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之恋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tus35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永远的白衣战士》是苏教版国标本四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以特殊时期——“非典”为背景的人物通讯。这篇通讯在选用时,作了大量改动,原通讯中很多感人的事例因篇幅问题都被删除了,因此课文相对来说就缺乏了直观感受的鲜明性。主人公叶欣感人的事迹只有通过仔细品味,我们才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出来!这就为我们解读文本、实施教学增加了一定的难度。
  
  一、“永远的白衣战士”叶欣和“永远的白衣战士”们
  
  读着“永远的白衣战士”这个课题,就情不自禁地勾起了我们关于“非典”时期那人人自危的种种记忆。那空气中到处弥漫着的消毒水气味、那大街上煞白的硕大口罩、那呼啸而过的救护车、那每日播报的“非典”染病及死亡数字的触目惊心……都在记载着这样一段历史。诠释着“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从“白衣天使”到“白衣战士”的情感递增也在这样的背景中悄然实现。而“永远”的崇敬之情也正是在这样的一个背景下,从最初的惊讶到感动到震撼到永远铭记!从文章的表层内容看,描写的仅仅只是叶欣,但我们需要永远铭记的却不仅仅只是叶欣!它需要我们铭记的应该是这样的一组、一群“叶欣”式的“白衣战士”,这样的一群人所代表的这样一种精神:临危不惧、身先士卒、舍生忘死。2003,时间长河中的弹指一挥,却因为“非典”,因为“非典”中这群可敬的“白衣战士”们,而给我们留下了永远和永远的崇敬!那么。我们的眼光就不能仅仅只局限于教材,要以更加广阔和思索的目光去发现课文之外的深广蕴意!
  
  二、“永远”的深情“永远”地铭记
  
  第一次拿起这篇文章翻阅后,我静静地凝坐着,任由震撼在心底翻腾、涌动!是的,就是这种震撼的感觉:在那样一个人人谈“非”色变的非常时期,能如此工作,能如此甘愿奉献的人,没有一颗伟大的心灵,没有对生命的敬畏之心。我想是绝对做不到的!再忆文本,我的脑海中只剩下三句话、两个场景:“高风险,高强度,高效率,叶欣像一台永不疲倦的机器全速运转着,把一个又一个患者从死神手中夺了回来。”“这里危险,让我来吧!”“劳累了一上午,连水都没喝一口,只觉得周身困乏疼痛,她不得不费力地爬到床上休息。”还有她那果断勇敢地救治梁先生的场景和声色俱厉地把同事关在门外的画面。我要将这些感人的话语和场景提炼出来,展示给孩子们,用叶欣真实的言、行感染、打动他们!让孩子们的心灵也能如我一般经受爱的洗礼,享受爱的滋润,油然生发爱的崇敬。我这样激动地想着!
  
