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杨德昌电影美学探究

来源 :北方文学·下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pik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作为台湾新电影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杨德昌电影对于台湾社会现实的捕捉尤为深入。其电影极具鲜明的个性化美学特征,将错综复杂的现代台湾社会艺术而真实地呈现出来。主题上,他对于现代都市有着深刻的思考并进行个性化的表达,并将批判现实主义的精神或轻或重地融入作品中,透露出本人强烈的使命感及忧患意识;电影语言方面,更是独创了一整套属于他个人的影像风格,将纪实美学贯穿始终,通过还原生活的本来面貌探讨现实生活中的情感,使观众得到共鸣。
  关键词:杨德昌;《一一》;美学
  二十世纪80年代开始兴起的台湾新电影运动是台湾电影美学观念的一次大变革,自此台湾电影从传统走向现代。一批电影导演坚持有艺术品位、有文化深度的电影意识,创作了大量新电影作品。其中作为主将之一的杨德昌,对台湾新电影运动的贡献不容小觑。在杨德昌的导演生涯中,从《光阴的故事》、《海滩的一天》、《恐怖分子》到《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麻将》、《独立时代》,直到绝唱之作的《一一》,他的作品一直处于变化成长之中。他将自己眼中与内心的台北毫不吝啬得投射在作品中,这座城市、城市中的人、人的内心,他总能十分细致的描绘出来。与电影大师安德烈·塔可夫斯基一样,杨德昌作为导演,留下的也是七部半作品;另外两人相似的一点,塔可夫斯基遗作《牺牲》成为他一生电影主题的集大成者,而在杨德昌的作品创作中,他也逐渐将属于他个人的的电影语言体系完全融入到史诗般的《一一》中。
  2000年,杨德昌用《一一》讲述了台湾人的故事,也讲述了自己的故事。那是个真实的台湾,通过对中产阶级家庭琐事的描写展现一个家庭内部的矛盾和生活,最终也生发到可以象征整个台湾缩影的全景图。“影片貌似随意的攫取了一个家族在一段不长不短的时光中的平缓生活,杨德昌试图站在每个家庭成员的角度,去深刻的阐释一个正常的家庭在都市台北的现代性生存下的运行模式。”
  一、人的主题
  台湾电影吸引国际影坛的关注是从新电影运动开始。“新电影导演努力从日常生活的细节或既有的文学传统中寻找素材,以过去难得一见的诚恳,为这一代台湾人的生活、历史及心境塑像。”[1]从《光阴的故事》到《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再到《一一》,杨德昌的影片所关照的对象,渐渐从单一的个体扩大到整个社会群像。正如他所说“我觉得知识分子本来就应该批判社会,就是要对社会有见解。若你只好好说话,不说难听话,不会让我感到你有思想,你有思想的话一定是双面的,所有事情都有双面。虽然台湾还是有单一论说的倾向(不管你是在肯定哪个权力或否定哪个权力),这个倾向正在改变。基本上要这个逻辑成立是每一面都要思考,这样理论才会清楚,理论清楚才不会浪费时间。”[2]杨德昌惯于深刻地解析人性,因此,他的影片始终关注和和探讨的是人类的永恒主题。
  《一一》是杨德昌电影生涯中最为融会贯通的作品,用细腻的话语记录了各个家庭成员的生活,还原生活中最原始的状态和人最本质的内核。杨德昌通过建构以家庭为中心的世界,书写普通人的沉浮。对于影片的主题也可通过对片名的解读而解释。杨德昌曾说“这部电影讲的就是生命,描述生命跨越的各个阶段,身为作者,我认为一切复杂的情节,说到底都是简单的。”人生的各个阶段都能在影片中找到相应的诠释,出生、儿童、少年、中年、老年、死亡共同构成了生命轮回的乐章。刚出生的小表弟代表婴儿,洋洋代表童年,婷婷代表少年,阿弟和小燕代表青年,NJ和敏敏代表中年,婆婆代表老年。每个人都必须经历每一个阶段人生才能完整。生老病死正像春夏秋冬般周而复始。表面上喜庆的婚礼其实并不是那么值得庆祝,原本应该悲伤的葬礼也只是像一首憂伤的乐曲。
