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型教学对外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的促进作用

来源 :中国大学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sjhmy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近年来外语教育界都在呼吁要提升外语专业学生的思辨能力,然而应该采用哪种教学方法,其教学效果如何,这些问题仍然有待于进一步的实证研究。在此背景下,本研究探索了研究型教学模式的可行性与教学效果,以“语义学”的教学实践为基础,通过评估学生的阅读报告,分析学生访谈内容,发现如果在课程设置中引入专业研究课程,有效实施研究型教学,引导学生深入学习某一领域的研究问题,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本项研究对于外语专业教育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研究型教学;思辨能力;课程设置
  一、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加之未来的经济形态将是以知识增长与知识密集为主导的知识经济,培养创新型人才队伍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目标(郑伦楚、徐晓军,2011),例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指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核心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具有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而思辨能力是这种创新活动中的核心能力(孙有中,2015;文秋芳,2014)。外语专业作为国内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一部分,自然也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然而长期以来的外语专业培养目标基本定位在熟练掌握外语技能,而对培养思辨能力则不够重视(胡文仲,2014;黄源深,1998;王守仁、陈新仁,2008)。因而当前国内外语专业教育界普遍呼吁要在外语专业教育中突出思辨能力的培养。
  关于如何在外语专业教育中突出思辨能力的培养,前期研究已经从多个角度进行了探讨,其中探讨最为集中的领域是针对教学方法的效果问题(李莉文,2011;林岩,2012;杨莉芳,2015;张莲、孙有中,2014;张云、刘正光,2013)。这些研究就所涉及的课程性质可以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李莉文,2011;杨莉芳,2015;张莲、孙有中,2014)探讨了如何在外语技能课中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第二类(林岩,2012;张云、刘正光,2013)探讨了国际关系及翻译等专业研究课程对思辨能力的促进作用。在当前外语教育界普遍呼吁要压缩外语技能课的背景下(黄源深,2010;孙有中,2011),本研究认为在专业研究课程中融入思辨能力的培养是一条非常有效的路径。曲卫国(2015)指出外语专业的思辨能力未得到充分发展,其中重要原因仍然是缺乏系统而深刻的专业知识体系;戴炜栋、王雪梅(2014)指出,外语具有工具性的特点,但是同时外语本身也具有研究价值,通过研究与外语相关的语言学、文学和社会文化等领域可以培养思辨能力、激发创新思维。
  尽管专业研究课程在外语专业培养中的重要性得到了认可,但是迄今为止,开设这类课程对于提升学生思辨能力的实证研究并不多见。林岩(2014)的研究发现,在为英语专业学生讲授国际关系简介课的过程中,如果给学生布置密集读写任务,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尽管外语专业内部师资的传统强项在于文学、语言学等领域,但是开展这些领域的教学是否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仍然需要进一步实证研究。其中教授语言学课程是否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迄今为止并不多见。尽管之前有学者曾经讨论过如何改进“语言学导论”这类课程的教学实践(鞠玉梅,2007;李克、李淑康,2008;吴庄、文卫平,2009;余盛明,2014)以提高教学效果,但仅是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角度来探讨如何让学生学到更多语言学知识,并未明确提及如何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同时导论类课程由于仅限于宽泛的介绍,无法对某些研究题目进行扩展,因而对于提升学生思辨能力的作用势必非常有限。
