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从2017版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颁布以来,无论是著名的学界专家学者,还是作为基层的一线教师,都倍加关注。“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无疑就成为了当前语文各类课程与语文各项教学研究中的热点。那么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包含哪些内容?《新课标》中明确了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主要由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审美的鉴赏与创造、文化的传承与理解四部分组成,其中“语言的建构与运用”处于引领地位,是核心素养四个方面中最主要的素养。《新课标》作为我们教学的纲领,这就告诉我们,在语文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性。
传承中华文明,提高国民素质,重塑民族精神一直是我们语文教学的任务。语文学习更是以“培养学生孜孜以求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基本目标,而“核心素养”的提出,则更好地为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服务。如何从语文学科的角度出发,进一步深化培养学生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已经成为摆在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面前的难题。
我们都知道阅读是一个古老而又时髦的话题。我们往往在阅读的过程中,逐渐发现、掌握語言文字运用的基本规律,不断体会、把握文本构成的基本元素,从而转化为自己独特的表达;通过反复品味、吟诵这些凝聚在字里行间的优美文字,从而感受作者的美好情感,并且逐渐深入感悟与之相关的文化内涵,咀嚼其中所蕴含的审美意义,进一步陶冶自己的情操,提升思想文化素养。
而阅读教学历来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如何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真正落实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是我一直思考的问题。我也以自己的语文教学实践为主线,不断进行实践与探索。
一、设计丰富多彩的阅读作业,唤醒学习热情
随着《新课标》的不断深化,我们的语文课堂也随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再也不是教师的“一言堂”,更注重课堂形式的丰富,教学内容的多彩。学生的学习热情一旦被唤醒,学习效率也就大大地提升,那么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自然也就水到渠成了。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以《新课标》为指导,关注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因此在自己的阅读教学中,设计了丰富多彩的阅读作业,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
我设计的阅读作业,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看一看、读一读、说一说,试一试,其中每一个环节,又相互交叉与整合。
1.观看电影电视,触发感悟
看一看部分,主要分为两部分:其一是让学生观看一些评论性的电视节目,比如上海新闻综合频道的《七分之一》。此节目包括社会上的一些热点调查;感人至深的社会故事讲述;热点新闻人物的专访。学生通过观看此类节目,了解社会动态,关注社会现实,并且针对内容,触发自己的感悟,形成自己的思维判断。比如学生在观看《“袖珍人”皮影戏团》之后,了解到社会上还有一群身高不足一米三的“袖珍人”,在遭受到种种歧视和嘲讽,经历了种种挫折之后,依然勤奋刻皮影,练唱腔,在困境中坚守理想,最终到观众的认可,也使皮影戏文化得到传承。有学生观看之后就引发了自己的思考:“和这些‘袖珍人’相比,我们还有什么过不去的坎呢?”以此来告诫身边的同学,面对困难不要放弃,要勇于面对,因为人生没有过不去的坎。还有学生在观看了《住进养老院的年轻人》之后,明白了: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也有学生自愿每周去敬老院担任志愿者。今年的寒假,由于冠状病毒疫情,学生们观看了《生命放舱》《站“疫”时刻》,及时了解武汉,关注疫情。有学生观看之后在班级群中留言:作为一名学生,同样要关注疫情,要珍爱生命,要具有家国情怀。
其二是结合我们的教材,每学期组织一到两次的经典电影观摩。比如在学习了巴尔扎克的《守财奴》之后,班级就安排了一次《欧也妮·葛朗台》的电影观摩,学生们通过观摩电影,与课文中的情节进行比较联系,从而对人物有了更深的理解,也形成了自己正确的金钱观。
