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市中心河道评价标准关键因子研究

来源 :中国建筑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m56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河道一直是江南城市赖以发展的最重要的自然条件。社会的快速发展中,依水而建的城市及居民们似乎逐渐遗忘他们身边的河道。为了唤起人们对江南城市市中心河道的回忆、重现河道历史景观,本文首先通过对于样本河道的研究分析现在江南城市市中心河道的不良状况,然后将样本河道引入因子评价模型中得出影响河道的关键因子,再将关键因子二次分析、归纳、总结,得出最适宜着手设计改建的关键因子,由此提出了“引人治水”的河道改建设想,提高人在河道中的参与度,通过“人亲水”的方法改善河道现状。
  关键词:江南市中心;河道评价模型;关键因子
  1.引言
  自秦诞生繁华至今的江南一直以水闻名,城内城外的棋盘式水系纵横交错,当街浣衣,小桥流水成为无数江南人的回忆。随着城市的扩张和时代迁徙,城市的河道也逐渐从本来的运输、商市、清洁等功能转向景观生态功能。主流河道在景观基础设施的改造下成为滨水景观,而数不清的支流却沦为市中心鸡肋式的水系,甚至逐渐在人们视野中消失,面临被填埋的命运[1]。
  面对如此命运,面对将历史厚重的市中心水系视而不见的城市和城市人群,我们不禁疑惑,造成江南市中心水系凭空消失的原因是什么?现有的解决方式是否合理?如若不合理,那亟待发现的解决方式又是什么?
  关于合理地研究河道本身,国内外专家学者提出了很多建立河道因子评价模型的手法。基于此,笔者搜集了近5年(2010-1014)的河道评价标准规范及论文共54篇。通过对论文的分析归纳最终形成适宜本研究河道因子评价模型的河道形态、可达度、视觉景观条件、区位条件、存在感[2-6]五大因子量化评价标;以及最常见具可行性的模糊综合评价法,专家指标权重法,叠加法与量化法[7-10]等因子评价方法。
  为了达到最合理化的研究结论,笔者首先筛选出贯穿全文的5个代表性江南中心河道样本与研究对象,在此基础上对整个江南市中心水系的景观现状(以消极现状为主)进行分析,通过将样本河道套入评价模型,我们得出一系列基本因子,二次分析后得出最终的影响要素。而通过将最终影响要素套入现有的市中心河道解决方案,我们证明了现有方案的不合理性进而提出了本文的合理化的解决理论。其中在发现问题与分析问题部分使用了实地调研与问卷调查的形式,佐以量化分析以及SD分析法。
  2.代表性研究样本的选择
  江南地区河道星罗棋布,为了高效合理地得出调研结论,我们决定选择5个最具代表性的河道样本贯穿全文的分析。结合引言以及对于“地理均好性”的考虑,我们提出了三个选择标尺:历史,河道区位与城市地理位置。
  首先是历史。所选择的河道必须是具有历史文化性[11-13]。江南城市中心的河道大多由来已久,文化氛围浓厚,将其轻易填埋改道是有悖于历史道德的。但任其废弃更是有碍于城市景观。具有悠久历史文化以及错综复杂的河道结构的江南水系景观已是城市规划发展的棘手处;其次是区位。所选择的河道必须位于市中心。依水建郭是古代选城择址的传统方法,这就使得如今的城区市中心的规划中避不开水系的干扰,许多细小支流在废弃后仍旧遗留在城区,成为了城市政府发展规划的棘手处;最后是城市地理位置。五个河道的城市应该均匀分布与江南地区的版图范围内,以体现均好性,保证研究结果的普遍代表效果。
  结合以上的选择要求,我们在江苏地区最终选择了常州采菱河、秦淮河青溪、苏州干将河、无锡梁溪河与扬州玉带河这五条河道。
  3.江南中心河道现状及成因分析
  3.1 江南中心河道现状
