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如何调动和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促进学生数学思维和能力的提高,是课堂改革的一个热点问题。笔者结合教学经验和实例,阐述了高中数学课堂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四个有效途径。
【关键词】高中数学 学生主体性 体验 建构 创新 迁移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9-0145-02
以学为中心还是以教为中心,是新旧课堂的分水岭。新课改理念下,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如何调动和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促进学生数学思维和能力的提高,是课堂改革的一个热点问题。下面我从四个方面谈谈高中数学课堂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有效途径
一、动手操作,亲历感知——让学生自己体验
高明的教师引导学生走路,笨拙的教师牵着学生走路,无能的教师代替学生走路。教师在教学中最重要的是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尝试、经历、感知、体验,让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而体验是学生智慧的生长点,潜能在体验中发展,智慧在感悟中生成。
案例1:椭圆的生成。
是电脑课件演示,还是亲自动手画?我的选择是先画后演。
请两名学生到讲台上,将绳子的两端在黑板上按住,我用一支彩色粉笔拉紧绳子,并慢慢移动粉笔画出其轨迹。实际操中,图形难免“跑偏”;绳子还是有点粗,粉笔也有点粗,当粉笔与两个端点共线的时候,也很难画。引来学生阵阵笑声。就是在这样“笨拙”的过程中,学生见证了“平面内到两个定点的距离之和为定值(大于两定点之间的距离)的点的轨迹是椭圆”。误差是难免的,也是不必回避的。这就是实验科学。
然后,我让学生在准备好的硬纸板上自己动手画一个椭圆,从中体验椭圆的概念和生成。绳长不变,改变两个端点之间的距离,再画一个椭圆,从中观察椭圆扁平程度的变化,为后面学习椭圆的离心率做好经验积累和铺垫。
最后,我用课件展示了椭圆的生成过程,流畅自然、完美无瑕,让学生从中体会数学实验和数学科学之间的差异。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让学生自己建构
新课程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多样的学习方式,在积极主动的学习过程中建构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并养成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积极探索的良好习惯和品质。
案例2:对数的概念和运算。
这始终是学生的薄弱之处,经常会看到诸如lg5+lg2=lg7的式子,令人哭笑不得。为什么呢?说到底,还是对数的概念和运算法则理解不透。所以,要特别重视让学生经历和感知对数引入的必要性、对数的意义和对数运算法则,并将其内化为自己的发现和知识。对数的运算法则的探究,我设计了如下几个环节:
1.猜想:(1)lg5+lg2=?(2)lg5-lg2=?[学生基本都猜lg7和lg3,这是学生的第一反应,也是已有知识的一种负迁移]
2.计算验证:(1)lg1000+lg100=?=lg?(2)lg1000-lg100=?=lg?[通过计算,发现上面的猜想是错误的]
3.重新猜想:(1)lg5+lg2=?(2)lg5-lg2=?[学生借助上面的经验,猜想出正确结果]
4.由此猜想:(1)lgM+lgN=?(2)lgM-lgN=?[由特殊推广到一般]
5.证明猜想: [这是难点,需要小组合作和教师点拨]
通过一步步的探究,让学生体会到大胆探索、一丝不苟的治学精神,也让学生获得了由感性到理性、由特殊到一般的思想体验,使思维得到内化和升华,形成知识的主动构建。
三、开放民主,多向思维 ——让学生自己创新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轻松和谐的环境里,思维才表现的最活跃。反之,在压抑的思想环境里,很难产生创造性思维。新课程倡导营造宽松和谐、民主开放的课堂。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中学习,心情舒畅,思维始终处于积极的、活跃的状态,敢想、敢说、敢问、敢质疑,乐于发表意见,勇于大胆创新。
平时,我经常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和做法,倡导一题多解,一题多变,让学生思维自由放飞,多向发展。
一题多解,发散思维
案例3:关于x的不等式2x2-px+q<0的解集是{x│-2
此题最常规的解法是将不等式问题转化为方程问题,即-2,1是方程2x2-px+q=0的两根,进而求解。
但有位同学给出了如下解法:
∵-2
∴(x+2)(x-1)<0
∴x2+x-2<0
∴2x2+2x-4<0
∴p=-2,q=-4
我很惊讶,连连称赞她的解法新颖独到。这是一种逆向思维的完美展现——把一元二次不等式的求解过程一步步倒回去了!