  迄今为止,针对教学方法与思辨能力的前期研究中曾经提出了诸多教学方法,其中最值得关注的是研究型教学模式。例如张云、刘正光(2013)提倡在翻译学教学中应该采用研究型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构建、校验与修正翻译理论的能力;曾小荣、陈泽源、向征(2014)指出在讲授语言学导论类课程时应该借鉴国外研究型教学的理念及模式。研究型教学在当前国内外高等教育研究中被视为可以有效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教学模式。研究型教学的主要内涵是在教学活动中融合学科体系中的基础性知识与前沿性研究问题,以研究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鼓励学生参与知识创新(Griffiths,2004;Healey, 2005;Malcolm, 2014)。目前这种教学方法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国外大学的若干专业领域的教育中(Kubiatko & Vaculová, 2011; Zhang, 2008; Zhu & Pan, 2015),其中也包括语言学的教育领域,例如Zeschel(2010)报告了如何应用研究型教学模式进行应用语言学的教学。由于文学、语言学、翻译学等领域本身都是具有体系的研究领域,因而在外语专业中开设专业研究课程,研究型教学模式很自然应该成为重要的教学方法。迄今为止国内外语教育界针对这种教学模式的探讨仅限于理论层面,仍然很少有研究针对这种教学模式的实际效果进行实证性研究与评估。
  二、实证研究
  1. 研究问题
  本研究关注的问题是在外语专业教育中如何通过语言学专业研究类课程来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本研究认为只讲授语言学导论类课程是不够的,还应该在此基础之上讲授语义学、句法学等这样更为细化的课程才能够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语言学内部的具体内容,把握学术前沿问题。为此本研究以“语义学”课程为教学实践基础,通过一个学期的研究型教学实践验证这种教学模式是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2. 研究对象
  本研究所调查的学生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三年级本科生,共18人。这些学生在一二年级重点进行英语语言基本技能的训练,从三年级开始选择语言学、文学等方向,进而根据所选方向选择课程。本研究所设计的“语义学”是语言学方向的课程之一。学生在修“语义学”这门课时已经学习了“语言学导论”这一课程,因而已經对语言学有了一个整体认识。   3. 研究方案设计
  在“语义学”课程的讲授过程中,采用研究型教学的理念及模式。根据国外相关研究(Griffiths, 2004;Healey, 2005),研究型教学可以就学生参与度及讲授重点两个维度分为四个类别(图1),实际课堂教学可能会融合四类中的某些特征。本研究在课程讲授过程中,融合了以研究为引领(research-led)的教学方法以及以研究为导向(research-oriented)的教学方法,具有以下特征:
  (1)本课程讲授内容围绕若干研究专题领域(词汇语义学、动词的事件结构、形式语义学等),在介绍某一专题时,不仅讲授基础知识、基本概念,而且重点介绍目前的研究进展及遗留问题。
  (2)本课程注重训练学生构建学术知识、探索学术知识的能力及基本方法,为此特意安排学时为学生讲授学术论文的基本结构以及语义学研究中经常用到的研究方法①。
  (3)在介绍讲授某一专题时,为使学生了解当前研究热点问题,引导学生阅读本领域中知名的SCI或者SSCI期刊中的论文。
  (4)本课程在期中期末两次评估时考查学生阅读理解研究论文的情况。本课程在临近期中时,围绕一个研究专题(例如动词的事件结构)引导学生详细阅读一篇范文。而后本课程要求学生阅读一篇曾经引用过这篇范文的论文,并撰写阅读报告。在临近期末时,要求学生再阅读一篇曾经引用过所讲范文的论文撰写阅读报告。本课程做这一要求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追踪了解某项研究的最新进展情况。阅读报告内容分为四个部分:识别论文的研究问题;比较分析与前期文献中的研究问题的异同之处;介绍论文从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的推理步骤;结合前期文献的结论对论文进行评价。
  4. 研究方法
  本研究关注的问题是通过实施一学期的研究型教学,学生的思辨能力是否有所提升,以及学生如何认识课程教学实践与自身思辨能力之间的关系。为此本研究采用两种方法收集数据:
  (1)量化比较学生期中与期末时分别提交的阅读报告。由于阅读报告要求学生写出四部分内容:识别研究问题;比较研究问题的异同之处;介绍推理步骤;分析评价论文结论,这样的内容要求可以使学生运用到思辨能力中的各项认知技能(分析、推理和评介)。需要澄清的是,鉴于思辨能力在高等教育培养目标中的重要作用,国内外学术界对于这一概念已经进行了详细研究与阐释(Anderson & Krathwohl,2001;Facione, 1990; Paul & Elder, 2006;林崇德,2006;文秋芳,2008,2012),尽管这些研究对思辨能力的具体内涵提出了不同的答案,但总体而言,这些研究都认为思辨能力应该包含分析、推理与评价等方面的认知技能。
