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代诗歌鉴赏,在初中教学实践中,基本上是教师印发答案,学生背诵答案。学生们对很多术语还弄不清楚,也谈不上真正的鉴赏。高中阶段,要真正提高学生鉴赏古代诗歌的水平,需要有一定的知识积累,并且能知人论世,掌握一定的鉴赏技巧和答题方法。在实际的鉴赏实践中,学生出现的主要问题一是读不懂,二是不会表达。要读懂诗歌,主要靠积累,非一日之功,而不会表达,主要是因为学生不会用专业术语来评价,甚至根本不懂一些专业术语,或对专业术语的理解似是而非。因此,理解一些常见的专业术语,掌握它们的主要特征及其在诗歌中的主要表现,对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很有必要。
一、意象与意境
在鉴赏杜甫《秋兴》(一)时,不少同学把“巫山”“巫峡”当成意象,有的同学甚至不懂什么叫意象。
意象是景点,意境是画面或画面氛围。
意象是由客观物象(自然的,如草木禽雨等;社会的,如器物、建筑、人等)加上作者的主观感受构成的感情形象,是含有作者感情的景点、景物、物象。但同一事物有时是意象,有时不是意象,如杜甫《登高》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中,“天”是意象;而“天上一轮才拥出,人间万姓仰头看”中,“天”是背景而不是意象。因为,“风急天高”的“天”包含有作者的主观感情,作者以此意象描写了一个空旷寂寥的环境,渲染了一种凄凉的气氛,“大”这一自然物在这里已染上了作者的主观感情色彩,已经不是纯客观的东两了。“天上一轮”小的“天”,只不过是“一轮”圆月出现的处所、背景,圆月才是意象,而“天”不是。
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象的艺术境界,就是诗中描绘的带有诗人思想感情或情感氛围的景物画面。最典型的恐怕数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作者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古道”“瘦马”等一组物象构成一幅凄凉、萧条的画面,渗透着浪迹天涯的旅人的孤独与愁苦之情,渲染了一种浓厚的灰色而阴沉的悲情氛围,为作者抒发天涯孤旅的悲伤之情作了有力的烘托。
意象+意象=意境。
诗歌中,意象加意象,构成带有诗人感情色彩的风景画或风俗画,这些艺术画面就是意境。一般来蜕,画面的特点就是意境的特点。如杜甫《秋兴》(一):“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江问波涛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用“玉露”“枫林”“波浪”“风云”四个意象,描写了巫山巫峡的秋色秋景,由景牛情,情景交融,意境悲壮雄浑。而《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句中,描写“秋风”“天空”“猿猴”“清沙”“飞鸟”“落术”“长江”等意象,意境开阔凄清。
相似的画面,情感不同意境不同。比如,都是写秋景,《秋兴》(一)中是“玉露凋伤枫树林”,意境萧森;而毛泽东《沁同春·长沙》中足“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意境昂扬。
二、借景抒情、融情于景与直抒胸臆
借景抒情、融情于景与直抒胸臆是古代诗词中最为常见的表现手法。借景抒情,一般先写景,后抒情,即前几句写景,后几句抒情。杜甫的《登高》、毛泽东的两首《沁园春》都运用了这种表现手法。
融情于景。又叫写景人情、以景写情,是指句句写景,景巾含情,诗句中几乎见不到表达诗人情感的词语。比如李清照的《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以声衬情——作者正在为落花惋惜、为自己忧苦之时,偏偏又下起雨来,一滴滴,一声声,是那么强烈,它敲击着、震颤着作者的心扉,简直让作者不能自抑!全是景语,不着一情字,而景情、人情全出,这是典型的融情于景的手法。
直抒胸臆。是指诗句巾明显出现了诗人的爱憎态度,常见的标志是使用了“喜”“忧”“念”“怕”“愁”“怨”“伤”“羡”“思”“忆”“梦”等心理动词,还有“哭”“泣”“涕”“泪”等情态词语。如孟浩然《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该诗前两联描写日幕、山深、猿啼、清江、静夜,急流等景物,描绘风吹叶鸣、月下孤舟等景象,渲染了孤寂的气氛。后两联直抒胸臆:一因此地不是自己的故乡,有独客异乡的惆怅;二是怀念扬州的老朋友。所以不能不感伤而“泪”流。
