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格,《现代汉语词典》释义有三:1、"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2、"个人的道德品质";3、"人的能作为权利、义务的主体资格"。显然,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人格教育是指《现代汉语词典》上述释义中的第一、二项。
今天的语文教学,已不仅是语言和文学的基础课和工具课意义上的知识传授。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也就是说,语文教学要在培养学生语文能力,使学生逐渐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同时受到文学、文化、思想情感的熏陶,培养健全的人格。社会的发展需要多元化的人才,传承人类的文明,急需具有高尚人格魅力的群体。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决定了语文课须担起人格教育的重任。
在语文教学中怎样实施人格教育呢?
1.以优秀的文学形象,诱发学生的情感体验
德国诗人约翰尼斯·贝希尔说:"如果你描写的只是炸猪排的滋味如何的话,这时要求的是吃过炸猪排。可是,如果要描写的是猪排在油锅里煎炸的'感觉'的话。那么,就得至少诗人的'灵魂'曾经跟猪排在油锅里一起躺过了。"(《艺苑趣谈》)可见,真切的感觉,想像性的、设身处地的体验,是及其重要的。它能诱发直觉思维,它能加快与文学形象同感共鸣的速度。初中生形象思维发达,具体可感的形象能较容易的感染心灵。直观的人物形象,人物故事,可以启发学生学会思考,自觉接受某种人生信条,从而自觉学会好的生活方式,在生活中变得高尚起来。在这方面,我进行了一些尝试。
"哈尔威船长"是法国大作家雨果的小说《"诺曼底号"遇难记》中的人物形象。苏教版七年级语文选用了这篇小说。阅读该文后,燥动的心沉静下来,栩栩如生的哈尔威形象,让心里涌起了一份感动,我急于把这份感动传递给学生,酝酿着把它作为初一学生人生思考的起点。我利用多媒体欣赏了电影《泰坦尼克号》沉船这一情节,让学生有了直观的海难体验,把学生带入积极的思维状态中,产生了探讨这一人物价值的激情。我隐隐感到他们眼中有一种强烈的气韵在流动着,沉静的外表无法掩饰他们内心的涌动。这恰恰印证了著名特级教师于漪的这段话: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或者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吸引住。
2.引导学生把生活体验和辩证思维相结合,促进价值观和人生观的渐变
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许多研究表明,感悟可以产生直觉思维,但不完全能产生学习的动机。问题才是学生产生学习动机的原因。在问题中施行人格教育,能掀起学生思想上的波澜,使思想受到感染和熏陶,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情操。在学生直觉思维的基础上,要尽快强化学生最初获得的情感体验,让学生与文学形象融合起来,选取思考过程中的热点问题进行讨论。引导他们多角度的思考问题,鼓励他们大胆的发表自己的见地,展示自己的个性,学会做一个内心世界丰富和美丽的人。树立我要讲我要学的观念。无论学生的见解是正确或错误,是深刻还是肤浅,有了一番思考之后,受到的教育是根深蒂固的。下面是一段课堂实录:
师:同学们,我们观看了电影《泰坦尼克号》沉船这一节,对海难有了一些具体、真切的了解和感受。那么结合这样一个海难背景,我们来分析一下哈尔威这一人物形象。谁能用几个词来形容一下当时的海难情景?
生:惊恐万状、一片混乱、惊慌失措、你推我搡、险象环生……
师:说得太好了,真形象。那么,在这种情况下,需不需要象哈尔威这样的船长?为什么?
生:太需要了。因为哈尔威船长的镇定自若,救援工作才能次序井然的进行,我佩服船长在危险关头的那种超乎寻常的心理素质。
师:书上有体现吗?
生:有。P16"哈尔威巍然屹立在他的船长岗位上……就连失事的船舶似乎也听从他的调遣。"P14"哈尔威船长在指挥台上……必须把60人救出去。"
师:读得太好了。同学们遇到危险时,也应向哈尔威一样有镇定自若的心理素质。书上还有其它地方感动你们吗?举手说说。
生:还有。P14"把救生艇放下去,妇女先走,其它乘客跟上船,船员断后。"P16"把克莱芒救出去!""克莱芒是见习水手,还不过是个孩子",这一节最感动我。我觉得哈尔威船长有救人至上的信念,有同情弱小的品德。我们应向他学习。
师:哈尔威船长,镇定自若、同情弱小,除此而外,他还有哪些品德?
生:哈尔威是一个舍己救人的人。P15有一句话:"必须把60人救出去,实际上一共有61人,但是他把自己给忘了。"在危险关头,他考虑的只有别人,而没有自己。这种人太伟大了。
师:这里说:"他忘了自己,"同学们都同意这种说法吗?