  为了分析方便,本研究采用了文秋芳(2008,2012)所提出的思辨能力层级理论模型(图2)。这一模型的显著特点是全面概括了思辨能力所必需的三项核心技能:分析、推理和评价,并详细列举了衡量这些技能的标准(包括精晰性、相关性、逻辑性、深刻性以及灵活性):
  本研究依据精晰性、相关性、逻辑性、深刻性、灵活性这五项标准来评估学生的两次作业,评估采用5分制评分,1表示最差,5表示最好。两名评分者对这些作业进行了独立的分析,最后比较发现两人评分的一致性达到了97.9%。
  需要说明的是,本研究通过学生的英语习作来衡量其思辨能力,这种方法的理论基础是社会文化理论。这一理论认为语言与思辨等认知活动是一个协同发展的过程,因而思辨能力的提高与语言(包括母语与二语)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Cole, 1996;李莉文,2011;张莲、孙有中,2014)。
  (2)半结构式访谈。在课程结束后,與选课学生进行面对面对话,以深入了解学生对于本课程所开展的研究型教学实践的看法。访谈内容主要围绕以下几个问题展开:对课程内容及授课方式是否感兴趣,有何看法;阅读论文及撰写阅读报告是否有助于提升自己的分析、推理和评价等方面的能力;阅读论文及撰写阅读报告是否有助于提升自己的英语技能;在听课及完成作业阶段感觉有何困难。共有16个学生参加了访谈,与每个学生的访谈持续15分钟。这种半结构式访谈尽管是围绕几个固定问题展开的,但是问问题的顺序并不固定,而且实际访谈内容并不限于这几个问题,因而能够以非常灵活的交谈方式探知受访者的心理认知及感受,因而有助于获取质化证据与量化数据相印证(Erlandson et al., 1993; Kember, Ho & Hong, 2010)。
  5. 结果分析
  (1)对阅读报告的分析
  本研究沿用林岩(2014)的方法,参照文秋芳(2008,2012)所提出的思辨能力评价标准,对学生的期中期末两次阅读报告进行评分,并将两次评分输入SPSS15.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经过配对的双尾t检验,发现两次阅读报告的评分具有显著差异p = 0.023。这一结果表明通过比较学生期中期末两次阅读报告中所展现出的思辨水平,学生的思辨能力具有显著提高。
  (2)对访谈结果的分析
  针对访谈对话的分析表明学生普遍认为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自己的分析、推理和评价等方面能力有所提升,与分析阅读报告所得的结果基本一致。首先,所有受访学生都认为本课程所采用的教学模式明显有别于以往只讲授基础知识、基本概念的教学模式。学生们都认可这种研究型教学使得他们对于语义学领域中的前沿研究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使得他们对于语义学的整体系统知识及研究方法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他们对这种教学内容及教学模式都非常感兴趣。其次,所有受访学生都表示通过听课、阅读论文及撰写两次阅读报告,他们在分析、推理和评价三种能力方面有所提升,只是在学生内部,这三种不同能力的提高程度方面有所差异(图3)。再次,所有受访学生都表示通过这门课程,自己的英语阅读与写作能力得到了很大提升。   三、讨论
  1. 研究型教学模式对于提高学生思辨能力的效果
  研究型教学模式及其对学生学习效果的促进作用是国际高等教育界中的普遍看法,近年来欧美等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政策中都普遍强调研究在高等教育中的作用(Malcolm, 2014),其中最为重要的发现是研究型教学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Zeschel, 2010)。本研究表明在外语专业教育的课程体系中融入研究型教学模式可以有效提升外语专业学生的思辨能力。研究型教学模式的总体框架内包含不同的具体实施方法(如图1所示),可能每种具体的实施方法都会起到提升思辨能力的作用,但同时对思辨能力的提升效果会存在差异。本研究中在“语义学”的授课过程中,只是融合了以研究为引领(research-led)的教学方法和以研究为导向(research-oriented)的教学方法。后续研究还将进一步探讨其他种类的研究型教学方法对于思辨能力的提升作用。
  由于参加本研究的学生是刚刚接触语言学这一研究领域,对于语言学及语义学专业知识的掌握仍然处于初级阶段,因而本研究并未采用以研究为基础(research-based)的教学方法,即要求学生在期末时独立完成一项研究,让学生完成从确定研究题目到收集证据再进行论证的全过程。本研究预测如果学生能够进一步夯实基础知识与基本研究方法,那么未来一定能够成功完成一项独立研究,并在此过程中有效提升自身的思辨能力。
