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公园建设背景下县域产业转型优化路径分析:以四川省宝兴县为例

来源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ish33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国加快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进程中,统筹考虑自然生态系统的科学保护和周边社区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以县域产业发展为研究对象,选取与大熊猫国家公园关系密切的四川省雅安市宝兴县为例,分析了国家公园建设对县域经济发展和对农户生计的影响,基于此提出县域产业转型优化的路径和配套政策建议.当地经济应从高度依赖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产业向农牧林循环利用的生态农业和以生态旅游、自然教育等为主导的服务业进行转型优化,并在优化政策环境、完善共建共管共治机制、完善基础设施、加大投融资支持、产业技术引导等方面提供政策支持.
其他文献
国际话语权一直是各主权国家表达自己诉求,维护自身利益的博弈点.近年来,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异军突起奏响了推进全球生态文明改革进程的乐章,提高了中国在国际生态文明话语领域的音量.伴随中华人民共和国70多年的风雨历程,我国生态文明国际话语权实现了从积蓄中国动力到传播中国声音,从讲好中国故事到阐述中国主张的巨变.构建我国生态文明国际话语权就要统筹全国上下一盘棋,官方民间双重外交齐配合,积极组织多国多边活动,勇担世界生态建设重任.这对巩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成果,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话语体系,提高我国在国际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哲学思想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拓展于全球环境与发展问题日益突出的21世纪初,应用创新于2012年党的十八大之后大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进程,目前呈现出开展体系化、建构性学术研究的要求和趋势.通过“马恩经典文本的生态哲学思想挖掘与阐释”“马恩经典理论的生态哲学思想解蔽与拓新”“马恩生态哲学思想的中国化与时代化”“国外马恩生态哲学思想研究的追踪研判”等方面的研究,初步形成了以人与自然关系为理论主题的“马克思恩格斯生态哲学思想”“马克思生态哲学思想”“恩格斯生态哲学思想”“马克思主义生态哲
以“人”或“自然”为中心的生态伦理对人与自然共生正义的研究容易陷入抽象主义.从历史唯物主义出发,在劳动中实现人与自然共生正义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要求.生态劳动是实现人与自然共生正义的实践手段.基于生态劳动的人与自然共生正义图景,实现从“人”是主体到“人与自然”互为主体、从认识“人”向认识“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从抽象伦理规约向生态实践的全面转向.唯物史观叙事中人与自然的共生正义重构,对推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经济发展的绿色转型以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恩格斯各时期的理论文本都蕴含着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探讨,显现出一条逐渐成熟的思想发展线索:早期突破虔诚主义传统,赋予人与自然以独立的地位和性质;中期超越机械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理解人与自然关系;晚期在自然科学发展基础上和人类学打开的广阔视野下,丰富拓展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恩格斯人与自然关系思想的演进历程,不仅在个体认识发展意义上,而且在人类群体思维发展意义上,对我们正确认识人与自然关系有重要启示,那就是一方面要避免重犯神秘主义、唯心主义、机械主义、形而上学的错误,另一方面在继
朱熹之学的主旨是修身成己,完善自己的品德.朱熹认为,对禽兽、昆虫、草木等其他生命的道德关怀事关“防养善端、培植治本”,关系到人美德的保存与养成.朱熹改造了儒家“成己”“成物”思想,认为儒者的修养方法——“格物致知”是格物之“所当然”,这是从自家性理出发,因“物之理”而行,合内外之理,“仲夏斩阳木,仲冬斩阴木”,“非其时不伐一木,不杀一兽”,实行“时禁”,遵循儒家环境行为规范.朱熹认为,圣贤帮助、促成天“生物”“成物”职能的实现,裁成外物是圣人的美德.朱熹从修身成己的角度,对儒家传统环境政治、道德思想进行改
克里考特是大地伦理学的重要继承者与阐释者,并为大地伦理学的哲学理论提供了思想基础.尽管国内外学者已经从多种角度对克里考特的环境伦理思想进行了深入研究,但是并没有对克里考特的根本性理论前提,即世界观与价值观的统一性进行探究.而克里考特就是基于世界观与价值观的统一性这一根本性理论前提来对大地伦理进行阐释与辩护的.为了弥补学界的研究空白,分析了克里考特环境伦理思想中的世界观与价值观统一性观点,并且探究了它如何作为克里考特的理论前提来为大地伦理进行阐释与辩护.
遵从西方传统休闲哲学的劳动-休闲二分模式,鲍德里亚将休闲界定为劳动以外的自由时间.在此基础上,他从消费社会的时间稀缺性出发,澄清了商品逻辑对劳动时间和休闲时间的同等支配,从而得出了休闲时间在事实上并不自由的结论,并由此陷入了对现代休闲的绝望之中.隐藏在这种悲观态度背后的是鲍德里亚对休闲和与之相对的劳动概念及两者之间关系的曲解.若要避免鲍德里亚式的休闲悲剧,则不仅需要在理论上正确认识劳动、休闲及其统一关系,更需要在实践中促成劳动与休闲的相互作用,实现二者的融合统一.
明恩溥、柏赐福、倭讷、罗斯、甘博等著名社会学家,是近代来华博物学家、植物采集者与林学家、工程师、地质学家等群体之外,关注中国森林问题的又一重要人群,并处于这两大群体之间的过渡位置.与博物学家笼统记述沿途所见自然、人文等状况及科学家主要关注毁林引起自然环境变化的过程不同,社会学家通过观察中国普通民众如何调整生产生活方式以适应环境,来分析中国森林问题及燃料稀缺对民众性格、生产生活的影响,并提出了解决中国森林问题的一整套举措.这些思想成为此后在华工作的西方林学家、工程师等群体乃至美国政府在中国开展研究和合作的蓝
清代林业政策在制定与执行过程中,深受同一时期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影响,存在阶段性差异.雍乾之际,在开辟与治理“苗疆”时,官方对待当地山林的态度也存在差异.地方官府与清廷作为不同的利益方,出于各自的施政需求,形成了不同的林业政策理念.在此过程中,地方官府作为治理“苗疆”的直接责任者,对山林的潜在威胁最为敏感,进而提出伐除山林的建议.然而,清廷则出于恢复全国经济的整体需求,要求各省落实植树造林政策.面对“苗疆”贫瘠的现实,也迫使地方官府不得不转而通过植树造林以广开利源.两种因素形成的合力,推动了“苗疆”林业政策
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对生态保护和建设的系统研究也逐步加强.沈国舫先生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原副院长,长期在林业、生态、环境领域开展理论研究和政策咨询,在生态保护和建设方面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和论述.他认为生态保护和建设应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基础,应从客观发展规律和我国本土特色出发,提出生态保护和建设的综合措施,对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生态系统分类施策.这为我国生态和环境领域的重大政策制定、重大工程实施和国际交流合作提供了决策支撑,为我国生态保护和建设事业贡献了具有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