四、联系生活,深入浅出——让学生自己迁移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教育专家熊丙奇曾说:“人才的成长,关键是要有自由的土壤,让其自然‘冒’出来,不能拔苗助长。”借助学生已有的经验去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使学生已有经验与“新知”相互作用,更能促成知识的正迁移。
案例4:已知函数f(x)=x3-x2-2x+c,对任意的x∈[-1,2],不等式f(x)
初次接触此类问题,学生不理解“恒成立”的含义,往往会无从下手。因此,我模拟了“姚明和全班同学比身高”的情景。
我问:“姚明的身高比我们班每个同学的身高都高,这是事实吧?”同学们点头笑。我又说:“那如何证明呢?假如,姚明就站在我身边,我们请每个同学都过来和姚明比比高矮。”我开始模拟比高矮的过程,并公布着结果:“1号同学,矮;2号同学,矮;3号同学,矮;……”同学们笑了。很快有同学高喊:“不用那么费事!让××同学和姚明比比就行了。”××同学是班里最高的同学。我笑着问:“大家同意吗?”“同意!”同学心领神会的说。我趁热打铁:“姚明比全班每个同学都高,就是说全班最高的同学都比他矮。对吧?请大家再来审视刚才这道题,你有什么发现?”学生恍然大悟,对任意的x∈[-1,2],不等式f(x)
参考文献:
[1]徐世贵,新课程实施难点与教学对策,开明出版社,2003,11
[2]刘磊,熊丙奇:灌输教育扼杀了学生的创新力,教育导报,2011.12.3
【关键词】高中数学 学生主体性 体验 建构 创新 迁移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9-0145-02
以学为中心还是以教为中心,是新旧课堂的分水岭。新课改理念下,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如何调动和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促进学生数学思维和能力的提高,是课堂改革的一个热点问题。下面我从四个方面谈谈高中数学课堂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有效途径
一、动手操作,亲历感知——让学生自己体验
高明的教师引导学生走路,笨拙的教师牵着学生走路,无能的教师代替学生走路。教师在教学中最重要的是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尝试、经历、感知、体验,让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而体验是学生智慧的生长点,潜能在体验中发展,智慧在感悟中生成。
案例1:椭圆的生成。
是电脑课件演示,还是亲自动手画?我的选择是先画后演。
请两名学生到讲台上,将绳子的两端在黑板上按住,我用一支彩色粉笔拉紧绳子,并慢慢移动粉笔画出其轨迹。实际操中,图形难免“跑偏”;绳子还是有点粗,粉笔也有点粗,当粉笔与两个端点共线的时候,也很难画。引来学生阵阵笑声。就是在这样“笨拙”的过程中,学生见证了“平面内到两个定点的距离之和为定值(大于两定点之间的距离)的点的轨迹是椭圆”。误差是难免的,也是不必回避的。这就是实验科学。
然后,我让学生在准备好的硬纸板上自己动手画一个椭圆,从中体验椭圆的概念和生成。绳长不变,改变两个端点之间的距离,再画一个椭圆,从中观察椭圆扁平程度的变化,为后面学习椭圆的离心率做好经验积累和铺垫。
最后,我用课件展示了椭圆的生成过程,流畅自然、完美无瑕,让学生从中体会数学实验和数学科学之间的差异。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让学生自己建构
新课程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多样的学习方式,在积极主动的学习过程中建构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并养成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积极探索的良好习惯和品质。
