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活动教学”是一种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思想,也是在教师的精心指导下,创设各种有效活动的机会,促进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思索,主动操作,自主活动,从而达到由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多向交流的课堂教学模式。在多年的数学教学实践中,使我深深地认识到“活动教学”是唤起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过程,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开发学生的智力的重要途径。
一、导入从“活动教学”开始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指出:“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教师如能设计好每节课的开头——用“活动教学”导人新课,这堂课就等于成功了一半。数学课的开头方法虽无固定模式,但总的原则是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教学对象,不同教学目的而定。我在教学中常用这几种“活动教学”导入法。
(一)复习旧知导入
数学知识往往是相互联系的,新知识的传授都离不开旧知识的铺垫,把握好新旧知识的连接点,是达到知识迁移的重要途径。如我在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这节课时,先在黑板上出了三道题:①1千克+2克=( )千克;②3米+4厘米=( )米;③5元+6角=( )元。先让学生审题,然后我再提问:这三道题中的1和2,3和4,5和6能否直接相加?为什么?怎样才能相加?当学生们正确回答后,立即板书1/2+1/3,问能否直接相加?为什么?那么怎么办呢?(板书课题)这样有针对性地复习旧知识的活动,沟通了新旧知识的联系,以旧带新,使未知转化为已知,从而使学生真正懂得了异分母加减法为什么要通分的道理。
(二)游戏导入
小学生天真活泼,好奇、好动、好玩。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采用丰富多彩的儿歌、故事、设疑、布谜、游戏活动等方法导入新课。如我在教学“三角形_内角和”时,是这样导人新课的。上课时,我叫学生拿出事前准备好的各种三角形,任-意量一个三角形的两个角的度数后,我马上说出了第三个角的度数。当学生瞪着好奇的眼睛看着我时,我说:“我为什么都不’用量,就能这样快说出第三个角的度数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所要研究的问题。”(板书课题)由于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这堂课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动手操作导入
动手操作能使学生各种感官都参与到学习中来。数学教材中,有相当一部分内容可用图片、实物或电教手段等操作方法导入新课,让学生手、脑、口并用,在操作中思维,在思维中操作,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表象。如教学“分数的意义”一课时,我首先拿出4个苹果,平均分给两个同学,然后我要求这两个同学把分得的苹果各拿出1个,再分别平均分给另外两个同学,他们各得半个苹果。学生兴趣盎然,我趁机而问:你们所得到的苹果能用整数表示吗?不能用整数表示的,又怎么办呢?面对学生“疑惑”的神态,教师板书课题,从而达到由实引虚,诱发思维的目的。
二、课堂用“活动教学”引导学习过程
素质教育主张课堂教学应在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下,广泛地让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亲自实践,不断地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这样就必须创设和谐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活动教学”中轻松愉快地参与学习过程,使之既学到数学知识,又学会思维方法。
(一)引导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数学课堂中老师良好的教态,风趣的语言,幽默的动作,各种直观教具的操作演示,形象化的讲授,都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使其产生求知欲。因此,数学教师每堂课都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精心设计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如在二年级教学“统计”时,当他们发现l格表示一个单位已不能解决问题时,都开动脑筋想办法,想出了在旁边接着画、继续往上涂、1格表示2个单位等方法。这时我让他们自己去比。较哪种方法最好,他们很快就发现了用1格表示2个单位的方法既简便又整洁,这时都高兴得不得了。另外,当学习中学生已经初步了解到分析统计图的简单方法时,我采取以小老师的形式让学生在全班进行汇报的方式,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促进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多向交流。
(二)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创造精神
实践证明,数学课堂教学的成败,关键在于教师能否调动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动脑筋思考问题。教师的作用重在启发、点拨、设疑、解惑上。从儿童的好奇、好问、求知欲望等特点出发,积极培养学生勤于思考,敢于提问,善于提问,是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创造精神的重要手段。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想方设法创造机会,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对于学生的回答、提问、板演等更应注重多表扬,少批评,即使不圆满,也应给予恰当的肯定和赞扬。这样学生才能把想不明白的问题提出来,把自己的看法讲出来。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作为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我们要让学生学会“做数学”,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素材,满足不同学生发展的需求,引导学生经历合作、探索、交流、领悟、应用而真正走进数学、理解数学。
