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研究师范类独生大学生的人格问题具有普遍的社会意义和特殊的教育意义。本文对师范类独生与非独生大学生的人格差异进行了调查、分析,提出了优化独生大学生人格的策略,以期为独生大学生的成才和高师院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参考。
[关键词]师范 独生大学生 人格特征
[作者简介]李士萍(1967- ),女,河北廊坊人,廊坊师范学院教育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教育心理学。(河北 廊坊 065000)
[中图分类号]G4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8)18-0184-02
随着中国独生子女政策的实施,独生子女在同龄群体中逐渐成为强势群体,研究独生子女的人格问题具有普遍的社会意义。而研究师范类独生大学生的人格问题,不仅关系到大学生本身人格的健康发展,而且关系到未来数以万计青少年人格的健康发展,影响到祖国建设大业的实现。本文对师范类独生与非独生大学生的人格差异进行了比较研究,并尝试提出促进独生大学生人格健康发展的建议,以期为独生大学生的成才和高师院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参考。
一、对象与方法
本调查随机抽取廊坊师范学院师范类大学生120人为被试,独生与非独生各60人,男女生各60人,平均年龄21±1岁。采用陈仲庚修订的85项EPQ,按指导语施测,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二、结果与分析
(一)独生与非独生大学生人格比较(见表1)
结果表明,独生大学生的内外倾向和精神质分量表得分显著高于非独生大学生,而掩饰分量表得分显著低于非独生大学生。
由调查结果分析可知,独生和非独生大学生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人格差异:其一,独生大学生的性格相对较外向,具有好交际、热情、冲动等特征,非独生大学生更多地表现为内向、好静、稳重、不善言谈等特征。其二,独生大学生精神质倾向相对较高,在孤独、不关心他人、难以适应外部环境、不近人情、与别人不友好等特征方面较为突出,在现实生活中更容易表现出与众不同的人格特征,如喜欢做一些奇特的事情、不顾危险等。其三,独生大学生的掩饰相对较少,比较单纯、朴实,喜怒哀乐溢于言表,有强烈的自我表现、自我完善以及交往愿望。但其交往愿望与交往效果之间常形成强烈反差,在与人相处、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方面逊色于非独生大学生。
(二)不同性别的独生大学生人格比较(见表2)
结果表明,不同性别的师范类独生大学生的人格差异不显著。随独生子女家庭模式和教养方式的普及,独生子女人格因素的性别差异日趋减少。女生不再以阴柔之美为其性格中最突出的特征,男生的阳刚之气又略显不足,尚需加强。
(三)高师独生大学生人格缺陷的影响因素
1.家庭因素。在家庭中,独生子有一种强烈的优越感和支配欲,他们把这种角色认知延伸到学校和社会,表现出自负、清高和自私等特征。由于独生,他们与同龄人交往少,独立锻炼能力的机会少,独立探索新奇事物的经验少,这样的成长环境很容易导致性格内向、孤僻,与人沟通、交往能力差,独立性差。同时,他们自信心较强,竞争和创新意识较强,但又缺少应对挫折的准备,稍遇不如意,情绪就会一落千丈,自我调控能力较差。
2.学校因素。在学校,高师生们也没有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注重智力、学业的发展,而对于人格健康、人格魅力缺少必要的指导和训练。另外,高师生本身学习任务比较繁重,再加上各种考证、考级、考研和就业的困难,高师生们普遍感到前所未有的压力和竞争感,有的甚至出现厌恶生活、恐惧学习等心理问题。
3.社会因素。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使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竞争的加剧、生活节奏的加快、就业的艰难给高师生以强大的心理压力,观念的冲突、道德的滑坡、社会的腐败等也使高师生产生种种疑惑和困扰。这对于高师生,尤其是心理素质相对较差的独生高师生健康人格的形成无疑是雪上加霜。
三、对策
教师是一个特殊的职业,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师专业化的推进,教师的人格魅力在教育工作中所起的作用日益凸显。随着越来越多的独生子女走上讲台,承担起教书育人的重任,他们身上普遍具有的,诸如强烈的自我中心意识、不善与人相处、不关心他人、易冲动、喜欢寻衅且不顾危险等与教师职业格格不入的人格缺陷不得不让人担忧。如何将他们塑造成具有人格魅力的师范大学生,不仅是独生大学生成才的需要,也是高师教育面临的又一重要课题。为此,笔者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一)实施感恩教育,培养爱心
大学生,尤其是独生大学生感恩意识缺乏,近年来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他们在众星捧月的环境下长大,更多的是接受爱而很少懂得回报,甚至对父母的养育之恩漠然置之。在这种情况下又如何去爱未来的学生呢?因此,对大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尤为重要。笔者曾在心理辅导课上通过学习“感恩的心”手语歌曲和举行以感恩为主题的手机短语大赛,利用父亲节、母亲节、感恩节开展活动等形式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使他们懂得了感恩是大学生必备的素质和做人的基础,感恩不仅是一种礼仪,更是一种承担和一种积极、健康的心态,也是现代文明的一种体现。