生:同意,一个高尚的人,他时刻想着的是别人,生死关头,他没有也不愿拿时间考虑自己。
生:不同意。他没有忘记自己,他能救出自己,只是他报定与轮船共存亡的决心。P17"哈尔威船长,他屹立在轮桥上,一个手势也没有做,……徐徐沉进大海。"说明他在临死前丝毫没有畏惧,镇定自若,是一种心安理得的死亡,是一种作了充分准备的死亡。
师:你们都说得很好,都有道理。你们的话,给了我很多启发。是的,哈尔威在危险时考虑到的是别人,有救人至上的信念。如果生活中人人都为别人想想,那么还有什么矛盾不能解决?什么事不能做好?一个人最珍贵的是生命,但是生命历程中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比如对事业的挚爱等。正因为这样,所以才会有"以身殉职"带给人的那份震动。不过,你们觉得哈尔威这样做值吗?
生:值。因为他捍卫了自己的尊严。
师:说得好,人要有尊严。王松,今天听说你未交数学作业,被老师罚站,尊严有损没有?(生笑)
生:老师我觉得值得。为自己心爱的东西献出生命,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哈尔威深爱着大海、深爱着他的海轮,他愿意把大海看成他最后的归宿。说真的,我有些嫉妒他。
生:我觉得不值得。留得青山在,还怕没柴烧。假如我是他,我一定要救出自己。因为生命只有一次,不管是谁,都没有权利消灭自己的生命。如果我是他,我要再做一回船长,用我的镇定自若;我的临危不惧;我的海难经验,救助需要我帮助的人。 生:老师,哈尔威有很多值得我佩服的地方。但是,我觉得他对待自己太残忍、太自私了。我想他的妻子、孩子一定很需要他,一定盼望他的归来。他的死,得到了人们乃自家人的崇敬,但是也给了家人难以言表的痛苦。
师:(笑了)同学们,没想到你们讲得如此全面,如此打动我。你们在人生的长河中,也会学哈尔威一样拥有这么宽广的胸怀,这么好的品性,这么精彩的人生,甚至比他更出色。好,我们一起读读课文最后几段。
全体:"哈尔威船长,他屹立在舰桥上,……他又运用了成为一名英雄的权力。"
通过激烈的讨论,人物的内心世界得以揭示,性格特征得以剖析,学生的辩证思维得到了培养,心灵受到震撼。我惊奇的发现:有不少人是向往伟大和崇高的,关键是用何种方式让人格得到修复和补充,使之明确善恶、美丑的标准。经过辩证的思维,促使他们以作品中的光辉形象为榜样,努力追求心灵的美丽。
3.寓教于乐,在快乐中进行人格教育
寓教于乐,把教育浸没在快乐中,在快乐中让人格得到净化和美化。科学研究表明:学生以轻松的心态参与课堂是接受知识和接受教育的最佳途径。法国大作家雨果说:"书籍是造就灵魂的工具。"要让这种工具发挥最大的特效,无外乎是实施教育过程中带给他快乐,让快乐加快他塑造美好人生的速度。可以说,学生是积极亢奋还是情绪低落;是轻松愉快还是沉重痛苦,是自由宽松还是压抑紧张,这些状态将直接影响到在语文课上实施人人格教育的成败。因此,谨记"教学相乐"的原则很重要,只有这样师生才可能在共同的互动教学中,共同体验,一同成长。
强调寓教于乐,在快乐中进行人格教育,必须牢记"乐"只能是"教"的一种特殊载体,要注意中学生尤其是初中学生情绪自制力相对较差和放任性强的特征,避免课堂上出现学生"乐而忘返"的局面,这就要求老师要恰到好处地把握课堂局势,做到收放自如,从容驾驭。
在语文课中实施人格教育,常常会带给我喜悦和感动,常常有一种莫可言状的满足感。人常说:这世上令人惊叹的大多是奇迹和伟大,而让人感动的往往是平凡和普通。所以,语文教师要善于捕捉平凡和普通渗透出的感动。要把最美好的传递给学生,就必须具有一个满浸着人格魅力的灵魂。因为,威迫不如言传,言传不如身教。现在的孩子,逼着老师提高自身的素质。当老师的要有较宽的知识面,拓宽视野,修自养性;要学会多角度的鼓励他们,巧妙的生动的把他们引入正道。
总之,把人格教育贯穿在整个语文教学中,就必须借助课文环境,借助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和人物精神,同时还要借助课文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创设学生接受人格教育的氛围,通过快乐的心灵状态,从课文进入生活,再从生活回到课文,让学生感觉到人格的榜样不仅仅是停留在书本上的东西,而是在书本上、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从而增强可感性和可接受性。通过长期的积累,培养健全的人格。
当然,人格教育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不能因为人格教育的重要性而忽略了语文作为基础学科的本源地位,而是要在不削减其基础地位的前提下将人格教育引入其中,达到一箭双雕的效果。
今天的语文教学,已不仅是语言和文学的基础课和工具课意义上的知识传授。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也就是说,语文教学要在培养学生语文能力,使学生逐渐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同时受到文学、文化、思想情感的熏陶,培养健全的人格。社会的发展需要多元化的人才,传承人类的文明,急需具有高尚人格魅力的群体。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决定了语文课须担起人格教育的重任。
在语文教学中怎样实施人格教育呢?