  2. 访谈结果所反映的学习兴趣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在所有受访学生中,4名学生反映语义学中的某些内容枯燥难懂,例如量词的辖域歧义以及蒙塔古语法等内容。这一结果与之前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吻合性,例如劉艳峰(2014)发现学生普遍反映语言学课程枯燥。本研究认为造成这一局面有两方面原因,需要采取不同的策略。一方面可能是因为这些内容比较抽象,因而为了让学生能够听懂,基础知识的介绍占据了较长时间,这也是以往语言学课程讲授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冯德正,2017)。为解决这一问题,今后的课堂教学环节可以进一步调整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兴趣。另一方面可能是语义学中涉及形式语义学的内容与外语专业的总体培养目标以及学生学习外语的预期目标并不一致。具体而言,国内外语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侧重于外语语言技能的培养,能够使学生在外交、经贸等领域中熟练运用外语,而且大多数学生对于外语专业的预期也是如此;然而自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美国等发达国家的语言学学科发生了重大变革,研究目标从传统的描写语言系统转至研究人类习得产出语言行为的内部生理心理机制,构成了研究人类认知系统的一个分支学科(Miller, 2003; 杨亦鸣,2012)。这种局面导致了某些学生会觉得语义学中的某些内容与外语学习毫不相关,枯燥无用。为解决这一问题,本研究认为今后应该就现当代语言学的总体研究目标做好普及工作,使得学生即便不喜欢某些研究问题,也可以理解这些研究问题的理论意义。
  3. 研究型教学对于提升外语语言技能的作用
  本研究在对学生访谈时发现学生普遍反映自己的英文阅读与写作技巧得到了有效提升,但是限于篇幅,本研究未能对这一效果进行量化比较分析。本研究预测由于在授课过程中要求学生进行大量的英语论文阅读,并要求学生撰写英语阅读报告,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有机会进行读写练习,因而肯定能够提高自身的英语语言技能。这一预测在前期的类似研究中已经得到了佐证。例如林岩(2014)在教授国际关系简介课程时给学生布置密集读写任务,在学期期末访谈学生时发现学生普遍反映自己的英语水平得到了很大提升。后续研究将从词汇、语法、语篇等多个角度详细剖析学生的写作文本,以详细了解这种教学模式对于学生外语技能的影响。
  值得一提的是,本研究的结果与其他教学模式下的研究结果也具有一致性。例如高璐璐、常俊跃(2013)的研究发现如果在英语写作课中引入英语国家历史文化等内容的讲授,则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英语写作技能,并通过量化比较学生的写作文本证明了这一结论。高璐璐、常俊跃(2013)进一步指出在英语语言技能课程中实施内容依托式教学法(Content Based Instruction, CBI)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语言技能。但是他们在教学中所引入的内容仅限于英语国家历史文化等介绍性的内容,而内容依托式教学法中的内容则并不限于这些介绍性知识,也可以包括语言学、文学、翻译学、国际政治等学科的专业知识。因而本研究认为语言学、文学、翻译学、国际政治等学科的知识也可被视为内容依托式教学法中的一种内容,融入外语语言技能的教育中,也能起到提升外语语言技能的作用,例如本研究的受访学生中,有14人反映“语义学”这门课使他们意识到除了英语小说以及英语报刊文章外,(S)SCI论文也是学习规范英语表达的有效渠道。
  四、小结
  在国内大学的外语专业教育中,一直存在着偏重语言技能传授的倾向,然而未来社会的发展需要具有思辨能力的高层次人才。本研究以“语义学”课程的教学实践为基础,发现研究型教学模式确实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这一结果表明在外语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如果能够巧妙实施研究型教学模式,则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
  本研究还表明在研究型教学过程中,可以将讲授专业研究知识与提高外语语言能力有机结合起来,进一步表明在外语专业培养中,提升思辨能力与提高外语语言能力是相辅相成的。文秋芳、孙旻(2015)指出提高思辨能力是高等教育各门课程都要承担的任务,但同时提高外语语言能力是外语教育的专有目标。后续研究将进一步探讨研究型教学是否能够起到提升思辨能力与外语语言技能的双重目标。
  注释:
  ① 在讲授这部分内容时,本研究用到了以下文献:“What is the scientific method?”(Schaefer & Lamm, 1990)以及“Varieties of semantic evidence”(Krifka, 2011)。第一篇文献详细介绍了科学研究的基本步骤及研究论文的基本结构(梳理前期文献、提出研究问题及假说、收集证据、论证问题等部分);第二篇文献详细介绍了语义学研究中的常用方法及证据类型。   参考文献:
  [1] Anderson, L. W. & Krathwohl, D. R. A Taxonomy for Learning, Teaching and Assessing: A Revision of Bloom’s Taxonomy of Educational Objectives[M]. New York: Longman, 2001.
