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朗读训练,培养朗读能力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phia_yin1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回归“语文本味”的探索中,语文课堂出现了偏重写的训练,忽视其他方面的训练的现象。语文课的第一任务是让学生学习语言。而朗读是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朗读可以发展学生的语言和思维,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和记忆力,因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必须重视朗读,加强对朗读的指导与训练。
  【关键词】朗读 必要性 能力培养
  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在听说读写的训练中,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可见培养语文能力应当在听说读写四个方面下工夫。在回归“语文本味”的探索中,语文课堂出现了偏重写的训练,忽视其他方面的训练的现象。其中朗读的训练是最容易被忽略的。
  一、 朗读训练的必要性
  朗读是传统的语文学习的方法。朗读就是用形象化的口语表达文章的思想感情的艺术手段。它是培养说话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有效方法;朗读能加强记忆,有益于健康;它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正因为如此,所以我们必须要加强语文教学中的朗读训练。
  语文基本功训练中关键的是培养语感,而语感的培养与朗读又密切相关,因为语感的培养基于对语言文字 的感觉及其引起的身心反应而实现的语言模式的内化。其基本途径有二:一是现实的语言交际活动;二是典范的文章作品的朗读。朗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是传统教学的法宝,也是我国几千年传统的语文学习的方法。“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说的是朗读与理解的关系。朗读又是一种对作品进行再创造,把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表达艺术。
  (一)朗读能加深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
  其一,通过语言技巧的运用和语音的多种变化, 把文章中的人、事、意境、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趣味,绘声绘色的表达出来,也能使字里行间潜在的含义溢于言表,还可以把书面文字难以表达或者根本无法表达的隐情妙趣抒发出来。其二是有助于加深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朗读是把握教材内容的一种手段,学习语文的一扇窗口。其三通过朗读可以看到作者的神思匠心及文章的要义,对于文章的妙处只有通过反复朗读才能体会到。反复朗读便于记忆。记忆、背诵是向大脑输入信息,储存知识财富,这是学语文的基础。其余的语文活动,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的。没有基础,一切都成了空中楼阁。
  (二)朗读能发展学生的语言
  新课标下的语文教材中选编的文章,大多是文质兼美的名家名篇,为学生学习语言文字提供了丰富隽永的材料。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能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对学生理解语言文字,掌握规范的语言文字大有裨益。对方言区的学生使用规范的语言文字更能起事半功倍的作用。
  朗读也有助于提高口头表达能力。读书时就把辨形释义、正音 、识字有机结合起来,便能积累词汇,熟悉句型,洗练语言,规范口语,能培养正确、流利、清晰、富于表情的说话习惯。不仅如此,还利于提高书面表达能力。因为“读”是前提,“读”是接受信息,而写作是对信息 进行处理加工。如果没有信息,处理信息就无从谈起。当背过的东西,写文章时若能用到它,便能召之即来, 呼之欲出。前人所说“劳于读书,逸于作文”,正缘于此。
  (三)朗读有助于感悟
  朗读不仅能把书面文字所不能达到的效果表现出来,还能加深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不仅能发展学生的语言,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另外,文章是作者描写现实、反映生活、抒发感情、寄托理想的物质载体。作者叙述一件事情,描写一个人物,说明一个问题,论述一个道理,都是被一定的道义和社会责任感 所驱使,为一定的道德理想、生存欲望所启动的。因此,在作者的匠心妙笔之下,无不饱蘸着酣畅淋漓、强烈鲜明的爱憎感情。朗读作品是一种感化、熏陶,读好一篇文章会心荡神弛,情思横溢,如饮甘露,浑身清新豪爽,给人以无穷无尽的力量。特别是青少年时期,从朗读活动中得到的宝贵教益,对一个人树立远大理想,坚定生活信念,振奋进取精神,激发斗争意志,都会产生巨大的作用。
  正因为朗读有如此多的重要作用,所以在教学中必须重视朗读,加强对朗读的指导与训练。那么,在朗读教学中,如何加强对它的训练呢?