  上文提到杨德昌善于将现实主义的批判融入到作品当中,作为延续风格的《一一》,其对社会的批判依旧深刻,但态度上已温和许多。其作品中人物关系多呈二元对立,代表传统与现代的的对峙。他过去对人物的批判更多带有冷峻、决绝的风格,而《一一》则显现出了一种中庸的美学原则。比如将《独立时代》里的LARRY与《一一》里的AD做比较,两人都作为影片中的反面形象,杨德昌对LARRY的批判是毫不留情的,而另一边眷顾了AD:处在沉重压力下的AD看到刚刚出世的儿子后竟然觉得“残忍”;对母亲的谎言也显得那么酸楚,正道出了都市小人物心底的百般无奈,无论在台湾还是在何处,对金钱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自1983年处女长片《海滩的一天》至2000年的《一一》,杨德昌电影中的台北与现实中的台北并不存在假定的置换关系,而是一同经历了从前现代步入工业化又迈向后工业时代的阵痛。”[3]
  二、知性的镜语
  杨德昌导演之所以在整个台湾电影发展历史上的地位举足轻重,很重要的因素是在于他与众不同的电影语言。观影者在进入其电影时,往往被这种个性化风格浓烈的调度所感染。受到法国新浪潮的影响,杨德昌运用长镜头向观众展现生活中人们的真实状态,反映处于台北大都市人们的心理状态。杨德昌在其作品中力求保证镜头的客观性,因此很少使用主观性很强的蒙太奇,而是运用大量的长镜头,达到接近真实生活的审美效果。在影片《一一》中长镜头的运用与之以往作品相较更加频繁,手法也更纯熟。如NJ在事业、爱情都出现危机时,到婆婆跟前倾诉,用了一个固定长镜头:NJ坐在婆婆床前诉说自己对生活的困惑,而婆婆依然安详的躺在那里,这也反映了NJ与妻子、朋友都不能很好的沟通,只能向毫无意识的婆婆述说。再如影片后半部分中,一个长达2分28秒的长镜头展现NJ与敏敏各种对曾经憧憬生活的体验后回到家后的感触。敏敏盘腿坐在床上,低着头而且声音很小地说发现到山上生活也一样,每天都是不断重复着以前的日子,什么都没变;NJ则坐在床边,手里拿着烟,若有所思地说以为过了一段自己以前想要的日子,生活就会不一样,但到头来结果其实还是一样。杨德昌通过长镜头,使人物言行流程看起来更完整,将观影者置于一个真实的氛围中。用长镜头来表现残酷的现实生活,折射出杨德昌的不安和对现实生活客观记录。   巴赞认为蒙太奇使影片注入了太多主观思想,不能如实地展现客观生活,因此倡导用长镜头代替蒙太奇:“只要把蒙太奇分散处理的各元素集中表现在一个选择恰当的镜头中就足够了。”[4]在巴赞的长镜头理论提出下,20世纪五十年代末由巴赞和克拉考尔共同掀起的纪实美学得到广泛接受并应用于电影拍摄中,通过记录再现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电影是生活的一种记录,最重要的一个特征就是“真实”。随着新浪潮影片和巴赞的纪实美学影响,台湾掀起了一股纪实美学的浪潮。台湾新电影有意识地加强个体对生活的真实表达,勇于揭露社会阴暗面,而杨德昌电影就是这种风格的代表人物之一。“杨德昌对于纪实美学的追求,摒弃那些虚假的‘精神鸦片’,其意义就是真实的表现生活状态,最终回归到最为本质的人生生存的意义,体现了一个电影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5]“在影像的背后,自有另一种东西,一种眼睛所不能见到却可以用精神去感觉的真实的存在。这是不可摧毁的。”[6]虽然纪实美学是以写实表现,但其目的是为了让观众相信影片的情节,使观众理解影片的意义,从而唤起观众的情感。
  在杨德昌的电影中,充满着冷静的电影表达方式,主题的多意性和强烈的个人风格是台湾新电影的标记。他以强烈的个人意识关注着他所钟情的台北,并暴露出台北都市种种不合理处。用巴赞的现实主义理论来说,人们“不仅经验到电影所表达的真实,也可以感受到他们自己内心的真实。”[7]总而言之,杨德昌电影表现了现代人在物质压迫(《一一》中最為显著)之下的精神危机,以理性的视听语言冷静观察都市芸芸众生。
  参考文献:
  [1]焦雄平.时代显影——中西电影论述[J].远流出版公司,1998.161.
  [2]黄建业.杨德昌电影研究——台湾电影的知性思辨家[J].远流出版公司,1995.212.
  [3]缪旸.论杨德昌电影的批判现实主义精神[J].电影文学,2012(15).
  [4]安德烈·巴赞.崔君衍译.电影是什么[J].中国电影出版社,1987.61.
  [5]张烨.杨德昌电影的审美特征研究[J].四川师范大学,2011.
  [6]黄建业.杨德昌电影研究——台湾电影的知性思辨家[J].远流出版公司,1995.199.
  [7]彭吉象.影视美学(修订版)[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51—52.