  [2] Cole, M. Cultural Psychology: A Once and Future Discipline [M]. Cambridge, MA: Belknapp Press, 1996.
  [3] Erlandson, D.A., Harris, E.L., Skipper, B.L. & Allen, S.D. Doing Naturalistic Inquiry: A Guide to Methods[M].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1993.
  [4] Facione, P. A. Critical Thinking: A Statement of Expert Consensus for Purpose of Educational Assessment and Instruction — Executive Summary /“The Delphi Report” [M]. Millbrae, CA: The California Academic Press, 1990.
  [5] Grif?ths, R. Knowledge production and the research-teaching nexus: The case of the built environment disciplines[J]. Studies in Higher Education, 2004(29): 709-726.
  [6] Healey, M. Linking research and teaching: Exploring disciplinary spaces and the role of inquiry-based learning[A]. In Barnett, R (ed). Reshaping the University: New Relationships between Research, Scholarship and Teaching[C]. McGraw Hill: Open University Press, 2005: 67-78.
  [7] Kember, D., Ho, A.& Hong, C. Characterising a teaching and learning environment capable of motivating student learning [J]. Learning Environments Research, 2010 (13): 43-57.
  [8] Krifka, M. Varieties of semantic evidence [A]. In Maienborn, C., von Heusinger, K. & Portner, P. (eds). Semantics: An International Handbook of Natural Language Meaning[C]. Berlin: Mouton de Gruyter, 2011:242-267.
  [9] Kubiatko, M. & Vaculová, I. Project-based learning: Characteristic and the experiences with application in the science subjects [J]. Energy Educ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art B: Social and Educational Studies, 2011(3): 65-74.
  [10] Malcolm, M. A critical evaluation of recent progress in understanding the role of the research-teaching link in higher education[J]. Higher Education, 2014 (67):289-301.
  [11] Miller, G. The cognitive revolution: A historical perspective [J]. 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s, 2003(7): 141-144.
  [12] Paul, R. & Elder, L. Critical Thinking: Learn the Tools the Best Thinkers Use [M].New Jersey: Pearson /Prentice Hall, 2006.
  [13] Schaefer, R. T. & Lamm, R. What is the scientific method? In Wiener, H. S. (ed). Reading for the Disciplines: An Anthology for College Writers. New York: McGraw Hill Inc., 1990: 185-193.
  [14] Zeschel, A. Research-based learning in the linguistics classroom [J]. Norddeutsches Linguistisches Kolloquium, 2010(11): 1-21.   [15] Zhang, S. A research project-based and self-determined teaching system of molecular biology techniques for undergraduates [J]. Biochemistry and Molecular Biology Education, 2008 (36): 181-188.
  [16] Zhu, L & Pan, W. Application of research-informed teaching in the taught-postgraduate education of maritime law [J]. Innovations in Education and Teaching International, 2015 (54): 428-437.
  [17] 戴炜栋,王雪梅.我国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背景下英语专业的建设思路[J]. 外语界,2014(3):2-11.
  [18] 冯德正. 基于多元读写理论的课堂教学设计:以英语语言学课程为例[J]. 中国外语,2017(3):55-63.
