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鸿一:百年前唤醒菏泽第一人

来源 :华夏关注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ezero6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菏泽有着悠久的历史。菏泽儿女与神州大地上的各族同胞一起,共同谱写了波澜壮阔的中国历史。为此,我们开设“菏泽旧闻”这个栏目,以流年碎影和史料碎片的形式,带读者穿越百年历史,读懂家乡名贤。
  A东渡求学探索救国路
  王鸿一,名朝俊,字黉一(后改为鸿一),1875年出生于山东省濮州河东沈口里刘楼(今菏泽市鄄城县刘楼)的一个农民家庭。他的父亲王瑞珍在他9岁时不幸病故,母亲杨氏领着他和弟弟朝义及一个幼小的妹妹,艰难度日。王鸿一在11岁的时候去郓城县西朱庄村从师吴拔贡,攻读五经四书。由于他智慧出众,勤奋好学,成绩优异,深得吴拔贡的喜爱。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王鸿一20岁时考中了秀才。
  清朝末年,中国内忧外患,政治腐败,社会黑暗,民不聊生,身居穷乡僻壤鲁西南农村的王鸿一,目睹家乡受苦人在饥荒线上挣扎的凄惨景象,虽然读孔孟之书,受封建教育洗礼,考中了清王朝的秀才,却怀有推翻清朝封建专制,解救受苦人于水火的鸿鹄之志。
  中日甲午战争,1897年巨野县教案后,清政府腐败无能,节节退让,无力抵御外侮,激起了王鸿一对帝国主义列强的憎恨和对清廷的强烈不满,从而增强了抗御外侮,推翻清朝封建统治的革命意识。
  1900年,王鸿一满怀报国之志,考入山东高等学堂。在这所学堂里,他对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和科学知识以及新的教学方式方法,有着极大的兴趣,他学习用心,成绩优秀,名列前茅。一年以后,他被选送去日本留学。
  在日本,王鸿一先后入东京早稻田大学和宏文学院,探索救国救民的理论,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这时,他结识了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重要人物,对于孙中山“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的革命纲领十分推崇,并积极参与了一些革命活动。
  B革命兴教传播新思想
  1903年,王鸿一回国,他一面暗中从事反清革命活动,一面投身教育事业,先后创办了菏泽公立第一小学堂和第二小学堂,并出任第一小学校长,后出任曹州师范学校校长,又创办了曹州普通中学(今菏泽一中前身)、曹州南华公学、桑园女校(桑氏女塾)、黄庵工艺局和自新学堂,培育了大批革命人才,成为鲁西南新式教育的奠基人。1908年,王鸿一被任命为曹州中学堂监督(即校长)。他上任后,教学和管理学生采用新的内容新的形式和新的方法,为在曹州广为传播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和兴办新学堂,闯开了一条道路。宣统元年(1909年),该校又增招学生一班,共3个班,180人,教职工增加到10余人。在王鸿一的领导下,该校师生精神面貌大为改观,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十分浓厚。