  三、“永远”地品味“永远”的语言
  
  课文中的“高风险、高强度、高效率”集中体现了叶欣的崇高精神。从“一个‘非典’重症患者的抢救,往往伴随多名医护人员的倒下”到她“迅速赶来”对重症患者梁先生“娴熟”地进行抢救以及她一次又一次地从“死神”手中争夺生命。我们可以强烈地感受到叶欣工作的“高风险”。尤其是其中“一个”和“多名”的鲜明对比。这样的“高风险”让我们的心头不寒而栗。而与“死神”面对面争夺生命,一不小心。“死神”就可能吞噬掉叶欣的生命。这样的风险又何止是高,这可是生命之险啊。是生与死的抉择啊!而人最宝贵的就是生命!谁想冒,谁敢冒这样的“高风险”呢?可是,叶欣做到了!叶欣那朴实的心声:“这里危险,让我来吧!”叶欣那默默地真情无悔地选择,让我们不仅一次次地更强烈地感受到了那触手可及的“高风险”。而且也让我们一次次地沐浴着叶欣的高贵和勇敢!而从“忙的时候甚至拒绝接听家人电话”、“两小时内对重症患者不停歇地抢救”和“叶欣顾不上休息,又投入到了对另一个患者的抢救中去”以及“叶欣像一台永不疲倦的机器全速运转着,把一个又一个患者从死神手中夺了回来”这些话中,又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叶欣工作的.“高强度”!家人的电话拒绝接听。是因为没时间;紧张的两小时忙碌后,顾不上休息,“又”“拖”着疲惫的身躯投入工作,这同样因为没时间!已经生病了,又劳累了一上午,连水都没喝一口,而这还是因为没有时间!这是何等的“高强度”啊!叶欣真像一台永不疲倦的机器全速运转着!原本,“机器”给人的感觉总是冰冷无情的,总是机械刻板的,可是这里将叶欣比作全速运转的机器,却强烈真实地让我们感受到了扑面而来的“高强度”气息,同时赋予了“机器”强烈的感情色彩!这一比方,也因叶欣而生动、有情起来!可是冒着这样的“高风险”,进行着这样“高强度,高效率”的工作,叶欣真的不知疲倦、永不疲倦吗?显然不会!她也只是一个已步入中年的母亲。一个血肉之躯啊!能做到这一切,都是因为爱,因为信念在支撑着她!对病人的爱,对同事的爱,对工作的爱,对生命的爱。其实,就是一种大爱、博爱的情怀在支撑着她!她的心中装着这样的爱,可是唯独忽略的却是她对自己的关爱!这是无私、无我、忘我啊!因爱而忽略,因爱而伟大,这才是叶欣!这才是叶欣所代表的“永远的白衣战士”们!
  读至此,感受了这么多,每一点感受都由衷地打动着自己,面对真实的课堂,我常常不忍舍弃!可是,我知道,我的解读不能等同于教学的内容,我必须取舍!而只有当我们游弋在宽阔的解读中取舍时,我们才能选出适合学情的内容。我们才能充分利用起教学的空间。因此,虽要取舍,解读必须宽阔,才可取舍!有深刻的解读,才会有简单的教学!
其他文献
【摘 要】教育的多元治理需要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法,并在充分尊重学生成长规律和学习自主权的前提下,既关注学科知识逻辑、实施“循序渐进”的教与学,又要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空间,重视学生的“点式学习”。英美国家的车库文化理念及做法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个性化知识体系的构建,以及教师角色转变等,提供了富有价值的借鉴。  【关键词】点式学习 教师观念转变 车库文化 教育治理  近年来,伴随我国教育
【摘 要】基于来自J省各级各类中学1880份针对高中生的问卷调研数据,从高中生的生涯意识、对生涯的了解度、对生涯教育的内容及形式的期望等角度,分析了高中生涯教育的现状,得出了高中生对生涯教育认可度高、了解度低,高中生希望开展的教育方式与现行的教育方式有差距等结论。从理念重构、师资队伍、课程建设和资源整合四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生涯教育 新高考 实证研究  2019年,《国务院办
其一  蒋增裕    [设计理念]  《杨氏之子》是孩子们在小学阶段接触到的第一篇文言文。教材这样的编排,目的有三:一是让学生开始接触文言文,对文言文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二是能初步理解古文的意思;三是使学生感受到故事中人物语言的风趣机智。在引领孩子们走进这个故事时,我着力引导学生去感受杨氏之子思维的敏捷、语言的机智幽默。这样的故事必能激发学生感悟祖国语言文字的兴趣。    [教学目标]  1.结合注
问题是实施课堂教学的重点。有效的课堂提问,往往能把学生带入一个奇妙的问题世界,使学生积极思考,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和答案,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效地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同一内容,由于提问的方式不同,常常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在教学中,我常常反思自己的提问方式,反复比较问题的不同呈现方式,发现在不同问题情境的引导下,学生的学习行为也不同。在教学《永远的白衣战士》第4-7小节时,我设计了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是对话的主体,教师是对话的主导,文本是对话的凭借。本案设计,旨在通过创设有效对话的情境,引领学生在与文本、教师对话的过程中完成与自身的对话,实现学生、文本、教师的情感共鸣,达成语感训练与情感熏陶的双重目标。    教学流程    一、课前欣赏,带入情境  1、欣赏阎维文演唱的《母亲》。学生一边听一边
到底是什么讓某些婚姻像城墙一样坚固,能够支撑两人度过人生的重大危机?又是什么让某些婚姻如纸片一般脆弱,坏在那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上?消极效应积累:造成婚姻分崩离析  一件小事的消极效应积累都会造成婚姻的分崩离析,而婚姻中的重大危机更可能使一段婚姻立刻阵亡。  一对夫妻携手几十年,结婚前谁都无法完全预料婚后会发生什么,他们可能会突然面对各类预想不到的情况,比如失业、疾病;面对各种从没处理过的关系,比如婆
【关键词】新世纪,实用类文本阅读,高考命题分析  近年来,实用类文本阅读考查越来越受到重视,在高考试卷中的分值比例逐步加大。2021年全国甲、乙卷的实用类文本阅读题均为12分。全国新高考卷尽管没有明确出现“实用类文本阅读”板块,但是在“语言文字运用”板块中进行了考查。对实用类文本学习的重视,反映了现代语文教育的发展趋势,体现了“语文是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1]的学科本质。世界
天水雕漆技艺,是西北传统手工技艺的典型代表,甘肃民间手工技艺的遗存,200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扩展项目。天水雕漆是用松木、桦木、椴木等优质木材制成器物后,采用当地林间的生漆涂于器物表面,打磨光滑后再选用各种装饰材料镶嵌在漆面之上,再精雕细琢而成产品的一种传统手工技艺。  天水雕漆工艺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蕴含着浓郁的中华古老的艺术传统和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雕漆原
1  吕凝突然发现,医院的西门竟然紧邻她几年前暂居过的小区,同样的时节,铁栅栏上盛放的蔷薇依旧惊艳。  吕凝呆了半天才回过神来。随即,她拨了童泽浩的电话,很快通了。童泽浩的声音很平静,听不出絲毫“久违了”的感慨,他说:“小凝。”吕凝的心一软,30多岁的女人,父母都早已叫她吕凝,而童泽浩却还是直呼她的乳名,也只有他,还这样称呼吕凝。  童泽浩并没有问吕凝何事,他就是那么沉得住气,等着吕凝先开口。吕凝
新课改背景下,学生的“独特感受”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珍视”。无疑,这样的教学方式解放了学生,活跃了课堂,丰富了视界。但是。从课堂上学生交流的“独特感受”来看,情况并不尽如人意。学生的独特体验由于种种原因显得肤浅、浮华,最终如流星划过,造成课堂资源的严重浪费,致使学生的“独特体验”长时间在“自主建构”的门外徘徊。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从“独特体验”走向“自主建构”呢?笔者拟从以下几个方面做粗浅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