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水资源所具有的自然可再生性决定了一个区域水资源禀赋的基本状况,随着虚拟水、水资源帐户、水资源社会可再生性、社会化水资源稀缺、社会经济系统水循环、社会适应性能力等创新性概念的不断提出,水资源问题的研究视野得到很大拓展。本文分析了区域水-能源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匹配格局。
[关键词]区域水-能源资源 空间特征 匹配格局
中图分类号:U7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8)17-0121-01
中国是全世界人均水资源13个贫水国家之一,水资源短缺形势严峻,开源节流、高效用水是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的根本途径。根据明确用水效率控制农业灌溉水的综合利用系数由0.45提高到0.5,说明节约用水的核心是提高用水的效率和效益,降低单位产品的用水量,既可节省资源,又能减轻对环境的压力。
一、内涵
对于特定的地理区域,如果不和外界存在着物质交流的话,因为资源数量有限,生产物质有限,所以它所承载的人口数量、经济规模、环境状况就不可能无限的趋于增长,因此,存在着一个最大的极限,如果现实的人口、经济、环境与这个极限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距离,说明这个区域发展的压力相对的较小,反之,说明区域发展的压力就大。在我国,已经有学者对我国的人口压力、生态压力做过分析,虽然他们的侧重点不同,但结论都是各种压力的区域水平极不平衡。水资源压力指数是用来衡量区域的水资源状况和区域人口经济环境状况的关系是否协调,水资源短缺与否成为地区经济发展的瓶颈的一种量化指标。水资源压力着重从水资源需求角度进行分析,根据人口和耕地对水资源需求表现为水资源数量压力,受人口密度和土地分布状况的影响;根据工农业生产对水资源的需求表现为经济水资源压力,受经济发展规模和经济发展潜力的影响;还可依据环境对水资源的需求建立水环境压力指数.水资源综合压力为这些压力按一定权重的组合。
二、区域水-能源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
1.水资源与生产力布局不相协调。我国可以按经济发展程度分为东、中、西三大经济地带,这三大经济带的GDP比例为58∶28∶14,而水资源的构成则为27∶25∶48;黄河、淮河、海河三流域,GDP占全国的32%,而水资源量仅占7.7%,是我国水资源最为紧张的地区,目前广受关注的南水北调工程正是为适应这一严峻形势而提出的。
2.水资源与耕地资源分布不相协调。我国耕地和灌溉面积主要分布在北方,分别约占全国的2/3,而我国北方地区水资源量只占全国的1/3,黄淮海流域,土地面积占全国的13.4%,耕地占39%,耕地平均水资源量少于6000m3/hm2;西北内陆河流域,土地面积占全国的35%,耕地占全国的5.6%,虽然该地区属于干旱地区,但因人口稀少,耕地贫乏,水资源量平均约占到2.4×104m3/hm2。长江流域以南地区,水量占全国的80%以上,耕地面积只占36%,长江流域以北地区,水量只占全国的18%,耕地面积占全国的64%。由此可以看出,我国水资源的分布与耕地资源的分布不相协调。
3.水资源空间分布与生态环境水需求不相协调。我国幅员辽阔,地势存在着三大阶梯分布,气候带的分布存在着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和隐域性分布,进而各种因素相互耦合导致了我国生态环境空间差异明显。降水和蒸发在不同的地区变化很大,各地水资源的空间分布又很不平衡,特别是北方地区,一方面水资源相对稀缺,而另一方面北方却都是干旱和半干旱的生态环境,脆弱的生态环境对水的依赖程度又很大,这一矛盾对区域的发展是很不利的。
4.区域水资源与人口、经济、环境协调发展理论。对水资源与人口、经济、环境关系的探讨,旨在研究区域水资源与人口之间、水资源与经济之间、水资源与环境之间目前是否处于矛盾状态,未来的发展趋势如何,水资源对区域的综合发展支撑程度如何,进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所谓的水资源承载力最初的定义就是“在未来不同的时间尺度上,一定生产条件下,在保证正常的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下,一定区域(自身水资源量)用直接或间接方式表现的水资源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水资源与环境的关系也是相互交织的,水不仅是生态环境的组成部分之一,而且是其他生态环境的支撑因素。伴随着水资源的开发,生态用水的挤占,生态环境将日益被破坏,反过来生态环境对水的涵养能力将进一步的下降,水资源也将趋于枯竭,形成了这样一个恶性循环.水资源、人口、经济、环境相互之间的关系也是错综复杂的。在一定区域中,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长必然导致对水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对环境的日益破坏,同时水资源的枯竭将导致区域水资源承载力下降,环境恶化,反过来严重的制约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的生活.所以按照可持续发展的伦理思想,区域水资源、人口、经济、环境系统实现的目标应该是协调发展。
三、匹配格局
