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半张纸”物“超”其用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nhongh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奚素文
  半张纸能干什么?把它当作草稿纸使用的话,或许一两分钟它的使命就完结了;而瑞典戏剧大师斯特林堡却让“半张纸”物尽其用,甚至物“超”其用。
  人教版《外国小说欣赏选修》“结构”单元中的《半张纸》写一位刚刚丧妻失子的年轻人在搬离住所前,由电话机旁半张写满各种字迹的便条纸引起了对过去两年生活的追忆,当他最后离开时“并不是垂头丧气的”,“像是个骄傲的快乐的人”。
  这小小的半张电话号码便条纸记录了主人公两年的人生事迹。通过这半张纸上的零零碎碎的记录,我们可以猜测主人公在这两年间经历的事情:恋爱的甜蜜,失业再就业的幸运,与心爱的姑娘订婚、共筑爱巢的幸福,新婚燕尔情投意合的美满,将为人父的忙碌、喜悦和不安,最后跌入不幸的深谷——丧妻失子……虽然我们只得到了极有限的信息,但整个故事我们可以靠自己的想象去填满。正如教材单元知识中介绍那样:好的结构像一个合适的“容器”能把生活这条大河舀起一瓢来,让它在一个有限的空间之内展现其丰富的姿态。作者用半张纸上的电话号码串连起主人公两年的人生变迁、喜乐悲愁。试想若采用让主人公在门口回忆往事的方式写:“往事纷纷涌上心头……那是个阳光灿烂的春日,他邂逅了艾丽丝,兴奋、快乐、甜蜜无以言表,那些幽会的月夜多么令人沉醉……”就落入了俗套,读者的想象也被捆住了翅膀。
  所以,这“半张纸”作用之一:它是个容器,以其“轻巧”承载起了两年人生事迹的“厚重”。
  这一构思上的巧妙很容易让人想到马克·吐温的小小说《丈夫账单中的一页》:
  招聘女打字员的广告费……(支出金额)
  提前一星期预付给女打字员的薪水……(支出金额)
  购买送给女打字员的花束……(支出金额)
  同她共进的一顿晚餐……(支出金额)
  给夫人买衣服……(一大笔开支)
  给岳母买大衣……(一大笔开支)
  招聘中年女打字员的广告费……(支出金额)
  然而,这篇小说毕竟还是与《丈夫账单中的一页》不同,它不仅仅要借主人公这种跌宕的人生遭遇表现人世无常、命运弄人,还要表现主人公在面对这种不幸时的积极的人生态度。如果说《丈夫账单中的一页》是一出幽默诙谐的轻喜剧,那么,《半张纸》则具有震撼人心的悲剧力量,让我们读出自己,思索人生。小说的结尾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普希金的诗《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想到电影《飘》里斯嘉丽的一句独白“明天又将是新的一天”,那么,同样是表现这类主题的作品,这一篇小说艺术上的独特性在哪里?它是如何表现这个主旨的?主人公情感的转变是不是过于轻易和简单?
  细读开头结尾,我们不难发现在小说平静的叙述中其实暗藏着主人公情感的波涛。“最后一辆搬运车离去了;那位帽子上戴着黑纱的年轻房客还在空房子里徘徊”,为什么要搬家?为什么最后一辆搬运车都离去了,他还在“徘徊”?为什么强调是“空房子”?我们可以想象如果不搬离这个住所,这里满眼都是与妻子往昔幸福生活的印记,怎不叫他时时陷入物是人非的痛楚?而真的要搬走了,却发现能搬走的只是家具,搬不走的是那无限的回忆和深深的爱与痛。“没有,没有什么东西遗漏,没有什么了”,反复地确认、重申,恰恰是那种欲舍不舍,欲走不走的矛盾心理的写照。而那句“决定再也不去回想”更直接地泄露了秘密,真的忘却还需要刻意地“决定”吗?经历了如此浓的爱,如此深的痛,往事必定会如空气如水,只要稍有缝隙便会渗进来,岂是一个“决定”能阻挡的?而当那半张纸出现,“决定”彻底宣告失败,情感彻底战胜了理智,他读起了那张小纸条——那张记录了他“决心要忘却的一切”的小纸条。
  在品味了开头第一段主人公情感与理智的矛盾挣扎后,我们就会注意文章最后一段中其实有一个“像”字,“像是个骄傲的快乐的人”,说明还不完全是;“高高地抬起了头”,也许他在努力止住眼泪流淌下来。还有,最后四段都很短,但都独立成段,与开头第一段形成鲜明的对比,似乎也在暗示我们心理的“阳光化”是一个复杂曲折的过程,在这里主人公的心理时间要比物理时间长得多。而在他“高高地抬起了头”走出去之前有“拿起这淡黄色的小纸,吻了吻,仔细地将他折好,放在胸前的衣袋里”这一系列的动作,阅读小纸条前也有一系列动作“他取下这张小纸。这是一张淡黄色有光泽的便条纸。他将它铺平在起居室的壁炉架上,俯下身去,开始读起来”:同样地细致,一前一后,遥相呼应,这些无不在提醒我们主人公阅读小纸条的过程对于他情感的转折意义重大!