  二、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
  (一)朗读技巧能力的培养
  朗读的语调是有规律的,语调的差别,不外乎高低、强弱、缓急三种。高低是从声带的张弛而来的,强弱是从肺部发出的空气的多少而来的分别,缓急是声音与时间的关系,在一段时间内发音数少是缓,发音数多就是急,要较好地朗读一篇文章,无非依据对文章的了解与体会,综合地使用这三类语调而已。(1)语调高低的技巧(2)语调缓急的技巧。
  (二)良好朗读习惯的培養
  一个人生活在世界上,往往要读几十年书,而阅读的第一步便是从小学一年级开始的。这个“第一步”怎么迈法,对学生今后几十年的读书,将会发生极其深刻的影响。为此,必须十分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朗读习惯。
  1.要学生认真读书。学生读书没有一个认真的态度,就不能形成良好的朗读习惯。经常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性教育,使他们懂得认真读书的重要性,因而能自觉认真地读书,也是不容忽视的。
  2.要学生边读边思考。培养学生边读边思考十分重要,需着力培养;否则,会形成不求甚解、囫囵吞枣的不良倾向。
  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使他们从小喜欢朗读,对培养良好的朗读习惯,是十分重要的一环。学生一旦喜欢朗读,必然会自觉地朗读,认真地朗读,朗读水平就会很快提高。在教学中,教师要通过自己的范读,组织安排多种形式的朗读,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增强朗读效果。对朗读得好的或朗读有进步的同学,教师要及时给予鼓励、表扬。课外,教师还可组织学生进行朗读课文比赛和朗读表演。如果经常这样做,学生就逐渐地对朗读产生了兴趣。
  (三) 朗读时要提出明确的朗读要求
  朗读,要防止无目的地一遍又一遍地重复地读。那样会使学生越读越腻,甚至会挫伤学生朗读的积极性。要使朗读得到预期的效果,必须让学生明确每次朗读的要求。
  朗读的要求,从理解课文的角度说,有通过朗读
   理解大意、熟悉课文、抓住重点、找出关键性词句、概括课文和准备复述课文等;从朗读本身的角度说,有读得正确、读得流利、读得有感情等。通过反复朗读来理解课文,熟悉课文,掌握课文重点,同时要求读得流利。当学生比较深入地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以后,就要注意朗读的语调、速度,以至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
  以上说明,朗读要求既要明确,又要注意逐步提高,循序渐进。随着学生对课文理解程度的加深,就必须逐步提高朗读的要求,并根据不同的要求,采用不同的朗读方法。将这些概括成五句话:初读课文要“真读”,理解内容读正确,重点部分要精度,推敲词语比较读,体会感情有表情地读。现在分述如下:
  1.初读课文要“真读”。“真读”即“字字读真”。只有做到“真读”,才能使学生在初读课文时,就把课文读正确,为读得流利、有感情打下基础。
  2.理解内容读正确。要理解课文内容,必须指导学生正确地读。所谓“正确地读”,简单地说,就是朗读时按句子结构有一定的停顿,不读破句。句子不读破,正确地读出了节奏,也就读出了文章的意思。这样多读几遍,“其义便可自见”。
  3.重点部分要精读。课文重点部分是文章的精华所在,理应着力朗读。中高年级的课文长,不可能平均使用精力,即使是一年级短小的课文也要有主有次。在学生初步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教师要引导学生对重点段落的主要词句,反复朗读,细细体会。
  (四)重视教师自己的范读
  教师生动的范读,会使学生受到极大的感染,对课文获得完整而深刻的印象,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范读什么时候进行,随课文而异,不一定都在新课开始进行。抒情感人的课文,教师可先范读,以渲染气氛,激起学生学习的情绪。难度较大的,也可先范读,以帮助学生扫除一些语言的障碍。比较浅近的及一般叙述性的课文,可让学生先试读,然后教师再范读。
  实践证明,教师重视朗读,认真指导朗读,不仅可以较快地提高学生朗读的水平,而且可以使学生识字、阅读、表达的能力得到相应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
  [2] 李吉林.训练语言与发展智力.江苏人民出版社.
