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为了了解当前五年制高职理工科学生人文素质的现状,本文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对五年制高职理工科学生的人文素质状况进行了调查,分析了五年制高职理工科学生人文素质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 五年制高职理工科学生 人文素质 现状调查 对策
面对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对教育的要求,作为高等教育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高等职业教育必须树立人的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理念,加强高职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作为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基地的五年制高职院校,必须在注重传授知识、培养技能的同时,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注重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以适应未来高素质人才的需要。
近年来,我国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已开始得到较高重视,一些高职院校相继开展了人文素质教育研究,并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但是,在就业压力越来越大的形势下,相当一部分高职院校有意无意地忽视了人文素质教育,在思想重视程度、专业设置、课程教学、校园人文环境营造等方面采取的措施不够得力,从而导致人文素质教育的实际效果并不乐观。从现状来看,高职院校学生特别是理工类学生人文素质欠缺。
一、五年制理工类高职学生人文素质现状调查
笔者对五年制高职的部分理工类专业(计算机应用专业、工程造价专业、软件设计专业、应用电子专业)的学生进行了有关人文素质问题的问卷调查和随机访问,共发放调查问卷300份,收回286份,有效问卷率95.33%。在调查中发现,五年制高职生虽有78%的人认为人文素质对将来的职业生涯会或可能会有重要影响,但当问到是否了解人文教育的内涵时,“不知道”、“不了解”的达30%,而“不太清楚”、“似乎只知道一点”的为67%。高职生在学校期间,主要精力放在了专业知识的学习上,对人文社会方面的课程,没有真正投入精力学习,以至于毕业后对文、史、哲方面的知识知之甚少,对社会历史和现实人生缺乏深刻认识。学生人文知识的欠缺,势必会导致“半个人”、“工具人”的出现。高职教育的这种纯“工具意识”倾向值得深思。
五年制理工类高职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适应能力和交际能力较差,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思想。在沟通过程中,80%的学生认为只有部分学生能理解自己,60%的学生认为不能很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在公共场合发言感到很紧张;25%的学生认为自己不能很好地适应新的学习与生活环境。
五年制理工类高职生缺乏应有的艺术知识和欣赏水平。在调查中发现,80%的学生不懂乐器演奏,75%的学生不懂基本的绘画技巧,大部分学生对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了解甚少,在知识结构上存在严重缺陷。90%的学生没有通读中国四大名著。
另外,五年制理工类高职生中有相当一部分人缺乏社会责任感,道德水平不高,凡事以自我为中心,缺乏爱心,法律意识薄弱。在调查中,有20%的学生表示在公共场合不会主动给有需要的人让座,有65%的学生不愿意见义勇为。在被问到“你去食堂吃饭,会排队吗?”时有45%的学生称“不会”,20%的学生“视情况而定”。在被问到“你会有意识的提醒自己不要践踏草坪吗”时,15%的学生认为“不会”,40%的学生认为“会”,45%的学生认为“有时会”。同时发现在这些学生中,有10%的学生不了解相关基本法律,30%的学生没有“用法律的手段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的意识。
二、五年制理工类高职生人文素质缺失原因分析
1.培养模式的功利化倾向。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行市场经济体制,作为社会的经济基础,市场经济在一定意义上对社会生活具有决定性作用。因此,市场经济的价值取向影响社会的价值取向。而现实中,市场经济的主导价值取向是经济效益,所以,能否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已逐步成为了高等教育特别是理工类教育追求的目标。这种以经济效益评价理工类高职学校的人才培养规格,必然造成教育对象的人格的片面性。
