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创新教育就是以培养人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其核心是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着重研究与解决在基础教育领域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问题。那么,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我是如何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为学生提供一个锻炼创新能力的舞台呢?
【关键词】创新 教育 守株待兔 麻雀 漫画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5-0034-01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创新教育就是以培养人们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其核心是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着重研究与解决在基础教育领域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问题,使整个教育过程被赋予人类创新活动的特征,并以此为教育基础,达到培养创新型人才和实现人的全面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有人认为,创新就是科学发现、技术发明,只有自然科学教育才能培养人的创新精神与能力。实际上,不仅自然科学需要创新,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同样需要创新,特别是在科学技术的负效应日益显现的今天,自然科学创新更离不开社会和人文思维方式的支持,科技创新与人文创新更应平衡发展,形成互动效应。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我是这样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为学生提供一个锻炼创新能力的舞台的。
案例一:能否守株待兔?
《韩非子·五蠹》:一农夫耕田,见一兔触树而死,后日日守着树等待这样的好事出现。从此以后,“守株待兔”就成了一个大众熟知的贬义成语,用以讽刺那些狭隘的经验主义者。我在讲到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发展观时,有一个关于事物联系的客观性原理: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们不能否认事物的联系,也不能把主观联系强加于事物,但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根据这一原理,守株待兔也未尝不可。首先,既然偶有一兔能触树而死,说明附近肯定有兔子出没;其次,兔子都非常喜欢吃青草,兔子和青草之间存在着必然联系。那么,该农夫如果抓住事物这些必然的联系,在树下放些鲜嫩的青草,并安上捕捉兔子的机关,完全可能再捕捉到其它兔子。在这种条件下农夫守株待兔又有什么错呢?可见,问题不在于能否守株待兔,而在于怎样守株待兔。这一案例有利于引导学生逆向思维,增强学生创新意识。
案例二:麻雀还剩九只吗?
有一道智力测验题:一棵树上有十只麻雀,一猎人用枪打死一只,树上还剩几只?其答案是:树上没有麻雀了。因为猎人的枪一响,所有的麻雀都飞走了。这个答案科学吗?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我们应学会辩证地、历史地看问题。那么,对树上到底还剩多少麻雀应作辩证的分析:如果该猎人的枪是带消声器的无声枪,麻雀的胆子又特别大,即使打死一只麻雀,其它九只麻雀完全可能仍在树上并未飞走,加之被打死的一只也可能被树枝挂住并未掉下来,那么树上仍有十只麻雀。以此类推,树上有九只、八只、七只、六只、五只、四只、三只、二只、一只、没有都是有可能的。可见,树上到底还剩多少只麻雀的答案不是唯一的,关键看在什么特定的条件下,对此应作辩证分析,不能一概而论。创造性思维就是要求人们以科学理论为指导,面对实际,敢于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通过这一案例教学,培养并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为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提供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案例三:如此漫画我抗议!
这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思想政治经济生活第21页的一幅漫画,教材是在第三课讲“多彩的消费”时引用的。主要用以说明消费者要树立正确的消费观:避免只重物质消费而忽视精神消费的现象。我在讲到该框目时,引导学生对该幅漫画进行了讨论:把这幅漫画放在教科书中到底合不合适?为此,我引导学生作三个方面的思考:新课标下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三维目标是什么?一个肢体残疾者的残疾现象是否触犯国家法律和社会道德准则,该不该成为被讽刺的载体?如果你是一名肢体残疾者看到这幅漫画你有什么感受?经过全班同学的热烈讨论,大家一致形成以下共识:将这幅漫画选入教材违背了思想政治新课标的性质和目标,尤其是不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一个人的生理残疾本身值得大家的关心、同情与帮助。它既不是道德問题,更不是法律层面的问题,如果我们把它作为讽刺某些不良社会现象的载体,这是对广大残疾人极大的不尊重,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护法》相违背;作为广大肢体残疾者可以进行舆论谴责,甚至诉诸法律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通过这次讨论,有利于促使学生形成不唯书、不唯上、要唯实的求真务实的作风,更有利于培养学生敢于挑战教材、挑战权威的创新精神。
总之,创新是人类文明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现代教育必须着眼于培养青年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才能造就出一大批具有创新品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实现这一宏伟目标,需要我们每一个教育者勤于实践,勇于探索,大胆实施创新教育,将创新教育真正落实到平时的教育教学中。
【关键词】创新 教育 守株待兔 麻雀 漫画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5-0034-01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创新教育就是以培养人们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其核心是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着重研究与解决在基础教育领域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问题,使整个教育过程被赋予人类创新活动的特征,并以此为教育基础,达到培养创新型人才和实现人的全面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有人认为,创新就是科学发现、技术发明,只有自然科学教育才能培养人的创新精神与能力。实际上,不仅自然科学需要创新,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同样需要创新,特别是在科学技术的负效应日益显现的今天,自然科学创新更离不开社会和人文思维方式的支持,科技创新与人文创新更应平衡发展,形成互动效应。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我是这样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为学生提供一个锻炼创新能力的舞台的。
案例一:能否守株待兔?