2.阅读经典篇目,加深理解
读一读部分,主要是由两部分组成:首先阅读我们的教材,包括阅读文本,读懂内容,读出深意。其二是结合我们学校的“书香课程”,阅读课外书目,安排相应的读书活动。
我们都听到过网上一直流传着这样的段子,说学生“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可见鲁迅的作品一直以来都是学生阅读中的难点。高一的时候,我推荐学生阅读鲁迅的《呐喊》。《呐喊》是鲁迅的短篇小说集,在《呐喊》中鲁迅先生通过多种手法,生动形象地塑造了一大批不朽的艺术形象,也深刻地反映了19世纪末到20世纪20年代之间的中国社会现状。阅读《孔乙己》让学生了解到一个没有考上秀才的读书人的悲惨遭遇;《药》则通过明暗交织的双线结构,刻画了革命者的鲜血被百姓当成治病的丹药的故事;《阿Q正传》则通过阿Q的精神胜利法,表现了在封建文化的窒息下中国国民的劣根性。
古典诗词是中国文化的精华,历来被人们传颂。唐诗宋词更是历经千百年的洗礼,日久弥新,熠熠生辉。如何引导学生去积累这些经典作品?传统的识记背诵学生比较反感,教师反复默写,往往效果差强人意。针对这一现状,高二的时候,我推荐学生阅读蒋勋的《蒋勋说唐诗》《蒋勋说宋词》。通过名家的讲解,学生加深对唐诗、宋词的发展、流派、代表人物以及相关的作品的理解,同时增加积累,也提升审美和鉴赏能力。
3.交流分享活动,激发思维
说一说部分,主要是在之前看、读的基础上,进行交流分享活动。基本上是做到:定时、定主题、定人。定时,就是每个月的最后一节语文课,我会安排学生进行读书交流分享活动。定主题,结合之前所看、所读的内容,规定读书交流分享活动的内容,我们前几期的主题:我喜爱的一本书;我看社会现象;我喜爱的人物等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阅读、观看等情况,交流心得体会,分享智慧,提出疑惑,总结经验等等。比如有一期,学生推荐了自己喜爱的人物,其中有研究生物的科学家,有救死扶伤的医务工作者,有奋勇拼搏的消防员,也有普普通通的志愿者。学生们分享了这些人物的感人事迹,也告诉我们:人是平凡渺小的,但是把平凡的事情做好就是不平凡。学生们在这样的分享交流活动中,激发思维的火花,形成共鸣。定人,就是安排好学生交流分享的次序。一节课的时间,班级所有的学生进行交流是不现实的,这就需要教师安排好人员,谁先交流,谁后交流。我在征求学生的意愿之后,根据学生自己抽签决定人员的先后次序,学生们也都赞成这样的安排。事实证明,由于定时、定主题、定人,每一次我们的交流分享活动得以有效地开展,也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4.完成个人作品,培养习惯
试一试部分,主要是对看一看、读一读、说一说内容的总结,从而形成自己的作品。这一部分的内容,我也通过多种形式来进行。比如,在看一看的基础上,安排学生通过读后感来完成自己阅读心得;在读一读的基础上,通过读书笔记的形式完成自己的读书报告;在说一说的基础上,也可以通过朗诵、表演等形式来完成、展示自己的作品。
对于优秀的作品,我在班级中给予表扬和肯定,通过班级、年级展示,起到很好的鼓励作用,以此来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比如有同学展示了自己的配乐诗朗诵视频《我读宋词》,不仅在作品中介绍自己对宋词的发展的认识,通过朗诵自己喜欢的几首宋词,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样的作品,得到班级学生一致肯定,不仅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加深学生对唐诗、宋词等经典诗词的理解,同时也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作为教师,我们经常说:“教是为了不教,学是为了会学。”这句话就是告诉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以此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全面提升。我想设计丰富多彩的阅读作业,就是很好的一个契机,让学生心甘情愿唤醒学习热情,以此提升语文阅读的核心素养。
二、品读蕴含深意的語言文字,提升理解能力
在阅读教学中,学生只有通过阅读,通过品读蕴含深意的语言文字,才会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更好地进行听说读写,才能不断积累,最终形成在语文教学活动中主动地探索、思考,最终达到最佳的教学功能和效率,从而发展自我能力,提升核心素养。
我们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除了探究表现内容的语言形式之外,更要读出语言形式背后的思想感情以及文化内涵。《新课标》中就强调语文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积累,探究语言文字运用的基本规律,以此来增强学生语言文字运用的敏感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探究的能力。