案例2:对数的概念和运算。
这始终是学生的薄弱之处,经常会看到诸如lg5+lg2=lg7的式子,令人哭笑不得。为什么呢?说到底,还是对数的概念和运算法则理解不透。所以,要特别重视让学生经历和感知对数引入的必要性、对数的意义和对数运算法则,并将其内化为自己的发现和知识。对数的运算法则的探究,我设计了如下几个环节:
1.猜想:(1)lg5+lg2=?(2)lg5-lg2=?[学生基本都猜lg7和lg3,这是学生的第一反应,也是已有知识的一种负迁移]
2.计算验证:(1)lg1000+lg100=?=lg?(2)lg1000-lg100=?=lg?[通过计算,发现上面的猜想是错误的]
3.重新猜想:(1)lg5+lg2=?(2)lg5-lg2=?[学生借助上面的经验,猜想出正确结果]
4.由此猜想:(1)lgM+lgN=?(2)lgM-lgN=?[由特殊推广到一般]
5.证明猜想: [这是难点,需要小组合作和教师点拨]
通过一步步的探究,让学生体会到大胆探索、一丝不苟的治学精神,也让学生获得了由感性到理性、由特殊到一般的思想体验,使思维得到内化和升华,形成知识的主动构建。
三、开放民主,多向思维 ——让学生自己创新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轻松和谐的环境里,思维才表现的最活跃。反之,在压抑的思想环境里,很难产生创造性思维。新课程倡导营造宽松和谐、民主开放的课堂。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中学习,心情舒畅,思维始终处于积极的、活跃的状态,敢想、敢说、敢问、敢质疑,乐于发表意见,勇于大胆创新。
平时,我经常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和做法,倡导一题多解,一题多变,让学生思维自由放飞,多向发展。
一题多解,发散思维
案例3:关于x的不等式2x2-px+q<0的解集是{x│-2
此题最常规的解法是将不等式问题转化为方程问题,即-2,1是方程2x2-px+q=0的两根,进而求解。
但有位同学给出了如下解法:
∵-2
∴(x+2)(x-1)<0
∴x2+x-2<0
∴2x2+2x-4<0
∴p=-2,q=-4
我很惊讶,连连称赞她的解法新颖独到。这是一种逆向思维的完美展现——把一元二次不等式的求解过程一步步倒回去了!
四、联系生活,深入浅出——让学生自己迁移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教育专家熊丙奇曾说:“人才的成长,关键是要有自由的土壤,让其自然‘冒’出来,不能拔苗助长。”借助学生已有的经验去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使学生已有经验与“新知”相互作用,更能促成知识的正迁移。
案例4:已知函数f(x)=x3-x2-2x+c,对任意的x∈[-1,2],不等式f(x)
初次接触此类问题,学生不理解“恒成立”的含义,往往会无从下手。因此,我模拟了“姚明和全班同学比身高”的情景。
我问:“姚明的身高比我们班每个同学的身高都高,这是事实吧?”同学们点头笑。我又说:“那如何证明呢?假如,姚明就站在我身边,我们请每个同学都过来和姚明比比高矮。”我开始模拟比高矮的过程,并公布着结果:“1号同学,矮;2号同学,矮;3号同学,矮;……”同学们笑了。很快有同学高喊:“不用那么费事!让××同学和姚明比比就行了。”××同学是班里最高的同学。我笑着问:“大家同意吗?”“同意!”同学心领神会的说。我趁热打铁:“姚明比全班每个同学都高,就是说全班最高的同学都比他矮。对吧?请大家再来审视刚才这道题,你有什么发现?”学生恍然大悟,对任意的x∈[-1,2],不等式f(x)
参考文献:
[1]徐世贵,新课程实施难点与教学对策,开明出版社,2003,11
[2]刘磊,熊丙奇:灌输教育扼杀了学生的创新力,教育导报,201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