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觉迟:点亮酥油灯的女人

来源 :新西部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TINGFNEG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本《酥油》,让很多人知道了安徽姑娘江觉迟。5年多的时间,她在藏区人烟稀少的千里草原上,将一个个失去父母的孤儿、因贫穷上不起学的孩子甚至私生子找到一起,然后在寺庙的庇护下开办学校,教育他们。她希望成为一个真正的“酥油姑娘”,但越来越严重的疾病,却让她不得不面对新的抉择……
  
  “我觉得自己是两面的,一面像个菩萨,一面像是弱势群体。这种感觉是从2005年开始的。”
  江觉迟1974年出生于安徽省安庆市。2005年以前,她和所有城市女孩子一样,过着安逸舒适的生活。在大型国企的稳定工作,给她带来不错的收入。
  她酷爱旅行,第一次走川藏线便爱上那里,于是再次进入,这次选择了陌生的支线,没想到自己的整个生活轨迹由此改变。
  途中,她结识了一位当地活佛,活佛告诉她,在这片与文明几乎隔绝的草原和山区,自然灾害频繁。每一次灾害过后,总有一些孩子沦为无家可归的孤儿。寺庙想办一个孤儿学校,但是没有人教没有人管。活佛诚恳地挽留江觉迟,希望她能留下来,教育当地的孤儿。
  回家后,江觉迟跟家人提起去藏区当老师的念头,遭到激烈反对,尤其是母亲。只有身为教师的父亲理解并支持她的想法。父亲对她说:“要做,就不要放弃,好好做下去。”
  2005年9月,怀着懵懂的热情,江觉迟走进了那片原始的藏区深山草原。
  
  她问:孩子们在哪里?喇嘛说:娃娃们需要一个草场一个草场去寻找,这样的工作不会是一天两天,所以你先得生活下来。
  
  江觉迟做梦也没想到,她要去的地方会那么远。
  先坐火车,再换汽车,再换拖拉机,再换摩托车,再骑两天马,最后还要步行大半天,翻山越岭。当她分尘扑扑地赶到位于四川省甘孜州的那片草原时,活佛却没有丝毫的惊讶,只是微笑着欢迎她的到来。
  活佛知道她一定会来的。
  那是一片完全与外界隔绝的原始草原,处于千万道青幽山梁丛中,由一块块小型草场拼连形成。曲折的草场从高山之巅铺展开去,在茂盛的草线尽头,耸立着一座在炎夏也覆盖着雪冠的大山。雪山上的冰川一路伸展下来,钻进周围的冷杉林、云杉林和高山杜鹃群,形成一个冰清玉洁的清寒世界。
  这里,就是江觉迟将要工作的地方。
  然而,當她来到孤儿学校,却被眼前的景象震惊了:所谓学校,只是寺庙喇嘛家一座破旧的土坯碉楼,废弃已久。“粘土与沙石混筑的三层房屋,经年的风雨早已把墙体表层侵蚀过半,随处可见沙石剥落后形成的斑驳痕迹。”如此荒疏景象,让她有点儿不知所措。
  喇嘛在旁边说:姑娘,途中没能跟你具体介绍学校情况,也是怕你了解到真实情况后没有信心上来。草原上那些失去父母的孩子太需要人了!
  江觉迟问:孩子们在哪里?喇嘛脸色凝重,意味深长地对她说:娃娃们啊,需要上草场去,需要一个草场一个草场去寻找的。这样的工作不会是一天两天,所以你先得生活下来,等完全适应好草原环境,才能进入具体工作。
  喇嘛将她安顿在一个草原牧民的帐篷里。站在草原最为突兀的草坝子上,望着远处的雪山,江觉迟产生了一种很复杂的情绪。她无处倾诉,甚至无法写信。山区草原上没有电,几乎没有任何与现代文明有关的东西。喇嘛告诉她,往后要想写家信,他会差人来帮她送信。
  第一次住进牧民帐篷,江觉迟才知道世上还有人过着如此艰辛的生活。牧民们常年风餐露食,淋雨水,睡草地。高山上的草原没有夏天,即使是内地最炎热的七月,也时常雨雪不断。
  江觉迟似乎有点儿理解喇嘛给她说的话了:先生活下来。的确,在这样的地方,不是每个人都能生活下来的。
  果然,从吃饭开始,考验就找上门来。
  以前天天吃的疏菜水果忽然变成了糌粑酥油,江觉迟决心靠意志来适应,可身体却不答应。糌粑干燥缺油,几天吃下来就出现便秘,每次“方便”都非常痛苦,终有一天造成肛门出血。她心里非常慌张,害怕血会止不住。
  她想起妈妈曾说过,当年闹饥荒时因吃油树皮导致便秘出血,被送进医院,医生什么药也不用,只给一碗猪油喝下去,竟然好了。于是,江觉迟赶紧在风干的牛排上寻找牛油,一撮一撮抠下来,熬成油液,捏着鼻孔一口灌下去,“方便”时果然好了许多。这个“秘方”,帮助江觉迟渡过了第一个难关。
  睡觉也是一件让她头痛的事儿。
  牧民的帐篷大都是牛毛织物,且编织松弛,如果碰到夜里外面下大雨,帐篷里就下小雨,江觉迟只好边打上雨伞一边睡觉。更让她郁闷的是,牧民家的大狗好像不喜欢她,她一躺下,大狗就站在她头顶的上方,疯狂地朝她吼叫,还用爪子刨她的毛毡,吓得她哆哆嗦嗦地喊人救命。牧民爬起来把狗赶出帐篷,但过不了一会儿,狗又冲进来……
  不过,最让江觉迟难以启齿的还是卫生问题。在一个集体大帐篷里,妻子和若干个丈夫共同住在一起,还有一大堆孩子。所以,除了脸,别的地方要想洗一下是非常困难的。她只能一直忍着,拖着,感觉身体就要发臭了。有一天,她狠狠心跑到小河里用雪化水洗了身子,可回到帐篷就发烧,差点因感冒患上肺水肿。从此,她再也不敢洗了。
  没过多长时间,江觉迟就实在有些支持不住了,她想回家。准备走的时候,不知是谁走漏了消息,等她背着包裹从帐篷里出来,竟发现帐篷外全是人。牧民们站在那里,挽留的话一句也没有,只是有人开始面向她唱歌!
  “我当时的脚步,就那样再没迈出去……”江觉迟说。
  
