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疫情打乱了原有的校园生活节奏。“停课不停学”期间,线上教育成了各学校的主要教育方式,这无疑给教师、学生、家长带来了新的挑战。在这样一个特殊时期,如何设计适合的课程?如何进行有效学习?如何进行学习反馈?教与学该何去何从?师生又该如何相处?这些都成为热点话题。
广东省东莞市松山湖第二小学(以下简称“学校”)于2020年2月7日起正式开启以项目式学习为主的线上课程,以当前疫情的真实议题等多个项目主题、多学科知识交叉的问题为驱动性问题,教师在线指导,提供“工具箱和脚手架”,引导学生利用学习资源开展项目式研究。
一、教学场景:三大“工具”——为学生搭建成长的“脚手架”
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学校建构了“一个重点”“两个抓手”“三个适度”的PBL(Problem-Based Learning,PBL)项目式学习架构。一个重点,即学校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力为建设重点,线上课程为学生创设真实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成长型思维和自主探究能力。两个抓手,即以PBL项目式学习和现代教育技术为抓手,线上课程充分运用PBL项目式学习理论,为学生搭建起学习的“脚手架”,以现代教育技术为依托,让学生从线下传统的“教师—教材—学生”三点一线的教法过渡到多元化、图文并茂的线上教育教学中,以期在“现代媒体高效表达”和 “教育课程支持自定步调学习”的基础上,顺利开展跨时空、全方位、真正能满足学生需求的教育教学活动。三个适度,即以学习内容适度、难度适度、家长参与适度的“三个适度”原则为基调,努力做到让学生有事可做但又不烦琐、有内容可学但又不机械重复、有问题可想但又不脱离生活,从而为学生建构整体性、综合性、真实情境下的探究性学习体验。
依托在线网络平台,学校为学生提供三大“学习工具”(见图1),从一个小小的知识点到一个跨学科项目,覆盖多门学科知识,学校为学生搭建成长的“脚手架”,引导学生自主安排、自主学习、自主成长。
二、生活场景:跨时空的对话——营造对话式的探究性学习环境
美好的一天由清晨“日日诵”开启,早上,学生进行交流,利用线上平台与伙伴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与感想,在分享中碰撞出知识的火花;下午,师生开展对话,在视频的另一端是关系的建立与联结,班级“铁三角”用特殊的视频家访方式增进了师生情感,成了特殊时期二小人对教育坚守的一种表达;晚上,家长与孩子进行亲子互动,绘本共读、亲子体育锻炼、亲子游戏为家庭搭建了沟通的桥梁,寓教于乐(见图2)。
学校开学科融合的项目式学习,培养学生从程序性知识到概念性知识的认知策略。
1.与生活链接的PBL课程
(1)“疫情”相关课程:拓宽学生视野
此项目围绕“形式、联系、责任”三个核心概念展开,理解了知识、技能之上的概念,就理解了更多未知的知识,并能够迁移解决更多未知的问题。形
式,即新型冠状病毒是什么;联系,即新型冠状病毒是如何传播的、人与病毒的关系、人与动物的关系、个人对社区或世界的影响;责任,即我们如何保护自己、不同身份的人的不同使命。
如何告诉爷爷奶奶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在驱动性问题的统领下,我们设计了每日的关键性问题:
①“新型冠状病毒”是什么样子的?它的传播路径是怎样的?
②新型冠状病毒给我们生活带来了这样的影响?
③为什么会发生这场灾难?
④我们该做些什么?
⑤谁是这场战役的英雄?
