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传统的公路雨水管道竖井施工,通常是采用预制砼块或石条进行砌筑成井,在施工中预制砼块或石条适应性较差、且成型竖井的工序繁琐且工序作业周期较长,不利于一般条件下的公路雨水管道竖井快速形成,成型竖井的质量难以保证。其次,公路雨水管道的竖井成形后路基土方的碾压时,砌块易出现滑移、竖井变形的几率较大,路基碾压后也易发生对其竖井进行二次作业施工,难以满足工程质量及工期要求,这主要是公路雨水管道的竖井的成形及结构形式设计及施工技术需要改进。
[关键词]施工技术创新 雨水管道竖井施工
中图分类号:TS7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8)32-0034-01
1.前言
传统的公路雨水管道竖井施工,通常是采用预制砼块或石条进行砌筑成井,在施工中预制砼块或石条适应性较差、且成型竖井的工序繁琐且工序作业周期较长,不利于一般条件下的公路雨水管道竖井快速形成,成型竖井的质量难以保证。其次,公路雨水管道的竖井成形后路基土方的碾压时,砌块易出现滑移、竖井变形的几率较大,路基碾压后也易发生对其竖井进行二次作业施工,难以满足工程质量及工期要求,不能满足一般条件下的公路雨水管道竖井的一次性快速形成。这主要是公路雨水管道的竖井的成形及结构形式设计及施工技术需要改进。采用本项装配式砼方框竖井结构的设计及施工技术,井身、井身砼构件和井口都是预制砼构件,砼构件之间分别通过结合面的凸凹槽进行装配式结合,可缩短公路雨水管道竖井的施工工期,易于达到一般条件下的公路雨水管道竖井成型后,需达到的公路雨水管道竖井设计要求。
2.技术创新的内容
创新的一种易于公路雨水管道的砼方框竖井成形的设计和施工的改进技术,易于公路雨水管道的竖井成形的设计和施工。本项创新技术包括如下内容:
装配式砼方框竖井结构,包括井身7和井口8,所述井身7是若干层,由中间层砼块3装配连接构成;所述中间层砼块3,是长方体结构,在其上表面设置有中间层凹槽31,在其下表面设置有中间层凸块32,上下两层的对应两块中间层砼块3之间,通过上一层的中间层凸块32嵌入下一层对应的中间层凹槽31内而配合形成连接结构;所述井口8,包括第二层偏心砼块2和顶层嵌装砼块1,所述第二层偏心砼块2,是长方体结构,在其上表面设置有第二层凹槽21,在其下表面设置有第二层凸块22,用于装配时插入中间层砼块上表面设置的中间层凹槽31内而连接;所述顶层嵌装砼块1安装于竖井的最顶层,是长方体结构,在下表面设置有顶层凸块101,用于装配时嵌入第二层偏心砼块上表面设置的第二层凹槽21内,其上表面是平面;在顶层嵌装砼块9形成的孔洞之间安装井盖座及井盖10。如图所示:
图1为本项技术的装配式竖井俯视图、图2为装配式砼竖井立面剖视图、图3为装配式砼井身剖面图、图4为竖井上部顶层嵌装砼块结构图、图5为第二层偏心砼块块结构图、图6为中间层砼块结结构图、图7为转角预制砼结构图;
附图中:1—顶层嵌装砼块、2—第二层偏心砼块、3—中间层砼块、4—转角预制砼块、
5—砼井座、6—低流水槽、7—井身、8—井口、9—成品爬梯、10—井盖及盖座、11—竖井、12—上雨水进水管道、13—雨水管道出水管道。
3.技术创新的特点
其特点在于:设置的上雨水管道进水管12、及雨水管道出水管道13,形成雨水进出的管道。进一步特点在于:第二层偏心砼块2,其上表面的第二层凹槽21,与下表面第二层凸块22的位置不正对,有偏移,形成偏心式砼块结构。再进一步特点在于:在采用中间层砼块3进行井身7成形作业时,在转角部位采用转角预制砼块4,转角预制砼块4是长方体结构,在其上、下表面分别设置有转角嵌凹槽41、转角凸块42,分别与上一层、下一层砼块的凸块、凹槽配合设置,形成连接结构。
4.本项创新技术的实施方式
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项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如图所示,其施工技术的工艺流程简述为:(1)按设计公路雨水管道竖井规划进行场地的常规平整作业→(2)在规划公路雨水管道竖井测量放线,进行对公路雨水管道竖井砼基座5进行作业施工,并划线预留砼块装配嵌槽→(3)参照发明内容图1及图2;采用中间层砼块3装配成型井身7→(4)进行低流水槽6成型→(5)安裝下雨水进水管道12及雨水管道出水管道13→(6)进行装配式安装井口8→(7)安装成品爬梯9→(8)安装井盖及盖座10,→(9)内抹灰后则形成一种公路雨水管道装配式方框竖井11。
本项技术是对采用的装配式凹、凸预制砼块加工制作,可实现公路雨水管道竖井结构成型的紧密结合;二是制作装配式砼块式组合成型,形成的井体是卯榫式构造,竖井侧壁承载力的效果易于保证;三是公路雨水管道竖井成型后,可抗路基土方回填碾压对井壁的局部变形及破坏;是适用于公路雨水管道竖井成形的简洁施工技术。
5.结论
本项创新技术装配式砼方框竖井结构,可缩短公路雨水管道竖井的施工工期,易于达到一般条件下的公路雨水管道竖井成型后,需达到的公路雨水管道竖井设计要求,以及所需的技术质量效果。
参考文献
《建筑基基坑支护技术规范(JGJ120-99)》—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基于环保理念的公路路基设计方法》—交通世界.2013(12).