  还是回到之前的改写和假设,若采用“往事纷纷涌上心头……”的方式回忆过去的两年,原文中的哪些细节将会被忽略?这些会被忽略的细节对主人公的阅读心境能有怎样的影响?
  从心理学角度讲,人的记忆是具有主观选择性的,若让主人公自己回忆往事,复现的一定是那些对他来说刻骨铭心的事,而那个曾经飞黄腾达的朋友,还有什么佣工介绍所、牛奶厂、杂货铺、肉铺这些琐琐碎碎的细节就一定会被忽略。让人想到欧·亨利《最后的常春藤叶》中这样描写琼珊恢复了生的希望:(琼珊对苏艾说)“请你拿些汤来,再弄一点掺葡萄酒的牛奶,再——等一下,先拿一面小镜子给我,用枕头替我垫垫高,我要坐起来看你煮东西。”
  作家以写她开始关注到生活中琐碎的细节来隐写她恢复生的希望,这说明能关注到生活中的细琐是需要心境的。所以主人公阅读小纸条上这些字迹不同的信息——那么细琐和零碎甚至还有些是“不相干”,恰恰可以使主人公的注意力能稍稍从难以排遣的哀伤中移开,而以一种相对比较冷静、客观的心境重新审视他这两年的经历。也只有以审视的眼光去看过去两年的经历,才有可能从朋友的遭遇想到“荣华富贵不过是过眼烟云”;才有可能想到“埋葬了”“一切归于泥土,这是一切肉体的归宿”;才有可能想到无常中应当感恩生活的赐予。
  再次,阅读的时候有一个对于篇幅的视觉印象,主人公读完半张纸上全部的信息一定会意识到了虽然最后几个记录是痛苦的、残忍的,但是在这之前都是幸福和幸运,就篇幅来说,“美丽的罗曼史”要大大长过“辛酸史”,命运没有想象的那么残酷!
  有了感恩心,才有可能涌起那种久违的温柔的情感——对妻子和孩子的爱,而这种情感在他沉湎于浓重的悲痛的时候是被遮蔽的。这才有之后珍藏起小纸条的无比温情的动作。而他最后“高高地抬起头”是告诫自己要眺望新生活,也是决心收束起沉湎于痛苦的泪水——也许眼中还是噙着泪水,但相信这泪水中一定有一份是属于幸福的。
  如此看来,只有采用阅读小纸条的方式重度这两年才能让主人公情感的转折显得自然而不突兀。所以详细描写阅读前的动作不仅仅是为了表明主人公对这张纸条的重视,也是为了能让主人公的情绪情感得到舒缓和平复。再看那纸条的颜色,“淡黄色”似乎也是为了增加一些暖意,那“有光泽”的特征似乎在提醒我们曾经付出的爱和用心感受的幸福是不会褪色的。
  由此可说,这“半张纸”作用之二:它是组织结构起全文的情感线索,提供情感转折的契机。
  最后为什么作者要强调“半张”?一张小纸条也能起到以上所说的结构上的作用,“半张”有何象征意味吗?联系主旨不难想到,“半张纸”象征人生是不完美的,总有残缺的;而来日方长,这个年轻的主人公的未来的另一半生活需要他重新去书写。
  所以,这“半张纸”作用之三:它是一种象征,象征隐喻小说主题。
  ★作者单位:浙江嘉兴市第一中学。
其他文献
【案例背景】  我校研究地方文化,开发金陵文化校本课程以来,教学效果值得期待。学生能否通过亲近金陵文化来丰富语文素养?语文校本课程的教学过程是怎样的?这些问题都亟需教师对校本课程的教学范式开展具体的实践研究。  下面是一篇金陵文化校本课程文学作品品读课的教学案例。教师旨在通过文本阅读的教学形式,让学生在诵读和涵咏中,了解文化,丰富认知,陶冶情操并且学习鉴赏诗词的方法。  【案例呈现】  李煜词二首
[摘要]语文作业是语文知识与能力训练的主要形式,因此教师必须重视语文作业的设计。在作业设计时,应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体现学生学习的探究性;应包含明确的评价机制,惟其如此,语文作业才能真正体现其有效性。  [关键词]语文作业 设计 主动性 探究性 评价机制    在新课程改革的引领下。语文课堂教学异彩纷呈,教师们调动各种手段吸引学生目光,学生也在课堂上活跃兴奋起来。可是,在如此缤纷的教学环境下,很
初中阶段,与小学相比,进入写作稍微复杂的记叙文阶段,学生虽在小学高年级也接触到一些写作知识,但相对其年龄特点而言,写作知识的接触还是较少的,更不用说用理论去指导写作实践了,这就要求初中的写作必须脚踏实地,步步为营,才能保证初中生写作水平的扎实提高,而采用有序连环相扣的方法则能更好地达到这一目的。  所谓有序连环,即是一环扣一环之意。平时在批改作文时,常有些作文会重复以前作文的毛病,这除了受作文基础
