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标、新教材带来了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新的数学课程倡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更多地赋予了他们自主活动的空间。造成学生学习成绩差异的因素很多,从学生方面看,优等生和后进生在学习兴趣方面的显著差异是一个重要的因素,浓厚的学习兴趣能有效诱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思维处于最活跃状态,而教师就应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促使他们保持持久的学习热情。本文结合初中数学实际及初中生年龄特点,从课堂教学的多个方面较为深入地阐述了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新课程 课堂教学 兴趣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过:“有了兴趣就会乐此不疲,好之不倦,因而也就会挤时间来学习了。”兴趣是求知的先导,是学习的最好动力。很多学生觉得数学太枯燥、太难懂,视数学学习为一种苦役,根本原因就是缺乏对数学学习的兴趣。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入,要在教学中真正做到学生愿意主动地学习知识,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就变得尤为重要。作为教师,应该精心设计课堂教学,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才能,才能使学生“要学、会学、乐学”。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深刻体会到,以下几方面的做法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十分有效的。
一、 设置悬念,激发学习兴趣
强烈的好奇心是引发兴趣的重要来源,如何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诱发学生的好奇心,设置恰当的悬念非常重要。教师在教学活动开始就应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心理及年龄特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趣味因素,创设一定的问题情景,把学生的兴奋转移到教师所提供的新知背景中。如我在讲有理数乘方时,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同学们,如果用一张足够大的纸对折30次,想象一下,它有多高?它的高度能与珠穆朗玛峰比吗?”几乎所有学生都认为,薄薄的一张纸对折30次没什么了不起,怎么能与珠穆朗玛峰相比,可当指出这个高度相当于10个珠穆朗玛峰时,课堂一下“炸开”了,学生不敢相信这个结论。在这种急于弄个水落石出的心理状态下导入幂的运算,就变学生的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了。
又如,一堂解直角三角形的课上,我做了这样的开场白:“我的法力无边,能不过河测河宽,不上山测山高,不接近敌人阵地而知敌我之间的距离。如果你想和我一样有这样的本领,就看今天的数学知识谁学得更胜一筹!”学生一个个兴趣十足,情绪很高。
创设悬念情境,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使其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我们应依据教材内容,把握契机,通过学生的思维活动,探索和发现知识变化的起因和内在联系,最终找出规律,形成概念,达到会学的目的。
二、 实验操作,探索学习乐趣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过程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数学实验,是指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通过观察猜想、动手操作,交流验证,来进行探索数学内容的过程,它突出了知识形成的探究过程。在教学过程中,仅教师的演示,没有学生的亲自操作,学生获得的知识是比较肤浅的,要提供尽可能多的机会让学生实验操作,让学生以研究者的身份,参与获得知识的全过程,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新课标下的教科书中,很多内容都有“合作学习”、“探究活动”,这些都要求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来发现新的知识。例如,在讲“三角形三边关系”时,教师提出问题:三根木棒能不能恰好围成一个三角形?大多数学生回答是肯定的。这时,教师拿出三根木棒让同学们拼三角形,他们发现怎么拼都不能组成一个三角形,而且通过操作还发现只要把最长的那根木棒适当截去一截,就能与另两根拼成三角形。此时学生就会主动思索三角形三边长满足什么关系时才能构成三角形。
如教“轴对称图形”时,组织学生进行折纸、剪纸实验,学生能折、剪出多种多样的美丽的对称图形,看着自己的作品,学生往往会产生一种喜悦的心情,富有成就感。通过剪纸这一直观形象的实验来阐述数学内容,这在教材中是很多的,如“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直角三角形斜边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及“勾股定理”等等,通过实验操作自己发现定理,使学生能更深入、更扎实地掌握数学知识;又能准确抓住事物的本质,提出符合实际的有创新的看法,实验操作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三、借助多媒体直观教学,体验学习乐趣
运用多媒体技术,能有效地激活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化枯燥为趣味,化静态为动态,化抽象为具体,化繁琐为简单,使学生真正获得学习的乐趣。
在学习正比例函数、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图像的性质时可以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将数形思想结合起来,使动点的运动过程活生生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从观察动点的变化过程中发现规律,这是其他教学手段无法实现的。而数学软件《几何画板》中的动画、追踪轨迹等功能就恰好填补了探索动点规律的空白,为轨迹等教学提供了有效手段。如:“正比例函数的增减性”教学中可用电脑画出y=2x的图像,在图像上取一动点p(x,y),并用鼠标拖动直线y=2x上的动点p的位置,让学生观察动点p的横坐标和纵坐标数值的变化,它们有什么规律,体会y随x的增大而增大、y随x的减小而减小是什么意思。这种直观的动画效果演示使学生加深了理解,从而产生浓厚的兴趣,吸取了知识。
