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随着新课程的推广和实施,美术课程正以全新的姿态走进校园,走进师生的生活。针对如何上好美术课,作者结合教学实践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 初中美术课堂教学 结合实际 教学要点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民族素质的一项重要举措。随着新课程的推广和实施,美术课程正以全新的姿态走进校园,走进师生的生活。新课程标准从全新的角度出发,强调“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在这个前提下,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以自己的激情、智慧和创造性的劳动投入新课程实践中,通过多年的一线教学,感悟颇深,对美术课堂教学,谈几点体会,与大家一同探讨。
一、结合实际,灵活运用教材
我校使用的美术教材是人美版和人教版的,这两个版本各有特点。如:人美版教材比较贴近学生的生活,富有情趣,具有开放性、多元性及可选择性的特点,充分体现新理念。不足之处是:从教材的编排上内容显得凌乱无序,过于专业化;每册内容设置过多,没有给教师自编教材的空间。人教版教材则以实用美术为主,可以提高学生对美术学科的兴趣,发展学生审美能力、造型能力和创造力。这对学优生来说比较适用,对后进生却有一定难度。由此可见不同版本的教材各有长短,关键在于教师如何把握教材。
我校地处城乡结合处,外来人口和近郊村民子女占多数。面对学生,我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现有水平,在领会教材编写意图的同时,进行必要的增删、调整,挖掘贴近学生生活经验的内容,灵活使用教材,使之适应本校学生的实际。其次,由于教学对象个体差异大,必须重视作业的设置环节。如:在七年级上册《服装搭配》这节课,我的作业设计是运用水彩、水粉、油画棒、纸贴、布贴中的任何一种表现方法,进行服装搭配练习;可以用绘画或者粘贴的方式完成;还可以利用课前收集喜欢的服装、配饰等图片及各种布料进行搭配装饰。这就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了一定的选择空间,让每个学生在这个课堂里都能找到自我表现的平台,体现新课程理念的核心:“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二、把握教学要点,寻找最合适的教学手段
美术新课标提出:课程改革不仅是内容的改革,还是教学方法的改革。我在八年级下册《装饰画》的教学中,领会本课重点是直接利用材质本身的肌理与质感进行造型,探索适合材质形式美感的表现技巧,把握这个基本定位是处理好这堂课教学的关键。于是,抓住本课与生活紧密相关这一点,让学生自己尝试和游戏,了解材料是作为艺术造型的基本要素,以及它对于体现视觉艺术形式美感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利用学生常见的生活物品,如黄豆、绿豆、红豆、各种蛋壳、周围的树叶、花草等,将之作为本课的作画材料。先使用多媒体欣赏大量的装饰画作品,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在此基础上演示创作过程:(1)在纸板上用笔创造性地画出图案;(2)借助胶水运用美术造型知识、色彩知识完成作品。让学生亲身经历一幅作品的诞生,产生“我能行”的心理。由于先前做了铺垫,加之有生活经验基础,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一下打消了先前学生畏惧创造的心理,表现欲望也被最大限度地激发出来,极大地提高了学习兴趣。
另外,音乐、美术是姐妹艺术,与音乐整合,能调动人的情感,感染人的情绪,产生共鸣。因此,在欣赏课中把音乐引入课堂,可以提高学生对作品情感内涵表达的能力。在欣赏凡·高的《向日葵》这幅作品时,配上贝多芬的《生命交响乐》,钢琴的激扬衬托出了绘画作品中所要表达的与命运抗争的情绪,一下子就抓住了学生的心,使学生与凡·高产生了情感共鸣。在《美术可以表现主观情感》这节课中,我同样引用大量音乐作品与美术作品做对比欣赏,帮助学生理解具有表现性的作品。
三、重视评价环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学生完成作业之后,总是迫切希望得到肯定,因此教师首先要对学生积极参与的态度表示赞赏,并对每位学生做出合理的发展性评价,让他们感受到在美术课上的平等和每个人的价值。评价一般有学生自评和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就是在学生做完作业后,学生按顺序进行欣赏,并作评价,这个过程能激发学生的上进心和进取心。教师的评价对于学生尤为主要,因此教师要善于在学生作业中寻找优点给予更多鼓励,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对一些不够完美的作品,教师应采取鼓励的方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既不挫伤学生的自信心,又使其认真对待存在的不足。完成一件好的作品能使学生具有成功的喜悦,一句肯定的赞扬同样能使某些学生难以忘却。所以,教师要善于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的每一次作业。
四、教师与课程改革一起成长
在新课程改革中,提倡美术教师专业成长,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是未来美术教学的需要,新课程对美术教师有新的定位。所以教师应成为终身的学习者,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知识结构,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提高教学效率,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一个好的美术老师应该具有较扎实的专业功底、美术理论修养、艺术想象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及跨学科知识等。要具备这些素质,就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更好地完善自我。