诗歌鉴赏的术语很多,这里不能一一辨析,仅举几例,以供大家参考,目的在于让大家明确几个鉴赏术语的概念及其特征,熟练掌握并能运用于诗歌鉴赏之中。
一、意象与意境
在鉴赏杜甫《秋兴》(一)时,不少同学把“巫山”“巫峡”当成意象,有的同学甚至不懂什么叫意象。
意象是景点,意境是画面或画面氛围。
意象是由客观物象(自然的,如草木禽雨等;社会的,如器物、建筑、人等)加上作者的主观感受构成的感情形象,是含有作者感情的景点、景物、物象。但同一事物有时是意象,有时不是意象,如杜甫《登高》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中,“天”是意象;而“天上一轮才拥出,人间万姓仰头看”中,“天”是背景而不是意象。因为,“风急天高”的“天”包含有作者的主观感情,作者以此意象描写了一个空旷寂寥的环境,渲染了一种凄凉的气氛,“大”这一自然物在这里已染上了作者的主观感情色彩,已经不是纯客观的东两了。“天上一轮”小的“天”,只不过是“一轮”圆月出现的处所、背景,圆月才是意象,而“天”不是。
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象的艺术境界,就是诗中描绘的带有诗人思想感情或情感氛围的景物画面。最典型的恐怕数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作者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古道”“瘦马”等一组物象构成一幅凄凉、萧条的画面,渗透着浪迹天涯的旅人的孤独与愁苦之情,渲染了一种浓厚的灰色而阴沉的悲情氛围,为作者抒发天涯孤旅的悲伤之情作了有力的烘托。
意象+意象=意境。
诗歌中,意象加意象,构成带有诗人感情色彩的风景画或风俗画,这些艺术画面就是意境。一般来蜕,画面的特点就是意境的特点。如杜甫《秋兴》(一):“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江问波涛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用“玉露”“枫林”“波浪”“风云”四个意象,描写了巫山巫峡的秋色秋景,由景牛情,情景交融,意境悲壮雄浑。而《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句中,描写“秋风”“天空”“猿猴”“清沙”“飞鸟”“落术”“长江”等意象,意境开阔凄清。
相似的画面,情感不同意境不同。比如,都是写秋景,《秋兴》(一)中是“玉露凋伤枫树林”,意境萧森;而毛泽东《沁同春·长沙》中足“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意境昂扬。
二、借景抒情、融情于景与直抒胸臆
借景抒情、融情于景与直抒胸臆是古代诗词中最为常见的表现手法。借景抒情,一般先写景,后抒情,即前几句写景,后几句抒情。杜甫的《登高》、毛泽东的两首《沁园春》都运用了这种表现手法。
融情于景。又叫写景人情、以景写情,是指句句写景,景巾含情,诗句中几乎见不到表达诗人情感的词语。比如李清照的《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以声衬情——作者正在为落花惋惜、为自己忧苦之时,偏偏又下起雨来,一滴滴,一声声,是那么强烈,它敲击着、震颤着作者的心扉,简直让作者不能自抑!全是景语,不着一情字,而景情、人情全出,这是典型的融情于景的手法。
直抒胸臆。是指诗句巾明显出现了诗人的爱憎态度,常见的标志是使用了“喜”“忧”“念”“怕”“愁”“怨”“伤”“羡”“思”“忆”“梦”等心理动词,还有“哭”“泣”“涕”“泪”等情态词语。如孟浩然《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该诗前两联描写日幕、山深、猿啼、清江、静夜,急流等景物,描绘风吹叶鸣、月下孤舟等景象,渲染了孤寂的气氛。后两联直抒胸臆:一因此地不是自己的故乡,有独客异乡的惆怅;二是怀念扬州的老朋友。所以不能不感伤而“泪”流。
诗歌鉴赏的术语很多,这里不能一一辨析,仅举几例,以供大家参考,目的在于让大家明确几个鉴赏术语的概念及其特征,熟练掌握并能运用于诗歌鉴赏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