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望闻问切”在儿童绘画艺术疗育中的运用

来源 :美与时代·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snsd_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绘画艺术疗育作为心理治疗的辅助工具之一,为儿童对外交流和沟通搭建了桥梁,在心理咨询、(特殊)儿童教育等邻域都有着显著的成果。以儿童的绘画艺术疗育中的“望闻问切”的个案为例,通过儿童对其作品的自我解读和艺术治疗师对其作品的分析,探究儿童绘画艺术疗育实际应用的有效性和可行性,使其能更广泛地运用到儿童教育领域中。
  关键词:绘画艺术疗育;儿童;望闻问切;个案分析
  根据疾病预防控制局2019年12月发布的《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行动方案》可知,近年来我国儿童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发生率和精神障碍患病率正逐渐上升,受社会、家庭、教育环境等多方面的影响,儿童的抑郁症、焦虑症、多动症、强迫症等症状频发。这是由于儿童的心理状态还未发育成熟,他们的自我调节能力还未完全形成。但随着我国人口基数的不断增加,儿童受到的学习压力、社会压力和来自家庭的压力正在逐步增大。他们过早地接触到这些压力,会使他们本不成熟的心理更加脆弱,从而导致心理发展不健康,引发心理障碍。为了能及时预防和有效干预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我们应加强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关注度,站在儿童的角度去考虑问题。
  儿童的绘画艺术疗育是一种非语言的心理治疗方式,它用画笔作为媒介,以图画作为辅助工具,将视觉形象与交流、沟通联系在一起,侧重于儿童情绪的表达和梳理,可以很好地帮助他们解决身心内部的矛盾和问题,提升自我管理意识。
  一、儿童绘画艺术疗育
  罗恩菲德(Viktor Lowenfeld)在皮亚杰(Piaget)的“关于儿童发展心理学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儿童绘画的发展理论和艺术治疗教育(Art education therapy)。她鼓励美术老师或艺术治疗师可以从儿童的角度评估他们在不同阶段的需求,认为美术创作有助于儿童情感的发泄,解决儿童情绪冲突,减少他们暴躁、焦虑、多动、抑郁等心理问题,也能促进障碍儿童情绪机能的干预,带来儿童心理成长状态的改变,而且,绘画艺术疗育的形式多种多样,如涂鸦、自画像、曼陀罗、房树人、主题绘画等,可以极大地引起儿童对治疗的兴趣。
  二、绘画艺术疗育中的“望闻问切”
  “望闻问切”是中医看病时的一种诊断疗法。文中借用“望闻问切”代指绘画艺术疗育过程中的关键步骤。“望”指观画面,基本了解;“闻”指耐心倾听,发现关键点;“问”指追本溯源,找到突破口;“切”指对症下药,解决问题。
  三、个案基本情况分析
  在绘画疗愈工作坊中,艺术治疗师采用观察法、访谈法和分析法,对一位十二岁的女孩小丽(化名)进行绘画治疗干预。在治疗前先让小丽填写《儿童自我意识量表》,发现她在“行为”和“焦虑”因子的得分偏低,情绪不稳定。经了解,小丽是一个十分内向的孩子,她的父母觉得孩子不爱和他们交流,经常保持沉默,呆在一边不说话,所以带她来到心理咨询室。通过多次沟通,笔者取得了来访者小丽的信任及其家长同意,在此基础上请她进行主题作画,然后就画作进行了分析(全文画作均为同一人所作)。
