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DR1基因转染的骨髓单个核细胞对放疗后造血功能重建的研究

来源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angz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研究BALB/c小鼠放射治疗后经尾静脉回输携带多药耐药MDR1基因的骨髓单个核细胞(bone marrow mononuclear cells,BM-MNCs)对造血功能重建的影响.方法 BAB/c近交系小鼠32只,随机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空白对照组、阴性对照组和实验组.正常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其他3组首先接受1.5Gy60Co-γ射线全身照射,空白对照组尾静脉回输等量生理盐水,阴性对照组经尾静脉回输未转染MDR1基因BM-MNCs,实验组回输已转染MDR1基因BM-MNCs.动态观察各组外周血变化.结果 同种异体回输后第七天,阴性对照组和实验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均表现为白细胞恢复提前.实验组7、10、14 d白细胞计数分别为(2.9±0.3)×109/L、(3.2±0.2)×109/L、(4.2±0.3)×109/L,阴性对照组为(2.7±0.2)×109/L、(2.8±0.2)×109/L、(3.5±0.3)×109/L,实验组与阴性对照组比较,白细胞数量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1、3.53、4.73,P<0.05),14 d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9,P>0.05).结论 同种异体携MDR1基因的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能在早期显著提高外周血白细胞数量,利于骨髓造血微环境恢复,加快辐射损伤后骨髓早期造血功能重建。

其他文献
小儿寰枢椎旋转畸形(atlantoaxial rotatory deformity,AARD)是一类临床上不同原因导致的小儿突发性斜颈、疼痛和头颈活动受限,影像学上表现为寰枢椎脱位或半脱位和(或)旋转移位的疾病总称。
肠道病毒71型(EV71)是引起学龄前尤其是3岁以下儿童手足口病最常见的致病病毒[1]。感染后患儿的主要临床症状为发热和手、足、口腔、臀部等部位出现斑丘疹或疱疹,少数患儿会出现
患儿:男,10个月.因尿频7 d而入院.病前2 d曾因发热在当地医院治疗.因出现尿潴留症状,经导尿后排出约200 ml略显混浊之尿液,之后开始出现尿频症状,每天约10多次,经B超及CT检查提示:膀胱内肿瘤.后转来本院治疗。
人工真皮支架材料是运用生物化学方法将天然或人工合成的聚合物运用于临床,以达到维持皮肤干细胞繁殖,且对人体无毒性作用的生物材料。良好的人工真皮支架材料,可以让皮肤组织工
先天性巨结肠(HD)也称为先天性肠无神经节细胞症,是小儿外科常见的消化道畸形,普遍认为其主要发病机制与胚胎时期肠神经嵴干细胞(ENCCs)迁移、发育、存活异常有关[1],且与造成正常肠
复发性气管食管瘘是先天性食管闭锁、食管气管瘘术后的并发症之一,其在第一次手术后的发生率为3%~14%[1].大部分病例需要手术治疗,国内外曾有人报道运用食管支架和生物蛋白胶来填堵瘘孔[2]。
乳糜胸是新生儿期胸腔积液最常见的原因,发病率在出生婴儿中约1/10 000,在监护室(NICU)中高达1/2 000.此病可引起严重的呼吸、营养和免疫障碍,病死率曾高达20%~50%[1]。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临床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之一。房颤最严重的后果是栓子脱落导致脑卒中,因此对于房颤患者治疗关键在于预防脑卒中的发生[1]。经现有的风险评估,房颤患者长
目的 观察乙烯硫脲致畸的肛门直肠畸形(ARMs)大鼠模型后肠平滑肌的发育过程及演变规律.方法 实验分为正常组和ARMs组,ARMs组为以乙烯硫脲制作的肛门直肠畸形大鼠模型,取不同胎龄(E13.5、E14、E14.5,E15、E16、E17、E18和E21)的正常组和ARMs组胚胎,经常规处理制成蜡块,行矢状面切片,以α-SMA作为平滑肌的标志物,进行免疫组化染色,观察正常和肛门直肠畸形大鼠胚胎肛门
随着腹腔镜技术的发展和微创概念的普及,小儿腹股沟斜疝已完全可用腹腔镜治疗[1].采用各种不同类型穿刺针作内环口荷包缝合体外打结的腹腔镜内环口结扎术文献报道较多,但少有不同类型穿刺针穿刺方法相比较的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