  寻找的过程就是这样充满了不可预知的危险,塌方,泥石流、雪崩随时可能遇上。但是,寻找到的孩子,并不是每一个都能顺利带回学校。
  
  江觉迟终于以一个支教义工的身份留在了高原。她首要的任务就是寻找那些散落在草原山区的孤儿、失学的孩子、贫困家庭子女,甚至私生子。藏地因为信佛不杀生,只要怀孕就会生下来。如果单亲妈妈生孩子特别多,而生活又非常贫困,有的孩子就可能成为无人照顾的孤儿。
  靠着牧民提供的线索和寺庙小扎巴的向导,江觉迟开始了大浪淘沙般的寻找之旅。草原上的天灾如同家常便饭,每次天灾过后,就有孩子成为孤儿。一听到哪里有孤儿,江觉迟就立即骑马赶去。藏区的活佛、喇嘛四处游历,去各个寺庙朝拜,在路上如果遇到孤儿,也会带回来。
  每年的5月到9月是雨季,下雪少,是外出寻找孩子的最佳季节。山路经常是断的,有的被泥石流冲断,有的是被溪涧淹断。“雨衣又厚又沉,一旦衣服湿了,它没办法透气就干不了,完全靠我的体温烘干衣服。”江觉迟说。
  寻找的过程就是这样充满了不可预知的危险,塌方、泥石流、雪崩随时可能遇上。即便在没有这些危险的时候,那里的高海拔,道路的曲折艰险,也令她的工作进展缓慢。但是,寻找到的孩子,并不是每一个都能顺利带回学校。说服孩子和监护人往往是一件更加艰难的事情。上学识字,在这片草原到底有多少前途,没有多 少人能看得清。
  一次,江觉迟翻山越岭来到一个哑巴牧民家。哑巴的老婆早年病死了,他独自拉扯着两个孩子,生活非常艰难。江觉迟对他说,想带走他的一个孩子,让他学知识,学技术,画唐卡或者画壁画,这样孩子就可以赚到钱,将来就可以养家……这样的话,江觉迟不知给多少牧民重复过多少次。可是,这位哑巴父亲却不信她说的话,甚至以为她是要将孩子卖掉,朝她大声嚷嚷。
  准备离开哑巴家院子时,江觉迟看到院子里有一块地。带她来的邻居对她说,这地过几天是要翻耕出来的,到时他耍借我们家的牛,我再劝劝他吧。江觉迟说,“那我来给他犁地吧!”
  江觉迟当然不会犁地,她要先去邻居家学。第一次握犁把,没走几步就累得要命,但她坚持赶着牦牛往前走。几天后,她拉着邻居家的牦牛再次来到哑巴家,没跟哑巴打招呼,就开始犁地。在哑巴惊讶的目光中,她佯装很有气力地握着犁把,其实早已磨破的手掌心正在火烧火燎地痛着。
  哑巴突然有些心疼,跑过来对她“呀呀”地叫。邻居明白哑巴的意思,“他说你是一个能干的姑娘,能叫人放心。”
  江觉迟就这样带走了哑巴的小儿子。
  寻找孩子的过程,江觉迟与牧民们的关系越来越亲。“每次出去,是走哪儿住哪儿,藏民们都会热情地让我留下,还拿出最好的吃喝。离开时,他们会边念经,边送我走很远的路。”
  藏民的信任,使江觉迟召集起越来越多的孩子。
  
