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时下中学校园流行一句话,说中学生学语文有“三怕”:一怕学古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公认的大家,他怎么会与“古文”、“作文”并列,成为了当今中学生“怕”的对象呢?追根溯源,我以为还在于鲁迅作品文言色彩太浓。仅以《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为例,据不完全统计,文中的文言词句就有20个之多。下面分类列举,并作简要解释。
一、文言词语
1.通假字
程观林主编和徐时仪主审的《古代汉语》(第三版)说:“所谓通假字,就是在古代汉语里,本有其字不用,却用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来假借通用。”《记念刘和珍君》虽是白话文,但是根据通假字的原则——音相同或相近而通假,有四个词句里的字,都可以视作通假字。
例1.文章题目《记念刘和珍君》中的“记念”,即“纪念”。“记念”一词中的“记”,本字应为“纪”。
例2.“先生还是写一点罢”、“忘却的救主快要降临了罢”、“意义就在此罢”,三句中的“罢”属句末表示语气的助词,本字应为“吧”。
例3.“那里还能有什么言语?”“那里”的作用是表示反问,其中“那”的本字应为“哪”。
例4 .“这虽然于死者毫不相干”一句中“于”是连词,相当于“和”,本字应为“与”。
2.虚词
文中有五个词语,属于典型的文言虚词。它们的用法,在文言作品中都能找到出处。
例1.“现在,却只能如此而已”一句中“而已”,是助词,“罢了”的意思。这种用法,和明代张岱《湖心亭看雪》一文中“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的“而已”完全相同。
例2.“学生云者”中的“云者”,是助词,表示提顿,以引起下文。它的用法和唐代韩愈《师说》中“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的“云者”相同。
例3.“呜呼,我说不出话”中的“呜呼”,是叹词,表示叹息。在韩愈《祭十二郎文》中,可见到相同的用法,如“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真邪”。
例4 .“苟活者”中的“者”,是结构助词,用在动词后面,组成名词性短语相当于“……的人”。“者”与“苟活”组成名词性短语,相当于“苟活的人”。“者”的这种用法,在文言作品中十分常见。如北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中“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句中的“游者”和“至者”的“者”,分别用在动词“游”和“至”的后面,与二者分别组成名词性短语,相当于“游览的人”和“到达的人”。
例5.“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一句中“奋然”,意思是“振作的样子”,其中“然”,多用在形容词尾,相当于“……的样子”。唐代柳宗元《捕蛇者说》“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一句中“汪然”,意思是“眼泪满眶的样子”,其中“然”的用法和意义即是如此。
3.实词
例1.“刘和珍君”、“程君”、“张静淑君”、“杨德群君”中的“君”,是对人的尊称,多在文言里出现,如汉乐府诗《孔雀东南飞》中就有“君当作磐石,磐石无转移;妾当作蒲苇,蒲苇韧如丝”。
例2.“待到学校恢复旧观”中的“旧观”,它的意思用现代汉语表达应该分别由“从前”和“景象”,或者“从前”和“样子”两组双音节词组成。但在这里,它是单音节词“旧”、“观”组合而成,体现了古代汉语惯用单音节词表达的特点。在本文中,还有“赁屋”、“立仆”、“独在礼堂外徘徊”中的“独”、“尤使我觉得悲哀”中的“尤”和“她才始来听我的讲义”中的“始”,都体现了这一特点。
二、准文言词语
在文中有三个读起来别扭、组合得十分勉强,并且在它处没有见到的词。这三个词是“销行”、“深味”和“沉勇”。其中“销行”要么改为“行销”,要么改为“销售行情”,否则讲不通。若“销行”理解为“销售行情”的缩写,讲虽讲得通了,但是读作xiāoháng,又实在别扭极了。“深味”可以理解为“深深地体会”,但是这样表达终究有些别扭。因为这个词,乍一看上去,是“深的味道”的意思。在这里理解为“深刻体会”,需要转个弯,能不别扭吗?“沉勇”在教科书里注解为“沉着而勇敢”,可以讲得通,但是显得有些穿凿附会。这三个词,应该是作者生造的。它们既不是文言词,也不是白话词,而是介于文言与白话之间的词。但是从它们的结构来看,都分别由两个单音节词组成,体现的是文言的表达特点,因此可以称它们为准文言词。
三、文言句式
1.被动句
例如,“她的姓名第一次为我所见”是典型的文言被动句式。它的标志是“……为……所……”。选自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的《赤壁之战》一文有“羸兵为人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众”,其中“羸兵为人马所蹈藉”就是以“……为……所……”为标志的被动句。
2.介宾短语后置句
介词加上宾语,组成介宾短语,在古代汉语中一般放在动词或者形容词谓语的后面充当状语,这种句式叫介宾短语后置句。战国荀况《荀子·劝学》一文有“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其中“于蓝”就分别属于“取”和“青”的状语,它所在的句子就是介宾短语后置句。本文“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他们快意于我的苦痛”就属于典型的文言介宾短语后置句式。因为句中“于非人间”、“于我的苦痛”这两个介宾短语,它们的作用和在句中的位置都表现出与上述例句相同的特点。在本文,还有“四十多个青年的血,洋溢在我的周围,使我艰于呼吸视听”也属于这种句式。