《韩非子·五蠹》:一农夫耕田,见一兔触树而死,后日日守着树等待这样的好事出现。从此以后,“守株待兔”就成了一个大众熟知的贬义成语,用以讽刺那些狭隘的经验主义者。我在讲到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发展观时,有一个关于事物联系的客观性原理: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们不能否认事物的联系,也不能把主观联系强加于事物,但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根据这一原理,守株待兔也未尝不可。首先,既然偶有一兔能触树而死,说明附近肯定有兔子出没;其次,兔子都非常喜欢吃青草,兔子和青草之间存在着必然联系。那么,该农夫如果抓住事物这些必然的联系,在树下放些鲜嫩的青草,并安上捕捉兔子的机关,完全可能再捕捉到其它兔子。在这种条件下农夫守株待兔又有什么错呢?可见,问题不在于能否守株待兔,而在于怎样守株待兔。这一案例有利于引导学生逆向思维,增强学生创新意识。
案例二:麻雀还剩九只吗?
有一道智力测验题:一棵树上有十只麻雀,一猎人用枪打死一只,树上还剩几只?其答案是:树上没有麻雀了。因为猎人的枪一响,所有的麻雀都飞走了。这个答案科学吗?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我们应学会辩证地、历史地看问题。那么,对树上到底还剩多少麻雀应作辩证的分析:如果该猎人的枪是带消声器的无声枪,麻雀的胆子又特别大,即使打死一只麻雀,其它九只麻雀完全可能仍在树上并未飞走,加之被打死的一只也可能被树枝挂住并未掉下来,那么树上仍有十只麻雀。以此类推,树上有九只、八只、七只、六只、五只、四只、三只、二只、一只、没有都是有可能的。可见,树上到底还剩多少只麻雀的答案不是唯一的,关键看在什么特定的条件下,对此应作辩证分析,不能一概而论。创造性思维就是要求人们以科学理论为指导,面对实际,敢于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通过这一案例教学,培养并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为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提供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案例三:如此漫画我抗议!
这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思想政治经济生活第21页的一幅漫画,教材是在第三课讲“多彩的消费”时引用的。主要用以说明消费者要树立正确的消费观:避免只重物质消费而忽视精神消费的现象。我在讲到该框目时,引导学生对该幅漫画进行了讨论:把这幅漫画放在教科书中到底合不合适?为此,我引导学生作三个方面的思考:新课标下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三维目标是什么?一个肢体残疾者的残疾现象是否触犯国家法律和社会道德准则,该不该成为被讽刺的载体?如果你是一名肢体残疾者看到这幅漫画你有什么感受?经过全班同学的热烈讨论,大家一致形成以下共识:将这幅漫画选入教材违背了思想政治新课标的性质和目标,尤其是不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一个人的生理残疾本身值得大家的关心、同情与帮助。它既不是道德問题,更不是法律层面的问题,如果我们把它作为讽刺某些不良社会现象的载体,这是对广大残疾人极大的不尊重,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护法》相违背;作为广大肢体残疾者可以进行舆论谴责,甚至诉诸法律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通过这次讨论,有利于促使学生形成不唯书、不唯上、要唯实的求真务实的作风,更有利于培养学生敢于挑战教材、挑战权威的创新精神。
总之,创新是人类文明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现代教育必须着眼于培养青年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才能造就出一大批具有创新品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实现这一宏伟目标,需要我们每一个教育者勤于实践,勇于探索,大胆实施创新教育,将创新教育真正落实到平时的教育教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