  是年,曹州的留日学生相继回国。在王鸿一和留日归国学生彭青岑、张子安等人的倡导下,征得曹州知府丁镗的同意,利用地方公款,创立了曹州公立普通中学。王鸿一亲自聘请日本进步学者丰田孤寒来任教,学生多是曹州所属各县的革命精神较强的青年。因此,该校一开始创办,就具有强烈的革命精神,辛亥革命时期成为曹州地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一支生力军。公立普通中学堂成为曹州辛亥革命活动的策源地。为了培养师资,王鸿一还先后在菏泽城内办起了南华初级师范班、师范讲习所、重华书院和保姆养成所。在王鸿一的倡导和推动下,至1908年菏泽城乡已办小学70多处,促使菏泽现代教育出现了生气蓬勃的新局面。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山东宣布独立,王鸿一便以视学员身份,联络山东省十个府的视学员,组成“十人团”,主持山东省教育工作。后又组织“十府同乡会”,组织了临时省议会,并被山东省都督周自齐任命为山东省提学使,稍后改称教育厅长。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果实后,黄兴电约王鸿一协商反袁,被袁爪牙侦知,袁便命令周自齐捕杀王鸿一。周自齐比较倚重王鸿一,非但没办罪,反而保护了他。在省教育厅长任内,王鸿一继续大力推广新式教育,重点学校校长多派同盟会员担任,以期在教育界以革命力量掌权。后因袁世凯排斥打击国民党,组织其御用“进步党”,强令加入,王鸿一愤然辞去提学使之职,回曹州任省立六中校长,准备组织革命武装倒袁。袁命山东盐运使夏溥斋(郓城人)前往查办,并有“如事情属实,就地正法”的手谕,所幸夏氏敬佩王鸿一的人品,夏出示袁手谕,王鸿一泰然自若,夏大为感动,以“事出有因,查无实据”复命,王鸿一免于杀身之祸。
  袁世凯死后,山东督军张怀芝欲起用王鸿一出任省政务厅长,王鸿一坚辞不就。张委任其黄河下游督办之职,他却推荐别人担任。1918年张树元担任山东督军兼省长时,王鸿一任议会第一副议长,复当选为省议长兼任省立第一中学校长。
  C用心良苦培植反清力量
  要推翻清朝封建专制制度,必须要有武装力量。王鸿一在曹州先后办起了自新学堂和警务学堂,为推翻清朝统治,积蓄和培植武装力量。
  曹州人民秉性强悍,富有反抗精神,而清末苛政猛于虎,官逼民反,“土匪”蜂起,抢劫架票(即绑人勒索)。王鸿一同情这伙人的处境,赞赏他们的勇气,认为他们原非坏人,而是由于生活所迫,不得已铤而走险。1904年,王鸿一召集他们,讲清道理,指明出路,并与曹州镇守使商妥,设立了自新学堂,教他们上学,予以教育,开导其走自新之路;如果他们再行抢劫,则愿以身家作保。活动在鲁西南一带的“义民”首领杨占先、冯金銮、郑金贵、魏克义、刘言等都率众入学。一时间收学员30余人,王鸿一亲自到校讲课,宣传革命道理,进行思想开导,并聘请教师讲授文化课,使这些学员不仅懂得了做人的道理,而且也学到了一些文化知识。经过一年的教育训练,许多学员有了很大的转变。临毕业时,他们纷纷要求回本乡各办小学一处。文化程度较高的学员则在其所办的学堂任教员,文化程度较低的学员则任学董。他们为办好本村的小学堂东奔西走,不辞劳苦。以后他们中的许多人都有了正当职业,成为造福桑梓有益于社会的人。更为可贵的是,这些人在王鸿一的教育和开导下,在辛亥革命时期,作为一支重要的武装力量,积极参加了曹州辛亥革命活动,并为推翻清朝封建统治,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1904年,王鸿一还结合曹州镇守使在菏泽城内仓房街创办了曹州警务学堂,招收具有一定文化程度,身体健康的青年,培养训练警务人员。该学堂起初招生两班,学生80多名。文化课学习高等小学堂的部分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学习警务知识,并由镇守使配备军事训练,学习新军法等军事知识。一年之后,学生由清政府调到河北保定,合并到保定府武备学堂。这些学生毕业后,都充任了陆军军官。有的人后来参加了辛亥革命,成为推翻清朝的骨干力量。
  D实业救国发展地方经济