  有这些孩子,我就有了力量。我所有的新奇新鲜只陪我走了一程,而我在深山草原找到的这些孩子,却拉着我推着我走了5年。
  
  孤儿一个一个找来后,寺庙里的孤儿学校开始上课了。寺庙派出的喇嘛教他们藏文,江觉迟则教他们汉文和其它知识。
  但是,江觉迟很快发现,要教这些孩子学习,比找寻他们还困难。
  可能是因为一直生活在偏僻的地方,这些孩子的藏语水平远不如其他藏区的孩子,更不用说汉语了。一个六、七岁的孩子,语言水平和城里两、三岁的孩子差不了多少。有的孩子不爱读书,经常逃跑。如何留住他们,让他们尽快进入学习状态,成了江觉迟夜以继目的工作。
  后来,孤儿学校一共有了27个孩子。
  为了维持孤儿学校的运转,江觉迟有时会到内地筹集资金。下平原时,孩子们会送她老远,一个个都有心思,想要這个想要那个。每次她从内地回学校,孩子们就跟过节一样。
  “更准确地说,是他们推着我走,而不是我在坚持。”这些被江觉迟一个一个从草原深处找回来的孤儿,对她有了越来越深的依恋。
  江觉迟有个好听的藏名:梅朵,“鲜花”的意思。孩子们知道她喜欢花,会在开花的季节跑很远的地方摘很多花给她,她的房间被装扮成了花房。
  一个因塌方失去父母的孤儿,因为脸上的残疾而自卑。在学校里,他一直黏着江觉迟,总是不停地给她倒茶水,好像找不到其他方式表达自己的感情。那时候,江觉迟身体不好,经常回老家治病,这个孩子一听到老师要走,就好几天吃不下饭。
  还有一个大一点的孩子,有一段时间令江觉迟头疼不已。只要有年轻一些的男人到学校办事,他就会跑上去说:你做我们老师的朋友吧。有时候惹得办事的人很尴尬。后来,一个学生偷偷向江觉迟告状,说这孩子“耍流氓”,跟她说:“我们给老师找个人吧,这样她就不会走了,生几个娃娃,跟我们在一起。”江觉迟一听才恍然大悟。
  有一阵子,江觉迟的贫血越来越严重。
  一次上课时,突然少了三名学生,江觉迟心急如焚地发动牧民到处找,但找了一整天却毫无线索。夜里很晚了,三个孩子才灰头土脸地回到学校,在担心和紧张中度过一天的江觉迟已无力责备他们。
  原来,三个孩子听说有种树根能治好老师的贫血,就偷偷钻进深山去寻找,并最终挖了回来。望着孩子们微笑的脸庞,江觉迟既感动又难过。虽然他们挖回来的并不是那种树根,但她还是晒干了珍藏起来。
  “我所有的新奇新鲜只陪我走了一程,而我在深山草原找到的这些孩子,却拉着我推着我,仰着头朝天笑着让我走了5年。”江觉迟说,她后来的日子已不是坚持,而是情感和责任。
  