如有这样一题:“起重机的起重杆长20m,仰角可在与水平成45°到60°的角度之间变化,左右可以在120°范围内转动,问它能起吊的最大高度是多少?它所工作的范围在地面上是一个什么形状的区域?有多大面积?”本题较抽象,学生的理性知识和感性知识是脱节的,学生很难理解。此时可以用多媒体展示起重机,并拖动鼠标,使起重机可以左右120°的转动,并在平面上绘出图形。通过直观、形象的动画展示,学生马上就能把此题概括成解直角三角形和求扇形的面积。
又如新课程中的三视图内容,凭学生想象很难看出一个物体的三视图,但通过电脑演示则使抽象的图形变得非常直观,学生们一看就茅塞顿开,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利用多媒体完成几何图形中平移变换、旋转变换、对称变换,使学生在形象的运动变化中兴趣十足地研究数学规律。
四、学以致用,巩固学习兴趣
数学的价值在于应用,传统数学不太注意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的联系,对数学应用的处理总是留有人为编造的痕迹。“实践与探索”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中一个全新的内容,而这一内容正是沟通了生活中的数学与课堂上的数学的联系,通过精心设计课堂练习,让学生有成就感,成功次数越多,学生学习兴趣就越浓。例如问题“足球表面是由黑白两色皮缝制而成的,黑皮为正五边形,白皮为正六边形,且数出黑皮有12块,那么白皮有多少块?”这种题目的设计符合当前很多初中生喜欢足球的心理,趣味性强,通过激烈讨论使问题得以解决,从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增强了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巩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另外,要使课堂练习达到“高效”“低耗”,使学生保持愉快的心情、振奋的精神,练习设计必须符合学生的心理。要注意形式的多样化,根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可采用游戏、猜一猜、组织辩论、竞赛等形式完成练习,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度的注意力和敏锐的观察力,而且充分调动了他们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灵活多样的练习形式,让学生通过练习,促进智能转化,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方法多样,要多法并用,要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激励、鼓舞、唤醒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究,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体验成功的欢乐,激发学习的热情。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5月.
[2]吕伟泉.数学课堂教学中的素质教育.中小学数学,2001,(11).
[3]中学数学新课程课堂教学案例.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9月.
关键词:新课程 课堂教学 兴趣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过:“有了兴趣就会乐此不疲,好之不倦,因而也就会挤时间来学习了。”兴趣是求知的先导,是学习的最好动力。很多学生觉得数学太枯燥、太难懂,视数学学习为一种苦役,根本原因就是缺乏对数学学习的兴趣。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入,要在教学中真正做到学生愿意主动地学习知识,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就变得尤为重要。作为教师,应该精心设计课堂教学,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才能,才能使学生“要学、会学、乐学”。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深刻体会到,以下几方面的做法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十分有效的。
一、 设置悬念,激发学习兴趣
强烈的好奇心是引发兴趣的重要来源,如何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诱发学生的好奇心,设置恰当的悬念非常重要。教师在教学活动开始就应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心理及年龄特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趣味因素,创设一定的问题情景,把学生的兴奋转移到教师所提供的新知背景中。如我在讲有理数乘方时,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同学们,如果用一张足够大的纸对折30次,想象一下,它有多高?它的高度能与珠穆朗玛峰比吗?”几乎所有学生都认为,薄薄的一张纸对折30次没什么了不起,怎么能与珠穆朗玛峰相比,可当指出这个高度相当于10个珠穆朗玛峰时,课堂一下“炸开”了,学生不敢相信这个结论。在这种急于弄个水落石出的心理状态下导入幂的运算,就变学生的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了。
又如,一堂解直角三角形的课上,我做了这样的开场白:“我的法力无边,能不过河测河宽,不上山测山高,不接近敌人阵地而知敌我之间的距离。如果你想和我一样有这样的本领,就看今天的数学知识谁学得更胜一筹!”学生一个个兴趣十足,情绪很高。
创设悬念情境,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使其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我们应依据教材内容,把握契机,通过学生的思维活动,探索和发现知识变化的起因和内在联系,最终找出规律,形成概念,达到会学的目的。
