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引言
当代著名经济学家赫尔南多·德·索托在《资本的秘密》一书中提出,经济发展的一个必要条件是商典法、机构、私有财产合法化的规章、资本化以及资本资产的交易。并且由此可以推出,我们能够预期股市的发展在人民富裕方面充当了催化剂,也就是说那些拥有相对较大的股票资本总额的国家将会更加富裕。这一理论在提出后得到了许多主流经济学家的认同。经济学家滋维·博迪在其编著的《投资学》一书中对这一理论作了直观的解释,表明公司股票发达的市场能促进人民的富裕。他通过收集全球25个发达国家和地区、20个低收入的新兴市场国家的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得出:股票市值占GDP的比例每增加1%,人均GDP增加0.91%。数据还表明:在20个低收入的新兴市场中只有4个国家在回归线之上,在25个发达国家和地区中仅仅只有2个国家在回归线之上;同时,在2000—2005年,中国的开放经济活动政策也促进了市值的显著增长和GDP的相应增加。
在国内,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尹中立教授等众多学者都赞同赫尔南多·德·索托的理论观点。尹中立提出,从总体上看,经济发达程度与股票总市值占GDP的比例之间呈正相关关系,即股票总市值占GDP的比例越高的国家经济发达程度越高。但该比例并不是越高越好,如果股票总市值的增长超越了经济增长水平,股票市场就会出现剧烈的调整,甚至是股灾。
回顾我国20年的股票市场历史,除了部分年份股市流通市值平稳增长以外,不少年份都出现了不切实际的“超常规”增长。比如最近的2007年,沪深流通市值占GDP总值的比例曾高达50%,总市值占GDP的比例则超过了120%!而同期人均GDP却没有相应大涨,而是增速基本不变。
那么,综合各个年份来看,我国股票市值和人均GDP增长的关系到底如何?股票市值的增加在多大程度上推动了GDP的增长?和国际平均水平相比,这对于我国的股市发展和经济增长又有什么启示呢?本文将就我国实际情况进行实证分析。
二、 人均GDP和股票市值占GDP比例关系的实证检验
根据上述理论,我们假设人均GDP为Y,股票市值占GDP的比例为X,构建模型为■。对此模型两边求导我们可以得到■,表示股票市值占GDP的比例每增加1%,人均GDP增加■。
本文选取1993—2008年我国人均GDP和股票市场流通市值数据,利用Eviews软件进行分析。
最终我们得出经过检验的模型函数为:■;可决系数R值为■检验显著。即:股票市值占GDP的比例每增加1%,人均GDP增加13.143%。这一数值远远高于国际平均水平0.91%。
这一结果初看起来不可思议,但是原因并不复杂。我国是新兴市场国家,股票市场历史短,改革开放还在不断深化,市场经济体制不健全。简单来说,我国2008年股票市场流通市值占GDP的比例仅为14%,而对比主要发达国家:美国为112%,日本为97%,英国为135%,法国为80%(2005年数据)。显然,我国股票市值占GDP比例处于较低水平,因此边际效应显著,1个百分点的增加能推动人均GDP 13个百分点的增长,这是符合经济发展实际情况的。另外,根据经典经济学理论,发展中国家虽然在各方面跟发达国家存在很大差距,但在经济发展中具有“后发优势”,能够以较高速度完成发达国家已经经历的发展历程。
三、 股票市值与GDP关系分析及结论
首先,从近20年的历史看,中国股市的流通市值占GDP的比例基本上沿袭了年均增加约1个百分点的规律:1993年,沪深股市流通市值达到GDP总值的2.86%,1994年和1995年就出现了一次调整,市值占GDP比重分别下降到2.43%和1.81%。1996年增加到4%,1997年增加到7.31%,但1998年停止了增长。1999年,在一系列政策的刺激下,我国股票市场出现不切实际的“超常规”增长,2000年和2001年流通市值占GDP比例迅速地提高到10%和18%左右。于是,此后4年出现较大修正,到2004年止,已下降到9%左右。平均算下来,从1999年到2004年,6年流通市值占GDP比重的平均值是12%左右,依然是年均近1个百分点的增长速度。与此对应,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势头良好,人均GDP的增长一直保持年均10个百分点以上。
