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后倒塌建筑物的处理:遇难人员搜寻与废墟清理

来源 :国际地震动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iyang_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汶川地震及近几年国内外发生的一些破坏性地震灾害中,在应急期的幸存者搜救行动之后,倒塌建筑物的处理问题已经逐渐凸显出来,其中重点是对遇难人员的搜寻和对废墟的清理。本文通过对2010年海地地震和2011年新西兰地震救援的实际经验的总结,分析了如何科学、有序地开展废墟的清理和遇难人员的搜寻工作,包括对新西兰地震震害情况的概述、主要建筑物破坏情况的描述和搜救的基本过程。对重型机械的使用、人工破拆处理和遗体鉴别这3个关键环节进行了重点阐述,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
其他文献
本文介绍了基于"十五"数字地震观测网络项目的地震数字处理系统的整体结构和相关技术流程,并阐述了各功能模块的作用。该系统在安徽省阜阳市地震局试用以来,共完成了4次地震自动速报,并将地震定位信息通过短信发布到主管领导的手机上,为快速地震应急响应提供参考。
山西省地震学会第6届第5次常务理事会于2012年2月24日在山西省地震局召开。第6届常务理事10人出席了会议。会议由秘书长田勇主持。
  为了减小接收函数N-k叠加方法确定的地壳参数的不唯一性,Ma和Zhou在zhu和Kanarnnri方法基础上,提出了一种联合面波频散资料的H-k方法。本文利用H-k方法对位于青藏高原东北
地震应急响应系统是地震应急管理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有本地化特色的应急响应指挥技术系统对提高地震应急响应效率起到关键性的作用。介绍了基于ArcEngine、MapInfo、VisualStud
随机有限断层法是模拟地震动加速度时程的一个重要工具。该方法能反映震源、传播路径和场地特性,并且计算快速、高效,高频部分表现良好,因而目前广泛应用于强震地震动的模拟。但对于中强地震而言,由于发震构造不明确,因此,在采用随机有限断层法模拟其近场强震动时,会面临震源参数(断层几何信息、应力降等)、路径参数以及场地参数的较大不确
在中国地震学会的长期关怀和中国地震局监测预报司的大力支持下,2011年8月15—21日,中国地震学会地震观测技术专业委员会换届暨2011年学术研讨会在新疆乌鲁木齐市举行。本次会
应用矩张量概念对震源物理的研究是当代地震学的一个重要的前沿课题。近20年来,随着宽频带数字地震仪的广泛应用,地震波形记录的质量明显提高,极大地推动了对震源物理过程研究的
(1)南北带中段深部构造特征研究的意义。南北带中段区域范围大、界面起伏剧烈,按照传统统一参考深度模型(Parker-Oldenburg迭代反演方法)所得重力反演结果与实际地质情况不符,且与
2008年5月12日发生在龙门山断裂带的汶川8.0级大地震,不仅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也是检验和改进现有地震知识和理论模式难得的大震震例。汶川地震展示了过去震例鲜为人知的新现象和新的观测数据,以其丰富详细的观测资料,为我国地震科学发展、地震监测和预报水平的提高提供了坚实的研究基础。汶川地震还吸引了国内外众多科研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