  [19] 高璐璐,常俊跃. 英语专业基础阶段内容依托教学对学生英语书面表达能力发展的影响分析[J]. 中国外语,2013(1):54-59.
  [20] 胡文仲.试论我国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回顾与展望[J]. 外语教学与研究,2014(1):111-117.
  [21] 黄源深. 思辨缺席[J] . 外语与外语教学,1998(7) :1-19.
  [22] 黄源深. 英语专业课程必须彻底改革—再谈“思辨缺席”[J] . 外语界,2010(1):11-16.
  [23] 鞠玉梅.关于高校英语专业语言学课程教学的思考[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8):31-33.
  [24] 李克,李淑康.高校英语语言学教材的建设与思考[J]. 外语界,2008(6):81-90.
  [25] 李莉文. 英语写作中的读者意识与思辨能力培养——基于教学行动研究的探讨[J]. 中国外语,2011(3):66-73.
  [26] 林崇德.思维心理學研究的几点回顾[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6 (5) :35-42.
  [27] 林岩. 英语专业知识课中的密集读写任务对思辨能力的影响[J].外语界,2014(5):11-19.
  [28] 刘艳峰. 基于网络自主学习的英语语言学课程教改探索 [J]. 外语教学,2014(3):56-59.
  [29]曲卫国. 缺乏的到底是思辨能力还是系统知识?——也谈外语专业学生的思辨问题[J].中国外语,2015(1):60-66.
  [30]孙有中.突出思辨能力培养,将英语专业教学改革引向深入[J].中国外语,2011(3):49-58.
  [31]孙有中. 外语教育与思辨能力培养[J].中国外语,2015(2):23.
  [32] 王守仁,陈新仁. 加强英语专业学生研究能力的培养[J]. 外语界,2008(3):2-7.
  [33] 文秋芳.论述外语专业研究生高层次思维能力的培养[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8(10):29-34.
  [34] 文秋芳.中国外语类大学生思辨能力现状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2.
  [35] 文秋芳.英语类专业实践多元人才观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4(1):118-126.
  [36] 文秋芳,孙旻. 2015. 评述高校外语教学中思辨力培养存在的问题[J].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5(3):6-12.
  [37] 吴庄,文卫平.“语言学导论”课程教学:问题与对策[J].中国外语,2009(3):68-72.
  [38]杨莉芳. 阅读课堂提问的认知特征与思辨能力培养[J]. 中国外语,2015(2):68-79.
  [39]杨亦鸣. 神经语言学与当代语言学的学术创新[J]. 中国语文,2012(6):549-560.
  [40]余盛明. 试论英语专业知识课的使命与教学模式——以“语言学导论”课为例 [J]. 中国外语,2014(5):4-11.
  [41]曾小荣,陈泽源,向征. 国外研究型教学对英语语言学课程教学的启示[J].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5):179-182.
  [42] 张莲,孙有中. 基于社会文化理论视角的英语专业写作课程改革实践[J]. 外语界,2014(5):2-10.
  [43] 张云,刘正光. 英语专业研究性教学探索—兼论翻译课程教学设计[J]. 现代大学教育,2013(6):98-104.
  [44] 郑伦楚,徐晓军.论高校研究型教学的阶段性模式与深度推进策略[J]. 中国大学教学,2011(2):18-19+60.