  首先是水质。样本河道的水质问题[14]有:1、水体富营养化,河内藻类横生,浓绿,恶绿,违背江南常景;2、水体直接被污染,生活用水、未处理雨水、交通污水、工业污染直接进入河道;3、生活垃圾大面积覆盖河面;其次是河岸。样本河道的护坡形式都是相似的。我们在江南地区经常可以看到河道斜相切裹上简单的覆土,植上灌木乔木;有的直接以石质围河,下设行道供人行走河岸被植被隐藏在快速车道边;最后是护坡[15]。建国以来河水与人的分离过程完全体现在河岸的分离过程上。几十年建设中河岸向两侧推移并且架设了围栏,人为的加大了河面与行道面的高差,使道路脱离河面。
  3.2江南中心河道成因分析
  3.2.1 分析手法
  首先将5条代表性河道样本引入因子评价模型中进行全方位的因子量化分析。其次量化后将单元们交叉比较,剔除个别要素,得到普遍性要素。最终将普遍性要素进行分类整理,得出最终的决定性因子。
  3.2.2 因子评价模型
  1)河道形态
  根据表格我们可以得出江南市中心河道的代表形态(平均值法)。其中宽度为10米,深度为3米,岸道宽度为5米,岸道高差为5米。
  2)可达度
  测量单元都是1小时内以200米为计量的河道段;量化范围均为-3—3,参与性等级与河岸行道沟通中-3表示最少量,3表示最高量;河面与行道高差中-3表示7米,3表示0米。
  3)区位条件
  区位离河道越远则分数越高(毗邻、可视、不可视三种距离),分别对应得分1、2、3分,若河道区域内无该区位,则记为0分。在此分数上,再乘上四个区位的影响力分数,最后相加即为总分。
  总得分能够表现周边区位条件对河道的影响力。
  4)视觉景观条件
  测量单元都是总长200米的河段,量化范围均为-3—3。在垃圾与污水两项中,-3表示大于等于10的级数,3表示无垃圾或排水口;河道治理中,-3表示两者都未治理,3表示治理均非常成功;河岸植被中,-3表示大于等于75%小于等于25%的概率,3表示50%的覆盖率。
  5)存在感
  3-4分为存在感最低档,即存在感基本为0;1-3分为负分存在感档,即存在感强,但是负面情绪;4-7分为正分存在感档,即存在感强,但是正面情绪。   3.2.3 深度原因分析
  我们将剔除与简化后的代表元素列出,包括区位、形态、视觉景观条件、可达度、存在感。我们的最终目的是找出影响河道存在感的因子,结合因子评价模型的评价,我们将五大元素结合我们的目的进行进一步分类。
  1)河道内核:包括区位与形态两个方面。这两个元素像是坐标轴显示出每条河道属于自身的语言和个性,生长历程。为了重唤历史景观,我们应该在不改变河道内核的前提下解决问题。
  2)河道修饰:包括视觉景观条件与可达度两个方面。成功的修饰可以分为几个等级,第一是非废弃,即视觉条件上不属于污染性景观;第二是观赏,即视觉条件优秀,但不可达也不能为人使用;第三是参与,即是人们可达的优秀景观。也是本文的最终诉求。
  3)河道诉求:即存在感。存在感和我们重唤历史景观的目的不谋而合,是解决问题的必要条件。
  经过分析,我们发现,河道内核为我们提出解决问题的方式提出了设计控制和底线,河道修饰为我们提供了解决方式的出发点与主方向,河道诉求为我们的解决方式提出了最初目标。也就是说,我们可以进行改造的影响河道存在感的因子即为“河道修饰”——视觉景观条件与可达度。
  4.影响因子的确立
  4.1 视觉景观条件
  通过我们针对江南城市的走访调研,论文查阅[16-18],案例整理,发现目前大多数的市中心支流河道处理方法出发点都是改善视觉景观条件。处理方法可分为两类,河水治理和河岸治理。
  4.1.1 河水治理——以扬州玉带河为例
  扬州玉带河河水治理的主要方法是人工打捞河水内垃圾,控制周边污水排放。我们将该河道分为AB两个区域进行比较,原因在于AB两河道相接,都处于扬州市市中心,曾经都是城市中污染严重的河道,在同期都进行了河水治理。不同的是A段还进行了亲水改造,而B段则未做处理。
  图1 玉带河分段图示