  淳朴的牧民希望我能成为一个真正的“酥油姑娘”,吃酥油、会骑马,和他们的女子一样。藏民的一切生活方式我几乎都学会了,身体却终究不行。
  2007年夏天,内地高温酷暑,藏区则进入一年中最美的夏季。
  
  江觉迟的贫血却越来越严重。有几天,她的心口疼得很厉害,一声一声带着血沫咳嗽,彻夜难眠。她忽然预感家里可能出了什么事儿,匆忙收拾行李往家里赶。
  还在路途中,她打电话回家,听到了噩耗:父亲走了!她扑向父亲的时候,父亲的身体还是温热的。父亲双目微闭,像是安静地睡去,又像是在等待。母亲在隔壁房间整夜地哭。那一夜,她暗下决心,“我再不能离开了,再不能上高原去……”
  但是,她终究还是惦记着山上的孩子们,还是回到了那片草原。在内地时,她曾到医院检查,所有医生都说她再不能待在高原,可她还是想坚持一下,心想说不定能撑过去。
  坚持不了了,她就回内地治病。2009年之后,她只能断断续续地上山,和孩子们在一起的时间再也没有以前那么多了。每次离开时,因为不知道还能不能回来,她总是一个人望着那荒芜的天地泪流满面。
  “刚上草原时,藏区的牧民都说,希望我能成为一个真正的酥油女子,吃酥油,会骑马,跟他们的女子一样。藏民的一切生活方式我几乎都学会了,身体却终究不行。”江觉迟说。
  在特别想念孩子们的日子里,江觉迟经常会翻开日记看一看。那些在昏黄的酥油灯下写下的,在油烟熏熬着眼睛的夜晚记录下来的,和孩子们在一起的点滴时光,真真切切地出现在她的眼前。
  孤独无处诉说时,她开始写。她想,“我能不能把这些写成一本书呢?让大家来看,我和孩子们如此相依,快乐,又如此纠结,困难。让大家来看,我们的需要和希望。”
  她甚至有一个模糊的希冀,希望能通过她的这本书,找到一个接替她的人,和她一样愿意留在草原,照顾和教育那些孤儿。“我要让她知道草原上真实的一切,我们的困难、艰辛以及迷茫。”那天晚上,她一边流泪一边整理,开始动笔,不知不觉就写到天亮。
  她清晰地记得在牧民帐篷里第一次喝酥油茶难以下咽的感觉,当时,她觉得这样的日子会特别难熬。几年过去了,她变成了和草原藏民一样有酥油味的姑娘。
  酥油是草原藏民最普遍的食物,是他们生生繁衍的力量。江觉迟给自己的书起名为《酥油》。
  这样一种写作,对她来说是困难和痛苦的宣泄,也是心灵的洗礼。她在序言中写道,“只有把自己变成一个真实的弱势者,你才能真切地感受人间的疾苦和贫困。这与你到贫穷中体验生活完全不同。就好比把两个人丢进茫茫沙漠,一个有后援,一个无后援。”
  她相信,《酥油》的完稿,是父亲在冥冥之中给予的力量。“江觉迟”这个名 字是父亲起的,“觉”在佛教中代表“觉者”,“迟”表示谦逊。从事教育的父亲希望女儿能以佛之善根去爱人,用谦虚的心态去做人。父亲曾说,所有你帮过的人在事情发生的那一刻,都在反过来帮你。
  那是江觉迟最后一次见父亲,她当时眼里含着泪,使劲点头。
  