  在治疗过程中,治疗师先让小丽画了一幅自画像(如图1),发现小丽在自画像的阐述和表达上很阳光,并没有呈现出具体的问题,所以治疗师让小丽画了一些主题绘画,经过观察分析画面和引导小丽诉说,找到了原因。
  (一)“望”——绘画艺术疗育中的初探
  家庭画往往是艺术治疗师了解儿童人际关系的第一幅画,如果要求儿童画一幅“动物一家亲(每一个人都在做一件事情)”的画面,治疗师可以通过分析判断家庭成员的权力地位、人格特质和凝聚力、情商管理能力等,发现儿童为什么会叛逆父母的原因,也会观察到儿童与父母之间的关系是否融洽,同时,还能帮助儿童觉察到自己与家人之间的情感关系。例如,小丽表现出来的是父亲的手机与电脑,母亲的叉腰与围裙(如图2)。
  “爸爸回到家里,就是在用手机看新闻、看视频,用电脑写文件,要不就是躺在沙发上”,从画面上看,父亲(猴子)离孩子很远,母亲(羊)则是一家人的中心,而且她的站立姿势很强势,孩子(狗)伸手去触碰母亲,母亲却没有给她很好的回应。
  “妈妈是一个行动力很强的人,经常都是说一不二,连爸爸都不怎么去反驳妈妈。但也不总是这样,刚开始也是有反驳的,后来,慢慢地好像就消失了……嗯,我也不太想反驳妈妈,我觉得只要我一开口,妈妈就会用提高很大的音量来和我说话,那时候的我就好难受,所以我开始扔东西,砸东西,跟周围的人发脾气。后来,我好像慢慢地就不再反驳了,我讨厌那种生气委屈的无助无能的感受,也讨厌大喊大叫的头脑发闷的感受,现在说起来还是好难受,所以我尽可能地避免了,这样我好受很多。”
  整体上看,小丽画出的形象已经十分具体。首先,动物的选择有两种,一种是根据人的特质拟人化,一种是根据生肖拟人化,在这幅画作中,小丽属于后者。其次,人物的大小可以体现出家人在小丽心中的重要性,而且在家里占主导地位的人通常会被画得很大。母亲的王冠代表权力,背着手站立也表示母亲较为强势,身穿围裙则说明家里的生活琐事是由母亲在操劳。而父亲坐在沙发上却装扮的精精干干,拿着手机和电脑,说明他的父亲对家务事关心较少,同时他与小丽的距离相隔很远,表示父女之间的交流也是比较少的。在和小丽父母交流时,小丽母亲表示小丽的父亲经常出差不在家,回到家也是在忙工作,和孩子交流比较少,有空的时候才会辅导孩子写作业,这就造成了父女俩比较生疏的状况。手臂代表儿童的社会性和开放性,在图中母亲(羊)的双臂和孩子(狗)的左臂都背在身后,表示他们也在一定程度上拒绝真正的交流,甚至可能有些自我封閉。
  绘画是投射内心的一种方式,同时也投射出儿童在生活中的现状。他们的喜怒哀乐、生活环境、家庭过往等,都可以在绘画中有所体现。根据弗洛伊德(Freud)的冰山理论(An iceberg)可知,绘画是显现潜意识和无意识意象的一种途径,有助于两者成分的释放,在作画过程中,艺术治疗师通过语言暗示引导儿童,将其记忆中的情绪投射出来,产生情感反映,从而让他的前意识和潜意识进行沟通。而且在这个过程中,这些信息会连结他们的左右脑,用大脑去整合一遍,儿童就会了解并且理解他目前的现状。   (二)“闻”——绘画艺术疗育中的发现
  “心情日记”是为了帮助儿童觉察与辨识自己的情绪,理解异样情绪出现的原因,探究儿童行为模式以及其近来的生活状况。治疗师将这个主题拿给小丽,让她把过去八天到今天的每天的心情按顺序(顺时针)画在格子里(如图3)。
  看到小丽的画作,治疗师问小丽:“你能跟我说一说这几天发生了什么事么?”