  王鸿一不仅是位教育家,还是位实业家。为发展地方经济,解决鲁西南贫民生计,他提议设立曹州善后局,得到了都督周自齐的批准。王鸿一便倡导在曹州所属11州县内普遍开设草帽辫传习所。用小麦秆做原料,纺织草帽辫,产品行销世界各地,巴拿马世博会上曾获优等奖,草帽辫技术流传至今。另外,还推广植桑养蚕、打井造林等兴农之业。在省议长任内,王鸿一为发展山东实业经济呕心沥血,在济南、上海开办了“大东制帽公司”,在济南筹办了齐鲁银行,在包头开设了电灯公司,还在淄博一带开发矿藏、组织民治社,于烟台、青州、东昌、济南等处,创设渔业、蚕业、棉业、矿业各项试验厂,又由省议会制定单行法规,饬各县成立“劝业所”。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在北京,王鸿一筹划并获得时任国务总理周自齐的支持,派遣杨展云、桑义章、张里元等人到察哈尔、绥远西北地区考察移民开垦事宜,并积极组织实施,从鲁西南迁民数千户,实为开发大西北之先行者。他又通过其学生结识了北大教授梁漱冥先生,与山东省教育厅长王讷联系,推荐介绍梁漱溟到山东讲学,并与梁漱冥先生结为至交。还创办了《中华日报》,标明主题为“东方文化”、“西北移垦”,倡导乡村建设运动。
  E壮志未酬身先死建园留英魂
  1924年,北伐战争前夕,王鸿一积极支持协助老同盟会员吕秀文在曹州设立了“招贤馆”,招兵聚将,组建国民第五军,以迎接北伐军。王鸿一在北京的活动,引起占据北京的奉系军阀张作霖的敌视。张作霖竞将王鸿一的照片悬挂于前门门洞内,悬赏五万大洋通缉。王鸿一不得已化装逃出东交民巷,直至张宗昌失败,张作霖被炸死,王鸿一才公开出面活动。在此期间,王鸿一在包头召开直鲁豫三省同乡会会议,商讨移民大西北问题,并与阎锡山、冯玉祥建立了私谊关系。王鸿一在多种场合发表讲演,宣传村治,弘扬东方文化,得到阎锡山、冯玉祥等人的认可。后又创办村治月刊社,自任社长,提出了“到乡村去,到边疆去”的口号。
  1929年,王鸿一在北平南苑拜会陆军检阅使冯玉祥将军,建议冯、阎(锡山)联合共同反蒋(介石)。冯便请王鸿一赴山西与阎联系,阎锡山厚礼相待,促成了冯玉祥与阎锡山两大军阀的联合,被聘任为中华民国陆海空军总司令部(总司令阎锡山,副总司令冯玉祥、李宗仁)高等顾问。蒋介石也欲拉拢王鸿一,请他出任内务部次长,王鸿一一笑置之,并在报刊发表声明,不与蒋介石新军阀合作,致力于“连横”反蒋活动。其间,王鸿一还倾全力投身乡村建设运动,在山东、河南、山西等省实践推广。在河南辉县百泉设立“村治学院”,倚重梁漱溟施展其村治主张,并陪同阎锡山、冯玉祥前往参观。在山东邹平设立乡村建设研究院,在济宁、菏泽等十几县试行。
  王鸿一为促进冯、阎两大军阀联合,逼蒋下野,日夜操劳,致使肺病复发,转入北平德国医院诊治。弥留之际,王鸿一还念念不忘村治事业,对弟先死、子年幼、上有72岁老母内疚得难以瞑目。1930年7月26日,口授500余字遗言后逝世,享年55岁。王鸿一的逝世,当时震惊全国,天津《大公报》做了长篇讣告,阎锡山、冯玉祥在中原大战戎马倥偬中发电致哀,梁漱溟先生做了长篇祭文,就连段祺瑞亦作诗悼念。逝世后,因战乱,灵柩滞留北平达数年之久。1936年,在其学生筹办下,才归葬于山东济南马鞍山下。公葬之日,济南政界、学界数千人参加,冯玉祥先生委托济南市长闻承烈致祭,后建面积50余亩的王鸿一陵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归葬英雄山辛亥革命烈士公墓。
  (据《菏泽百年名人大观—先驱英烈篇》)
其他文献
1949年,杜月笙离开上海到了香港,就是不跟蒋介石去台湾,其中有几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红帖子”不见了。  杜月笙的长孙杜顺安说,蒋介石早年尚未发迹时,曾经到上海由旁人引荐见过杜月笙,并且递过“红帖子”。“递红帖子”就是投门生帖子,要在帮内施行摆香堂的仪式。蒋介石曾经拜在杜月笙门下,成为其门生。论年纪,蒋介石还大杜月笙一岁,但杜月笙早在二十三岁就已经是青帮重要头领。所谓“红帖子”,就是一张上面
期刊
拼他的车上班已两个多月。  公司离家很远,她又没驾照,只好天天一身臭汗地挤公交。他家离公司更远,好在有驾照,于是咬咬牙,五万块钱买了辆比亚迪,来回上班倒也方便许多。一个偶然的机会,他们认识并开始拼车:他上班不但路过她家,而且路过她公司。  他不爱说话,总是默默开车,目光坦然,神情专注。偶尔说话,也是有一搭没一搭的。一路下来,总是她说的多,他说的少。  他的沉默与散淡,如白蚁,一点点蛀空她的矜持和骄
