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学历史对于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意义重大。然而由于中学历史教学内容多、时间跨度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往往觉得较为困难,进而影响到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中就需要教师能够注重自身的教学素质提升,运用自身良好的教学素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认知;另外教师也要充分的了解学生、不断提升学生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能够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来,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感悟
历史知识繁多复杂,单靠教师的教学灌输很难实现教学的效率,教学中就需要教师能够树立科学的教学理念、采取有效的教学引导策略,不断提升学生的学习有效性。作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组织者,教师的职责不仅限于传授知识,而是有效地指导学生自己动脑、动手,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并从中获取结论。历史教师要想实施有效的教育,必须考虑初中学生的生理与心理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注重学习过程,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将历史课堂变成师生互动、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参与的课堂。这就需要教师创新教学方式,学生创新学习方法。
教师怎样才能在一堂历史课上发挥出学生的主体优势,在45分钟内最大限度地激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教学中?培养和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就是要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培養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关键。教师要改变过去课堂上以教师为中心的教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热情,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思考和自学才是关键。
一、不断提升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是课堂教学的载体,也是师生之间交流、教学的主要渠道,教师作为学生学习发展的引导者,授课中教师要特别注重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讲一堂好的历史课,必须具备良好的语言素质,要使语言精炼、有穿透性,力争做到几句话说出之后即能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历史课可以讲得很枯燥,也可能讲得很生动、很形象,所以教师的语言魅力就很重要。例如教师中教师就可以给学生讲述一些历史规律、历史现象,引导学生从宏观角度提升他们对于历史知识的整体了解,不断的提升教学的效率。
二、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体系
传统的历史教学大多一切以教师为中心,以传授知识为目的。学生则常常成为课堂上的“听众”,教师无意中把他们当成了一个存储知识的容器,忽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他们本身的巨大潜能,同时也忽略了学生的个人体验和感受,使学生感觉历史令人厌烦,常常因此导致消极的学习态度和被动的学习策略。这正如先贤朱熹所说:“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
然而,即使学生愿学,教师在课堂上通过有限的几本书能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又有多少呢?我们用有限的几节课传授给学生的知识是有限的,而他们要学的东西却是无限的,这一点在如今知识爆炸的时代表现得尤为明显,因此,教师要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
三、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了解分析
由于年龄阶段不同,学生的心理特点也不同,这就要求教师学会把握各时期学生的心理变化,随时调整自己的授课风格来适应学生的心理需要,让每个学生都能提高兴趣,这样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它能激发和引导人们努力探索某种事物,直接促进智力的发挥和学习效率的提高。正如科学大师爱因斯坦所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如果我们在历史教学过程中能激发起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就能使他们的感官处于最活跃状态,最佳地接收教学信息,有效地诱发良好的学习动机。这样教和学实现了和谐发展,教学效率和学习效率就会随之大幅度提高。所以,激发兴趣对历史教学和学生的学习而言,都是一个很好的策略。
四、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长期以来,师生关系是授受关系,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命令与服从的关系。教师是权威,是中心,是表演者,学生是观众,是听众。在教学中,教师常以权威者和社会代言人自居,以长者的身份自居,要求学生绝对服从自己,教育者无视学生的现实处境和精神状况,认为自己比学生优越,不能平等对待学生,更不能向学生敞开自己的心扉,这样的结果是,教师教育越来越缺乏爱心,以致于不是以爱的活动——而是以机械的、冷冰冰的、僵死的方式从事教育工作。
师生之间缺乏交往与对话,也谈不上理解,更谈不上精神上的交融。其实,师生之间不仅仅是一种认识关系,更是一种交往关系,是一种共同创造意义的关系。因此,新课程改革倡导教学是在同为主体的人之间在精神层面上进行的交流。“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最高的宗旨和核心理念。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关注学生的个性。教师要创设适合学生发展的学习环境,要相信在学习过程中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得到充分发展,要坚持“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没有找到教育方法的教师”这一理念,从而改变过去那种教师居高临下地向学生“传话”的单向信息传递模式,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让课堂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互动中焕发出新的活力。
具体来说,在教学中,教师要精心备课,做到“心中有学生”;要精心施教,做到“目中有学生”;要注重培养和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切实提高学生的自主意识,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把教学过程变成师生互动、交流、沟通、合作、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良好的品质,学生才能把知识、技能、技巧有机地结合起来,掌握认识世界的工具,真正达到学以致用,构建起新型的师生关系。
