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实离梦想更近的小城

来源 :海峡旅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35854979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厦门本土的年轻人,比起其他城市,更多地愿意去创业,不必非要追逐所谓的成功人生的模本,能够比较自在地选择自己的生活。那些来厦门生活、工作的创意人士,也更容易在这里找到立足之所,从容地、务实地开展自己的工作,不需要承受北漂的那种孤注一掷的压力。圈内人说,这是一种鱼和熊掌兼得的生活,厦门这座小城,似乎能够让人离梦想更近一些。
  既传统,又洋气,生活上很保守,创作上很先锋
  厦门有些温和,带点保守,这多少出于城市本身给居民带来的安全感和自信。一座城市,很久地引领了一个地方区域的生活风尚,无论与一线城市的距离有多少,这座城市里的居民的自豪感都不会低。
  厦门的确是小城,从城南到城北,不堵车的话,也就半个小时的车程,5公里的上班路途,在这里,算是一种不近的距离。骑行或步行可达,是厦门诸多街区的共性。林立的商务大楼里,掩藏着很多传统的巷道和老街,并不是破败地只能让你拍照留念,而是活生生、温吞吞地穿行在都市间,是这座奔向都市化、日新月异的岛城的根基。
  这里出没的,多是厦门本土居民,他们有自己习惯的菜市场,花鸟市场,还有吃了很多年的大排档。在厦门常能见到这样的场景,在耀眼高楼的背后,一些老街区里,向外延伸着地道的大排档。夜间,店主一家围坐在排档里,挑着螺,喝着酒,闪眼金项链搭着舒适的大背心,鄰里间楼上楼下地打招呼,偶尔过来凑一桌,还有从房间里嘟嘟囔囔出来问作业的孩子。而马路外面,依旧是车水马龙,一派都市该有的优雅的匆忙。街区中,不时还有一些庙宇见缝插针地在某一个不起眼的拐角处,依旧承担城市居民最活跃的信仰活动,香火旺盛。你不会觉得这样不够城市化,反倒会被流动着人情味的场景触动,觉得这真是一座不错的城市,不那么千篇一律,不那么急功近利,容得下多样的生活方式。
  在厦门,从一家讲究old fashion的小店,到达人声嘈杂的大排档,不过几步之遥。那些腔调十足的小店里,讲究穿着格调、混迹创意圈子的本地青年们,转眼可能就去到了宫宫庙庙,在送王船这样的仪式里,或者热情地记录,或者干脆扛起了轿子,看见乩童,两眼放光,年轻人觉得这是件值得刷爆朋友圈的事情。就像很早在厦门经营咖啡店的台湾人老麦说得那样,“身边的很多朋友出国读书,穿得很时尚,说得话很时尚,但他们本质上跟他们父辈是一样的。”本土的信仰、仪式、建筑和生活方式,都被当作珍贵的底子,被青年们用时髦的方式保存、记录、创作,甚至商业化。这是厦门难能可贵的地方。同时,厦门又是闽南文化对外的枢纽,特区的政治、经济优势使其在城市视野上,在创意产业上,和国际前沿有很多的交集,和对岸的台湾有千丝万缕的联结。加上城内便利的生活配备,成熟的都市化消费,多元的艺文娱乐空间,便利的城际交通,让创意人群能够安心地常驻于此,在汲取本土文化养分的同时,也能够畅快地享受高格调的都市消费。
  另一方面,因为地缘的关系,厦门人下南洋早早开拓了眼界,对审美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对岸的台湾文化对接得也早,有关创意产业的启蒙,如民宿的概念、文创产品的模仿、精品咖啡店的开设、清新小店的尝试等等,没有经过大陆大城市的中转,文创的底子比较好。台湾和闽南的大部分文化调性,在一定程度上是相似的,闲散的海岛气息,自信的本土认同,旺盛的信仰活动,活跃的民间组织,所以不少台湾人选择移居厦门生活,成了先期推动厦门创意产业的主要推手。在旅行发展的趋势中,这些城市的特质,也成就了厦门独特的城市魅力。所以,在大众旅行爆发的年代,厦门才以一种类似台湾的气质,吸引到了众多的旅行者、艺术家和设计师。
  或许是得益于岛城生活的浸染,在厦门本土的创意人群,有一种共性,他们在生活上近乎保守,在创作上却很先锋。即便是名声在外的“厦门设计帮”,也过着正常的家庭生活,不用活在大量的派对和沙龙里,生活相对简单,圈子内部的交往,也没有夹枪带棒的同行言论,温和低调地不符合外界对设计圈的想象。像陈花现这样的本土创意青年,看起来温和,沉迷于地方民俗、信仰,积极参与街区庙宇的事物,逛着老市场,过着稳定的家庭生活。但是一旦他选择了事业的方向,走向了创意的道路,就又无比务实而坚定,在作品里展现出他骨子里的固执,和对艺术的敏锐。