  根据AB河道周边区位环境及污染程度对两个河道治理之前与之后进行打分,比较出两个河道在治理后的区别。其中,负分越多则表示污染越严重;正分越多则表示环境越好。污染量最少为0。
  表6 玉带河AB段治理前后水质评价表
  河水治理劣势有包括:1)无法改善河水自我清洁能力。简单的污水治理只是通人工将污水清洁,河水无法通过流动进行自我清洁,使得清洁的速度跟不上河水的污染速度;2)水体污染反复。污水治理不能够一次解决河道污染问题,生活垃圾、污水不断排入河道,造成污染反复出现;3)河岸污染得不到解决。铺满垃圾、架满排水管道的河岸则没有任何改善。河岸上的垃圾则会再次污染河水,使得污水处理效率低下;4)市民监督力度不够。河道与周边市民相互隔离,市民无法监督河道的污染情况,河道无法作为市民生活中的优质景观,反而成了可有可无的“垃圾场”。
  4.1.2河岸治理——以南京青溪为例
  包括青溪在内的大部分江南城市护岸改造,大多选择将河水与岸贴面处进行砖石加固,至多岸坡上加围树池达到遮蔽绿化的目的。都是河岸退让的过程,如下图,伴随城市发展以及交通方式的变化,岸边逐渐退让并远离河水两旁设围栏。在A段,水质较为干净与此举有很大关系。B段后人流大于车流,水质较差,护岸改造难以彻底。
  图2 青溪AB段护岸改造图示
  河岸治理劣势包括:1)水质状况糟糕。河岸改造之后,A段成效明显,但是B段水质仍旧浑浊不堪,河中依然有大量垃圾污物。我们将河道套用评价模型中的水质一项进行评价:
  综合 A段: (-3)*1+(-2)*2+3+0=-4
  B段: (-3)*2+(-2)*1+(-2)+(-1)=-11
  可见河岸改造的方式维护水体是有自身局限性。江南地区的水系大多亲人,社区功用多,护岸改造的方式在很多水系实地情况下是收效甚微的;2)河道存在感依旧低下。下表为青溪A B护岸治理后的情况对比:
  观察数据可知虽然景观品质略有上升,但是水系的亲近感没有变化。其中B段的参与性等级是大于A段的,所以总体上看,未必护岸改造后A段的水系公用大于B段。所以河岸改造方式未能根本上解决河水景观问题;3)水体污染反复。从调研看,A段改造后,水体洁净大于从前,但是排除了部分生活垃圾的影响,许多其他因素仍在污染水质,所以后期对于水体的保护还是需要成本投入,并且仅以河岸改造,河体自身的洁污能力欠差,难以水质良性循环。
  4.1.3 视觉景观条件总结
  河水与河岸治理两种方法各有优劣,但是都以一个共同的缺点:人无法与水系接触,产生亲近感,提升河道的存在感。河道治理不仅仅只从河水治理和护岸改造入手。若无人的参与,就真正改善喝水的景观问题,提高河道利用率,提升河道的存在感。
  4.2 可达度
  排除了视觉景观因子的影响,就只剩下可达度这一影响因子。可达度意味着增加人亲近河道本身的机会,也就是鼓励人们参与河道自身的活动。具体对于可达度如何提升存在感的研究会在《引人治水:一种基于公众可达性的江南市中心河道改造方案》中具体阐述。
  5.结论
  面对即将末路于城市街巷的江南支流水系,我们要做的是更新而不是遗弃。强硬的将其规避隐藏,效果会适得其反。每个城市都曾对这些河道做过决心不同的改造,文中已有赘述。可以看到手法大多重复而单调。无论是河水治理还是河岸改造都难以达到以往的河岸风景。
  从历史关系上看,虽然河道与社会公用,河道与城址的关系都有过断层,有过分裂,但是河水与居民的关系却一直牵连。历史的客观规律就是:人的关注与参与热度,决定了水系河道的兴与衰。所以为了历史河道盛景的重现,为了水质可以持续、自然、健康、自发的流动,我们所采用的环城跑道使岸景还是亲水近水的河岸游憩走廊,都是对拉近人与河道的距离,提升人在河水的参与度所做的努力。   参考文献
  [1] 刘成、胡湛波、郝晓明、柏燕艳.城市河道黑臭评价模型研究进展[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5(1):341-348.