一、导入从“活动教学”开始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指出:“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教师如能设计好每节课的开头——用“活动教学”导人新课,这堂课就等于成功了一半。数学课的开头方法虽无固定模式,但总的原则是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教学对象,不同教学目的而定。我在教学中常用这几种“活动教学”导入法。
(一)复习旧知导入
数学知识往往是相互联系的,新知识的传授都离不开旧知识的铺垫,把握好新旧知识的连接点,是达到知识迁移的重要途径。如我在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这节课时,先在黑板上出了三道题:①1千克+2克=( )千克;②3米+4厘米=( )米;③5元+6角=( )元。先让学生审题,然后我再提问:这三道题中的1和2,3和4,5和6能否直接相加?为什么?怎样才能相加?当学生们正确回答后,立即板书1/2+1/3,问能否直接相加?为什么?那么怎么办呢?(板书课题)这样有针对性地复习旧知识的活动,沟通了新旧知识的联系,以旧带新,使未知转化为已知,从而使学生真正懂得了异分母加减法为什么要通分的道理。
(二)游戏导入
小学生天真活泼,好奇、好动、好玩。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采用丰富多彩的儿歌、故事、设疑、布谜、游戏活动等方法导入新课。如我在教学“三角形_内角和”时,是这样导人新课的。上课时,我叫学生拿出事前准备好的各种三角形,任-意量一个三角形的两个角的度数后,我马上说出了第三个角的度数。当学生瞪着好奇的眼睛看着我时,我说:“我为什么都不’用量,就能这样快说出第三个角的度数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所要研究的问题。”(板书课题)由于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这堂课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动手操作导入
动手操作能使学生各种感官都参与到学习中来。数学教材中,有相当一部分内容可用图片、实物或电教手段等操作方法导入新课,让学生手、脑、口并用,在操作中思维,在思维中操作,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表象。如教学“分数的意义”一课时,我首先拿出4个苹果,平均分给两个同学,然后我要求这两个同学把分得的苹果各拿出1个,再分别平均分给另外两个同学,他们各得半个苹果。学生兴趣盎然,我趁机而问:你们所得到的苹果能用整数表示吗?不能用整数表示的,又怎么办呢?面对学生“疑惑”的神态,教师板书课题,从而达到由实引虚,诱发思维的目的。
二、课堂用“活动教学”引导学习过程
素质教育主张课堂教学应在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下,广泛地让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亲自实践,不断地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这样就必须创设和谐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活动教学”中轻松愉快地参与学习过程,使之既学到数学知识,又学会思维方法。
(一)引导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数学课堂中老师良好的教态,风趣的语言,幽默的动作,各种直观教具的操作演示,形象化的讲授,都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使其产生求知欲。因此,数学教师每堂课都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精心设计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如在二年级教学“统计”时,当他们发现l格表示一个单位已不能解决问题时,都开动脑筋想办法,想出了在旁边接着画、继续往上涂、1格表示2个单位等方法。这时我让他们自己去比。较哪种方法最好,他们很快就发现了用1格表示2个单位的方法既简便又整洁,这时都高兴得不得了。另外,当学习中学生已经初步了解到分析统计图的简单方法时,我采取以小老师的形式让学生在全班进行汇报的方式,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促进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多向交流。
(二)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创造精神
实践证明,数学课堂教学的成败,关键在于教师能否调动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动脑筋思考问题。教师的作用重在启发、点拨、设疑、解惑上。从儿童的好奇、好问、求知欲望等特点出发,积极培养学生勤于思考,敢于提问,善于提问,是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创造精神的重要手段。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想方设法创造机会,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对于学生的回答、提问、板演等更应注重多表扬,少批评,即使不圆满,也应给予恰当的肯定和赞扬。这样学生才能把想不明白的问题提出来,把自己的看法讲出来。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作为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我们要让学生学会“做数学”,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素材,满足不同学生发展的需求,引导学生经历合作、探索、交流、领悟、应用而真正走进数学、理解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