  生活压力小,试错成本低,充满了机会缝隙
  相对于一线城市,在厦门尝试新的创意,经营一个工作室,成本相对要低很多,“厦门的优点就是不用承担太多的代价去尝试一些东西。”同样是一个新人工作室,如果在上海想要营生,保障工作室的正常运作,就不得不去更多地做一些商业上的妥协,没有精力顾忌不太能赚钱的部分。城市生活的高成本压抑了多样性,在这样的社会生态里会产生“一种无形的、对待自由精神和创意思考的禁锢。”
  


  相反地,厦门生活舒适,是创作的良好土壤,小城里也充满了机会之缝隙。在互联网和物流发达的今天,你的市场可以是面向全国乃至世界,但你的生活仍旧可以在这里得到很好的安排。这里有艺术该有的氛围,也有能滋养人心的城市沃土。
  不仅仅是压力的问题,闽南一带固有的“闯生活”的传统,对于今天想要以自己的方式获得成功的年轻创意人们来说,也是一种良好的励志与慰藉的资源。冒险是闽南人骨子里的精神,生活是闯出来的——譬如下南洋,宁肯将自己交给风浪不测的大海,他们确实有一种为梦想与更好的生活买单的勇气,与做出抉择的行动力。而一旦决定了冒险,便又勤勤恳恳、扎扎实实、不急不躁不怨尤,“爱拼才会赢”,“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勇于抉择又不惜付出,既冒险又理性,这大概也是为什么本地的年轻人看起来温和纯良,却敢一毕业就创业,却敢爱什么,那就去做什么,并且有不少都能在坚持之后取得成功的一个隐形的原因吧。
  像锅炉咖啡的创始人张玮,一个本土青年,一毕业就开始创业,各种折腾,期间短暂地去公司上过班,不久后又投入创业的激情里,陆陆续续走到今天。厦门像这样的年轻人不在少数,他们活得更自我,成功的标准也更多元,城市土壤中随性、自在的分子,也浸透到他们的生活哲学中。这在其他城市,尤其在一线城市,是很难做到的。
  这个城市还在变
  近几年,厦门的城市不断扩容,从岛内一直延续到岛外诸区,营造新兴的活力城区,突破腹地受限的局面。同时,官方在创意产业上,给予了很大的助力,可预期地,在未来几年内,这个方向仍将得到更多的政策倾斜。在厦门这样体量的岛城,创意产业的孕育和突破,无疑对城市经济与市民生活大有裨益。
  一方面,陆续有旧的工业区改造为创意园区,利用优惠政策吸引成熟的创意工作者入驻,对于高品质的项目落地,给予丰厚的政策补贴,期许在3-5年的时间里,一起走过厦门市场的培育期。民间年轻的创业群体,也能够在事业发展开端,通过政策扶持,找到合适的生存空间。受到鼓励的艺术品交易市场凭借便利的海港和航空物流,近几年也大有风生水起的势头。陆续有国际化的艺文项目被引进厦门,承担起满足日益高涨的生活审美的需求,同时进入高校,影响年轻的在校学子。
  另一方面,在本地城市生活方式上,年轻世代的积极探讨与寻找或参与,为厦门的“都市感生活”带来与全国同步的活跃新内容,而官方助力与引导,也在强化厦门更加都市化、国际化的发展方向。频繁的展览、演艺和周末市集,活跃的文创市场,我们不难感受到,在旅游经济和生活方式消费升级双重刺激下的厦门本土创意,正初步体现出了商业上的可能性,给城市生活带来了活力。
  厦门的创意产业似乎迎来了一个新的突破的可能。本土创意从独立的、个体的产品运作方式,逐渐可以上升到产业的空间。设计力量与文创内容,受到资本足够的重视,被积极地引进酒店、商场、机场、艺术廊等商业或公共空间,尝试更加成熟的市场化运作,不断试错。而对于旅行者来说,人们即将迎来,也许是更加多元的、值得停留更久的厦门。
其他文献
和国内其他从事自然教育的学校或机构不同,来自云南的“在地自然教育中心”有着“在地”这样一个朴素的名字,他们用了五年时间,让自己成长为一家把“在地化”和“生活化”做到极致的自然学校,将自然教育课程化,也让自然教育更贴近社区和人们的生活。“在地”二字正是他们对于自然教育最好的诠释。    2012年的秋天,四个平均年龄 29 岁的姑娘——蚂蚁、茉莉、海螺和榆钱儿,出于对自然的热爱、深厚的社会责任感走到
期刊
在闽南,提及百花村,少有人不知晓。毫不夸张地说,百花村人栽种的花木妆点着整个闽南地区。也许很难想象,区区3.5平方公里的小村庄,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实际上,这里的花农在外租种的花圃是本村面积的十多倍。闽南地区成千上万的花店都从这里进花,不少熟门熟路的人还会专程自驾前往百花村购买仙人球、盆景或多肉植物布置自家庭院或是店铺。  车在宽阔的324国道上行驶。这条公路,从龙海九湖镇百花村到漳浦县马口花博园