(二)实施挫折教育,培养恒心
独生大学生是在非常顺利和备受宠爱的环境中长大的,生活条件优越,心理比较脆弱,缺乏吃苦耐劳精神。尽管年龄增长并进入大学,他们仍处于独立与依赖、自觉与盲目、幼稚与成熟的多重矛盾之中,处于学习、理想、交往、恋爱、就业、考研等挫折的包围中。所以,高师院校要广泛开展挫折教育,通过辩论、演讲、征文、野营拉练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教育学生正确对待挫折,化挫折为动力,培养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坚韧的品格。同时,以开设心理健康课、心理咨询等形式把挫折教育渗透于日常教学、管理的各个环节,形成一种制度,纳入高校规范化管理中。
(三)加强师范文化建设,培养自律意识和习惯
高师人才的培养不仅依赖于课堂知识的传授,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校园文化的影响。丰厚的文化底蕴、鲜明的师范特色恰似无声课堂,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教化功能。良好的风气、秩序,优雅的环境、多彩的活动,不仅能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启迪灵性、拓展胸怀,而且能激发为人师的自豪感和职业意识,进而促使大学生严格自律,从心理上顺利“断乳”。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开放的教师教育体系的建立,教师教育机构向综合方向发展,使得体现了鲜明师范特色的校园文化被弱化,甚至被吞噬,那些无声的师范教育资源被冲淡,甚至被删除,这对高师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无疑是一个重大损失。
(四)开展心理素质拓展训练
目前,高师课程设置中涉及心理学的课程并不少,有的学校还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但对于独生大学生来说仍不尽人意。注重知识讲授,缺乏相应的心理训练,与独生大学生的心理需求也有一定距离,实效性不足。笔者曾开设大学生心理素质拓展训练课,包括自我认知训练、团队合作训练、挫折训练、人际交往和沟通训练、情绪管理训练、人格魅力训练等,注重方法、技巧的操练,对促进大学生了解自我、发展自我、战胜自我、完善自我、提升人格魅力大有裨益,获得了大学生们的广泛欢迎。
总之,对高师大学生,尤其是独生大学生的人格教育是全面、系统的工程,需要各方面长时间的努力,对于高师教育工作者来说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朱新华.大学生人格缺陷及其健全途径[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2005(7).
[2]徐仁权,庄国波.独生子女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12).
[关键词]师范 独生大学生 人格特征
[作者简介]李士萍(1967- ),女,河北廊坊人,廊坊师范学院教育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教育心理学。(河北 廊坊 065000)
[中图分类号]G4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8)18-0184-02
随着中国独生子女政策的实施,独生子女在同龄群体中逐渐成为强势群体,研究独生子女的人格问题具有普遍的社会意义。而研究师范类独生大学生的人格问题,不仅关系到大学生本身人格的健康发展,而且关系到未来数以万计青少年人格的健康发展,影响到祖国建设大业的实现。本文对师范类独生与非独生大学生的人格差异进行了比较研究,并尝试提出促进独生大学生人格健康发展的建议,以期为独生大学生的成才和高师院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参考。
一、对象与方法
本调查随机抽取廊坊师范学院师范类大学生120人为被试,独生与非独生各60人,男女生各60人,平均年龄21±1岁。采用陈仲庚修订的85项EPQ,按指导语施测,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二、结果与分析
(一)独生与非独生大学生人格比较(见表1)
结果表明,独生大学生的内外倾向和精神质分量表得分显著高于非独生大学生,而掩饰分量表得分显著低于非独生大学生。
由调查结果分析可知,独生和非独生大学生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人格差异:其一,独生大学生的性格相对较外向,具有好交际、热情、冲动等特征,非独生大学生更多地表现为内向、好静、稳重、不善言谈等特征。其二,独生大学生精神质倾向相对较高,在孤独、不关心他人、难以适应外部环境、不近人情、与别人不友好等特征方面较为突出,在现实生活中更容易表现出与众不同的人格特征,如喜欢做一些奇特的事情、不顾危险等。其三,独生大学生的掩饰相对较少,比较单纯、朴实,喜怒哀乐溢于言表,有强烈的自我表现、自我完善以及交往愿望。但其交往愿望与交往效果之间常形成强烈反差,在与人相处、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方面逊色于非独生大学生。
(二)不同性别的独生大学生人格比较(见表2)
结果表明,不同性别的师范类独生大学生的人格差异不显著。随独生子女家庭模式和教养方式的普及,独生子女人格因素的性别差异日趋减少。女生不再以阴柔之美为其性格中最突出的特征,男生的阳刚之气又略显不足,尚需加强。
(三)高师独生大学生人格缺陷的影响因素
