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门冬酶诱导治疗儿童初发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mu198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观察国产培门冬酶诱导治疗儿童初发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疗效。

方法

2010年1月至2012年8月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儿童血液病诊疗中心收治的初发ALL患儿268例,所有患儿均参照中国小儿白血病协作组(CCLG)–2008方案,分别采用含培门冬酶的长春新碱联合柔红霉素、培门冬酶、地塞米松方案(培门冬酶组)和含左旋门冬酰胺酶的长春新碱联合柔红霉素、左旋门冬酰胺酶、地塞米松方案(左旋门冬酰胺酶组)进行诱导治疗。分别统计化疗第15天(D15)及第33天(D33)骨髓状态(M1,M2,M3)。

结果

268例初发ALL患儿,标危组、中危组、高危组比例分别为37.3%(n=100)、32.1%(n=86)、30.6%(n=82)。左旋门冬酰胺酶组159例,培门冬酶组109例,两组在年龄、性别、初诊白细胞数、肿瘤细胞免疫分型及对泼尼松预治疗反应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培门冬酶组在诱导化疗D15的骨髓状态分别为M1状态64.2%(n=70)、M2状态21.1%(n=23)、M3状态14.7%(n=16);而左旋门冬酰胺酶组则分别为M1状态70.4%(n=112)、M2状态13.2%(n=21)、M3状态16.4%(n=26),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938,P=0.230)。培门冬酶组化疗D33的骨髓状态分别为M1状态96.3%(n=105)、M2状态2.8%(n=3)、M3状态0.9 %(n=1);而左旋门冬酰胺酶组则分别为M1状态96.9%(n=154)、M2状态3.1%(n=5)、M3状态0%(n=0),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494,P=0.474)。

结论

与左旋门冬酰胺酶比较,国产培门冬酶诱导治疗儿童初发ALL的疗效相当。不仅可以作为左旋门冬酰胺酶过敏患儿的备用选择,亦可作为初发患儿的一线治疗药物。

其他文献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目的了解连续血液净化(CBP)技术在儿童重症医学科(PICU)的应用现况,为促进CBP技术的发展提供参考依据。方法2012年3至7月期间,采用调查表形式对国内28个省市代表我国儿童危重症救治水平的40家儿童专科医院或大型综合医院儿科,进行CBP应用现况调查。结果收到38家医院回复,25家开展CBP技术,最早开展的在1997年,中位数年份为2008年,PICU能独立开展的有21家,18家医院配备专业
期刊
目的综合评价患儿出生顺序、孕妇流产史及分娩方式与儿童急性白血病发病风险之间的关系。方法在PubMed、Google学术搜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中以"childhood leukemia"、"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cute myeloid leukemia"、"birth order"、"abortion"、"miscarriage"、"cae
目的探讨儿童抗H因子自身抗体相关性非典型溶血尿毒综合征(aHUS)的临床及病理特点、治疗及预后。方法纳入2010年11月至2011年5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收治的年龄<18岁、临床符合aHUS诊断标准伴血H因子抗体阳性的4例患儿,其中男1例、女3例,年龄分别为11、5、7、8岁。分析4例患儿临床及病理特点、治疗及疗效。结果4例患儿均伴有消化道症状如呕吐、腹痛或腹胀,均无腹泻;2例有高血压;1例有惊厥表
目的初步了解中国婴幼儿乳房发育的发生率,同时探索其发生的高危因素,以及婴幼儿乳房发育对其体格生长、神经认知发育和运动发育的影响。方法采用多中心横断面研究,2011年10月至2012年3月选取来自中国8个省1 510名0~48月龄足月、健康婴幼儿作为研究对象,并对其身长(高)、体重、乳房发育情况、神经发育水平进行测试,同时家长完成儿童个人及家庭社会环境问卷。结果研究发现乳房发育发生率为1.6%(23
目的总结对静脉给予2 mg/(kg·d)甲泼尼龙治疗3 d无效的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RMPP)患儿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10例RMPP患儿临床资料,根据对初始采用2 mg/(kg·d)甲泼尼龙治疗3 d的反应,分为"有效组"和"无效组",对比患儿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特征及支气管镜表现,并且以激素疗效分组作为标准,将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实验室指标作ROC曲线,寻找提示2 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