  她讲道:“第八天,我感冒了,特别难受,一整天都晕晕乎乎,脑袋空空的。第七天,妈妈带我去医院,打了一针,回家后,我就睡了好久,醒来天就黑了,妈妈喂我喝了粥就又睡了。第六天,我还是感觉有些难受,但妈妈说可以坚持的话,就先去上学,坐在教室里,我感觉灯光好刺眼。第五天,我干了什么呢,对了,学校组织小考,一整天都在写卷子。第四天,我很高兴。我们已经两个星期没上体育课了,那天又恢复了。我们在操场上玩了好久。但晚上我又生病了,好像更严重了。第三天,小月(小丽的同学)来看我了,她帮我把学校发的卷子送了过来,还和我玩了一会拼图,但没有拼完,她妈妈就来接她了。前天,我想玩拼图和橡皮泥,可妈妈不让,还打了我,非要让我先写作业,我也不愿意,就生了很大的气。昨天,我不想上学,我想离家出走。今天,嗯…我觉得好多了,但还不想和他们说话。”通过画面中人物大小及在画面中的位置和表情可以看到,小丽确实处在不舒服和不开心的状态,只有两天画着笑脸。同时通过颜色比重可以看到,在四天前和七天前她的情绪都有了爆发点。
  小丽把怨气憋到了心里,自然对父母产生了不好的情绪,不愿意和他们说话,这时,需要先引导小丽,帮她把不好的情绪排解出去,再与其父母沟通,建议小丽母亲换种方式,如提出一些奖励措施去激励孩子先完成作业等。
  (三)“问”——绘画艺术疗育中的引导
  “愿望树”的主题是为了帮助儿童理解自己情绪出现的原因,觉察与辨识到儿童在生活环境中所产生的情绪依托,探究儿童背后的心理诉求。
  在咨询室里,艺术治疗师请小丽画了一幅以“愿望树”为主题的绘画。
  治疗师问她:“愿望树上长出的东西你喜欢么?能把他们介绍给我么?”小丽回答:“可以啊,这是我非常喜欢的三个卡通人物,哆啦A梦、大白和孙悟空(如图4)。孙悟空可以上天入地,无所不能,他是我的偶像。哆啦A梦有个百宝袋,有好多奇奇怪怪的东西,有了它我就可以到处去玩了。而大白,他暖暖的,超级贴心,我想和他做朋友。”
  治疗师继续问:“这三个人物可真棒,那你想将这颗愿望树分享给谁呢?”小丽回答:“我想将这颗愿望树分给一个‘圆圆满满’的有福气的人”(如图5上)。
  整体观察两幅图片的结构,会发现这个儿童所画的意象全都在画纸的中上部存在。治疗师问小丽:“你有觉得这些人物都在画面中部么?”小丽沉默了一会,回答道:“好像是,为什么呢?下意识就在那里画了。嗯…感觉有点空…”
  “那你觉得应该怎么办呢?”小丽也意识到了自己的问题,她拿起画笔,又加了麦田和粉色的背景(如图5下)。“我感觉自己最近干什么事情都不是很专心,总是想要快点做完一件事情,但又拖拖拉拉完不了。我想把拼图拼完,还想和小月(小丽的同学)一起玩橡皮泥,但想到还有作业就觉得很沮丧,又不想做作业,所以哪件事也没有完成。”
  治疗师顺着小丽的话接着问:“那你觉得应该怎么办呢?”小丽想了想,说:“嗯,还是要先把作业做完,然后和小月一起玩拼图和橡皮泥,嗯…要先玩拼图,我已经拼好一半了。”治疗师鼓励到:“好,那就赶快行动吧!”