笔者认为我国股票市场市值和人均GDP的关系充分证实了经济学家赫尔南多·德·索托的理论。根据赫尔南多·德·索托的理论,股票市场市值的增加其实反映了商典法、机构、私有财产合法化的规章的不断完善健全、资本化的深化以及资本资产交易的规范和发展,因此股市的发展充当了人民生活富裕的催化剂。而我国目前股票市场市值占GDP的比重仅为15%左右,充分反映了我国的资本市场还不健全,市场体制和法制建设需要完善,与此相对应的是,我国人均GDP虽然增长势头喜人,但仍处于世界中低收入国家水平。
其次,尽管股票市场市值的增加确实能促进GDP的增长,但是我们不能为了提高GDP而片面追求增加股票市场市值,以致揠苗助长,违反经济规律。因为,在市场经济下,无论是股票市场发展还是经济发展,根本动力还是开放的经济政策、健全的经济体制和法律体系。在博迪的研究中,有些新兴市场国家股票市值对人均GDP的推动作用远低于0.91%,如: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和巴基斯坦等国。这些国家股票市值的增加并没有体现在人均GDP的增长中,主要是因为战争或者政府过于限制私营部门,由此带来市场和商业环境的恶化。这些教训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也是值得参考和吸取的。
最后,尽管本文主要探讨股票市值对于人均GDP增长的推动作用,但得出的结论也可以用于对我国股票市场的发展进行分析反思。从1990年上海证券交易所成立迄今,沪深股市才20年历史,按年均1%的速度,股票流通市值占GDP总值的比例应维持在25%左右才比较合理。同时,股市的总流通市值在迅速增加,但我国金融资源的总量并没有出现相应的增加,储蓄存款的总量在2005年以前一直是股市流通市值的10倍左右,到2007年末储蓄存款只有股市流通市值的2倍。2007年,股市流通市值占GDP的比例一度达到50%,这也造成后来的“股市大崩盘”,无数散户血本无归。作为政府部门和监管层,在GDP增长的同时,需要关注股市市值指标的变化,需要从宏观政策面上把握股市走向,保持股市与实体经济的平衡。总之,股票市场作为实体经济发展的“晴雨表”,只有在规范良性发展的前提下,才有可能为经济发展提供充足动力。
(肖雨,西南财经大学经济数学学院)
当代著名经济学家赫尔南多·德·索托在《资本的秘密》一书中提出,经济发展的一个必要条件是商典法、机构、私有财产合法化的规章、资本化以及资本资产的交易。并且由此可以推出,我们能够预期股市的发展在人民富裕方面充当了催化剂,也就是说那些拥有相对较大的股票资本总额的国家将会更加富裕。这一理论在提出后得到了许多主流经济学家的认同。经济学家滋维·博迪在其编著的《投资学》一书中对这一理论作了直观的解释,表明公司股票发达的市场能促进人民的富裕。他通过收集全球25个发达国家和地区、20个低收入的新兴市场国家的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得出:股票市值占GDP的比例每增加1%,人均GDP增加0.91%。数据还表明:在20个低收入的新兴市场中只有4个国家在回归线之上,在25个发达国家和地区中仅仅只有2个国家在回归线之上;同时,在2000—2005年,中国的开放经济活动政策也促进了市值的显著增长和GDP的相应增加。
在国内,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尹中立教授等众多学者都赞同赫尔南多·德·索托的理论观点。尹中立提出,从总体上看,经济发达程度与股票总市值占GDP的比例之间呈正相关关系,即股票总市值占GDP的比例越高的国家经济发达程度越高。但该比例并不是越高越好,如果股票总市值的增长超越了经济增长水平,股票市场就会出现剧烈的调整,甚至是股灾。
回顾我国20年的股票市场历史,除了部分年份股市流通市值平稳增长以外,不少年份都出现了不切实际的“超常规”增长。比如最近的2007年,沪深流通市值占GDP总值的比例曾高达50%,总市值占GDP的比例则超过了120%!而同期人均GDP却没有相应大涨,而是增速基本不变。
那么,综合各个年份来看,我国股票市值和人均GDP增长的关系到底如何?股票市值的增加在多大程度上推动了GDP的增长?和国际平均水平相比,这对于我国的股市发展和经济增长又有什么启示呢?本文将就我国实际情况进行实证分析。
二、 人均GDP和股票市值占GDP比例关系的实证检验
根据上述理论,我们假设人均GDP为Y,股票市值占GDP的比例为X,构建模型为■。对此模型两边求导我们可以得到■,表示股票市值占GDP的比例每增加1%,人均GDP增加■。
