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的杨梅红了

来源 :北方文学·下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mon_1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一个放晴的日子,应友人之约,一起赴大山品尝杨梅。驱车驶过妙山,沿着蜿蜒的公路盘山而上,只见层峦叠嶂,云雾氤氲,绕过绵延数里的九曲岭,眼前便豁然开朗,我们的目的地,慈溪市最南端的山村——大山村尽映眼前。
  大山村处于群山环抱之中,四周郁郁葱葱,层林尽染。大山村民多为戚姓,相传为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的后裔,村内有抗倭亭遗址,故大山又叫戚家山。大山亦曾是浙东游击队抗日的重要活动场所,钟灵毓秀的大山庄,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的英才,许多抗日英烈都在大山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足迹。
  行进在妙山通往大山的水泥公路上,欣赏着窗外的景色,感悟着大自然赋予大山林海竹涛中蕴藏着的勃勃生机,心中不由得赞叹,好一个世外桃源呀。听陪同的友人讲,大山之美,美在自然,犹如一首诗所曰: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美得清纯。村中的山山水水,完整地继承了大自然的惠赐,绝无雕琢的痕迹。环绕村庄的长鞭溪终年清泉潺潺,溪流淙淙。村周水库星罗棋布,尤以九龙湾最为闻名,潭水清凉甘冽,大山人将它加工成净水,源源不断地送进千家万户。离村不远的那座纱帽山,则演绎着一段神奇的传说:明朝嘉清年间,大山十里方圆地内的孙家境,出了一名贤臣——礼部尚书孙升,有一年他衣锦还乡游大山,游览了一座名不见经传的山峰之后返回京城,第二天一早,乡人发现这座孙尚书踏青过的无名峰竟形似官员常戴的乌纱帽,从此这座山便戴上了“纱帽山”的称呼。现在,游人在游览时还不忘辨找纱帽山,去纱帽峰寻踪觅迹。大山的一切好像刚出浴的村姑,涂脂抹粉般地梳妆,是离她多么地遥远。
  徜徉在山间小路上,听友人介绍说,大山人一直坚持因地制宜,做好“山”文章,在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的基础上,引进了“一优两高”新品种,建立起林业示范区、生态观光区,其中杨梅、茶叶、竹笋为传统的林业“三宝”,尤以杨梅为长。由于大山独特的地理位置,再加上生态环境好,空气清新,且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光热同步,形成了得天独厚的杨梅生长条件,杨梅成熟后色泽乌紫,果大核小,肉厚汁多,甜中微酸,是一种上乘果品,游人到大山,总忘不了品尝戚家大山杨梅。初夏时节,漫山遍坡的凝碧流翠中,缀满繁星般艳红欲滴的杨梅令人赏心悦目,余秋雨先生在《乡关何处》中描述的情景浮现在脑海:“挑那些红得发黑但又依然硬扎的果实,往嘴里一放,清甜微酸,挺韧可嚼,扪嘴啜足一口浓味便把杨梅核用力吐出,手上的一颗随即又按唇而入。”摘几颗杨梅尝尝,秋雨先生的描述真是最恰当不过了。
  游历大山,置身万紫千红中,观赏沿途的青山绿水,望着一幢幢村民的新楼,感受我们慈溪农村日新月异的巨大变迁,心情倍加愉悦。同游人不忘互相邀约,来年梅熟时,再来大山游。
其他文献
吃饺子对于中国人,特别是长江以北的中国人来说,不是件稀罕事.“谁家过年不吃顿饺子?”可见饺子是中国人心仪的一种传统美食.它不仅让人们品尝其美味,还能营造出不少情感氛围
爱情是文学中永恒的话题,有着经久不衰的秉性和迷人的魅力。纵观古今中外的爱情故事,结局只有喜剧或是悲剧。前者疗愈心灵,后者发人深省。“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鲁迅如是说。很显然的,悲剧总比喜剧更具内涵和哲思。用以下文学作品为例:  一、《了不起的盖茨比》:梦之伊甸园,爱之修罗场  《了不起的盖茨比》的故事情节是由小说人物尼克的角度叙述展开的。主人公是他的朋友
辅导员队伍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加强独立学院辅导员队伍建设,是进一步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重要课题.对于所有的辅导员,学校都特别强调培养他们
在沧源佤族自治县的广允佛寺里摆放着一只木鼓,据说,这只木鼓伴着岁月的沧桑走过了近百年的历史.它既是阿佤人拥有的最古老的木鼓,也是沧源县境内的最后一只木鼓.
清明,再次返老家家扫墓祭祖。  撑一把雨伞,步入春雨中的古老村庄,油亮的花街路面上足音跫然,好像从数百年前的古道踏歌而来,瞬间又被吸入了淅淅沥沥的雨幕中,或是顺了时光默然融
挖掘rn远山被推得更远rn金秋的阳光聚拢在塘底rn吼着秦腔掘土机rn抓起现实的冗泥rn留下的虚空有着很深的渴意rn
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法 ,观察体外模拟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对原代培养海马神经元凋亡调控基因bcl 2和bax的表达及抗呆Ⅰ号 (由天麻素等中药提取物组成 )的影响。结果发现 ,脑缺血再
期刊
目的:探讨糖尿病患者初始注射基础胰岛素治疗期间的护理方法及其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月~2017年8月期间收治的108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护理健康教
摘 要:《中国孤儿》虽然改编自《赵氏孤儿》,但其作者伏尔泰却称在《赵氏孤儿》中没有理性。他这样说的依据何在?难道《赵氏孤儿》中真的没有理性吗?本文分析了此观点的合理性,并试图从中西社会差异的角度来说明伏尔泰产生这一“误会”原因。  关键词:《中国孤儿》;《赵氏孤儿》;理性;社会差异  法国作家伏尔泰在《中国孤儿》的献词中曾这样写道:“诚然,这部历史剧(《赵氏孤儿》)并没有其他的美:时间和剧情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