  [本研究得到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9BYY025)以及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的资助]
  [责任编辑:陈立民]
其他文献
提起软件安装,几乎是家常便饭。不论是软件发烧友还是普通用户,哪能不安装软件呢。然而凡事有利必有弊,采用Windows Installer安装技术的软件安装后会在系统里面留下一些残留的文件信息,如果重复安装、卸载了大量采用Windows Installer安装技术的软件,系统盘中残留的垃圾信息就会越来越多,最为明显的就是Windows Live Messenger每次升级都会留下上一个版本的安装包。
期刊
“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叶嘉莹借孔子之言表达自己践行“道”的态度  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  2018年6月,94岁的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叶嘉莹先生,向执教近40年的南开大学捐赠了1857万元,用于建设“迦陵基金”,支持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研究。  此事一经报道,引来外界诸多关注。对此,叶嘉莹却“深感不安”,她希望人们
期刊
今年的99公益日,无论捐赠总额还是互动人次,均超出了行业预期。但是,这一天留下的争议和反思,也彰显中国公益慈善刚刚起步的现实  2020年,第6个99公益日落下帷幕,但争议和反思之多,令人感觉一切似乎才刚刚开始。  根据腾讯公益的数据,本次99公益日互动人次高达18.99亿,是去年的2.15倍。5780万人次爱心网友通过腾讯公益平台捐出善款23.2亿元,相比去年增长了30%。加上爱心企业3.24亿
期刊
“活水计划”旨在从源头入手,培育西部的县域扶贫社会组织,希望在脱贫攻坚结束后,还能有一支队伍作为当地政府的协助力量,有能力引入外部资金,解决地方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上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自上而下开始了第一次大规模的扶贫开发,以“播善减贫”为己任的扶贫机构应运而生,成立于1989年的中国扶贫基金会正是其中的一家。  近几年,从依托乡村可持续发展政策的“百美村宿”,到借力电商扶贫契机的“善品公社”,
期刊
最近我发现很多QQ好友的QQ号被一些邮箱地址取代了.请问这是怎么回事?如何将邮箱地址设置到QQ账号位置?  这是QQ最新版程序提供的一项功能:让QQ账号直接使用一个邮箱账号,这样就可以同时使用QQ号和这个被绑定的邮箱直接登录QQ了。设置方法很简单:单击“菜单/设置/个人设置”,再单击“使用Email作为账号”链接,在打开的页面中按照文字提示进行绑定即可。
期刊
许多旺旺用户都不是用固定电脑上网的,想要保持聊天记录完整,就要频繁地导出导人聊天记录,非常麻烦。所以在服务器上保存聊天记录是用户们迫切需要的。首先就来看看这个功能。启动旺旺,依次点击“菜单/系统设置”,打开“系统设置”对话框,点击“聊天记录”,勾选“启用聊天记录保存在服务器功能”,并点击“确定”按钮(如图1),程序就会从当天开始自动将聊天记录上传到服务器保存。
期刊
话说江湖中人,一向以“喝最烈的酒、骑最快的马、用最利的剑”为目标,把这个理想放到现代来,骑最快的马已经不太现实了,“开最快的车”却成了新一代的“江湖梦”。可惜名牌跑车价格不菲,要想真正开上,非普通人能够做到,因此无数人爱上了赛车游戏,到虚拟的世界里过一把极速狂飙的瘾。  极品飞车系列最新版本——《极品飞车:专业街道赛》已经正式发布了,本作将街道赛作为一大卖点,让无数的飙车族兴奋不已。不过系列的老玩
期刊
有人打了一辈子鱼办不了证,有人伪造身份骗补贴  53岁的卢爱明因为常年漂在水上,身体落下残疾。父母都是洞庭湖地道的渔民,一条船一个家,他就出生在渔船上。  卢爱明对洞庭湖最美好的记忆停留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他跟着父亲打鱼,随便一撒网就能捕到几十斤甚至上百斤的大鱼,有些鱼提起来比人都高。从90年代开始,卢爱明显感觉到网撒下去,不光鱼的数量明显少了,单条鱼也很少有超过30斤的,越往后情况越发严重。这些
期刊
笔者最近爱上了Vista华丽的外表和优秀的功能,尤其喜欢开机就能见到的Windows边栏,不过随着使用时间的增长,也发现了边栏的一些小缺点,比如天气预报基本上就不能显示天气,幻灯片放映也只能看到个不清不楚的小图…总之实用性大打折扣。可好好的边栏总不能放着不用吧,于是笔者花了几个晚上上网寻找,工夫不负有心人,终于觅得一系列专门用于Vista的边栏好工具,下面就让笔者一一道来。
期刊
相信很多朋友都喜欢闲暇无事时听听音乐,而QQ音乐正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聊天之余还可以与朋友分享美妙音乐,的确是一大快事。不过,现在我们可以在欣赏QQ音乐时获得卡拉OK般的效果,这不是很有意思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