成果呈现—学生给我们的答案。防疫宣传视频、海报、给病毒或者生病的人一封信、创作诗歌、体温登记表下的决策等。
(2)植树课程:玩转“云”植树
3月,学校以植树节为主题,贴近儿童生活的环保意识问题,引导学生展开一系列的学习活动。课程将美术、科学、书法、心理、信息技术五大学科相融合(见图3),涵盖内容丰富,知识结构层层递进,课程内容贴近生活。课程活动设计既体现了一定的学科性,又以解决真实生活问题为目的,形成相互融合和联结的整体。
2.多学科融合的PBL项目
传统学习模式下,学生容易走入“为考而学、为学而学”的误区,忽视了学习的内在价值。在知识传授基础上,我们同时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设计思维和创新思维,永葆对世界的好奇,引导学生感受知识学习之外的全球视野和家国情怀。
生活就是教材,危机就是契机。这场疫情是危机,同时也是引导学生成为真正学习者的契机。学校鼓励学生向生活学习,以项目式课程贯穿始终,语文学科先后开展了二十四节气课程、传统节日课程、整本书共读课程和海洋课程。这个不同寻常的假期,学生们晨起诵读、午间练字、写绘吟诵、暮省读书。全新的课程体验,带来的是一幅幅文质兼美的作品:诗配画、手抄报、自然笔记、思维导图、好书推荐等。在大概念和语文核心素养的目标引领下,教师探究出一种以项目式课程为载体的深度学习模式(见图4)。
结合目前所处的特殊时期和“大数据”时代的背景,数学学科设计了项目式课程:“疫情”课程—“公益与捐赠”课程和“疫期地图”课程,“数据”课程—“健康与体温”课程和“饮食与开支”课程。教师希望学生通过动手实践,亲身体验“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做出决策”的过程,在任务学习中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同时,考虑到低年段學生的好奇心强等身心发展特点,数学教师开发了“游戏”课程和“数学绘本”课程来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建立数感,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基于学校三个适度的课程设计和线上学业指导原则,英语教师制订英语3A原则—用适量的学习内容,让家长适时参与,达成适宜的学习目标,以此指导英语线上课程。每周,学校会通过一个绘本故事、一首儿歌、一首语音歌曲的形式来开展学习,学习内容以周为完成时限,目的是让学生更弹性地去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
3.居家自选的PBL项目课程
时间管理课程:做时间的朋友。从现实问题出发,教师了解到学生线上学习所遇到的困难最后都归结于“时间管理”问题,因此,学校特别开设了时间管理课程。在时间管理课上,师生共同探讨什么是时间,以“谁是偷走时间的小偷”为驱动性问题,开展了一系列精彩的活动:头脑风暴、自主探究古代计时法、创作儿童诗、玩时间游戏、听有关时间的英文演讲、读名人管理时间的故事等,让学生在活动中认识到珍惜时间的重要性,并且最终学会运用四种简单好用的时间管理方法,做时间的朋友。
体艺课程:寓教于乐。“停课不停练”,强身健体,为了在这个特殊时期能让每位学生拥有强健的体魄,体育教师精心设计了一套宅家的“运动套餐”。学生根据自身条件与锻炼需求,在教师的指导下、家长的陪伴下,通过“学练评”结合,每天进步一点点。“我们会歌唱,我们能让音乐插上翅膀,让它为同学带去欢乐,为老师带去问候,为我们带来信心和希望。”音乐教师携手学生共同学习与录制一首云抗“疫”歌,用行动守护爱、传递爱。
“停课不停学”其实给了教育者重新思考和认识教育的机会,采取的各种应急举措无意中也让学校在困难中生发出另外的可能。疫情过后,学校不可能装作什么也没发生再回到原有的赛道。顺势而为,构建面向未来,适应学生发展趋势的教育被提上议程,而且显得尤为迫切。思考未来教育的发展是学校重新启程的新思路,是学校对未来学习方式变革、未来教育生态重构做出的全新设计新理念,请拭目以待。
(作者单位:广东省东莞市松山湖第二小学)
责任编辑:李莎
lis@zgjszz.cn
广东省东莞市松山湖第二小学(以下简称“学校”)于2020年2月7日起正式开启以项目式学习为主的线上课程,以当前疫情的真实议题等多个项目主题、多学科知识交叉的问题为驱动性问题,教师在线指导,提供“工具箱和脚手架”,引导学生利用学习资源开展项目式研究。
一、教学场景:三大“工具”——为学生搭建成长的“脚手架”
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学校建构了“一个重点”“两个抓手”“三个适度”的PBL(Problem-Based Learning,PBL)项目式学习架构。一个重点,即学校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力为建设重点,线上课程为学生创设真实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成长型思维和自主探究能力。两个抓手,即以PBL项目式学习和现代教育技术为抓手,线上课程充分运用PBL项目式学习理论,为学生搭建起学习的“脚手架”,以现代教育技术为依托,让学生从线下传统的“教师—教材—学生”三点一线的教法过渡到多元化、图文并茂的线上教育教学中,以期在“现代媒体高效表达”和 “教育课程支持自定步调学习”的基础上,顺利开展跨时空、全方位、真正能满足学生需求的教育教学活动。三个适度,即以学习内容适度、难度适度、家长参与适度的“三个适度”原则为基调,努力做到让学生有事可做但又不烦琐、有内容可学但又不机械重复、有问题可想但又不脱离生活,从而为学生建构整体性、综合性、真实情境下的探究性学习体验。
依托在线网络平台,学校为学生提供三大“学习工具”(见图1),从一个小小的知识点到一个跨学科项目,覆盖多门学科知识,学校为学生搭建成长的“脚手架”,引导学生自主安排、自主学习、自主成长。
二、生活场景:跨时空的对话——营造对话式的探究性学习环境
美好的一天由清晨“日日诵”开启,早上,学生进行交流,利用线上平台与伙伴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与感想,在分享中碰撞出知识的火花;下午,师生开展对话,在视频的另一端是关系的建立与联结,班级“铁三角”用特殊的视频家访方式增进了师生情感,成了特殊时期二小人对教育坚守的一种表达;晚上,家长与孩子进行亲子互动,绘本共读、亲子体育锻炼、亲子游戏为家庭搭建了沟通的桥梁,寓教于乐(见图2)。
学校开学科融合的项目式学习,培养学生从程序性知识到概念性知识的认知策略。
1.与生活链接的PBL课程
(1)“疫情”相关课程:拓宽学生视野
此项目围绕“形式、联系、责任”三个核心概念展开,理解了知识、技能之上的概念,就理解了更多未知的知识,并能够迁移解决更多未知的问题。形
式,即新型冠状病毒是什么;联系,即新型冠状病毒是如何传播的、人与病毒的关系、人与动物的关系、个人对社区或世界的影响;责任,即我们如何保护自己、不同身份的人的不同使命。
如何告诉爷爷奶奶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在驱动性问题的统领下,我们设计了每日的关键性问题:
①“新型冠状病毒”是什么样子的?它的传播路径是怎样的?