本文选取1993—2008年我国人均GDP和股票市场流通市值数据,利用Eviews软件进行分析。
最终我们得出经过检验的模型函数为:■;可决系数R值为■检验显著。即:股票市值占GDP的比例每增加1%,人均GDP增加13.143%。这一数值远远高于国际平均水平0.91%。
这一结果初看起来不可思议,但是原因并不复杂。我国是新兴市场国家,股票市场历史短,改革开放还在不断深化,市场经济体制不健全。简单来说,我国2008年股票市场流通市值占GDP的比例仅为14%,而对比主要发达国家:美国为112%,日本为97%,英国为135%,法国为80%(2005年数据)。显然,我国股票市值占GDP比例处于较低水平,因此边际效应显著,1个百分点的增加能推动人均GDP 13个百分点的增长,这是符合经济发展实际情况的。另外,根据经典经济学理论,发展中国家虽然在各方面跟发达国家存在很大差距,但在经济发展中具有“后发优势”,能够以较高速度完成发达国家已经经历的发展历程。
三、 股票市值与GDP关系分析及结论
首先,从近20年的历史看,中国股市的流通市值占GDP的比例基本上沿袭了年均增加约1个百分点的规律:1993年,沪深股市流通市值达到GDP总值的2.86%,1994年和1995年就出现了一次调整,市值占GDP比重分别下降到2.43%和1.81%。1996年增加到4%,1997年增加到7.31%,但1998年停止了增长。1999年,在一系列政策的刺激下,我国股票市场出现不切实际的“超常规”增长,2000年和2001年流通市值占GDP比例迅速地提高到10%和18%左右。于是,此后4年出现较大修正,到2004年止,已下降到9%左右。平均算下来,从1999年到2004年,6年流通市值占GDP比重的平均值是12%左右,依然是年均近1个百分点的增长速度。与此对应,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势头良好,人均GDP的增长一直保持年均10个百分点以上。
笔者认为我国股票市场市值和人均GDP的关系充分证实了经济学家赫尔南多·德·索托的理论。根据赫尔南多·德·索托的理论,股票市场市值的增加其实反映了商典法、机构、私有财产合法化的规章的不断完善健全、资本化的深化以及资本资产交易的规范和发展,因此股市的发展充当了人民生活富裕的催化剂。而我国目前股票市场市值占GDP的比重仅为15%左右,充分反映了我国的资本市场还不健全,市场体制和法制建设需要完善,与此相对应的是,我国人均GDP虽然增长势头喜人,但仍处于世界中低收入国家水平。
其次,尽管股票市场市值的增加确实能促进GDP的增长,但是我们不能为了提高GDP而片面追求增加股票市场市值,以致揠苗助长,违反经济规律。因为,在市场经济下,无论是股票市场发展还是经济发展,根本动力还是开放的经济政策、健全的经济体制和法律体系。在博迪的研究中,有些新兴市场国家股票市值对人均GDP的推动作用远低于0.91%,如: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和巴基斯坦等国。这些国家股票市值的增加并没有体现在人均GDP的增长中,主要是因为战争或者政府过于限制私营部门,由此带来市场和商业环境的恶化。这些教训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也是值得参考和吸取的。
最后,尽管本文主要探讨股票市值对于人均GDP增长的推动作用,但得出的结论也可以用于对我国股票市场的发展进行分析反思。从1990年上海证券交易所成立迄今,沪深股市才20年历史,按年均1%的速度,股票流通市值占GDP总值的比例应维持在25%左右才比较合理。同时,股市的总流通市值在迅速增加,但我国金融资源的总量并没有出现相应的增加,储蓄存款的总量在2005年以前一直是股市流通市值的10倍左右,到2007年末储蓄存款只有股市流通市值的2倍。2007年,股市流通市值占GDP的比例一度达到50%,这也造成后来的“股市大崩盘”,无数散户血本无归。作为政府部门和监管层,在GDP增长的同时,需要关注股市市值指标的变化,需要从宏观政策面上把握股市走向,保持股市与实体经济的平衡。总之,股票市场作为实体经济发展的“晴雨表”,只有在规范良性发展的前提下,才有可能为经济发展提供充足动力。
(肖雨,西南财经大学经济数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