  [2] 胡孟春、张永春、唐晓燕、田猛.城市河道近自然修复评价体系与方法及其在镇江古运河的应用[J].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2010,18(2):187-197. [3] 钟鸣辉.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防洪评价报告编制若干问题探讨 [J].工程建设与管理,2013,40(6):107-122.
  [4] 韩黎.生态河道治理模式及其评价方法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
  [5] 于鲁冀、吕晓燕、宋思远、梁静、王小青.河流水生态修复阈值界定指标体系初步构建[J]. 生态环境学报,2013,22(1):170-175.
  [6] 程南宁、杨海燕、黄莉、胡伟.城市生态河道建设内涵及评价体系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6):12984-12985.
  [7] 左倬、朱雪诞、胡伟、张陆军.上海城市生态河道符合度评价[J].生态学杂志,2012,31(9):2437-2442.
  [8] 王梅婷、徐得潜、陈凯.城市河道生态护坡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水土保持通报,2011,31(1):198-203.
  [9] 陈凯、徐得潜、王梅婷.城市河道生态护坡模糊层次综合评价研究[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4(6):1003-1008.
  [10] 曹学静、郝斌、马青兰.引黄工程沿线水质现状分析与发展趋势预测[J].净水技术,2011,30(2):10-13.
  [11] 张光玮.古地图中的苏州古城河道变迁[J].建筑史,2013,30(2):129-143.
  [12] 蒋斯善、昂潮海、杨惠成等.南京市秦淮河古河道及沉积 物时代的初步研究[J].地质学报,1998,40(1):97-106.
  [13] 张英霖.苏州古城地图集[D].苏州:古吴轩出版社,2004.
  [14] 吕晶.京郊河流生态护岸水土保持效应及其健康评价[D].北京林止大学,2010.
  [15] 吕晶、高甲荣、张金瑞、娄会品.京郊河溪生态护坡系统评价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4,42(3):1623-1626.
  [16] 卜立言、刘虹池.首尔清溪川景观生态整体改造对沈阳内河河道改造的启示.2013国际工业设计研讨会暨第十八届全国工业设计学术年会,北京,中国,2013:134-142.
  [17] 周漾平.城市小河道的改造与景观设计研究——以漯河市棠江河设计为例[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3.
  [18] 束昱、彭芳乐.地下空间环境对人的心理影响及设计对策[J].地下空间,1990,10(4):290-298.
其他文献
摘 要:水资源保护规划的过程是一个反复协调决策的过程。一个具有实用性的最佳规划方案应该使整体与局部、局部与局部,主观与客观、现状与远景、经济与水质、需要与可能等方面协调统一,在具体工作中有往往表现为社会各部门各阶层之间的协调统一。实际上,整体规划过程就是在寻求一个最佳的统筹兼顾方案,规划的过程与步骤概括起来可分为四个阶段、即规划目标、建立模型、模拟优化以及评价决策。每个阶段有它各自向应的工作和准备
期刊
摘 要:伴随着地球自然资源日益匮乏、城市环境污染愈加严重、高层住宅居民的邻里关系越来越趋于冷漠疏远等一系列自然与社会问题的出现,发展新型绿色城市住宅已经成为趋势和必然。论文分析了世界各地已经开展建造的“垂直森林”建筑,并结合中国传统院落式住宅与邻里关系的特点,提出庭院式城市高层“立体森林”住宅这一解决城市社会问题的建筑方案。  关键词:绿色住宅; 立体森林; 邻里关系; 技术  1.研究背景  1
期刊