对于学生来说,通过阅读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首先,学生通过阅读来认识祖国的语言文字,可以夯实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其二通过品味这些优美的语言文字,可以触发学生的感悟和体验,以此来促进学生的表达、写作能力;其三,学生通过品读蕴含深意的语言文字,点燃思维的火花,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通过阅读可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1.反复品读,把握作者情感
古人说“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说的就是阅读的时候,多读几遍,多看几遍,仔细揣摩,就能理解书中所说的道理。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反复品读,发现语言的基本规律,就能有不一样的收获,就可以深切把握作者的情感。
比如柳宗元的《种树郭橐驼传》的学习,文中有一句话“爪其肤以验其生枯”,对于这句话的理解,重点在于“爪”字的理解,在这里它是名词活用为动词,当明白了这里的词类活用之后,学生才能结合后面的文字,将其正确解释为“用手掐”。那么,学生也就很容易理解其他人种树为比不上郭橐驼种的树的原因。
又比如汪曾祺的《胡同文化》的学习,结尾句“再见吧,胡同。”采用了句号,能不能换成感叹号,有什么不同的情感。让学生反复品读这两种标点符号的区别,在反复品读,不断比较的过程中,学生明确作者在告别胡同时固然有伤感之情,但是更能深刻感受到作者告别胡同文化的毅然和理智。句号比感叹号的语气更为舒缓,作者表达的伤感之情时也更清醒和冷静,因为作者对正在消失的胡同和胡同文化的理解,这是日趋消失、衰败没落的文化的必然趋势。只有学生体会到作者的原句才最能表达作者当时情感的时候,才是对文本情感内容的真正掌握。
2.深入探究,体会文本内涵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也是学生文化积淀、语言发展的过程。深入探究语言文字,挖掘这些语言文字背后隐含的意思,更能体会文本的内涵。
我们的高中语文教材中提供了许多经典之作,这些作品有的告诉学生为人处事的大道理,有的告诫学生面对困难挫折时的从容,有的叙述了自己的个人遭遇和不幸,有的在写景状物中寄托自己的情怀和志向。
比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学习中,“那雪正下得紧。”这个“紧”字,可谓是言简意赅。学生通过对这个“紧”字的深入探究,不仅了解当时故事发生的环境特点,雪的密度之大,速度之快。也为后文的情节发展做了铺垫,由于天冷,林冲才会想去沽酒,最终使林冲躲过一劫。当然,深入研究,学生还发现这个字能够烘托林冲这个人物形象,自然环境越是恶劣,越能突出现实中追兵不断,林冲面临的困难重重,以此来反衬林冲性格上的隐忍。
又比如波兰诗人、小说家伊瓦什凯维奇的《草莓》学习时,学生深入探究作者到底是喜欢六月的草莓还是九月的草莓。在不断探讨交流中,作品的主旨也就鲜明显现出来。学生明确生命之“变”是必然,正如苏轼在《前赤壁赋》中所说的:“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人生要珍视过去,正视现在。
学生通过阅读探究这些文字,深切地感受它背后蕴含的深意。这些由文字组成的的语句,它绝不是一个个简单的符号,是渗透每一个灵魂的高尚思想。学生探究的过程,也是一次心灵的进步与升华,也是一次阅读能力的提升。
三、组建团结协作的互助小组,发展综合能力
阅读是人获得知识的一种最基本、最重要的途径。教育更是一个心灵触动另一个心灵的过程。可是面对不愿意阅读的学生,如何达到发展综合能力,这就需要组建团结协作的互助小组得以完成。
互助小组是这样组建的:全班自由组合,按照六人一组,共分成五组。每组有组长一名,组长由组员推荐。组建互助小组,给学生以充分自主的空间,形成合作探究,达到智慧共享。当然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
比如高二下学期,我安排学生阅读林语堂的《苏东坡传》。在学生完成阅读林语堂的《苏东坡传》之后,我要求互助小组共同合作,完成学习任务:(1)完成一幅苏东坡的“人生”地图。要求在相关地点位置标明事件或著名作品。(2)为苏东坡纪念馆选址并陈述理由。要求:通过对比分析说明选址的理由。由于在互助的基础上,学生不断讨论、交流,在不断修正的过程中,形成智慧的火花,并且及时分享。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对苏轼这个人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各个小组都能用地图的形式概括苏轼一生的经历,也能完成相应的作业,也能自圆其说,讲出理由。由于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有了互助小组同伴的帮助,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意见,通过身边优秀同伴的榜样示范,学生的作业完成得很精彩,综合能力也得以提升。
当然,对于作业的评价,教师也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小组之间自评、互评的方式进行综合评价。
