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自己的头脑去想

来源 :语文世界(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ki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内容】
  苏教版五年级第9册第12课三则小故事《狐狸和葡萄》《牧童和狼》《蝉和狐狸》(从《伊索寓言》中选取)。
  【教学目标】
  在比较阅读中体悟“多角度、有创意阅读”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了解伊索及《伊索寓言
  1.揭题,齐读。
  2.组织交流:你了解的伊索及《伊索寓言》。
  二、对比阅读,体悟“多角度阅读”的方法
  1.浏览《狐狸和葡萄》,指名简单说故事及其蕴含的道理。
  2.出示狐狸的一句话:“这些葡萄肯定是酸的,不好吃。”引导思考:肯定酸的真是葡萄吗?联系实际想一想,作者借这只狐狸讽刺了社会上哪一种人?
  三、拓展阅读
  1.有个叫张馨雨的人,不认为狐狸的话是借口,他借狐狸之口进行了有力的辩驳轻声读读他写的故事《吃不到的葡萄当然酸》,注意狐狸是怎样为自己辩解的。
  2.引读狐狸的辩解。
  3.同样是那句话“这些葡萄肯定是酸的不好吃”,他从中看到了一只怎样的狐狸?这只狐狸代表的是社会上的哪种人?
  四、再次拓展
  大作家钱钟书读了这则寓言,写了下面这样一段话。
  狐狸看见藤上一颗颗已熟的葡萄,用尽方法,弄不到嘴只好放弃,安慰自己说:“这葡萄肯定是酸的,不吃也罢!”就是吃到了,他还要说:“这葡萄果然是酸的。”假如他是一只不易满足的狐狸,这句话他对自己说,因为现实终“不够理想”。假如他是一只很感满意的狐狸,这句话他对旁人说,因为诉苦经可以免得旁人来分甜头。
  还是那句话:“这葡萄肯定是酸的,不吃也罢!”他从中看到的是怎样的狐狸?分别代表怎样的人?
  到底怎样阅读寓言?张馨雨和钱钟书给了你怎样的启示?指名自由发表意见。(相机小结并板书:联系(实际)、质疑、追问)
  【设计意图】精心选择的两篇文章(片段),配合精心设计的一组问题,帮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了怎样读才是“多角度、有创意地阅读”;比较阅读之后的讨论、交流,进一步明晰了“多角度、有创意地阅读”的方法和意义,为下面的个性化阅读实践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五、阅读《牧童和狼》《蝉和狐狸》
  1.这两则故事我们也很熟悉。想一想,可以分别从哪些角度来阅读、思考?组织讨论并且提炼问题。
  (1)关于《牧童和狼》
  A.由这则故事想到了哪些人,哪些事?想对谁说什么?
  B.牧童说谎固然不对,应该反思,但值得反思的只是牧童吗?
  C.“一贯说谎的人,即使说了真话,别人也不会相信他。”一贯诚实的人,偶尔说一次小谎呢?你又得出什么结论?
  (2)关于《蝉和狐狸》
  A.从蝉身上看到了谁的影子?他有什么聪明的表现?
  B.你想把这个故事推荐给谁?为什么?
  C.狐狸花言巧语欺骗不成,还会想什么主意?蝉会怎样应对?你又想说什么?
