普通天赋,非要靠后天努力培养成“人工天才”。
不能因为治理乱象,就把“孩子”和“洗澡水”一起倒掉。根据天才儿童的个人情况量身打造教育计划的“早培班”不应被叫停,但那些靠名校内招为卖点、报送学生为噱头的培训班则应被彻查。简单的“一停了之”,看似会迎来大多数人的叫好,实际上却会耽误真正天才们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