1.以优秀的文学形象,诱发学生的情感体验
德国诗人约翰尼斯·贝希尔说:"如果你描写的只是炸猪排的滋味如何的话,这时要求的是吃过炸猪排。可是,如果要描写的是猪排在油锅里煎炸的'感觉'的话。那么,就得至少诗人的'灵魂'曾经跟猪排在油锅里一起躺过了。"(《艺苑趣谈》)可见,真切的感觉,想像性的、设身处地的体验,是及其重要的。它能诱发直觉思维,它能加快与文学形象同感共鸣的速度。初中生形象思维发达,具体可感的形象能较容易的感染心灵。直观的人物形象,人物故事,可以启发学生学会思考,自觉接受某种人生信条,从而自觉学会好的生活方式,在生活中变得高尚起来。在这方面,我进行了一些尝试。
"哈尔威船长"是法国大作家雨果的小说《"诺曼底号"遇难记》中的人物形象。苏教版七年级语文选用了这篇小说。阅读该文后,燥动的心沉静下来,栩栩如生的哈尔威形象,让心里涌起了一份感动,我急于把这份感动传递给学生,酝酿着把它作为初一学生人生思考的起点。我利用多媒体欣赏了电影《泰坦尼克号》沉船这一情节,让学生有了直观的海难体验,把学生带入积极的思维状态中,产生了探讨这一人物价值的激情。我隐隐感到他们眼中有一种强烈的气韵在流动着,沉静的外表无法掩饰他们内心的涌动。这恰恰印证了著名特级教师于漪的这段话: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或者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吸引住。
2.引导学生把生活体验和辩证思维相结合,促进价值观和人生观的渐变
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许多研究表明,感悟可以产生直觉思维,但不完全能产生学习的动机。问题才是学生产生学习动机的原因。在问题中施行人格教育,能掀起学生思想上的波澜,使思想受到感染和熏陶,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情操。在学生直觉思维的基础上,要尽快强化学生最初获得的情感体验,让学生与文学形象融合起来,选取思考过程中的热点问题进行讨论。引导他们多角度的思考问题,鼓励他们大胆的发表自己的见地,展示自己的个性,学会做一个内心世界丰富和美丽的人。树立我要讲我要学的观念。无论学生的见解是正确或错误,是深刻还是肤浅,有了一番思考之后,受到的教育是根深蒂固的。下面是一段课堂实录:
师:同学们,我们观看了电影《泰坦尼克号》沉船这一节,对海难有了一些具体、真切的了解和感受。那么结合这样一个海难背景,我们来分析一下哈尔威这一人物形象。谁能用几个词来形容一下当时的海难情景?
生:惊恐万状、一片混乱、惊慌失措、你推我搡、险象环生……
师:说得太好了,真形象。那么,在这种情况下,需不需要象哈尔威这样的船长?为什么?
生:太需要了。因为哈尔威船长的镇定自若,救援工作才能次序井然的进行,我佩服船长在危险关头的那种超乎寻常的心理素质。
师:书上有体现吗?
生:有。P16"哈尔威巍然屹立在他的船长岗位上……就连失事的船舶似乎也听从他的调遣。"P14"哈尔威船长在指挥台上……必须把60人救出去。"
师:读得太好了。同学们遇到危险时,也应向哈尔威一样有镇定自若的心理素质。书上还有其它地方感动你们吗?举手说说。
生:还有。P14"把救生艇放下去,妇女先走,其它乘客跟上船,船员断后。"P16"把克莱芒救出去!""克莱芒是见习水手,还不过是个孩子",这一节最感动我。我觉得哈尔威船长有救人至上的信念,有同情弱小的品德。我们应向他学习。
师:哈尔威船长,镇定自若、同情弱小,除此而外,他还有哪些品德?
生:哈尔威是一个舍己救人的人。P15有一句话:"必须把60人救出去,实际上一共有61人,但是他把自己给忘了。"在危险关头,他考虑的只有别人,而没有自己。这种人太伟大了。
师:这里说:"他忘了自己,"同学们都同意这种说法吗?