  “要了解这片土地,用身体一生也不够。用心灵,也许只需要一次皈依,一切都会得到诠释……”写下《酥油》,对江觉迟来说,只是点亮了这样一盏小小的酥油灯……
  
  出书的过程一开始并不顺利。有人匆匆翻了几页就对她说,这书要出来怕不容易。最终,她辗转联系到北京磨铁图书公司的沈浩波。沈浩波一夜看完她传去的5万字的书稿内容,一大早就给她打电话,要她过去签合同。这位当红出版人说“做出版10年,第一次很单纯地被一本书的‘真诚’感动。第一次,我愿意为一本书做最大的努力。”
  《酥油》出版后,感动了众多读者,包括潘石屹、姚展、李承鹏等知名人士。他们纷纷在网上发表文章和言论,力挺江覺迟的大爱和人生价值。
  但这样的评价却让江觉迟感到有些混乱:“我不是在做大爱,或者慈善事业,只是在做小小的,酥油灯一样的自己。”在给地产大腕潘石屹的回信中,她真诚地写道:“我没您信中说的那么好,那么坚强,那么与其他的人有什么不同。甚至连那一直支撑我,令我觉得内心充实的力量,也不是我自身原有的力量。”
  短短两个月,江觉迟的博客成了备受网友关注的一个爱心家园。她所寻找到的孩子,贫困家庭,生病的妇女,孤寡老人,开始通过网络得到了帮扶。
  当酥油灯一盏一盏点亮,当爱心通过网络开始传递,江觉迟好几次忍不住哭了。
  2010年9月,身体刚好一点,江觉迟又迫不及待地回到了那片草原。“回去能坚持几年不知道,只要身体允许,我会一直待下去……”
  不过,对于更多急切地想捐助孤儿学校的网友,江觉迟却一一婉拒了。她告诉网友,目前寺庙的孤儿学校有固定的帮扶渠道,孩子们生活得已经很好。“让孩子们安静地、安心地去生活吧。这也是我们做善事的最终目的。过分地帮扶就会‘营养过剩’,这可能会引起负面影响。”
  正因如此,出现在她博客里的孩子,她都在面部做了技术处理;也正因如此,当本刊记者希望得到几张她与孩子们的合影以便发表时,她也没有答应。
  高原上的冬天,一天比一天冷。这样的季节,出行很难。而江觉迟目前的身体状况,也难以支撑她走更远的路。所以,她暂时不能接受更多有心人发出的爱心信息。
  她说,对寺庙孤儿院来说,现在最缺的并不是物质,而是人——愿意奔走在高原草场寻找那些弱势群体的人,愿意以宗教般的诚信态度去待孩子、引导孩子心灵的人。如果有一天实在不能再去那里,她希望自己的工作能有人继续做。
  “要了解这片土地,用身体一生也不够。用心灵,也许只需要一次皈依,一切都会得到诠释……”
  写下《酥油》,对江觉迟来说,只是点亮了这样一盏小小的酥油灯……
  (本文图片由江觉迟本人提供,特此致谢!)
其他文献
目的:观察顽固性心力衰竭(CHF)患者联合应用依那普利和卡维地洛治疗的疗效。方法:选择2005~2008年本所经病史及临床确诊为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患者23例,将其随机分为依那普利加卡维地
这是个各种句式泛滥的年代,谁都会不小心就被句式砸到。比如吕长城,如果要写他,那句式就该是这样:我不在淘宝,但淘宝有我的传说。
目的:研究岩黄连总碱对CCl4所致小鼠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腹腔注射给予CCl4致小鼠急性肝损伤,通过灌胃给药观察岩黄连总碱对其保护作用。结果:岩黄连总碱可明显降低CCl4
主要根据《梅国桢集》及其他明代史料,从家学渊源及万历年间的“哱拜之乱”来考察梅国桢的人生理想和仕途际遇。他以文官监军,在平定过程中出谋划策,表现出优秀的军事才能,并
马克思主义原理课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要课程,当前有些教师对教学的“实效性”的认识存在误区、对教材体系和教学体系的认识把握不当以及教学的方法和目的相违背等问题。
近年来,志丹县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实施科教兴县、人才强县战略,坚持深化教育改革,努力打造陕西教育强县,在实现教育发展基本均衡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并荣获陕西省政府“高
<正> 明万历二十年(1592),明九边之一的宁夏镇发生了一次规模甚大的兵变。宁夏致仕副总兵哱拜与镇兵刘东旸等杀巡抚党馨、兵备副使石继芳,据有宁夏城(今宁夏银川),联合蒙古袄
这是一家致力于中国西部环境保护事业,为改善已经恶化且正在加剧恶化的西部生态环境而努力的环保组织。赵中几乎是监督黄河污染的代言人,而“绿驼铃”则是国内最知名的环保NGO
抓好小学中段的孩子作文启蒙教学,对于他们作文能力的培养与提升至关重要.要提高孩子的写作能力,首要解决的是如何激发孩子的写作兴趣和热情.本文通过自身的作文教学体验,以
多媒体信息技术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优化了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环境,同时也转变了传统单一化、模式化的教学方式,大大提高了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推动了小学科学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