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报媒人才的“有偿流动”

来源 :新闻爱好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ckl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才“有偿流动”,在知識、技术型密集的行业,已不是什么新鲜事。几乎人人皆知的球员“转会费”,支付的其实就是人才流动的补偿费。我国报媒同样属于知识、技术型密集的行业,人才流动是否也应该有偿呢?
  
  关于报媒人才“有偿流动”的合理性
  
  所谓报媒人才“有偿流动”,就是在报媒人才流动时,由提出流动的个人或流向单位,向报媒人才原供职单位支付一定的培养费用补偿。这种补偿是否合理呢?我们不妨看看如下事实:
  首先,报媒人才的成长是需要付出一定的培养费用的。在知识更新日新月异的新形势下,作为处于知识更新、信息传递前沿的报媒工作者,更是需要时时“充电”、持续“充电”,因此,单靠“进门”时的那点知识家底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不断地进行后续教育。以河南日报报业集团为例,近两年来,不仅先后邀请范敬宜、方汉奇等一大批新闻大家前来授课,而且先后派出上百人次赴省外、国外媒体参观学习。这些,无疑都是要付出钞票的。倘若要把一名普通的工作人员培养成人才,那么,付出的费用就更大了。
  其次,报媒人才的培养费用已成为媒体经营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计划经济时代,我国报媒的所有费用包括人才培养费用,都是由国家财政统一划拨,不需要媒体自己筹措。但在文化体制改革的新形势下,报媒已经成为文化产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告别了计划经济的“大锅饭”,而且还要积极面向市场。这样一来,媒体支出的所有费用,都将成为媒体的运营成本。人才培养费用自然也不例外,而且这些成本都是要靠媒体自己支付的。
  再次,报媒人才流走时,往往会带走一定的经济效益。报媒人才是文化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直接参与报媒运营的劳动者,其劳动本身直接创造着经济价值。由他们所创造的“品牌”、风格、经验、精神以及“名人效应”等,是报媒无形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可持续开发的文化附加值。而且他们在媒体工作期间,借助媒体平台所建立的人脉资源,也常常蕴涵着经济价值。至于从事广告经营的报媒人才所建立的人脉关系,有的甚至直接就是产生经济效益的客户。上述这些,都是随报媒人才的流动而流动的。因此,在报媒人才流走时,带走的往往还有一定的经济效益。
  最后,报媒人才的流入单位直接得到了利益。报媒人才是具有较高素质的成熟的劳动力,流入单位不需要支付培养成本,就可以直接“为我所用”。他们在原供职单位所建立的人脉关系,也会成为流入单位新的资源。他们多年积累的风格、经验、“名人效应”、“品牌效应”等,还可以给流入单位带来可持续开发的超常价值。这些都是在流入单位尚未投入的情况下就得到的收益。
  可见,报媒人才在流动时,由其本人或流入单位向原供职单位支付一定的“流动补偿”,是完全合理的。
  