其他文献
摘要:《邊城》是沈从文先生最重要的一部代表性作品,曾入选了20世纪中文小说前100强,且排名第二,仅次于《呐喊》。《边城》以茶峒这一川湘交界处的边城小镇为创作背景,作者诗意的语言描绘了湘西地区的风土人情,并通过对船家少女翠翠的纯爱故事的描述来展现人性所具有的善良与美好。但透过这种善与美,我们却能够感受到一种隐藏的忧伤,而也正是这种忧伤,成就了《边城》作为文学作品的不朽的艺术价值,并为我们所铭记。 
期刊
摘要:在天津一二十年代的滑稽讽世小说中,董荫狐的《换形奇谈》是不可忽视的重要作品。本文从原始期刊的第一手材料入手,对《换形奇谈》进行细读与文本分析,发掘出其重要的思想意义与文学史价值。  关键词:董荫狐; 《换形奇谈》; 思想意义; 文学史价值  在天津一二十年代的滑稽讽世小说中,董荫狐的《换形奇谈》是不可忽视的重要作品。虽然对其进行详细解读的研究者鲜有,但文学史的书写者都对其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期刊
摘要:周作人和丰子恺二人的儿童观,是“研究”与“审美”的不同层次;是“理性”与“感性”的冲突;是“顺应自然,助长发达”与“拒绝入世”的分道扬镳,归根结底,是“儿童本位”与“儿童崇拜”的分歧。本文就二人观点展开对比叙述。  关键词:周作人;丰子恺;儿童观  哲学界和文学界对儿童的看法存在着两个彼此对立,此消彼长的阵营。一个是立于经验主义之上的儿童观,他们将儿童看成是未成熟的大人,强调教育和教训对于儿
期刊
摘要:老舍的兩部经典之作《四世同堂》和《茶馆》被人所熟知,本文就以这两部作品为例来讨论老舍在小说和戏剧之间在人物展览和表现手法上的贯通,从中可以看得出老舍笔下出现了小说化的戏剧和戏剧化的小说。他的这一创新开拓了文学界的新格局,对现如今很多优秀作品产生了深刻影响。  关键词:《四世同堂》;《茶馆》;人物展览;表现手法;穿插;铺叙;融合  小说和戏剧史老舍作品中占了重要的比重,单纯从写作手法上来看它们
期刊
摘要:阅读文学作品的同时研究分析作品的写作背景、作者的写作风格、技巧和目的,已经成为读者欣赏名著作品的主要原因。《野性的呼唤》中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色彩浓厚,二者的结合使这部作品更具魅力。本文以杰克·伦敦的短篇小说《野性的呼唤》为例,力图探索其笔下的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全文共分为四部分:作品的写作背景、作品中所体现的浪漫主义、作品中所体现的现实主义、作品中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结合。  关键词:浪漫主
期刊
摘要:关公作为三国时期蜀国的大将,其形象随着历史的前进不断地发生变化。从最初有勇无谋的武夫,到姿容轩昂、智勇双全的英雄,再到忠义勇武刚强的忠臣君子,最后到被普通民众尊奉为英勇善战的战神,镇妖除魔的驱邪神,呼风唤雨、治病救灾的保护神,招财进宝的武财神,这些形象的不断变化,都是封建社会发展的特定需求。  关键词:关公;有勇无谋; 智勇双全;忠义; 保护神  一、《三国志》中的关羽形象  关羽的生平据晋
期刊
我和谁都不争  和谁争我都不屑  我爱大自然  其次就是艺术  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  火萎了  我也准备走了  2016年5月23日,中国最后一位以先生称呼的女性–––杨绛,带着对大自然以及艺术的眷恋,永远告别了这个她曾热爱的世界。  杨绛先生的一生,是一百多年来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沉浮命运的典型。在许多熟悉她的朋友眼中,杨绛先生生活简朴,为人低调,不大的寓所没有见过任何装修,就连室内也没有昂贵的
期刊
摘要:我国唐代著名诗人杜甫被后人尊称为“诗圣”,后世学者对杜甫“诗圣”之因的论述多有涉及,但角度、观点各有不同,良莠不齐。本文结合杜甫人生经历及诗作特点从诗中圣哲、诗中圣手两个方面详细解读杜甫的“诗圣”成因。  关键词:杜甫;诗圣;忠君;格律;炼字  我國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和杜甫分别被后人尊称称为“诗仙”、“诗圣”,有人说:李白是天授的奇才,杜甫是人能的极致。这神仙下凡,自然难以摹状,但是人能的极致
期刊
摘要:2000年以来,台湾青春电影突破了台湾传统青春成长主题影片固有的模式,在青春主题之下已出现和形成独具风格特点的母题,校园爱情题材、青春励志题材、同性恋题材等青春母题的出现,推动和完善台湾青春电影的广泛发展。台湾青春电影逐渐以类型化的发展模式,弥补和创新了台湾电影产业创作样式,为台湾青春电影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曙光。其中爱情、励志以及同性母题尤为凸显台湾新青春电影特性,本文通过这三大母题作为切入点
期刊
日出一  喷薄一出乱云散,  霞光万道映满天。  莫让美景等闲度,  萧瑟秋风又一年。  日出二  一轮金乌驻碧宫,  出巡先遣祥雲同,  喷薄一出山河壮,  借问天地谁为雄。  云  任意飘游无有根,  敢蔽日月与星辰,  若无狂风来激荡,  我为主宰尔为臣。  九一八祭  铁蹄一踏山河碎,生灵涂炭骨成堆。  倭贼侵我耻辱日,天地呜咽血泪垂。  前世不忘后世师,同仇不让敌意随。  常以此耻教万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