  2.组织交流,你从寓言中读出了什么,悟出了什么?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为学生提供“多角度阅读”的实践机会,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学会“创造性阅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理解和体验,老师进行必要的引导和点拨,推动着阅读走向多元化、个性化。
  六、课后作业
  有人说,寓言是一个魔袋,袋子很小,却能从里面取出很多东西来。课后用这节课学到的方法读《伊索寓言》这本书,不轻信,不盲从,多联系,巧质疑,善追问,把你的发现主动与同学交流。你们一定可以从这个“魔袋”里取出很多自己都意想不到的东西。
  【设计意图】一种学习方法的掌握需要勤加练习,一种新思维的形成更离不开“反复”和“巩固”。课后作业的设计,意在促使学生在更多的阅读实践中养成“多角度、创造性阅读”的习惯,培养“阅读批判”的意识,形成阅读个性。
其他文献
2005年秋季,我国全面实施《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在这一方案里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做出了明确的要求。在素质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是不容忽视的内容,它既能推动教学改革顺利进行,还能促进素质教育有效落实。下面以粤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为例,来进行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模式的研究。  一、高中语文自主学习模式的内涵和意义  自主学习培养模式是人本主义、建构主义理论的重要体现,这一教学模
期刊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培养一种能应用于学习、工作的最基本的阅读能力,即一种终身受用的基本生存能力。叶圣陶指出:“阅读教学需要教师辅导学生认真诵习课本,其意乃在使学生渐进于善读,终于能不待教师之辅导而自臻于通篇明晓。”我把这一思想理解并运用到我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形成三步法:真正通过树立正确的“幸福学习观”,在情趣中促进学生乐学语文;充分强调让学生感悟、体验与合作,在讨论中促进学生活学语
期刊
一篇优秀的文章总是在传递内容的同时告诉读者文章应该怎样写。鲁迅先生就曾经说过:凡是大家的作品,全都说明着“应该怎样写”。这与新课标提出的“阅读教学要指向表达本位”的理念十分契合。因此,阅读教学中的文本分析,就应该将关注的焦点指向文本的语言表现,了解作者在创作过程中的构思,领悟作者对写作素材的选择、整合,这样才能更有利于学生语用能力的提升。  一、穿透文本内容,提取设置奥妙  在教学《三打白骨精》一
期刊
我认为新课程改革下阅读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积极倡导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努力培养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能力。那么,如何来培养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能力呢?我觉得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做一些尝试。  一、确立学生阅读的主体地位  学生是阅读的主人,每个学生都有权利根据自己的个性特点确定学习方向,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阅读材料,运用自己的学习方式解读阅读材料,选用不同的形式呈现阅读体验。对此,教师应给予关注和尊重
期刊
一、导入课题,激发情感  师:今天我们学习新课文《黄鹤楼送别》(生齐读课题)。“送别”是什么意思?  生:送朋友离开。  师:你有没有送过好朋友离开?心里有什么感受?  生:我有一个好朋友老家在浙江,去年他回老家,我为他送行,当时我很伤心。  师:好朋友因为各种原因不得不离开,大家都会很难过。现代通讯技术发达,想老朋友了,可以打个电话。交通发达,可以坐火车、飞机和朋友见面。但是在古代,好朋友离别后
期刊
在整个小学语文教学中,“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有其特殊的地位。它们不仅仅关系到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甚至影响到学生以后的社会生活。听说读写能力是语文教学的四大基石,在教学中我们要重视并长期培养学生这四方面的能力。  一、激发听觉,强化“听”的训练  1.听后复述。首先找诗歌、辞赋、寓言故事、抒情散文进行范读。学生不能记笔记,听完后站起来复述所听内容,要求意思完整,不改变原文中心。这项训练主要是培
期刊
笔者有幸观摩过若干优秀青年教师执教儿童诗的课堂,感觉执教者在教学中对语言训练的设计、情感因素的挖掘、朗读感悟的指导、生活情境的创设、文字意境的呈现等方面确实做足了文章,设计得堪称完美,唯独在解读时对文体样式和风格关注甚少,教学儿童诗和教学叙事类文体、写景类文体等一般无二,课堂上总是少了一点特别的情致——那是儿童诗独有的内在气韵和魅力。  我们知道,一个优秀文本,除了它蕴含的丰富内容和充沛情感之外,
期刊
《诺贝尔》是苏教版(国标本)教材第九册第六单元“百折不挠”里的一篇课文。为了使学生能够深入地了解人物的内在品质,我抓住文章的6~9自然段展开教学,重点从“毫不气馁”一词展开,通过三次想象,学生对诺贝尔的了解较为深刻,体会到了那种决不放弃自己的追求,直至成功的锲而不舍的精神。  【片段一】  师:诺贝尔为了发明“诺贝尔爆炸油”,他的弟弟被炸死,父亲被炸成残废,实验室化为乌有,此时他的家人或朋友会对他
期刊
整体设计说明:本单元共10个课时,第1、2课时为整体预习课,第3、4、5、6课时为基础阅读课,第7、8课时为整合阅读课,第9、10课时为拓展阅读课。  第1、2课时 整体预习  【学习内容】  《少年闰土》《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面》《有的人》  【教学目标】  1.熟悉本单元生字新词,在读懂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2.围绕“俯首甘为孺子牛”这个专题进行综合性学习,
期刊
我们所说的“浅文”,一是指文字浅显,学生可以凭借自己的认知经验去阅读,没有文字、语句上的障碍的文章;二是指主题思想单一,作者的思想情感容易把握的文章。  孔子说过“因材施教”,墨子也提出“子深其深,浅其浅”。能选入教材的“浅文”蕴藏着“平淡中的不平淡”。遇到这类文章,学生容易一览即过,长此以往,养成一种学习的惰性。所以教师对这一类课文,定要合理而深入地挖掘,引导学生透过文字捕捉更多的信息。那么如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