1.模型的构建原理。20世纪初,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将人口按收入水平分级后构建收入分配曲线,并根据罗伦茨曲线找出了判断分配平等程度的指标。从我国水资源的需求结构來看,可以分为农业灌溉需水、城镇需水(工业用水和城镇居民生活用水)和农村需水(林牧渔用水和农村居民生活用水)三部分。从水资源需求的空间特征来看,农业灌溉用水与耕地的分布、城镇用水与城镇人口的分布、农村用水与农村人口的分布密切相关。基于区域水资源的需求结构及其对应的空间特征,参照罗伦茨曲线的构建原理与基尼系数测算方法,可以分别构建区域水资源与耕地、城镇人口、农村人口的空间匹配曲线。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是一个技术、收入、医疗、制度等各方面综合进步的过程,社会发展水平高的省份应该拥有较高的用水效率和人文发展指数。水资源自然禀赋指数由东到西、由东南到西北呈现出明显的递减态势(与我国气温与降水的空间分布特征相一致),而社会化水资源禀赋虽然也有类似的特征,但递减趋势不太显著,这种情况表明,以用水技术和人文发展为代表的社会化因素对自然水资源具有重要的空间调整作用,进一步阐明了社会因素与水资源之间的密切关系,使我们充分认识到社会资源和自然资源一样也是可用资源,启发人们运用一切可调用的社会资源改善实体水资源的自然空间布局,并将水资源与社会资源一起纳入到一个共同框架进行统筹配置。
2.变量与数据。在进行全要素生产率及其指数的测算时,地区生产总值数据采用的是支出法地区生产总值,因为支出法地区生产总值是从最终使用的角度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最终成果的一种方法,包括最终消费支出、资本形成总额及货物和服务净出口三部分,计算公式为: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最终消费支出+资本形成总额+货物和服务净出口,水的年供给数据采用的是各地区供水、用水情况,供水总量指各种水源工程为用户提供的包括输水损失在内的毛供水量之和,交叉相乘项用以检验人力资源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是否受到供水的限制以及水资源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是否受人力资源的限制,即人与资源的共同效应。
水资源与耕地及农业人口在空间分布上的差异较大,与城镇人口具有较强的一致性。各区域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应充分注意到水资源的利用所存在的压力,算清各自的水资源承载能力,努力建设节水型社会,做到经济发展与水环境保护并举,使得区域水资源、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 罗其友,唐华俊,姜文来.农业水土资源高效持续配置战略[J].资源科学,2015,23(2):42-45,57.
[2] 姚华荣,郑度,吴绍洪.首都圈防沙治沙典型区水土资源优化配置[J].地理研究,2015,21(5):531-542.
[3] 姚华荣,吴绍洪,曹明明.区域水土资源的空间优化配置[J].资源科学,2015,26(1):99-106.
[关键词]区域水-能源资源 空间特征 匹配格局
中图分类号:U7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8)17-0121-01
中国是全世界人均水资源13个贫水国家之一,水资源短缺形势严峻,开源节流、高效用水是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的根本途径。根据明确用水效率控制农业灌溉水的综合利用系数由0.45提高到0.5,说明节约用水的核心是提高用水的效率和效益,降低单位产品的用水量,既可节省资源,又能减轻对环境的压力。
一、内涵
对于特定的地理区域,如果不和外界存在着物质交流的话,因为资源数量有限,生产物质有限,所以它所承载的人口数量、经济规模、环境状况就不可能无限的趋于增长,因此,存在着一个最大的极限,如果现实的人口、经济、环境与这个极限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距离,说明这个区域发展的压力相对的较小,反之,说明区域发展的压力就大。在我国,已经有学者对我国的人口压力、生态压力做过分析,虽然他们的侧重点不同,但结论都是各种压力的区域水平极不平衡。水资源压力指数是用来衡量区域的水资源状况和区域人口经济环境状况的关系是否协调,水资源短缺与否成为地区经济发展的瓶颈的一种量化指标。水资源压力着重从水资源需求角度进行分析,根据人口和耕地对水资源需求表现为水资源数量压力,受人口密度和土地分布状况的影响;根据工农业生产对水资源的需求表现为经济水资源压力,受经济发展规模和经济发展潜力的影响;还可依据环境对水资源的需求建立水环境压力指数.水资源综合压力为这些压力按一定权重的组合。
二、区域水-能源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
1.水资源与生产力布局不相协调。我国可以按经济发展程度分为东、中、西三大经济地带,这三大经济带的GDP比例为58∶28∶14,而水资源的构成则为27∶25∶48;黄河、淮河、海河三流域,GDP占全国的32%,而水资源量仅占7.7%,是我国水资源最为紧张的地区,目前广受关注的南水北调工程正是为适应这一严峻形势而提出的。
2.水资源与耕地资源分布不相协调。我国耕地和灌溉面积主要分布在北方,分别约占全国的2/3,而我国北方地区水资源量只占全国的1/3,黄淮海流域,土地面积占全国的13.4%,耕地占39%,耕地平均水资源量少于6000m3/hm2;西北内陆河流域,土地面积占全国的35%,耕地占全国的5.6%,虽然该地区属于干旱地区,但因人口稀少,耕地贫乏,水资源量平均约占到2.4×104m3/hm2。长江流域以南地区,水量占全国的80%以上,耕地面积只占36%,长江流域以北地区,水量只占全国的18%,耕地面积占全国的64%。由此可以看出,我国水资源的分布与耕地资源的分布不相协调。