另外,随着科技对社会发展作用的凸显,使人们对科技产生崇拜感,似乎全人类所面临的各种问题都可以凭借科学技术解决。这使高校教育和学生关注的目光聚集于科技,人文教育的作用受到严重挑战:一方面,市场导向作用的深入展开对传统价值观念提出挑战,另一方面,社会关系的发展变化使人们对道德、传统文化的原有内容提出了修正和完善的要求,赋予了社会科学新的时代内容,使脱离社会生活实际的高校人文教育难以起到影响大学生人格形成和完善的作用,人们甚至怀疑人文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2.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偏颇。
按照《国际教育标准分类》的定义:高等职业教育“是面向实际的,分具体职业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获得从事某个职业、行业或某类职业、行业所需要的实际技能和知识,完成这一级学业的学生一般具备进入劳务市场所需的能力和资格”。高职教育应培养适应现代社会所需要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但学生从一进校门就开始忙考证,几乎每所高职院校都会出现“考证”热。对于这种现象我们要一分为二地看待,具体分析实际情况。我们应看到,随着科学技术飞速发展,职业技能的掌握不可能是一劳永逸的。做事首先是做人,万变之中有不变。高职学生学会“做人”应是第一位的,必须具备“做人”的综合素质,才能在职业大变动中以不变应万变。如爱因斯坦所说:“不管时代的潮流与社会的风尚怎样,人总可以凭借自己的高尚品质,超越时代与社会,走自己的道路。”
3.传统学校教育的误区。
流行观念的专才教育倾向,造成了职业教育的一些误区。主要表现为:一是重技能轻理论。许多专业只重视技能的培养,而忽视理论素养。只看学生是否掌握了某些实际操作能力,而不看其是否真正懂得了其中道理,把握了其中规律,其结果不利于学生的长远持续发展;二是重理工轻文史。理工科教育由于能够直接形成学生的具体技能和认识,使学生形成具体的操作和实践能力,而人文学科由于需要较长时期的内化和转变过程,不能立竿见影,因此不被重视。另外,高职教育的专门化似乎与高职学校的人文素质教育相抵触。近年来,高职学校“做大做强”声势浩大,其主要表现是发展专业特色,申报特色专业、重点专业,培养专业技能,所以,在课程设置和课时分配上主要考虑专业课的需要,除了政治、外语课外,其他文科课程基本被排除在必修课程之外。
关键词: 五年制高职理工科学生 人文素质 现状调查 对策
面对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对教育的要求,作为高等教育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高等职业教育必须树立人的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理念,加强高职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作为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基地的五年制高职院校,必须在注重传授知识、培养技能的同时,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注重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以适应未来高素质人才的需要。
近年来,我国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已开始得到较高重视,一些高职院校相继开展了人文素质教育研究,并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但是,在就业压力越来越大的形势下,相当一部分高职院校有意无意地忽视了人文素质教育,在思想重视程度、专业设置、课程教学、校园人文环境营造等方面采取的措施不够得力,从而导致人文素质教育的实际效果并不乐观。从现状来看,高职院校学生特别是理工类学生人文素质欠缺。
一、五年制理工类高职学生人文素质现状调查
笔者对五年制高职的部分理工类专业(计算机应用专业、工程造价专业、软件设计专业、应用电子专业)的学生进行了有关人文素质问题的问卷调查和随机访问,共发放调查问卷300份,收回286份,有效问卷率95.33%。在调查中发现,五年制高职生虽有78%的人认为人文素质对将来的职业生涯会或可能会有重要影响,但当问到是否了解人文教育的内涵时,“不知道”、“不了解”的达30%,而“不太清楚”、“似乎只知道一点”的为67%。高职生在学校期间,主要精力放在了专业知识的学习上,对人文社会方面的课程,没有真正投入精力学习,以至于毕业后对文、史、哲方面的知识知之甚少,对社会历史和现实人生缺乏深刻认识。学生人文知识的欠缺,势必会导致“半个人”、“工具人”的出现。高职教育的这种纯“工具意识”倾向值得深思。