2014年江苏高考语文试卷的变化出人意料,但撩开试题变化的面纱,通过分析研究高考命题的理念、思路、方向,能够更清晰地看透语文学科的本质,更好地指导中学语文教学。  一、冷门与热点的错位  1.题型结构变化 高考之前从各类模拟试卷预测,选择题会走到历史的尽头,结果却是前七题都是选择题,占分21分。“文言文阅读”部分,原来以选择题呈现的信息筛选、内容概括题,现为以选择题的题型考查文言虚词,以主观题的形
【主旨摘要】  议论文写作训练要求中非常注重“能设置分论点,且层层深入”,要求“结构清晰,层次分明”,而高考作文也一再强调“论证有层次感,立体感”。在这里,议论文的“结构”是否“清晰”,“层次”是否“分明”,其实关键就在于议论文的分论设置是否清晰、有条理。因为议论文在内容上进行分论点设置直接构成了议论文形式上的论证结构,它相当程度上体现着议论文的论证力量。与此同时,一些理论上颇为肯定的看上去也很美
【摘 要】音乐与文学是相融相通的,在语文课堂中,进行诗、词、精美的散文等文学作品教学时,适当地引入音乐,可以创设优美的情境,增强学生对作品的理解,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和感悟能力,使读者能与作品、作者产生共鸣。  【关键词】音乐 文学 共鸣  音乐与文学是有很深渊源的,从《诗经》中的风、雅、颂中就可看:“风”有很多就是各地的民俗歌谣,“雅”是朝廷正声,是周王朝京都地区的乐歌,“颂”是王室、宗庙祭祀用的
读了王书月老师《金钱在中扮演了什么角色——兼议“我”为什么“愧怍”》(《语文学习》2011年第6期)一文后,深受启发。王老师观摩了众多公开课后,提出了疑问:“钱”在《老王》中到底扮演了什么角色?分别从三个方面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即“钱”是展示爱心的媒介;“钱”是情感交流的鸿沟以及“钱”是唤醒良知的醒木,王老师独具慧眼,给读者具体分析了造成杨绛“愧怍”的原因。受王老师的启发,笔者在备课时,决定也从金钱
教学之余,把海明威的《老人与海》又读了一遍,再一次感受到桑迪亚哥与自然搏斗的无与伦比的勇气时,忽然生出这样的疑问:这部作品为什么能够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按照诺贝尔评奖委员会的说法:“勇气是海明威的中心主题。”作者把勇气在小说中表现到了无可与敌的地步,得到了举世公认,于是那一代表着无上智慧和荣耀地位之奖项——诺贝尔文学奖就该授予他了。  其实对于诺奖委员会的见解,海明威还有自己的说法。海明威说:“这本
近些年来,基于新课程理念的作文教学改革研究一直非常活跃,各种新思潮、新理念、新思想、新作法层出不穷,真可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但从小学到高中作文教学实践服务于考试的现状始终没有改变,打着新课程旗号的作文改革愈演愈烈。本文就“好词好句”和“流水作文”两种情况作一些分析,求教于大方之家。  一、有好词好句未必是好作文  新课标对写作的界定是:“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书面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
朱自清先生的经世之作《荷塘月色》可谓文质兼美,尤其是其炉火纯青的文字功力更是让人折服。读先生的文字,会陶醉于那多彩的修辞,也会沉湎于那丰富的叠词。如果说修辞让文章清新扑面的话,叠词则让文章摇曳生姿。那遍布全篇的叠词,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光彩夺目。  一、叠词让景物情貌俱见,生动形象  试看作者笔下的景:“曲曲折折”的荷塘上,“田田”的荷叶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点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