期刊
母亲患有时轻时重的老年痴呆症,我和妻子担心她一个人在家出意外,便决定将母亲接到城里与我们一起生活。  当我们将想法告诉母亲后,她坚决不同意,说她一辈子没有出过远门,也不想出远门,城里的环境她一点也不熟悉,人也不认识,没有家里的鸡鸭猫狗热闹,她不肯去。想想也是,母亲一生坎坷,一直都是辛苦相伴,父亲早逝,害怕后爸对我不好,一直未再嫁,好不容易将我拉扯大,如今又是多病缠身,我也该让她过几天好日子了。  
期刊
我读大学的第二年,开始半工半读,白天到学校上课,晚上到一家酒吧做服务生。  第一天到酒吧工作,我就遇到了一个奇怪的老人。晚上8点,一个穿着普通的老人走进酒吧,他看上去有60多岁。我迎上去问他想喝点什么。他笑着向我摆摆手,说不是来喝酒的,然后便向那些正在喝酒的人走去,逐一地问是否需要代驾。多数人都不耐烦地向他摆摆手。酒吧老板让我赶紧把那个老人“请”出去。我只好去劝说老人不要影响影响酒吧做生意。老人很
期刊
靖国神社的“说情”与“改制”  早在日本投降前,改造日本就被列入了美国的考虑日程。作为彻底铲除日本军国主义和超国家主义土壤计划的一部分,靖国神社与明治神宫、伊势神宫将被关闭。  对靖国神社的性质,美国国务院战后计划委员会的报告认为:日本传统神道是宗教,但国家神道则是邪教,靖国神社是国家神道培养军国主义和具有攻击性的国家主义精神的场所,关闭靖国神社,无关乎宗教自由政策。  美军登陆日本不久,一队嚼着
期刊
我和同学大学毕业后,在同一个城市安了家,又同时把乡下的妈妈接到城里。不同的是,他的妈妈在他家住的时间长久,我的妈妈在我家却如坐针毡,没几天就嚷着要回乡下。  怎么回事?我也说不清,便请教同学,想让他帮忙劝劝我妈。  同学到我家坐了会儿,不但没有劝我妈,反而说要好好劝劝我。他说:“今天晚上到我家吃饭吧,让你长长‘见识’。”  我独自前往同学家“取经”。当晚自然也有他的妈妈共进晚餐。可直到晚餐结束,同
期刊
1漂亮妻子让他心烦意乱  2010年10月中旬的一天晚上10点多,在辽宁营口做电器销售生意的刘景全,晚上回家时,见妻子肖艳不在,便打电话,听她说在外面和朋友玩,心里一烦,就命令妻子:你10分钟内给我回来,否则我过来找你!肖艳见丈夫发火了,赶紧往家赶。刘景全之所以发火,主要还是因为妻子太漂亮了。  时年25岁的刘景全,家住河北省景县,父母都在县电器修配厂工作。刘景全还有一个小他6岁的妹妹。2009年
期刊
事出偶然,那日手握遥控器连连换台,换到一档节目便移不开目光:设计师在房屋一角温馨浪漫地插上几枝芒草,绘声绘色地讲述如何将芒草从飞机上弄回家。言外之意,这几枝草便是整幢房子装饰设计技巧的点睛之笔。  当真好看,素雅清新,令人过目不忘。那是大自然的颜色,挺拔在现代家居的格律里,摇曳生姿。修长俏丽,温柔缱绻。当我正在目不转睛地瞄着这几枝芒草,一心沉浸在其构建出的浪漫情怀里漫无边际地幻想着,旁边表妹好奇地
期刊
看电影《非诚勿扰》的时候,对一个桥段的印象极为深刻。梁笑笑与秦奋分开以后,先是每天一个电话,然后是每天一个短信,最后短信的内容变成了两个字,身为乘务人员的梁笑笑发:“起”“落”。秦奋也回两个字:“安”“妥”。  不知怎么的,就想起了欧阳修的那首词:“别后不知君远近,触目凄凉多少闷。渐行渐远渐无书,水阔鱼沉何处问。”  渐行渐远渐无书,是现代社会的一种病。  闲暇之余,整理旧物,书橱里哗啦啦地落下一
期刊
1959年的庐山会议,毛泽东错误地发起了对彭德怀的批判,造成了一个历史悲剧。彭德怀平反后,所有关于彭的传记,都把彭塑造为一个刚直不阿的形象,似乎历史已成定论。毛泽东和彭德怀作为井冈山时期的老战友,为何最终分手,其中的原因却少有论述——  ①上海会议上,冲突公开化  在长达几十年的革命战争中,彭德怀一直是毛泽东最为倚重的战将。新中国成立之初,彭德怀临危受命,指挥抗美援朝作战,打败了现代化的联合国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