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学教育注重对学生的基本知识的传授,并为学生的升学打下坚实的基础。但是,在新的时代发展要求下,我们需要以一种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小学教育。为此,从教育部门、学校和教师都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通过教育教学内容和方式的探索,为培养新型人才作出更大的努力。
关键词小学教育 科学发展观 基础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文献标识码:A
1 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教育的原因
1.1经济社会改革不断深入对教育发展的主观要求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水平日益提升,经济结构也发生了相应的调整,企业用工也开始优先录用有知识,有技能的工人。从劳动力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来看,教育对于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从总体上讲,我们的基础教育,特别是小学教育,必须充分考虑人才的成长、各项素质的养成的要求,及早地满足这一发展的方向和要求。从农村教育来看,小学教育对于农村经济经济建设、三农问题的解决具有积极的影响。对比原来初中毕业就可以进工厂工作,现实的要求是初中毕业生必须接受一定的职业教育才能上岗。小学升初中也取消了入学考试,小学教育必然不再仅仅完成原有识字、简单计算的任务,而要求对相关科技知识的普及,为不能继续学业或升入大学的学生提供尽可能完善的学习服务内容和支持。只有以这种发展的眼光开展教育,小学教育也才能不断的满足经济建设对于人才的需要。
1.2教育自身不断创新的主观要求
创新是教育不断发展的催化剂,而发展的眼光又是实现创新的前提。教育体制会随着经济社会变革发生变化,我们不能再用固定的模式思考教育的问题,适时适势的变化才可能保持机体的健康成长,教育的发展更是如此。以教育部2008年颁布的《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通知》为例,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已经开始重视对中小学的文化建设的指导和支持。这一变化业已把我们传统的小学教育从升学教育的偏离轨道上扳到推进学校思想道德建设,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正确轨道上来。
2 小学教育的发展需要政府和学校两者合力完成
2.1 政府方面
政府是基础教育的主要投入者和收益者,政府的支持和指导是基础教育的发展的前提。从政府层面上,中国政府也已经做出了积极的举措,表现为出台一系列决定,保障基础教育的科学发展。例如:1999年6月,做出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2000年1月,颁发了《关于在小学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的紧急通知》。2001年6月,做出了《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颁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并于2001年9月,在部分实验区开始了新课程改革实验。这些规定为中国的教育改革和素质教育的实施指明了方向。
2.2 学校方面
促进学校内涵式发展学校教育中,教师是整个教育教学质量的决定因素。教育者在观念上要不断地创新促使教育改革在深度与广度上一直在持续发展。近几年来,各地的小学教育工作者积极进行教育改革,创造出如“愉快教育”、“成功教育”、“和谐教育”、“主体教育”、“挫折教育”、“创新教育”、“特色教育”等一批体现素质教育思想的教育模式和学科教学整体改革经验。小学教育肩负着开发学生们潜能,发展智能强项,提升智能弱项的任务。小学教育应该追求学生潜能的“最大限度”的开发,即多维度、多层次地尽其所能地开发儿童的潜能。这既是小学教育要完成的任务,又是小学教育追求的目标。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每个学生素质的教育。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更加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重视教给学生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重视课程的生活化和综合化;强调课程评价的发展功能;强调学生主动探索的研究式学习方式。它要求学校教育既要使学生能够掌握终身学习所需要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又要具有实践和创造能力。这些都要求我们教育者们在教育理念和教育行为上发生变化,在实践中做出有益的尝试。
3 以发展的眼光促进农村小教育和谐发展
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小学教育,即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的。教育系统确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就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坚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的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实施全面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人成才。在城乡教育特别是城乡小学教育差距巨大中,当前教育行政部门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千方百计改变农村教育落后的局面,促进农村教育的和谐发展,切实维护薄弱学校师生的合法权益,让山村儿童也能像温家宝总理在视察北京玉泉路小学时所倡导的那样,“同在蓝天下,共同成长进步”。
参考文献
[1] [美]贝兰卡,查普曼,斯沃茨著.多元智能与多元评价(运用评价促进学生发展)[M].夏惠贤等,译.轻工业出版社,2004.
[2] 调查 寓教于乐的“另类”暑假作业乐坏了学生.中国教育报,2008-07-28.