《公路工程施工质量管理探讨》—科技资讯.2013(07)施乐鸣、张波.
[关键词]施工技术创新 雨水管道竖井施工
中图分类号:TS7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8)32-0034-01
1.前言
传统的公路雨水管道竖井施工,通常是采用预制砼块或石条进行砌筑成井,在施工中预制砼块或石条适应性较差、且成型竖井的工序繁琐且工序作业周期较长,不利于一般条件下的公路雨水管道竖井快速形成,成型竖井的质量难以保证。其次,公路雨水管道的竖井成形后路基土方的碾压时,砌块易出现滑移、竖井变形的几率较大,路基碾压后也易发生对其竖井进行二次作业施工,难以满足工程质量及工期要求,不能满足一般条件下的公路雨水管道竖井的一次性快速形成。这主要是公路雨水管道的竖井的成形及结构形式设计及施工技术需要改进。采用本项装配式砼方框竖井结构的设计及施工技术,井身、井身砼构件和井口都是预制砼构件,砼构件之间分别通过结合面的凸凹槽进行装配式结合,可缩短公路雨水管道竖井的施工工期,易于达到一般条件下的公路雨水管道竖井成型后,需达到的公路雨水管道竖井设计要求。
2.技术创新的内容
创新的一种易于公路雨水管道的砼方框竖井成形的设计和施工的改进技术,易于公路雨水管道的竖井成形的设计和施工。本项创新技术包括如下内容:
装配式砼方框竖井结构,包括井身7和井口8,所述井身7是若干层,由中间层砼块3装配连接构成;所述中间层砼块3,是长方体结构,在其上表面设置有中间层凹槽31,在其下表面设置有中间层凸块32,上下两层的对应两块中间层砼块3之间,通过上一层的中间层凸块32嵌入下一层对应的中间层凹槽31内而配合形成连接结构;所述井口8,包括第二层偏心砼块2和顶层嵌装砼块1,所述第二层偏心砼块2,是长方体结构,在其上表面设置有第二层凹槽21,在其下表面设置有第二层凸块22,用于装配时插入中间层砼块上表面设置的中间层凹槽31内而连接;所述顶层嵌装砼块1安装于竖井的最顶层,是长方体结构,在下表面设置有顶层凸块101,用于装配时嵌入第二层偏心砼块上表面设置的第二层凹槽21内,其上表面是平面;在顶层嵌装砼块9形成的孔洞之间安装井盖座及井盖10。如图所示:
图1为本项技术的装配式竖井俯视图、图2为装配式砼竖井立面剖视图、图3为装配式砼井身剖面图、图4为竖井上部顶层嵌装砼块结构图、图5为第二层偏心砼块块结构图、图6为中间层砼块结结构图、图7为转角预制砼结构图;
附图中:1—顶层嵌装砼块、2—第二层偏心砼块、3—中间层砼块、4—转角预制砼块、
5—砼井座、6—低流水槽、7—井身、8—井口、9—成品爬梯、10—井盖及盖座、11—竖井、12—上雨水进水管道、13—雨水管道出水管道。
3.技术创新的特点
其特点在于:设置的上雨水管道进水管12、及雨水管道出水管道13,形成雨水进出的管道。进一步特点在于:第二层偏心砼块2,其上表面的第二层凹槽21,与下表面第二层凸块22的位置不正对,有偏移,形成偏心式砼块结构。再进一步特点在于:在采用中间层砼块3进行井身7成形作业时,在转角部位采用转角预制砼块4,转角预制砼块4是长方体结构,在其上、下表面分别设置有转角嵌凹槽41、转角凸块42,分别与上一层、下一层砼块的凸块、凹槽配合设置,形成连接结构。
4.本项创新技术的实施方式
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项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如图所示,其施工技术的工艺流程简述为:(1)按设计公路雨水管道竖井规划进行场地的常规平整作业→(2)在规划公路雨水管道竖井测量放线,进行对公路雨水管道竖井砼基座5进行作业施工,并划线预留砼块装配嵌槽→(3)参照发明内容图1及图2;采用中间层砼块3装配成型井身7→(4)进行低流水槽6成型→(5)安裝下雨水进水管道12及雨水管道出水管道13→(6)进行装配式安装井口8→(7)安装成品爬梯9→(8)安装井盖及盖座10,→(9)内抹灰后则形成一种公路雨水管道装配式方框竖井11。
本项技术是对采用的装配式凹、凸预制砼块加工制作,可实现公路雨水管道竖井结构成型的紧密结合;二是制作装配式砼块式组合成型,形成的井体是卯榫式构造,竖井侧壁承载力的效果易于保证;三是公路雨水管道竖井成型后,可抗路基土方回填碾压对井壁的局部变形及破坏;是适用于公路雨水管道竖井成形的简洁施工技术。
5.结论
本项创新技术装配式砼方框竖井结构,可缩短公路雨水管道竖井的施工工期,易于达到一般条件下的公路雨水管道竖井成型后,需达到的公路雨水管道竖井设计要求,以及所需的技术质量效果。
参考文献
《建筑基基坑支护技术规范(JGJ120-99)》—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基于环保理念的公路路基设计方法》—交通世界.2013(12).
《公路工程施工质量管理探讨》—科技资讯.2013(07)施乐鸣、张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