  整体上看,小丽的画面充满着幸福和梦幻美好的氛围,用色也十分饱满,但是,她所画出的都是非现实的意象,表现出她内心的想法过于繁多,以至于产生了烦躁的感觉,不能明确她目前最需要做的是什么事情。治疗师通过观察画面和言语引导,让小丽自己说出了自己目前的困惑,并因此找到了解决方法。
  在儿童的教育培养方面,强制的手段会让儿童产生抵触和防御心理。而绘画是用属于他们自己的方式描绘生活,其所见、所闻、所感、所想都可以用画的形式在纸上进行勾勒,尤其当他们一瞬间投入到绘画创作中,沉浸在他们的思想海洋里,一种放松的情绪就会慢慢释放出来,隐藏的思绪也会在无意识中浮出水面。因此,绘画艺术疗育可以让儿童从潜意识中将意象提取,呈现在画纸上,发现他们目前的现状和心中真正的需求是什么,再通过问话式的引导和激励式的方式让孩子一点一滴地看到问题所在,自己意识到问题的源头,找到它并解决它。
  (四)“切”——绘画艺术疗育中的挖掘
  “生命的起源”是为了洞察儿童是否有对目前的状态产生负面的想法,了解他们是否具有前瞻性和洞察力,是否愿意亲近自然和尊重生命。当给小丽以“生命的起源”为主题的绘画时,小丽画面的呈现超乎想象。沙漏、茶壶、棒槌和糖果是小丽对“生命”的描绘(如图6)(顺时针方向阅读)。理论上分析,沙漏表示流逝和珍惜;茶壶代表朴素和虚心;棒槌(武器)代表防御和反击;糖果代表幸福,也是治愈的象征。
  比較引人注目的是第三格“尊重生命的方法”和第四格“回报生命的方法”,小丽画了一个棒槌和一颗糖。她解释道:“我觉得第三个和第四个要连起来说,每次我犯错的时候,妈妈就会严厉地说让我好好反思自己,我当时特别生气,就大吼大叫的,那时妈妈或者爸爸就会打我,我就想着再也不要理他们了!”小丽说完沉默了一会,表情有些沮丧,然后她继续说道:“但在之后妈妈会过来抱着我,温柔地说打我是不对的,要道歉,还问我知道自己错在哪里了么。当我说知道了,她就会再给我一个大大的拥抱,然后亲亲我,我们就又和好了。我之前在一本书上看过‘生活就是这样,先给你一个棒槌,再给你一颗糖’,我觉得放到这里也很合适的”。这是小丽对于自己画作的意象及含义的解释,但是,在她无意识的情况下,画了一个“带刺”的棒槌。
  小丽描述道:“妈妈和爸爸也会和我讲道理的,只是我希望他们哄哄我,好好说嘛,干嘛要打我呀,每当他们打了我之后,我就想怎样才能把我的难受告诉他们,于是就哭得更大声。”儿童会把不开心的感觉记很长时间,小丽无意识中用带刺的棒槌让治疗师发现了她心中的那一点逆向情绪的滋生。治疗师问道:“那小丽你觉得大声地哭有效果么?”小丽没有立刻回答,好像在仔细地回想着她每一次哭闹的场景,随后,她摇了摇头,治疗师接着问道:“那你觉得除了大哭还有其他的办法么?”小丽还是沉默,但她却小声嘟囔了一句,治疗师说道:“你想说什么,不要怕,告诉我吧!”小丽犹豫了一会,抬起头,看着治疗师说道:“保持沉默就好了”,治疗师问她:“那你觉得沉默能解决问题么”?小丽说道:“有时候能啊,要是爸爸妈妈的错,只要我不说话,他们说一会也就不说了,后来还会跟我道歉呢。要是我的错,他们看我不说话,就觉得我知道错了,也就不再说我了。”治疗师找到了症结所在,接下来就是与小丽父母进行沟通和交流了。
  四、绘画艺术疗育的可行性分析
  通过这几次绘画治疗,小丽的内心世界在无形中发生了改变,她在治疗过程中不断调整自己与外界的沟通方式,逐渐放松了内在的心理防线,在释放自己压力和烦闷的同时,增强了她的主动性和开放性。首先,在发现了自己的不良情绪后,小丽有意识地用一种平和的情绪去战胜和克服另一种偏激的情绪。其次,只有在自发性的欲望驱动下,对儿童的干预才会起到好的效果。当小丽可以通过绘画无拘无束地表达自己的情绪时,她内心的焦虑、紧张情绪会有所缓解。最后,通过绘画,小丽可以充分意识到自己是一个有思想、有感情的独立个体,体验到自己的认识和感受,从而引发她逐渐获得对环境的认同感和满足感。小丽在绘画艺术疗育的干预下有了很大的转变,说明绘画艺术疗育对儿童的心理治疗干预具有积极意义,有一定可行性。
  五、结语
  随着年龄、环境等内外因素的变化,儿童所表达出的绘画艺术作品的意象会随之改变,所以绘画投射测验在使用时需要视情况而定。绘画艺术疗育的重点并不在绘画技巧和表达上,而在于用符号去传达复杂的情绪和情感。这种治疗方式已经足以让儿童感知到日常所受精神压力的来源。笔者认为,大量的实践案例和社会需求证明,绘画艺术疗育是解决儿童心理问题非常有效的途径之一。
  参考文献:
  [1]陈青.绘画艺术疗育:在色彩中完善人生[J].艺术教育,2017(13):26-28.