总之,面对新形势,我不断加强学习,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不断尝试,积极探索,勇于实践。通过丰富多彩的阅读作业的设计,唤醒学习热情;反复品读蕴含深意的语言文字,提升理解能力;尝试组建团结协作的互助小组,发展综合能力。虽然取得了一点收获,一点进步,但我知道这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期的实践与探索,我将会继续努力,为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而不断努力。
传承中华文明,提高国民素质,重塑民族精神一直是我们语文教学的任务。语文学习更是以“培养学生孜孜以求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基本目标,而“核心素养”的提出,则更好地为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服务。如何从语文学科的角度出发,进一步深化培养学生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已经成为摆在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面前的难题。
我们都知道阅读是一个古老而又时髦的话题。我们往往在阅读的过程中,逐渐发现、掌握語言文字运用的基本规律,不断体会、把握文本构成的基本元素,从而转化为自己独特的表达;通过反复品味、吟诵这些凝聚在字里行间的优美文字,从而感受作者的美好情感,并且逐渐深入感悟与之相关的文化内涵,咀嚼其中所蕴含的审美意义,进一步陶冶自己的情操,提升思想文化素养。
而阅读教学历来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如何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真正落实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是我一直思考的问题。我也以自己的语文教学实践为主线,不断进行实践与探索。
一、设计丰富多彩的阅读作业,唤醒学习热情
随着《新课标》的不断深化,我们的语文课堂也随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再也不是教师的“一言堂”,更注重课堂形式的丰富,教学内容的多彩。学生的学习热情一旦被唤醒,学习效率也就大大地提升,那么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自然也就水到渠成了。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以《新课标》为指导,关注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因此在自己的阅读教学中,设计了丰富多彩的阅读作业,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
我设计的阅读作业,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看一看、读一读、说一说,试一试,其中每一个环节,又相互交叉与整合。
1.观看电影电视,触发感悟
看一看部分,主要分为两部分:其一是让学生观看一些评论性的电视节目,比如上海新闻综合频道的《七分之一》。此节目包括社会上的一些热点调查;感人至深的社会故事讲述;热点新闻人物的专访。学生通过观看此类节目,了解社会动态,关注社会现实,并且针对内容,触发自己的感悟,形成自己的思维判断。比如学生在观看《“袖珍人”皮影戏团》之后,了解到社会上还有一群身高不足一米三的“袖珍人”,在遭受到种种歧视和嘲讽,经历了种种挫折之后,依然勤奋刻皮影,练唱腔,在困境中坚守理想,最终到观众的认可,也使皮影戏文化得到传承。有学生观看之后就引发了自己的思考:“和这些‘袖珍人’相比,我们还有什么过不去的坎呢?”以此来告诫身边的同学,面对困难不要放弃,要勇于面对,因为人生没有过不去的坎。还有学生在观看了《住进养老院的年轻人》之后,明白了: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也有学生自愿每周去敬老院担任志愿者。今年的寒假,由于冠状病毒疫情,学生们观看了《生命放舱》《站“疫”时刻》,及时了解武汉,关注疫情。有学生观看之后在班级群中留言:作为一名学生,同样要关注疫情,要珍爱生命,要具有家国情怀。
其二是结合我们的教材,每学期组织一到两次的经典电影观摩。比如在学习了巴尔扎克的《守财奴》之后,班级就安排了一次《欧也妮·葛朗台》的电影观摩,学生们通过观摩电影,与课文中的情节进行比较联系,从而对人物有了更深的理解,也形成了自己正确的金钱观。
2.阅读经典篇目,加深理解
读一读部分,主要是由两部分组成:首先阅读我们的教材,包括阅读文本,读懂内容,读出深意。其二是结合我们学校的“书香课程”,阅读课外书目,安排相应的读书活动。
我们都听到过网上一直流传着这样的段子,说学生“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可见鲁迅的作品一直以来都是学生阅读中的难点。高一的时候,我推荐学生阅读鲁迅的《呐喊》。《呐喊》是鲁迅的短篇小说集,在《呐喊》中鲁迅先生通过多种手法,生动形象地塑造了一大批不朽的艺术形象,也深刻地反映了19世纪末到20世纪20年代之间的中国社会现状。阅读《孔乙己》让学生了解到一个没有考上秀才的读书人的悲惨遭遇;《药》则通过明暗交织的双线结构,刻画了革命者的鲜血被百姓当成治病的丹药的故事;《阿Q正传》则通过阿Q的精神胜利法,表现了在封建文化的窒息下中国国民的劣根性。