  关于报媒人才“有偿流动”的必要性
  
  合理的并不一定都是必要的。那么,报媒人才的“有偿流动”是否必要呢?笔者认为起码有三个“有利于”:
  首先,有利于减少流动的随意性。报媒人才的流动,是改革开放进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较之以往的“铁饭碗”、“大锅饭”等体制机制,无疑是巨大的进步。但同时也必须看到,由于报媒人才的流动尚缺乏应有的调控机制,致使随意“跳糟”的现象屡屡出现。尽管不少媒体试图通过签合同的方式予以约定,但这种约定对“买方市场”没有约束力,一旦出现单方毁约的行为,如果接收单位不配合,原供职单位就很难追究违约者的责任,更无法向接收单位索求一定的补偿。这样一来,无论是“跳槽”人员还是接收单位,都不用担心为“跳槽”行为付出代价,这无疑会加剧人才流动的随意性。但如果实行“有偿流动”,那么,不仅“跳槽”的人员要考虑经济代价,而且进人单位也要考虑“物有所值”,这就促使双方不得不慎重考虑自己的决策,从而减少流动的随意性。
  其次,有利于调动媒体育才投入的积极性。育才需要投入。如果人才流动过于随意,育才没有产出保障,那么,谁还愿意搞育才投入?近几年,有不少媒体宁肯花高薪“挖人”,而不愿“育人”,原因就在于此。但如果实行“有偿流动”,那么,既可以大大提高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充分挖掘人力资源的潜能,促进媒体报道质量和经济效益的大幅提升,又可以在人才流动时得到相应的经济效益,从而解除“育才投入缺乏产出保障”的后顾之忧,调动媒体育才投入的积极性,进而催生报媒人才培育产业的萌生与发展。
  再次,有利于提高媒体队伍的整体素质。从全局的高度看,我国的报媒都是党的新闻事业的一部分。每一名新闻工作者的素质养成,都与新闻队伍的素质建设紧密相连。如果能够通过“有偿流动”的手段,充分调动各媒体育才投入的积极性,促进人才成长和合理配置,那么,最终的结果必然是媒体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
  总之,“有偿流动”,有利于减少人才流动的随意性,促进人才的合理配置;有利于调动媒体育才投入的积极性,促进媒体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因此,实施“有偿流动”,是完全必要的。
  
  关于“有偿流动”的可行性
  
  “有偿流动”具有合理性、必要性,那么,能否付诸实施呢?笔者认为是可以的。
  首先,重视人才已成为社会风气。人才就是生产力,就是效益,已成为社会共识;重视人才、使用人才,已成为社会风气。综观各行各业,高薪引进人才的事例比比皆是。同时,人才流动时索要补偿,也逐步成为普遍现象,并且得到了社会的认同,包括法律的认同。例如,2007年6月,郑州市中院就开庭审理了一起因飞行员跳槽引发的巨额赔偿案,终审判决“跳槽”的南航河南分公司原飞行员高飞(化名)赔偿南航违约金、培训费2035997.87元。①这说明人才的“有偿流动”已经有了先例,报媒人才的流动也不应例外。
  其次,媒体具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和支配权。近年来,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报媒产业的发展速度不断提升,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经费自主支配权不断加大,从而为报媒人才的“有偿流动”提供了经济基础。
  再次,人才价值的评定体系已初步建立。要实施报媒人才的“有偿流动”,就必然要涉及人才的“定价”问题,即“有偿流动”的费用问题。尽管人才是特殊的劳动力,很难有一个明确的“定价”,但我国报媒近年来建立的一系列考评制度,例如,职称评定制度、人事工资制度、年度考核制度以及各媒体普遍实行的业绩考评制度、奖惩制度等,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一个人创造价值的能力,都可以为人才价值的评定提供直接的参考。
  最后,报媒人才的宏观调控机制基本形成。从管理机制上看,近年来,各地普遍建立了“人才库”和相应的人才管理制度。从管理手段上看,全国记者证统一管理等措施已付诸实施,新闻队伍的信息化管理正全面推开。可以说,每一名新闻工作者都纳入了全国宏观调控的网络。有了这样的条件,那么,只要将“有偿流动”的管理权赋予新闻管理的行政部门,这些部门就完全可以凭借上述条件开展工作。
  此外,已经实行多年的球员“转会制度”、棋手转会制度等,也可以为报媒人才的“有偿流动”提供直接的借鉴。
  