  [2]高晓娟.美术治疗在特殊儿童干预中的应用[J].绥化学院学报,2018(7):151-155.
  [3]毛丽娜.绘画心理治疗的案例分析[J].当代小说(下),2009(3):56-57.
  [4]秦珊珊.不同年龄期内儿童心理健康保健重点分析[J].当代医学,2014(24):165.
  [5]童玉娟.亲子心理画[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9.
  [6]玛考尔蒂.儿童绘画与心理治疗:解读儿童画[M].李,李晓庆,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许懋琦,华东理工大学艺术设计与传媒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数字媒体设计。
  黄笛,华东理工大学艺术设计与传媒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视觉传达设计。
其他文献
连环画作品《暴风骤雨》由周立波同名小说改编,在强化原作的核心表达之余,重现东北农村发生的土改过程及意义。女性与男性在革命中共同担任了被解放与拯救的对象这一角色,女
<正> 一一九八四年全国田径冠军赛于六月五日至十日在南京市五台山体育场举行。这次冠军赛是继第五届全运会后的第一次全国性重大比赛。除个别国手出国外,各路好手荟萃于南京
<正> 一、前言骨骼肌纤维类型是体育科学研究中十分引人注目的课题之一。国外学者大量的研究材料表明,骨骼肌纤维类型百分组成与专项运动能力有明显的依存关系。在一些运动项
数学是一门概念性很强的学科,也就是说.任何一部分内容的教学,都离不开概念教学。数学概念是发展思维、培养数学能力的基础。然而概念的教学,由于其固有的特点,使其成为教师教学的
企业工业卫生档案的分类和内容金陵石化公司南京炼油厂职防科张恒,黄关林,郭成华按照劳动卫生工作中文件材料的形成规律及健康监护中现场监测、医学检查、信息管理三大系统产生
<正> 广大学校体育教师和校医在进行学生体质调查分析时,不仅需要懂得一定的统计知识,而且必须能较熟练地操作使用电子计算器才行。目前市场上售价壹佰多元的电子计算器中,功
本文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谈了儿童少年跑的训练问题。有些是值得我们参考的。如,儿童少年训练阈的制定;按供能系统将训练分为非乳酸强度与耐力,乳酸强度与耐力,有氧强度与耐
摘 要:舒伯特即兴曲以其短小、灵动的创作特点成为浪漫主义时期钢琴创作曲的典范,而后二度创作者的差异化表达让其焕发了新的艺术活力。通过对青年钢琴家吴牧野钢琴专辑《灵感的刻录——舒伯特即兴曲全集》的诗性韵律、情感意象、技术手法等方面的艺术分析,结合演奏者自身的艺术表演风格,探讨歌唱性及沙龙性在现代钢琴技巧上的艺术表达特征,为进一步挖掘现代钢琴表演的人文内涵提供参考,为钢琴创作中表现技法的艺术特点研究提
<正> 概叙:进行十项全能比赛是要作长期准备的。成绩的提高、停滞或倒退,与许多训练单元和与此有关的恢复措施的安排有直接关系。这里对一次重大的十项全能比赛的赛前准备阶
摘 要:在散文集《说食画》中,冯杰分别从诗化意象、饮食和口语化写作三个层面进行了审美、亲情和身份认同等多重主题表达。冯杰以古典、诗化的意象构建了一个田园诗般的故乡,表现了自然、和谐的审美心理。在对家传食味和北中原生活风俗的描摹中将饮食与生活、生命联结在一起,承载着他对亲人和故乡真挚深厚的感情。大量的方言口语,以宽厚、幽默的心态讲述着原汁原味的北中原乡土生活,以口语化写作方式进行了自我身份的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