期刊
故宫鼓浪屿外国文物馆落地鼓浪屿,带来了精致的外国文物,“高大上”的宫廷文化以接地气的方式走向民间,融入鼓浪屿这个异域风情四溢的小岛,相得益彰。鼓浪屿确实有承载如此多情的文化资本与内涵,而后,如何让这个文物馆更好地发挥博物馆职能,更好地成为鼓浪屿的文化名片,人们正在努力着。  找到故宫鼓浪屿外国文物馆,其实并不难。实际上,故宫鼓浪屿外国文物馆就矗立在海边,沿着海岸线延平路走,在燕尾山下即可瞧见。该打
期刊
鼓浪屿是一座一直被惦记的小岛,一举一动,容易引来关注和讨论。“申遗”后的小岛,依旧招来了一拨舆论热议,如今又一如往常地平静了下来。作为驻地在厦门的旅游杂志,我们很难忽略掉它,同时它又是一个不易操作的选题,好像说什么都不显得新鲜了。  上岛寻找思路,一路走走停停,我们看到小岛居民的庭院被照顾得很妥当,绿荫场上头发花白的元老球员在奔跑击掌庆祝好球,人来人往的隧道里小少年练习着笛子,越来越多外来居民在教
期刊
鼓浪屿成为景区之后,岛民的生活空间被挤压,这是社区发展為景区的必然结果。但对于老鼓浪屿人来说,他们继承着前人的从容,保持着一直以来的生活习惯,有时候为了躲避那些热闹,自辟一隅怡然自得,或与游客上岛的时间错开,散散步、跳跳舞,泡一壶茶与老友话家常。  自从鼓浪屿成为一个景区,这座历史上著名的人文小岛,慢慢因为商业业态与游客的到来,发展为不完全意义上的生活社区,街道上从早到晚都是游人,住在鼓浪屿的人,
期刊
三年前,刚从北京来厦门,同事们都很羡慕我,选择了一个离家近又美丽的旅游城市工作,没事就能到海边踏浪,吃吃海鲜。  一开始的生活,确实很新鲜,小城交通便利,去哪儿都不远,晚上兴起了,还真就一家人驱车前往环岛路附近的海边。渐渐地,生活多在家附近转悠,不时和朋友、同事一起去一些小店里吃喝放松,厦门也早已不是游客标签里的单薄的厦门了,变得逐渐丰富起来,拥有很多细节。  这是一座贴近运动的城市。虽说是海岛,
期刊
鼓浪屿的一切是如何开始的呢?或许你能在海天堂构的晓学堂内的黑板上得到答案:“一切,从引种开始。”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由华侨捐资开发的引种园内,种下了约1500个由华侨带回的优良植物品种,包含了粮、油、果、药、香、蔬、花等不同种类,将鼓浪屿营造出一片亚热带植物景观并延续至今。来自世界各地的人纷纷在鼓浪屿投下种子,且在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的助力下,这座坐标为北纬24度的海岛成为了亚热带植物新的家园。当
期刊
我们的村卷公社,陆续在全国各地生根发芽,不同的趣味,不同的领域,自有相应的公社可去。一年数十上百场的公社互动,我们所期待的生活填满。  还记得很多年前,曾经看过一则有趣的小故事,记忆犹新。一个老和尚带一个从未见过女人的15岁的小和尚下山,小和尚指着一个姑娘问,这是什么,老和尚怕他动了凡心,就说:“这是老虎,会吃人的!” 后来,小和尚又看到了许多前所未见的事物,一路大开眼界,兴致勃勃。回山以后,老和
期刊
吃吃brunch,看看怪展览  在“好脾气”,有点小心情    近两年,一些活跃的厦门创意人士渐渐将工作室或者家宅安在了海沧。对他们而言,海沧有着便利的生活条件,舒适的生活环境,又可避开人潮拥挤的游客,而相较于厦门岛内,海沧区较低的创业与生活成本,也让他们有更多的余力在这里尝试自己的想法。这些人群的加入,让海沧显现出创意上的活力。一些具有品质的创意空间开始出现在城市生活里,它们用独具个性的方式,表
期刊
王琦似乎是一个矛盾综合体,说着前卫的观点,做着新潮的事,却有老派的生活方式——他做媒体、做设计、策展,又安于小酒吧里洗杯子,逛古玩,打保龄球。他有时穿着亮黄色的衣服,在古玩市场里闲逛,他调侃这是件分裂的事情。实际上,这种所谓的分裂的孕育条件,恰是厦门的优势所在——低风险代价。在厦门,人们尤其是年轻人可以不用承担太高的成本,去尝试一些新的东西,甚至是创业。  在上海做了两年的《生活》杂志后,王琦回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