[3] 钱源伟.基础教育改革研究[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1.
[4] 姚大平,汪名杰等.基础教育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
关键词小学教育 科学发展观 基础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文献标识码:A
1 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教育的原因
1.1经济社会改革不断深入对教育发展的主观要求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水平日益提升,经济结构也发生了相应的调整,企业用工也开始优先录用有知识,有技能的工人。从劳动力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来看,教育对于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从总体上讲,我们的基础教育,特别是小学教育,必须充分考虑人才的成长、各项素质的养成的要求,及早地满足这一发展的方向和要求。从农村教育来看,小学教育对于农村经济经济建设、三农问题的解决具有积极的影响。对比原来初中毕业就可以进工厂工作,现实的要求是初中毕业生必须接受一定的职业教育才能上岗。小学升初中也取消了入学考试,小学教育必然不再仅仅完成原有识字、简单计算的任务,而要求对相关科技知识的普及,为不能继续学业或升入大学的学生提供尽可能完善的学习服务内容和支持。只有以这种发展的眼光开展教育,小学教育也才能不断的满足经济建设对于人才的需要。
1.2教育自身不断创新的主观要求
创新是教育不断发展的催化剂,而发展的眼光又是实现创新的前提。教育体制会随着经济社会变革发生变化,我们不能再用固定的模式思考教育的问题,适时适势的变化才可能保持机体的健康成长,教育的发展更是如此。以教育部2008年颁布的《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通知》为例,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已经开始重视对中小学的文化建设的指导和支持。这一变化业已把我们传统的小学教育从升学教育的偏离轨道上扳到推进学校思想道德建设,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正确轨道上来。
2 小学教育的发展需要政府和学校两者合力完成
2.1 政府方面
政府是基础教育的主要投入者和收益者,政府的支持和指导是基础教育的发展的前提。从政府层面上,中国政府也已经做出了积极的举措,表现为出台一系列决定,保障基础教育的科学发展。例如:1999年6月,做出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2000年1月,颁发了《关于在小学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的紧急通知》。2001年6月,做出了《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颁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并于2001年9月,在部分实验区开始了新课程改革实验。这些规定为中国的教育改革和素质教育的实施指明了方向。
2.2 学校方面
促进学校内涵式发展学校教育中,教师是整个教育教学质量的决定因素。教育者在观念上要不断地创新促使教育改革在深度与广度上一直在持续发展。近几年来,各地的小学教育工作者积极进行教育改革,创造出如“愉快教育”、“成功教育”、“和谐教育”、“主体教育”、“挫折教育”、“创新教育”、“特色教育”等一批体现素质教育思想的教育模式和学科教学整体改革经验。小学教育肩负着开发学生们潜能,发展智能强项,提升智能弱项的任务。小学教育应该追求学生潜能的“最大限度”的开发,即多维度、多层次地尽其所能地开发儿童的潜能。这既是小学教育要完成的任务,又是小学教育追求的目标。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每个学生素质的教育。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更加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重视教给学生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重视课程的生活化和综合化;强调课程评价的发展功能;强调学生主动探索的研究式学习方式。它要求学校教育既要使学生能够掌握终身学习所需要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又要具有实践和创造能力。这些都要求我们教育者们在教育理念和教育行为上发生变化,在实践中做出有益的尝试。
3 以发展的眼光促进农村小教育和谐发展
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小学教育,即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的。教育系统确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就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坚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的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实施全面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人成才。在城乡教育特别是城乡小学教育差距巨大中,当前教育行政部门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千方百计改变农村教育落后的局面,促进农村教育的和谐发展,切实维护薄弱学校师生的合法权益,让山村儿童也能像温家宝总理在视察北京玉泉路小学时所倡导的那样,“同在蓝天下,共同成长进步”。
参考文献
[1] [美]贝兰卡,查普曼,斯沃茨著.多元智能与多元评价(运用评价促进学生发展)[M].夏惠贤等,译.轻工业出版社,2004.
[2] 调查 寓教于乐的“另类”暑假作业乐坏了学生.中国教育报,2008-07-28.
[3] 钱源伟.基础教育改革研究[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1.
[4] 姚大平,汪名杰等.基础教育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