②新型冠状病毒给我们生活带来了这样的影响?
③为什么会发生这场灾难?
④我们该做些什么?
⑤谁是这场战役的英雄?
成果呈现—学生给我们的答案。防疫宣传视频、海报、给病毒或者生病的人一封信、创作诗歌、体温登记表下的决策等。
(2)植树课程:玩转“云”植树
3月,学校以植树节为主题,贴近儿童生活的环保意识问题,引导学生展开一系列的学习活动。课程将美术、科学、书法、心理、信息技术五大学科相融合(见图3),涵盖内容丰富,知识结构层层递进,课程内容贴近生活。课程活动设计既体现了一定的学科性,又以解决真实生活问题为目的,形成相互融合和联结的整体。
2.多学科融合的PBL项目
传统学习模式下,学生容易走入“为考而学、为学而学”的误区,忽视了学习的内在价值。在知识传授基础上,我们同时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设计思维和创新思维,永葆对世界的好奇,引导学生感受知识学习之外的全球视野和家国情怀。
生活就是教材,危机就是契机。这场疫情是危机,同时也是引导学生成为真正学习者的契机。学校鼓励学生向生活学习,以项目式课程贯穿始终,语文学科先后开展了二十四节气课程、传统节日课程、整本书共读课程和海洋课程。这个不同寻常的假期,学生们晨起诵读、午间练字、写绘吟诵、暮省读书。全新的课程体验,带来的是一幅幅文质兼美的作品:诗配画、手抄报、自然笔记、思维导图、好书推荐等。在大概念和语文核心素养的目标引领下,教师探究出一种以项目式课程为载体的深度学习模式(见图4)。
结合目前所处的特殊时期和“大数据”时代的背景,数学学科设计了项目式课程:“疫情”课程—“公益与捐赠”课程和“疫期地图”课程,“数据”课程—“健康与体温”课程和“饮食与开支”课程。教师希望学生通过动手实践,亲身体验“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做出决策”的过程,在任务学习中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同时,考虑到低年段學生的好奇心强等身心发展特点,数学教师开发了“游戏”课程和“数学绘本”课程来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建立数感,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基于学校三个适度的课程设计和线上学业指导原则,英语教师制订英语3A原则—用适量的学习内容,让家长适时参与,达成适宜的学习目标,以此指导英语线上课程。每周,学校会通过一个绘本故事、一首儿歌、一首语音歌曲的形式来开展学习,学习内容以周为完成时限,目的是让学生更弹性地去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
3.居家自选的PBL项目课程
时间管理课程:做时间的朋友。从现实问题出发,教师了解到学生线上学习所遇到的困难最后都归结于“时间管理”问题,因此,学校特别开设了时间管理课程。在时间管理课上,师生共同探讨什么是时间,以“谁是偷走时间的小偷”为驱动性问题,开展了一系列精彩的活动:头脑风暴、自主探究古代计时法、创作儿童诗、玩时间游戏、听有关时间的英文演讲、读名人管理时间的故事等,让学生在活动中认识到珍惜时间的重要性,并且最终学会运用四种简单好用的时间管理方法,做时间的朋友。
体艺课程:寓教于乐。“停课不停练”,强身健体,为了在这个特殊时期能让每位学生拥有强健的体魄,体育教师精心设计了一套宅家的“运动套餐”。学生根据自身条件与锻炼需求,在教师的指导下、家长的陪伴下,通过“学练评”结合,每天进步一点点。“我们会歌唱,我们能让音乐插上翅膀,让它为同学带去欢乐,为老师带去问候,为我们带来信心和希望。”音乐教师携手学生共同学习与录制一首云抗“疫”歌,用行动守护爱、传递爱。
“停课不停学”其实给了教育者重新思考和认识教育的机会,采取的各种应急举措无意中也让学校在困难中生发出另外的可能。疫情过后,学校不可能装作什么也没发生再回到原有的赛道。顺势而为,构建面向未来,适应学生发展趋势的教育被提上议程,而且显得尤为迫切。思考未来教育的发展是学校重新启程的新思路,是学校对未来学习方式变革、未来教育生态重构做出的全新设计新理念,请拭目以待。
(作者单位:广东省东莞市松山湖第二小学)
责任编辑:李莎
lis@zgjszz.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