  “有偿流动”弊端的防范
  
  一是要防止借“有偿流动”阻碍人才的合理流动。比如,某家报媒为了不让本媒体的人才流走,故意开出“天价”,从而使其他媒体不愿接收、无法接收。为了防止出现这种情况,有关管理部门可以依据本地的经济发展情况、人才配置情况及职称评定制度、人事工资制度等,出台相应的“有偿流动”指导价格,有关媒体可以在指导价格的范围内有所调整,但不能超出规定的范围。如果出现明显超出规定范围的“天价”,有关管理部门可以利用行政手段予以干预。这方面,已有不少成功的范例可供借鉴。
  二是要妥善处理“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问题。有人曾经担心,如果实行报媒人才“有偿流动”,那么,经济实力越是雄厚的报媒越有钱引进人才,经济实力越弱的报媒越没钱引进人才,其结果必然是“强者愈强、弱者愈弱”。应该说,这种担心不无道理。但这种现象的发生,并不是“有偿流动”的错。“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是一种正常的社会现象,也是竞争机制所允许的。我们应该区别不同情况,正确看待和妥善处理“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现象。比如党报,是党的舆论阵地,任何时候都不能削弱,那么,可以通过人才交流制度、经济扶持政策等手段,予以加强。而对一些完全面向市场的小报小刊,则应按照市场规律正常淘汰。
  “有偿流动”的弊端也许还有一些,但只要利大于弊,就可以尝试,并在尝试的过程中,不断兴利除弊,逐步走向完善。
  总而言之,报媒人才的“有偿流动”,具有较强的合理性、必要性和可行性,应该纳入报媒人事制度改革的范畴,从而达到促进报媒人才合理配置、发掘报媒人才潜力、加快报媒队伍和产业发展步伐的目的。
  
  注释:
  ①李若凡:《飞行员跳槽案有果》,《河南日报》,2007年6月26日。
  (作者单位:河南日报报业集团新闻管理部)
  编校:施宇
其他文献
人们常说:“三分长相,七分打扮。”足见打扮举足轻重。新闻稿件也是如此,一篇文章若有一个好标题,有如画龙点睛一般,会给读者以新鲜耐味不落平庸俗套或有过目成诵之感觉。  据悉,上世纪80年代初,《人民日报》记者刘衡到鄂州市采写了这样一篇新闻,题目叫做《沙窝里蹦出个鱼博士》。顾题而思义,沙窝是缺河少沟的干旱地域,而无水源的地方岂能发展饲养业,又何以能蹦出个“鱼博士”呢?这则令人蹊跷的新闻作品标题不仅紧紧
作为农资界的资深人士,刘福华也呼吁,希望农资界的同仁们能加强自律,守法经营,诚信经营,只有这样才能在以后的农资销售中获取一定的话语权和知名度。
在新闻实践中,为了报道公众对某一人物、事件或现象的态度,记者往往会采用街头随机采访、网上调查、到企业或学校等受众密集区集中调查等方式,来了解舆论、反映民声、分析新闻事
公信力是媒体自身内在品质和外在形象在社会公众心目中所占据的位置,是衡量媒体权威性、信誉度和社会影响力的标尺。无论是报纸、广播、电视。还是互联网,作为“社会公器”,作为
随着厚报时代的到来,一种全新的新闻体裁——导读.在各类报纸头版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发挥着其他新闻体裁不可替代的作用。它就像一条丝带,把少至几个版.多至几十个版甚至上百
首先,欢迎中央媒体"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型系列主题采访活动中部采访组到河南采访.在中央做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战略部署后,中央新闻单位集中精干力量赴中部六省进行采访,这是
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和资本市场国际化水平的提高.我国参与国际经济和资本市场的程度不断加深,巨大的市场和丰富的资源吸引着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积极在中国进行投资。本文基于中
近日,国家税务总局下发《关于未按期申报抵扣税凭证有关问题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1年第78号,以下简称《公告》)。
我在近40年的新闻工作生涯中,在采编新闻、做好报道工作的同时,对新闻事业史、尤其是报业史也颇有兴趣。上世纪80年代,我奉派支援《西藏日报》工作期间,通过访问西藏老报人、藏族学者和寺庙高僧,查阅文献资料,了解到西藏的第一份现代报纸,是于清朝晚期在拉萨创办的《西藏白话报》。在一位藏族朋友的帮助下,我还得以到当时的西藏自治区文管会,查看了该会收藏的一份清朝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八月下旬印刷的《西藏白
招生档案是指在高校招生工作中形成的具有保密价值的文件汇编、招生计划、数值参数、报表图册、电子文档、青像制品、宣传专刊等材料。招生档案是招生工作的真实记录.是录取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