(作者单位:重庆市第37中学)
一、文言词语
1.通假字
程观林主编和徐时仪主审的《古代汉语》(第三版)说:“所谓通假字,就是在古代汉语里,本有其字不用,却用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来假借通用。”《记念刘和珍君》虽是白话文,但是根据通假字的原则——音相同或相近而通假,有四个词句里的字,都可以视作通假字。
例1.文章题目《记念刘和珍君》中的“记念”,即“纪念”。“记念”一词中的“记”,本字应为“纪”。
例2.“先生还是写一点罢”、“忘却的救主快要降临了罢”、“意义就在此罢”,三句中的“罢”属句末表示语气的助词,本字应为“吧”。
例3.“那里还能有什么言语?”“那里”的作用是表示反问,其中“那”的本字应为“哪”。
例4 .“这虽然于死者毫不相干”一句中“于”是连词,相当于“和”,本字应为“与”。
2.虚词
文中有五个词语,属于典型的文言虚词。它们的用法,在文言作品中都能找到出处。
例1.“现在,却只能如此而已”一句中“而已”,是助词,“罢了”的意思。这种用法,和明代张岱《湖心亭看雪》一文中“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的“而已”完全相同。
例2.“学生云者”中的“云者”,是助词,表示提顿,以引起下文。它的用法和唐代韩愈《师说》中“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的“云者”相同。
例3.“呜呼,我说不出话”中的“呜呼”,是叹词,表示叹息。在韩愈《祭十二郎文》中,可见到相同的用法,如“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真邪”。
例4 .“苟活者”中的“者”,是结构助词,用在动词后面,组成名词性短语相当于“……的人”。“者”与“苟活”组成名词性短语,相当于“苟活的人”。“者”的这种用法,在文言作品中十分常见。如北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中“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句中的“游者”和“至者”的“者”,分别用在动词“游”和“至”的后面,与二者分别组成名词性短语,相当于“游览的人”和“到达的人”。
例5.“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一句中“奋然”,意思是“振作的样子”,其中“然”,多用在形容词尾,相当于“……的样子”。唐代柳宗元《捕蛇者说》“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一句中“汪然”,意思是“眼泪满眶的样子”,其中“然”的用法和意义即是如此。
3.实词
例1.“刘和珍君”、“程君”、“张静淑君”、“杨德群君”中的“君”,是对人的尊称,多在文言里出现,如汉乐府诗《孔雀东南飞》中就有“君当作磐石,磐石无转移;妾当作蒲苇,蒲苇韧如丝”。
例2.“待到学校恢复旧观”中的“旧观”,它的意思用现代汉语表达应该分别由“从前”和“景象”,或者“从前”和“样子”两组双音节词组成。但在这里,它是单音节词“旧”、“观”组合而成,体现了古代汉语惯用单音节词表达的特点。在本文中,还有“赁屋”、“立仆”、“独在礼堂外徘徊”中的“独”、“尤使我觉得悲哀”中的“尤”和“她才始来听我的讲义”中的“始”,都体现了这一特点。
二、准文言词语
在文中有三个读起来别扭、组合得十分勉强,并且在它处没有见到的词。这三个词是“销行”、“深味”和“沉勇”。其中“销行”要么改为“行销”,要么改为“销售行情”,否则讲不通。若“销行”理解为“销售行情”的缩写,讲虽讲得通了,但是读作xiāoháng,又实在别扭极了。“深味”可以理解为“深深地体会”,但是这样表达终究有些别扭。因为这个词,乍一看上去,是“深的味道”的意思。在这里理解为“深刻体会”,需要转个弯,能不别扭吗?“沉勇”在教科书里注解为“沉着而勇敢”,可以讲得通,但是显得有些穿凿附会。这三个词,应该是作者生造的。它们既不是文言词,也不是白话词,而是介于文言与白话之间的词。但是从它们的结构来看,都分别由两个单音节词组成,体现的是文言的表达特点,因此可以称它们为准文言词。
三、文言句式
1.被动句
例如,“她的姓名第一次为我所见”是典型的文言被动句式。它的标志是“……为……所……”。选自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的《赤壁之战》一文有“羸兵为人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众”,其中“羸兵为人马所蹈藉”就是以“……为……所……”为标志的被动句。
2.介宾短语后置句
介词加上宾语,组成介宾短语,在古代汉语中一般放在动词或者形容词谓语的后面充当状语,这种句式叫介宾短语后置句。战国荀况《荀子·劝学》一文有“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其中“于蓝”就分别属于“取”和“青”的状语,它所在的句子就是介宾短语后置句。本文“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他们快意于我的苦痛”就属于典型的文言介宾短语后置句式。因为句中“于非人间”、“于我的苦痛”这两个介宾短语,它们的作用和在句中的位置都表现出与上述例句相同的特点。在本文,还有“四十多个青年的血,洋溢在我的周围,使我艰于呼吸视听”也属于这种句式。
(作者单位:重庆市第37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