  [3] 王尚文.语文教育学导论.湖北教育出版社.
其他文献
摘要:文学理论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因其本身的概念繁杂,抽象艰涩,教师教学不得法,教材遴选等原因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了教学的困境。本文本着对文学理论教学中的困境的梳理,从教师业务水平、教材把关和重视文学作品三个方面尝试突围。  关键词:文学理论 教学 困境 突围    1、文学理论教学的困境  1.1文学的边缘化  如果说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中国,文学在当时的大学校园
【关键词】重视衔接 数学语言 兴趣 精讲多练  重视学生情况分析:告别小学校园,经历短暂的暑假,便又跨入中学的大门,学生有一个适应的过程,这对于少年来说是一次重大的环境转换,新的教室,新的老师,新的同学,新的挑战等等,特别是一个老师的认知,他的外貌形象着装语言叙述及对他们的要求,一边关是严厉训斥他们不敢与你交流沟通甚至连课堂上都不敢回答问题;跟不敢提出问题。平时多关心学习上的难点问题,特别是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阅读速度的快慢与否直接关系着阅读量的大小,关系着阅读质量的好坏。大部分小学生阅读能力基础薄,与要求的差距较大,有鉴于此,本文提出了具体的对策,在实践操作上有所突破。希望通过研究,能引起大家对小学快速阅读教学的应有关注和更多了解,以期对小学快速阅读教学有所帮助。  一、纠正不良阅读习惯  教学实践表明,学生的一些不良
【摘 要】撰写特色日记,不仅能教会学生发现写作素材,丰富写作的内容,还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在多种形式讲评中,提升写作热情,最终让学生逐步喜爱写日记,更好地表情达意,从而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关键词】特色日记 激发 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习作素材从哪里来?从平时日常生活、学习中得来。坚持
《高中语文教学大纲》指出:“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究。……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性地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高中生正当青春,他们风华正茂,充满生机和活力。编演课本剧是其中一种有效的高中语文教学方式,能进一步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水平,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笔者现就高中语文教学开展课本剧编演的可行性研究。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来说是个巨大的挑战,为了适应新课程改革,教师必须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由学生的管理者转变为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组织者;由应试教育的执行者转变为学生全面发展的促进者;由教学的孤立者转变为合作者;由教材的执行者转变为课程资源的开发者;由传统的教书匠转变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由“知识权威”转变为终身学习者。  在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中,知识观、学生观以及评价观的变革
【摘 要】作为教育者,我们必须而且有义务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对于初中生来说,他们需要重新认识自我、塑造自我,以获取对社会的适应和融合。培养生存能力是教育归宿,也是教育的最终目的。  【关键词】社会适应性 小组合作 人际关系 挫折教育  社会适应是指导个体或群体调整自己的行为使其适应所处社会环境的过程。社会适应的过程实质上是一个个体不断社会化的过程。 对于未谙世事的中学生来说,社会适应性的培
朗朗成韵的诵读,是一项重要的理解文本的方法和手段   ————题记  鲁迅先生在《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对于课堂朗读有一段精彩的,记忆深刻的描写: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人声鼎沸。有念“人定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的,有念“小人歯缺曰狗窦大开”的,有念“上九潜龙勿用”的,有念“厥土下上上错厥贡苞茅橘柚”的……先生自己也念书
摘 要:由于学生的数学基础不尽相同,存在同一个班级同一个教师教学同样的内容,学生对所教的数学知识接受和掌握的程度却有很大差异,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实施“班级分层”教学法,可以有效地解决因学生的数学基础不同而导致对数学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的差异,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同一堂数学课上都得到充分发展,从而实现新课标提出的——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
摘要:高中数学新课程要求教师通过各种不同的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自主学习、探究,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发展他们的创新意识.本文着重从问题情境教学,论述问题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的现实意义,探讨创设问题情境的常见策略及应遵循的原则.  关键词:新课程 问题情境 合作探究    一、问题的提出  所谓的“数学问题情境”是指一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激发学生问题意识为价值取向的刺激性的数据材料和背景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