3.水资源空间分布与生态环境水需求不相协调。我国幅员辽阔,地势存在着三大阶梯分布,气候带的分布存在着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和隐域性分布,进而各种因素相互耦合导致了我国生态环境空间差异明显。降水和蒸发在不同的地区变化很大,各地水资源的空间分布又很不平衡,特别是北方地区,一方面水资源相对稀缺,而另一方面北方却都是干旱和半干旱的生态环境,脆弱的生态环境对水的依赖程度又很大,这一矛盾对区域的发展是很不利的。
4.区域水资源与人口、经济、环境协调发展理论。对水资源与人口、经济、环境关系的探讨,旨在研究区域水资源与人口之间、水资源与经济之间、水资源与环境之间目前是否处于矛盾状态,未来的发展趋势如何,水资源对区域的综合发展支撑程度如何,进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所谓的水资源承载力最初的定义就是“在未来不同的时间尺度上,一定生产条件下,在保证正常的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下,一定区域(自身水资源量)用直接或间接方式表现的水资源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水资源与环境的关系也是相互交织的,水不仅是生态环境的组成部分之一,而且是其他生态环境的支撑因素。伴随着水资源的开发,生态用水的挤占,生态环境将日益被破坏,反过来生态环境对水的涵养能力将进一步的下降,水资源也将趋于枯竭,形成了这样一个恶性循环.水资源、人口、经济、环境相互之间的关系也是错综复杂的。在一定区域中,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长必然导致对水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对环境的日益破坏,同时水资源的枯竭将导致区域水资源承载力下降,环境恶化,反过来严重的制约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的生活.所以按照可持续发展的伦理思想,区域水资源、人口、经济、环境系统实现的目标应该是协调发展。
三、匹配格局
1.模型的构建原理。20世纪初,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将人口按收入水平分级后构建收入分配曲线,并根据罗伦茨曲线找出了判断分配平等程度的指标。从我国水资源的需求结构來看,可以分为农业灌溉需水、城镇需水(工业用水和城镇居民生活用水)和农村需水(林牧渔用水和农村居民生活用水)三部分。从水资源需求的空间特征来看,农业灌溉用水与耕地的分布、城镇用水与城镇人口的分布、农村用水与农村人口的分布密切相关。基于区域水资源的需求结构及其对应的空间特征,参照罗伦茨曲线的构建原理与基尼系数测算方法,可以分别构建区域水资源与耕地、城镇人口、农村人口的空间匹配曲线。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是一个技术、收入、医疗、制度等各方面综合进步的过程,社会发展水平高的省份应该拥有较高的用水效率和人文发展指数。水资源自然禀赋指数由东到西、由东南到西北呈现出明显的递减态势(与我国气温与降水的空间分布特征相一致),而社会化水资源禀赋虽然也有类似的特征,但递减趋势不太显著,这种情况表明,以用水技术和人文发展为代表的社会化因素对自然水资源具有重要的空间调整作用,进一步阐明了社会因素与水资源之间的密切关系,使我们充分认识到社会资源和自然资源一样也是可用资源,启发人们运用一切可调用的社会资源改善实体水资源的自然空间布局,并将水资源与社会资源一起纳入到一个共同框架进行统筹配置。
2.变量与数据。在进行全要素生产率及其指数的测算时,地区生产总值数据采用的是支出法地区生产总值,因为支出法地区生产总值是从最终使用的角度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最终成果的一种方法,包括最终消费支出、资本形成总额及货物和服务净出口三部分,计算公式为: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最终消费支出+资本形成总额+货物和服务净出口,水的年供给数据采用的是各地区供水、用水情况,供水总量指各种水源工程为用户提供的包括输水损失在内的毛供水量之和,交叉相乘项用以检验人力资源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是否受到供水的限制以及水资源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是否受人力资源的限制,即人与资源的共同效应。
水资源与耕地及农业人口在空间分布上的差异较大,与城镇人口具有较强的一致性。各区域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应充分注意到水资源的利用所存在的压力,算清各自的水资源承载能力,努力建设节水型社会,做到经济发展与水环境保护并举,使得区域水资源、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 罗其友,唐华俊,姜文来.农业水土资源高效持续配置战略[J].资源科学,2015,23(2):42-45,57.
[2] 姚华荣,郑度,吴绍洪.首都圈防沙治沙典型区水土资源优化配置[J].地理研究,2015,21(5):531-542.
[3] 姚华荣,吴绍洪,曹明明.区域水土资源的空间优化配置[J].资源科学,2015,26(1):99-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