1.家庭因素。在家庭中,独生子有一种强烈的优越感和支配欲,他们把这种角色认知延伸到学校和社会,表现出自负、清高和自私等特征。由于独生,他们与同龄人交往少,独立锻炼能力的机会少,独立探索新奇事物的经验少,这样的成长环境很容易导致性格内向、孤僻,与人沟通、交往能力差,独立性差。同时,他们自信心较强,竞争和创新意识较强,但又缺少应对挫折的准备,稍遇不如意,情绪就会一落千丈,自我调控能力较差。
2.学校因素。在学校,高师生们也没有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注重智力、学业的发展,而对于人格健康、人格魅力缺少必要的指导和训练。另外,高师生本身学习任务比较繁重,再加上各种考证、考级、考研和就业的困难,高师生们普遍感到前所未有的压力和竞争感,有的甚至出现厌恶生活、恐惧学习等心理问题。
3.社会因素。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使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竞争的加剧、生活节奏的加快、就业的艰难给高师生以强大的心理压力,观念的冲突、道德的滑坡、社会的腐败等也使高师生产生种种疑惑和困扰。这对于高师生,尤其是心理素质相对较差的独生高师生健康人格的形成无疑是雪上加霜。
三、对策
教师是一个特殊的职业,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师专业化的推进,教师的人格魅力在教育工作中所起的作用日益凸显。随着越来越多的独生子女走上讲台,承担起教书育人的重任,他们身上普遍具有的,诸如强烈的自我中心意识、不善与人相处、不关心他人、易冲动、喜欢寻衅且不顾危险等与教师职业格格不入的人格缺陷不得不让人担忧。如何将他们塑造成具有人格魅力的师范大学生,不仅是独生大学生成才的需要,也是高师教育面临的又一重要课题。为此,笔者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一)实施感恩教育,培养爱心
大学生,尤其是独生大学生感恩意识缺乏,近年来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他们在众星捧月的环境下长大,更多的是接受爱而很少懂得回报,甚至对父母的养育之恩漠然置之。在这种情况下又如何去爱未来的学生呢?因此,对大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尤为重要。笔者曾在心理辅导课上通过学习“感恩的心”手语歌曲和举行以感恩为主题的手机短语大赛,利用父亲节、母亲节、感恩节开展活动等形式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使他们懂得了感恩是大学生必备的素质和做人的基础,感恩不仅是一种礼仪,更是一种承担和一种积极、健康的心态,也是现代文明的一种体现。
(二)实施挫折教育,培养恒心
独生大学生是在非常顺利和备受宠爱的环境中长大的,生活条件优越,心理比较脆弱,缺乏吃苦耐劳精神。尽管年龄增长并进入大学,他们仍处于独立与依赖、自觉与盲目、幼稚与成熟的多重矛盾之中,处于学习、理想、交往、恋爱、就业、考研等挫折的包围中。所以,高师院校要广泛开展挫折教育,通过辩论、演讲、征文、野营拉练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教育学生正确对待挫折,化挫折为动力,培养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坚韧的品格。同时,以开设心理健康课、心理咨询等形式把挫折教育渗透于日常教学、管理的各个环节,形成一种制度,纳入高校规范化管理中。
(三)加强师范文化建设,培养自律意识和习惯
高师人才的培养不仅依赖于课堂知识的传授,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校园文化的影响。丰厚的文化底蕴、鲜明的师范特色恰似无声课堂,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教化功能。良好的风气、秩序,优雅的环境、多彩的活动,不仅能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启迪灵性、拓展胸怀,而且能激发为人师的自豪感和职业意识,进而促使大学生严格自律,从心理上顺利“断乳”。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开放的教师教育体系的建立,教师教育机构向综合方向发展,使得体现了鲜明师范特色的校园文化被弱化,甚至被吞噬,那些无声的师范教育资源被冲淡,甚至被删除,这对高师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无疑是一个重大损失。
(四)开展心理素质拓展训练
目前,高师课程设置中涉及心理学的课程并不少,有的学校还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但对于独生大学生来说仍不尽人意。注重知识讲授,缺乏相应的心理训练,与独生大学生的心理需求也有一定距离,实效性不足。笔者曾开设大学生心理素质拓展训练课,包括自我认知训练、团队合作训练、挫折训练、人际交往和沟通训练、情绪管理训练、人格魅力训练等,注重方法、技巧的操练,对促进大学生了解自我、发展自我、战胜自我、完善自我、提升人格魅力大有裨益,获得了大学生们的广泛欢迎。
总之,对高师大学生,尤其是独生大学生的人格教育是全面、系统的工程,需要各方面长时间的努力,对于高师教育工作者来说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朱新华.大学生人格缺陷及其健全途径[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2005(7).
[2]徐仁权,庄国波.独生子女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