总之,教师要成为学生成长的引领者,学生知识建构的促进者,教学艺术的探究者,校本课程的开发者。“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适应教育教学体制的改革、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是每一个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初中历史教学改革要在积极继承教学传统、充分总结成功经验的基础上,适应时代对教育教学的新要求,着力培养学生的多方面能力,尤其是创造能力,最终为新课改作出应有的贡献。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感悟
历史知识繁多复杂,单靠教师的教学灌输很难实现教学的效率,教学中就需要教师能够树立科学的教学理念、采取有效的教学引导策略,不断提升学生的学习有效性。作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组织者,教师的职责不仅限于传授知识,而是有效地指导学生自己动脑、动手,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并从中获取结论。历史教师要想实施有效的教育,必须考虑初中学生的生理与心理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注重学习过程,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将历史课堂变成师生互动、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参与的课堂。这就需要教师创新教学方式,学生创新学习方法。
教师怎样才能在一堂历史课上发挥出学生的主体优势,在45分钟内最大限度地激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教学中?培养和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就是要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培養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关键。教师要改变过去课堂上以教师为中心的教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热情,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思考和自学才是关键。
一、不断提升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是课堂教学的载体,也是师生之间交流、教学的主要渠道,教师作为学生学习发展的引导者,授课中教师要特别注重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讲一堂好的历史课,必须具备良好的语言素质,要使语言精炼、有穿透性,力争做到几句话说出之后即能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历史课可以讲得很枯燥,也可能讲得很生动、很形象,所以教师的语言魅力就很重要。例如教师中教师就可以给学生讲述一些历史规律、历史现象,引导学生从宏观角度提升他们对于历史知识的整体了解,不断的提升教学的效率。
二、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体系
传统的历史教学大多一切以教师为中心,以传授知识为目的。学生则常常成为课堂上的“听众”,教师无意中把他们当成了一个存储知识的容器,忽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他们本身的巨大潜能,同时也忽略了学生的个人体验和感受,使学生感觉历史令人厌烦,常常因此导致消极的学习态度和被动的学习策略。这正如先贤朱熹所说:“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
然而,即使学生愿学,教师在课堂上通过有限的几本书能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又有多少呢?我们用有限的几节课传授给学生的知识是有限的,而他们要学的东西却是无限的,这一点在如今知识爆炸的时代表现得尤为明显,因此,教师要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
三、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了解分析
由于年龄阶段不同,学生的心理特点也不同,这就要求教师学会把握各时期学生的心理变化,随时调整自己的授课风格来适应学生的心理需要,让每个学生都能提高兴趣,这样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它能激发和引导人们努力探索某种事物,直接促进智力的发挥和学习效率的提高。正如科学大师爱因斯坦所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如果我们在历史教学过程中能激发起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就能使他们的感官处于最活跃状态,最佳地接收教学信息,有效地诱发良好的学习动机。这样教和学实现了和谐发展,教学效率和学习效率就会随之大幅度提高。所以,激发兴趣对历史教学和学生的学习而言,都是一个很好的策略。
四、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长期以来,师生关系是授受关系,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命令与服从的关系。教师是权威,是中心,是表演者,学生是观众,是听众。在教学中,教师常以权威者和社会代言人自居,以长者的身份自居,要求学生绝对服从自己,教育者无视学生的现实处境和精神状况,认为自己比学生优越,不能平等对待学生,更不能向学生敞开自己的心扉,这样的结果是,教师教育越来越缺乏爱心,以致于不是以爱的活动——而是以机械的、冷冰冰的、僵死的方式从事教育工作。
师生之间缺乏交往与对话,也谈不上理解,更谈不上精神上的交融。其实,师生之间不仅仅是一种认识关系,更是一种交往关系,是一种共同创造意义的关系。因此,新课程改革倡导教学是在同为主体的人之间在精神层面上进行的交流。“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最高的宗旨和核心理念。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关注学生的个性。教师要创设适合学生发展的学习环境,要相信在学习过程中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得到充分发展,要坚持“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没有找到教育方法的教师”这一理念,从而改变过去那种教师居高临下地向学生“传话”的单向信息传递模式,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让课堂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互动中焕发出新的活力。
具体来说,在教学中,教师要精心备课,做到“心中有学生”;要精心施教,做到“目中有学生”;要注重培养和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切实提高学生的自主意识,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把教学过程变成师生互动、交流、沟通、合作、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良好的品质,学生才能把知识、技能、技巧有机地结合起来,掌握认识世界的工具,真正达到学以致用,构建起新型的师生关系。
总之,教师要成为学生成长的引领者,学生知识建构的促进者,教学艺术的探究者,校本课程的开发者。“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适应教育教学体制的改革、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是每一个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初中历史教学改革要在积极继承教学传统、充分总结成功经验的基础上,适应时代对教育教学的新要求,着力培养学生的多方面能力,尤其是创造能力,最终为新课改作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