生:同意,一个高尚的人,他时刻想着的是别人,生死关头,他没有也不愿拿时间考虑自己。
生:不同意。他没有忘记自己,他能救出自己,只是他报定与轮船共存亡的决心。P17"哈尔威船长,他屹立在轮桥上,一个手势也没有做,……徐徐沉进大海。"说明他在临死前丝毫没有畏惧,镇定自若,是一种心安理得的死亡,是一种作了充分准备的死亡。
师:你们都说得很好,都有道理。你们的话,给了我很多启发。是的,哈尔威在危险时考虑到的是别人,有救人至上的信念。如果生活中人人都为别人想想,那么还有什么矛盾不能解决?什么事不能做好?一个人最珍贵的是生命,但是生命历程中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比如对事业的挚爱等。正因为这样,所以才会有"以身殉职"带给人的那份震动。不过,你们觉得哈尔威这样做值吗?
生:值。因为他捍卫了自己的尊严。
师:说得好,人要有尊严。王松,今天听说你未交数学作业,被老师罚站,尊严有损没有?(生笑)
生:老师我觉得值得。为自己心爱的东西献出生命,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哈尔威深爱着大海、深爱着他的海轮,他愿意把大海看成他最后的归宿。说真的,我有些嫉妒他。
生:我觉得不值得。留得青山在,还怕没柴烧。假如我是他,我一定要救出自己。因为生命只有一次,不管是谁,都没有权利消灭自己的生命。如果我是他,我要再做一回船长,用我的镇定自若;我的临危不惧;我的海难经验,救助需要我帮助的人。 生:老师,哈尔威有很多值得我佩服的地方。但是,我觉得他对待自己太残忍、太自私了。我想他的妻子、孩子一定很需要他,一定盼望他的归来。他的死,得到了人们乃自家人的崇敬,但是也给了家人难以言表的痛苦。
师:(笑了)同学们,没想到你们讲得如此全面,如此打动我。你们在人生的长河中,也会学哈尔威一样拥有这么宽广的胸怀,这么好的品性,这么精彩的人生,甚至比他更出色。好,我们一起读读课文最后几段。
全体:"哈尔威船长,他屹立在舰桥上,……他又运用了成为一名英雄的权力。"
通过激烈的讨论,人物的内心世界得以揭示,性格特征得以剖析,学生的辩证思维得到了培养,心灵受到震撼。我惊奇的发现:有不少人是向往伟大和崇高的,关键是用何种方式让人格得到修复和补充,使之明确善恶、美丑的标准。经过辩证的思维,促使他们以作品中的光辉形象为榜样,努力追求心灵的美丽。
3.寓教于乐,在快乐中进行人格教育
寓教于乐,把教育浸没在快乐中,在快乐中让人格得到净化和美化。科学研究表明:学生以轻松的心态参与课堂是接受知识和接受教育的最佳途径。法国大作家雨果说:"书籍是造就灵魂的工具。"要让这种工具发挥最大的特效,无外乎是实施教育过程中带给他快乐,让快乐加快他塑造美好人生的速度。可以说,学生是积极亢奋还是情绪低落;是轻松愉快还是沉重痛苦,是自由宽松还是压抑紧张,这些状态将直接影响到在语文课上实施人人格教育的成败。因此,谨记"教学相乐"的原则很重要,只有这样师生才可能在共同的互动教学中,共同体验,一同成长。
强调寓教于乐,在快乐中进行人格教育,必须牢记"乐"只能是"教"的一种特殊载体,要注意中学生尤其是初中学生情绪自制力相对较差和放任性强的特征,避免课堂上出现学生"乐而忘返"的局面,这就要求老师要恰到好处地把握课堂局势,做到收放自如,从容驾驭。
在语文课中实施人格教育,常常会带给我喜悦和感动,常常有一种莫可言状的满足感。人常说:这世上令人惊叹的大多是奇迹和伟大,而让人感动的往往是平凡和普通。所以,语文教师要善于捕捉平凡和普通渗透出的感动。要把最美好的传递给学生,就必须具有一个满浸着人格魅力的灵魂。因为,威迫不如言传,言传不如身教。现在的孩子,逼着老师提高自身的素质。当老师的要有较宽的知识面,拓宽视野,修自养性;要学会多角度的鼓励他们,巧妙的生动的把他们引入正道。
总之,把人格教育贯穿在整个语文教学中,就必须借助课文环境,借助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和人物精神,同时还要借助课文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创设学生接受人格教育的氛围,通过快乐的心灵状态,从课文进入生活,再从生活回到课文,让学生感觉到人格的榜样不仅仅是停留在书本上的东西,而是在书本上、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从而增强可感性和可接受性。通过长期的积累,培养健全的人格。
当然,人格教育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不能因为人格教育的重要性而忽略了语文作为基础学科的本源地位,而是要在不削减其基础地位的前提下将人格教育引入其中,达到一箭双雕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