古典诗词是中国文化的精华,历来被人们传颂。唐诗宋词更是历经千百年的洗礼,日久弥新,熠熠生辉。如何引导学生去积累这些经典作品?传统的识记背诵学生比较反感,教师反复默写,往往效果差强人意。针对这一现状,高二的时候,我推荐学生阅读蒋勋的《蒋勋说唐诗》《蒋勋说宋词》。通过名家的讲解,学生加深对唐诗、宋词的发展、流派、代表人物以及相关的作品的理解,同时增加积累,也提升审美和鉴赏能力。
3.交流分享活动,激发思维
说一说部分,主要是在之前看、读的基础上,进行交流分享活动。基本上是做到:定时、定主题、定人。定时,就是每个月的最后一节语文课,我会安排学生进行读书交流分享活动。定主题,结合之前所看、所读的内容,规定读书交流分享活动的内容,我们前几期的主题:我喜爱的一本书;我看社会现象;我喜爱的人物等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阅读、观看等情况,交流心得体会,分享智慧,提出疑惑,总结经验等等。比如有一期,学生推荐了自己喜爱的人物,其中有研究生物的科学家,有救死扶伤的医务工作者,有奋勇拼搏的消防员,也有普普通通的志愿者。学生们分享了这些人物的感人事迹,也告诉我们:人是平凡渺小的,但是把平凡的事情做好就是不平凡。学生们在这样的分享交流活动中,激发思维的火花,形成共鸣。定人,就是安排好学生交流分享的次序。一节课的时间,班级所有的学生进行交流是不现实的,这就需要教师安排好人员,谁先交流,谁后交流。我在征求学生的意愿之后,根据学生自己抽签决定人员的先后次序,学生们也都赞成这样的安排。事实证明,由于定时、定主题、定人,每一次我们的交流分享活动得以有效地开展,也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4.完成个人作品,培养习惯
试一试部分,主要是对看一看、读一读、说一说内容的总结,从而形成自己的作品。这一部分的内容,我也通过多种形式来进行。比如,在看一看的基础上,安排学生通过读后感来完成自己阅读心得;在读一读的基础上,通过读书笔记的形式完成自己的读书报告;在说一说的基础上,也可以通过朗诵、表演等形式来完成、展示自己的作品。
对于优秀的作品,我在班级中给予表扬和肯定,通过班级、年级展示,起到很好的鼓励作用,以此来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比如有同学展示了自己的配乐诗朗诵视频《我读宋词》,不仅在作品中介绍自己对宋词的发展的认识,通过朗诵自己喜欢的几首宋词,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样的作品,得到班级学生一致肯定,不仅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加深学生对唐诗、宋词等经典诗词的理解,同时也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作为教师,我们经常说:“教是为了不教,学是为了会学。”这句话就是告诉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以此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全面提升。我想设计丰富多彩的阅读作业,就是很好的一个契机,让学生心甘情愿唤醒学习热情,以此提升语文阅读的核心素养。
二、品读蕴含深意的語言文字,提升理解能力
在阅读教学中,学生只有通过阅读,通过品读蕴含深意的语言文字,才会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更好地进行听说读写,才能不断积累,最终形成在语文教学活动中主动地探索、思考,最终达到最佳的教学功能和效率,从而发展自我能力,提升核心素养。
我们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除了探究表现内容的语言形式之外,更要读出语言形式背后的思想感情以及文化内涵。《新课标》中就强调语文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积累,探究语言文字运用的基本规律,以此来增强学生语言文字运用的敏感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探究的能力。
对于学生来说,通过阅读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首先,学生通过阅读来认识祖国的语言文字,可以夯实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其二通过品味这些优美的语言文字,可以触发学生的感悟和体验,以此来促进学生的表达、写作能力;其三,学生通过品读蕴含深意的语言文字,点燃思维的火花,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通过阅读可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1.反复品读,把握作者情感