新时代赋予我们新的使命,我们有责任、有义务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与时俱进,使自己与新课程的改革与实施一同成长,成为合格的教师。
关键词: 初中美术课堂教学 结合实际 教学要点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民族素质的一项重要举措。随着新课程的推广和实施,美术课程正以全新的姿态走进校园,走进师生的生活。新课程标准从全新的角度出发,强调“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在这个前提下,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以自己的激情、智慧和创造性的劳动投入新课程实践中,通过多年的一线教学,感悟颇深,对美术课堂教学,谈几点体会,与大家一同探讨。
一、结合实际,灵活运用教材
我校使用的美术教材是人美版和人教版的,这两个版本各有特点。如:人美版教材比较贴近学生的生活,富有情趣,具有开放性、多元性及可选择性的特点,充分体现新理念。不足之处是:从教材的编排上内容显得凌乱无序,过于专业化;每册内容设置过多,没有给教师自编教材的空间。人教版教材则以实用美术为主,可以提高学生对美术学科的兴趣,发展学生审美能力、造型能力和创造力。这对学优生来说比较适用,对后进生却有一定难度。由此可见不同版本的教材各有长短,关键在于教师如何把握教材。
我校地处城乡结合处,外来人口和近郊村民子女占多数。面对学生,我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现有水平,在领会教材编写意图的同时,进行必要的增删、调整,挖掘贴近学生生活经验的内容,灵活使用教材,使之适应本校学生的实际。其次,由于教学对象个体差异大,必须重视作业的设置环节。如:在七年级上册《服装搭配》这节课,我的作业设计是运用水彩、水粉、油画棒、纸贴、布贴中的任何一种表现方法,进行服装搭配练习;可以用绘画或者粘贴的方式完成;还可以利用课前收集喜欢的服装、配饰等图片及各种布料进行搭配装饰。这就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了一定的选择空间,让每个学生在这个课堂里都能找到自我表现的平台,体现新课程理念的核心:“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二、把握教学要点,寻找最合适的教学手段
美术新课标提出:课程改革不仅是内容的改革,还是教学方法的改革。我在八年级下册《装饰画》的教学中,领会本课重点是直接利用材质本身的肌理与质感进行造型,探索适合材质形式美感的表现技巧,把握这个基本定位是处理好这堂课教学的关键。于是,抓住本课与生活紧密相关这一点,让学生自己尝试和游戏,了解材料是作为艺术造型的基本要素,以及它对于体现视觉艺术形式美感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利用学生常见的生活物品,如黄豆、绿豆、红豆、各种蛋壳、周围的树叶、花草等,将之作为本课的作画材料。先使用多媒体欣赏大量的装饰画作品,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在此基础上演示创作过程:(1)在纸板上用笔创造性地画出图案;(2)借助胶水运用美术造型知识、色彩知识完成作品。让学生亲身经历一幅作品的诞生,产生“我能行”的心理。由于先前做了铺垫,加之有生活经验基础,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一下打消了先前学生畏惧创造的心理,表现欲望也被最大限度地激发出来,极大地提高了学习兴趣。
另外,音乐、美术是姐妹艺术,与音乐整合,能调动人的情感,感染人的情绪,产生共鸣。因此,在欣赏课中把音乐引入课堂,可以提高学生对作品情感内涵表达的能力。在欣赏凡·高的《向日葵》这幅作品时,配上贝多芬的《生命交响乐》,钢琴的激扬衬托出了绘画作品中所要表达的与命运抗争的情绪,一下子就抓住了学生的心,使学生与凡·高产生了情感共鸣。在《美术可以表现主观情感》这节课中,我同样引用大量音乐作品与美术作品做对比欣赏,帮助学生理解具有表现性的作品。
三、重视评价环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学生完成作业之后,总是迫切希望得到肯定,因此教师首先要对学生积极参与的态度表示赞赏,并对每位学生做出合理的发展性评价,让他们感受到在美术课上的平等和每个人的价值。评价一般有学生自评和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就是在学生做完作业后,学生按顺序进行欣赏,并作评价,这个过程能激发学生的上进心和进取心。教师的评价对于学生尤为主要,因此教师要善于在学生作业中寻找优点给予更多鼓励,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对一些不够完美的作品,教师应采取鼓励的方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既不挫伤学生的自信心,又使其认真对待存在的不足。完成一件好的作品能使学生具有成功的喜悦,一句肯定的赞扬同样能使某些学生难以忘却。所以,教师要善于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的每一次作业。
四、教师与课程改革一起成长
在新课程改革中,提倡美术教师专业成长,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是未来美术教学的需要,新课程对美术教师有新的定位。所以教师应成为终身的学习者,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知识结构,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提高教学效率,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一个好的美术老师应该具有较扎实的专业功底、美术理论修养、艺术想象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及跨学科知识等。要具备这些素质,就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更好地完善自我。
新时代赋予我们新的使命,我们有责任、有义务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与时俱进,使自己与新课程的改革与实施一同成长,成为合格的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