五年制理工类高职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适应能力和交际能力较差,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思想。在沟通过程中,80%的学生认为只有部分学生能理解自己,60%的学生认为不能很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在公共场合发言感到很紧张;25%的学生认为自己不能很好地适应新的学习与生活环境。
五年制理工类高职生缺乏应有的艺术知识和欣赏水平。在调查中发现,80%的学生不懂乐器演奏,75%的学生不懂基本的绘画技巧,大部分学生对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了解甚少,在知识结构上存在严重缺陷。90%的学生没有通读中国四大名著。
另外,五年制理工类高职生中有相当一部分人缺乏社会责任感,道德水平不高,凡事以自我为中心,缺乏爱心,法律意识薄弱。在调查中,有20%的学生表示在公共场合不会主动给有需要的人让座,有65%的学生不愿意见义勇为。在被问到“你去食堂吃饭,会排队吗?”时有45%的学生称“不会”,20%的学生“视情况而定”。在被问到“你会有意识的提醒自己不要践踏草坪吗”时,15%的学生认为“不会”,40%的学生认为“会”,45%的学生认为“有时会”。同时发现在这些学生中,有10%的学生不了解相关基本法律,30%的学生没有“用法律的手段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的意识。
二、五年制理工类高职生人文素质缺失原因分析
1.培养模式的功利化倾向。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行市场经济体制,作为社会的经济基础,市场经济在一定意义上对社会生活具有决定性作用。因此,市场经济的价值取向影响社会的价值取向。而现实中,市场经济的主导价值取向是经济效益,所以,能否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已逐步成为了高等教育特别是理工类教育追求的目标。这种以经济效益评价理工类高职学校的人才培养规格,必然造成教育对象的人格的片面性。
另外,随着科技对社会发展作用的凸显,使人们对科技产生崇拜感,似乎全人类所面临的各种问题都可以凭借科学技术解决。这使高校教育和学生关注的目光聚集于科技,人文教育的作用受到严重挑战:一方面,市场导向作用的深入展开对传统价值观念提出挑战,另一方面,社会关系的发展变化使人们对道德、传统文化的原有内容提出了修正和完善的要求,赋予了社会科学新的时代内容,使脱离社会生活实际的高校人文教育难以起到影响大学生人格形成和完善的作用,人们甚至怀疑人文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2.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偏颇。
按照《国际教育标准分类》的定义:高等职业教育“是面向实际的,分具体职业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获得从事某个职业、行业或某类职业、行业所需要的实际技能和知识,完成这一级学业的学生一般具备进入劳务市场所需的能力和资格”。高职教育应培养适应现代社会所需要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但学生从一进校门就开始忙考证,几乎每所高职院校都会出现“考证”热。对于这种现象我们要一分为二地看待,具体分析实际情况。我们应看到,随着科学技术飞速发展,职业技能的掌握不可能是一劳永逸的。做事首先是做人,万变之中有不变。高职学生学会“做人”应是第一位的,必须具备“做人”的综合素质,才能在职业大变动中以不变应万变。如爱因斯坦所说:“不管时代的潮流与社会的风尚怎样,人总可以凭借自己的高尚品质,超越时代与社会,走自己的道路。”
3.传统学校教育的误区。
流行观念的专才教育倾向,造成了职业教育的一些误区。主要表现为:一是重技能轻理论。许多专业只重视技能的培养,而忽视理论素养。只看学生是否掌握了某些实际操作能力,而不看其是否真正懂得了其中道理,把握了其中规律,其结果不利于学生的长远持续发展;二是重理工轻文史。理工科教育由于能够直接形成学生的具体技能和认识,使学生形成具体的操作和实践能力,而人文学科由于需要较长时期的内化和转变过程,不能立竿见影,因此不被重视。另外,高职教育的专门化似乎与高职学校的人文素质教育相抵触。近年来,高职学校“做大做强”声势浩大,其主要表现是发展专业特色,申报特色专业、重点专业,培养专业技能,所以,在课程设置和课时分配上主要考虑专业课的需要,除了政治、外语课外,其他文科课程基本被排除在必修课程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