二、 实验操作,探索学习乐趣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过程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数学实验,是指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通过观察猜想、动手操作,交流验证,来进行探索数学内容的过程,它突出了知识形成的探究过程。在教学过程中,仅教师的演示,没有学生的亲自操作,学生获得的知识是比较肤浅的,要提供尽可能多的机会让学生实验操作,让学生以研究者的身份,参与获得知识的全过程,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新课标下的教科书中,很多内容都有“合作学习”、“探究活动”,这些都要求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来发现新的知识。例如,在讲“三角形三边关系”时,教师提出问题:三根木棒能不能恰好围成一个三角形?大多数学生回答是肯定的。这时,教师拿出三根木棒让同学们拼三角形,他们发现怎么拼都不能组成一个三角形,而且通过操作还发现只要把最长的那根木棒适当截去一截,就能与另两根拼成三角形。此时学生就会主动思索三角形三边长满足什么关系时才能构成三角形。
如教“轴对称图形”时,组织学生进行折纸、剪纸实验,学生能折、剪出多种多样的美丽的对称图形,看着自己的作品,学生往往会产生一种喜悦的心情,富有成就感。通过剪纸这一直观形象的实验来阐述数学内容,这在教材中是很多的,如“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直角三角形斜边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及“勾股定理”等等,通过实验操作自己发现定理,使学生能更深入、更扎实地掌握数学知识;又能准确抓住事物的本质,提出符合实际的有创新的看法,实验操作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三、借助多媒体直观教学,体验学习乐趣
运用多媒体技术,能有效地激活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化枯燥为趣味,化静态为动态,化抽象为具体,化繁琐为简单,使学生真正获得学习的乐趣。
在学习正比例函数、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图像的性质时可以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将数形思想结合起来,使动点的运动过程活生生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从观察动点的变化过程中发现规律,这是其他教学手段无法实现的。而数学软件《几何画板》中的动画、追踪轨迹等功能就恰好填补了探索动点规律的空白,为轨迹等教学提供了有效手段。如:“正比例函数的增减性”教学中可用电脑画出y=2x的图像,在图像上取一动点p(x,y),并用鼠标拖动直线y=2x上的动点p的位置,让学生观察动点p的横坐标和纵坐标数值的变化,它们有什么规律,体会y随x的增大而增大、y随x的减小而减小是什么意思。这种直观的动画效果演示使学生加深了理解,从而产生浓厚的兴趣,吸取了知识。
如有这样一题:“起重机的起重杆长20m,仰角可在与水平成45°到60°的角度之间变化,左右可以在120°范围内转动,问它能起吊的最大高度是多少?它所工作的范围在地面上是一个什么形状的区域?有多大面积?”本题较抽象,学生的理性知识和感性知识是脱节的,学生很难理解。此时可以用多媒体展示起重机,并拖动鼠标,使起重机可以左右120°的转动,并在平面上绘出图形。通过直观、形象的动画展示,学生马上就能把此题概括成解直角三角形和求扇形的面积。
又如新课程中的三视图内容,凭学生想象很难看出一个物体的三视图,但通过电脑演示则使抽象的图形变得非常直观,学生们一看就茅塞顿开,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利用多媒体完成几何图形中平移变换、旋转变换、对称变换,使学生在形象的运动变化中兴趣十足地研究数学规律。
四、学以致用,巩固学习兴趣
数学的价值在于应用,传统数学不太注意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的联系,对数学应用的处理总是留有人为编造的痕迹。“实践与探索”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中一个全新的内容,而这一内容正是沟通了生活中的数学与课堂上的数学的联系,通过精心设计课堂练习,让学生有成就感,成功次数越多,学生学习兴趣就越浓。例如问题“足球表面是由黑白两色皮缝制而成的,黑皮为正五边形,白皮为正六边形,且数出黑皮有12块,那么白皮有多少块?”这种题目的设计符合当前很多初中生喜欢足球的心理,趣味性强,通过激烈讨论使问题得以解决,从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增强了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巩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另外,要使课堂练习达到“高效”“低耗”,使学生保持愉快的心情、振奋的精神,练习设计必须符合学生的心理。要注意形式的多样化,根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可采用游戏、猜一猜、组织辩论、竞赛等形式完成练习,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度的注意力和敏锐的观察力,而且充分调动了他们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灵活多样的练习形式,让学生通过练习,促进智能转化,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方法多样,要多法并用,要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激励、鼓舞、唤醒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究,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体验成功的欢乐,激发学习的热情。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5月.
[2]吕伟泉.数学课堂教学中的素质教育.中小学数学,2001,(11).
[3]中学数学新课程课堂教学案例.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