摘 要:本文对引起烟气运动的原因进行分析,通过PyroSim软件建立长20m的走廊模型,运用FDS软件对设置6种水幕设置方式的工况进行模拟,讨论分析不同设置方式下水幕对建筑走廊中烟气的隔热阻断效果。模拟结果表明:水幕的开启能够有效地减缓烟气的流动速度及对被保护侧的空间起到隔热降温的效果,在走廊顶部设置水幕及在顶部和地面同时设置水幕的方式能够更好地为人员逃离火灾现场及为消防人员灭火争取宝贵的时间。 
期刊
摘 要:单桩沉降量的计算与分析在理论上有荷载传递法、剪切位移法、弹性理论法和分层总合法等,本文通过分层总合法分析在钻孔灌注桩端注浆后桩的沉降影响因素,并以一个工程为背景,建立单桩的ANSYS有限元模型,分别对未注浆桩、注浆桩浆泡尺寸大小、注浆桩的注浆模量的变化等情况的分析,得出关于钻孔灌注桩桩端后注浆沉降的影响因素和主要原因,得出一些有益的结论。  关键词:钻孔灌注桩; 注浆浆泡; 模量; 沉降量
期刊
摘 要:提出采用公式法计算冷凝水理论产生量,并通过实验得出理论产生平均值与冷凝水的实际产生平均值的相对误差,验证了公式法计算冷凝水理论产生量的快速可靠性。分析了家用空调器在运行时冷凝水的产生量和水温冷却冷凝器后空调器的节能效果变化。  关键词:冷凝水;产生量;公式法;节能效果  前言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城镇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小高层和高层建筑的不断涌现,家用空调利用数量急剧增加,大多数家用空调
期刊
摘 要:造成我国农村环境污染种类繁多,污水产生最大、分布面积广,许多问题的解决已超过了农民力所能及的范围。我国有关部门如果不及早重视、防范、治理,将会造成比城市水环境更复杂、更有害、更难治理和恢复的局面。喝上、用上洁净水、有效的保护水环境不仅是农民的迫切需求,也是农业发展的迫切需要。各级重负应重视农村水污染的治理、积极改善农村的水环境。  关键词: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几点措施  1.农村水污染的成
期刊
摘 要:地下混凝土渗水是很多工程存在的质量通病。每年因地下结构渗水处理,花费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本文通过对防水处理总结了一些经验,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混凝土;防水;渗漏  Waterproof Treatment of Underground Concrete Structure  Gao Zhao-zong  (Saide Construction Limited Company, Shou
期刊
摘 要:大型集中排烟系统末端区域排烟效果不佳的根源在于排烟风机的吸程过小,吸气范围不大。防治对策:一是限制排烟系统的规模;二是采用“接力”方式排烟;三是采用中心汇集式排烟方式;四是研发强力排烟吸风机。  关键词:大型集中排烟系统;排烟效果;风机吸程;零流量特性  近十年来笔者配合某市消防支队参与了几十项大型工程的消防施工图审查和竣工验收工作,在验收大型商业、高层酒店和地下车库等大型建筑安装的大型集
期刊
摘 要:对无锡市70个项目能效测评中高于现行节能标准要求的节能技术应用进行分析研究,得出:太阳能热水系统的应用率最高,整体平均应用率为52.82%;地源热泵系统的应用率其次,整体平均应用率为19.72%;公共建筑应用中楼宇自控、冷凝热利用的应用率均超过5%,其余低于5%;居住建筑中遮阳措施、能量回收应用率均超过5%,其余低于5%;节能技术的应用效果与应用率成正比例关系,节能技术的使用成本与应用率成
期刊
摘 要:混凝土楼、屋面板是房屋建筑结构中的主要构件之一,而现浇钢筋混凝土板的裂缝也是目前行业中的质量通病之一。由于裂缝在一定程度上将影响结构的强度、刚度、抗渗性和耐久性,在建筑工程施工中主要由温差和混凝土收缩产生的裂缝,而建筑物沉降产生的结构变形也会造成的裂缝,钢筋混凝土现浇板裂缝的主要形式,有表面裂缝和贯通裂缝两种。本文通过从设计、施工和使用阶段分析,经及材料、环境等方面进行研究,对现浇板产生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