古人说“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说的就是阅读的时候,多读几遍,多看几遍,仔细揣摩,就能理解书中所说的道理。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反复品读,发现语言的基本规律,就能有不一样的收获,就可以深切把握作者的情感。
比如柳宗元的《种树郭橐驼传》的学习,文中有一句话“爪其肤以验其生枯”,对于这句话的理解,重点在于“爪”字的理解,在这里它是名词活用为动词,当明白了这里的词类活用之后,学生才能结合后面的文字,将其正确解释为“用手掐”。那么,学生也就很容易理解其他人种树为比不上郭橐驼种的树的原因。
又比如汪曾祺的《胡同文化》的学习,结尾句“再见吧,胡同。”采用了句号,能不能换成感叹号,有什么不同的情感。让学生反复品读这两种标点符号的区别,在反复品读,不断比较的过程中,学生明确作者在告别胡同时固然有伤感之情,但是更能深刻感受到作者告别胡同文化的毅然和理智。句号比感叹号的语气更为舒缓,作者表达的伤感之情时也更清醒和冷静,因为作者对正在消失的胡同和胡同文化的理解,这是日趋消失、衰败没落的文化的必然趋势。只有学生体会到作者的原句才最能表达作者当时情感的时候,才是对文本情感内容的真正掌握。
2.深入探究,体会文本内涵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也是学生文化积淀、语言发展的过程。深入探究语言文字,挖掘这些语言文字背后隐含的意思,更能体会文本的内涵。
我们的高中语文教材中提供了许多经典之作,这些作品有的告诉学生为人处事的大道理,有的告诫学生面对困难挫折时的从容,有的叙述了自己的个人遭遇和不幸,有的在写景状物中寄托自己的情怀和志向。
比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学习中,“那雪正下得紧。”这个“紧”字,可谓是言简意赅。学生通过对这个“紧”字的深入探究,不仅了解当时故事发生的环境特点,雪的密度之大,速度之快。也为后文的情节发展做了铺垫,由于天冷,林冲才会想去沽酒,最终使林冲躲过一劫。当然,深入研究,学生还发现这个字能够烘托林冲这个人物形象,自然环境越是恶劣,越能突出现实中追兵不断,林冲面临的困难重重,以此来反衬林冲性格上的隐忍。
又比如波兰诗人、小说家伊瓦什凯维奇的《草莓》学习时,学生深入探究作者到底是喜欢六月的草莓还是九月的草莓。在不断探讨交流中,作品的主旨也就鲜明显现出来。学生明确生命之“变”是必然,正如苏轼在《前赤壁赋》中所说的:“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人生要珍视过去,正视现在。
学生通过阅读探究这些文字,深切地感受它背后蕴含的深意。这些由文字组成的的语句,它绝不是一个个简单的符号,是渗透每一个灵魂的高尚思想。学生探究的过程,也是一次心灵的进步与升华,也是一次阅读能力的提升。
三、组建团结协作的互助小组,发展综合能力
阅读是人获得知识的一种最基本、最重要的途径。教育更是一个心灵触动另一个心灵的过程。可是面对不愿意阅读的学生,如何达到发展综合能力,这就需要组建团结协作的互助小组得以完成。
互助小组是这样组建的:全班自由组合,按照六人一组,共分成五组。每组有组长一名,组长由组员推荐。组建互助小组,给学生以充分自主的空间,形成合作探究,达到智慧共享。当然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
比如高二下学期,我安排学生阅读林语堂的《苏东坡传》。在学生完成阅读林语堂的《苏东坡传》之后,我要求互助小组共同合作,完成学习任务:(1)完成一幅苏东坡的“人生”地图。要求在相关地点位置标明事件或著名作品。(2)为苏东坡纪念馆选址并陈述理由。要求:通过对比分析说明选址的理由。由于在互助的基础上,学生不断讨论、交流,在不断修正的过程中,形成智慧的火花,并且及时分享。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对苏轼这个人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各个小组都能用地图的形式概括苏轼一生的经历,也能完成相应的作业,也能自圆其说,讲出理由。由于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有了互助小组同伴的帮助,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意见,通过身边优秀同伴的榜样示范,学生的作业完成得很精彩,综合能力也得以提升。
当然,对于作业的评价,教师也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小组之间自评、互评的方式进行综合评价。
总之,面对新形势,我不断加强学习,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不断尝试,积极探索,勇于实践。通过丰富多彩的阅读作业的设计,唤醒学习热情;反复品读蕴含深意的语言文字,提升理解能力;尝试组建团结协作的互助小组,发展综合能力。虽然取得了一点收获,一点进步,但我知道这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期的实践与探索,我将会继续努力,为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而不断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