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标引领下的小学课堂应该是师生和谐发展的课堂,应该是充满人文关怀的课堂,应该是师生生命激扬的课堂。而具备有图、文、声并茂等功能的多媒体,以其先进性、实用性、高性能性、开放性、可扩展性。成为众多教师创设教学情境、达到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
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在具体生动的情境中学习。”诚然,创设有效的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而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给学生动态的刺激,通过外部多种刺激迅速感知教学内容,可以说是创设情境最好的手段。但同时我们也应注意到多媒体辅助教学并不是万能的,它也是有缺点和不足的,只有扬长避短,才能真正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先进作用。在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实践过程中。笔者觉得有以下一些问题:
问题一:教师培训不够,影响了课堂的统一性。绝大部分教师通过观摩多媒体辅助教学课堂实录后,能切实感受到这一现代技术的优越性,也跃跃欲试。但现实是,很多乡镇除中学及中心完小配备了相当电脑和多媒体之外,其他学校几乎没有。教师由于对电教媒体的性能掌握不够,操作不规范,出现很多失误,甚至造成对电化教学的干扰。具有一定电教技能是小学教师上好电教课不可缺少的前提条件。有些教师因为要上公开课,临时边学边做,为电教而教,花大量时间制作课件,耗时低效,上课时又因为对硬件操作不熟悉,不会有效控制鼠标,扰乱了画面的整体效果;有的教师调不出信号,长时间调试,影响正常的课堂教学;有的教师干脆配备一名电教人员,自己在上面讲课,电教人员在下面操作,不能给人完整的感觉。
问题二:学生主体性体现不够,扼杀了课堂的生动性。在教学中,“课程标准”倡导把课堂还给学生,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鼓励多样化、个性化的学习。理想的课堂是师生真实的互动过程,是动态生成的教学推进过程,这种过程是一种渐进的、多层次的和多角度的非线性序列。它不可能完全按预定的程序操作,常会生成一些预料之外的新信息、新思维。尤其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的智慧、灵性得以充分彰显时,实际的过程要比预定的生动、活泼、丰富得多。正因如此,总有教师感叹:“生成,无法预约的精彩!”但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流程事先已经被设计好,尽管明知道教育对象的发展是很不平衡的,但也无法开展适合个性化教学活动的需要。面对生成,教师很难从容地引导点化。教师只能按照课件的流程来完成任务。作为引导者的教师和作为主.体的学生都被课件牵着鼻子走,很难出现“无法预约的精彩”,课堂哪有生动可言?
问题三:情感交流不够,冲淡了课堂人文精神。苏赫姆林斯基说:“感情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块土地上。”情感熏陶在小学尤为重要。课堂上.教师通过语言、手势、书本、黑板、教具等和学生进行交流。使师生间产生思想的碰撞与情感的交流,使课堂气氛显得融洽、和谐。但多媒体的教学,使教师不再是情感的调控者,而只是生硬机器的操纵者,学生不再是情感的交流者,而只是课件上生动画面的被吸引者。传统教学中教师的板书演算、课下巡视、手势比划、实物演示、眼光交流等师生之间交流知识、经验和体会的做法几乎取消。于是出现了教者手忙脚乱、学者眼花缭乱、听者心慌意乱的现象,让学生受到非正常的刺激,影响教学的预期效果。
问题四:思维时间、空间不够,阻碍了学生思维发展。美国华盛顿一所大学里写着这样一句名言:“我听见了,但可能忘记;我看见了,就可能记住;我做过了,便真正理解了。”这就充分说明了动手实践操作的重要性。但很多时候,教师对于实验性较强的学科,在教学中该学生动手的实验,也用多媒体虚拟技术来代替学生的实物实验操作,失去对学生的科学性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物操作能力、实验误差分析等都受到阻碍。
再者,虽然多媒体打破了时间、空间限制,容量大、速度快、易操作,使课堂教学有高效率。然而喜欢新奇的学生往往注意了荧幕上最热闹、最显眼的东西。而忽略了学习最根本的东西。若画面的切换太快,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思维水平和思维速度,像电视或电影画面那样一闪而过,不容学生细看和思考,那又极大地影响教学效果。在课件中把所有抽象思维、文字语言的理解都用多媒体形象展现出来,实际上是抢思维空间,扼杀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一切都包办到底,到头来是害了下一代青少年的成长。
那么,怎样才能利用好多媒体呢?笔者认为,多媒体只能是课堂教学中的一个环节,只能起“渲染”和“烘托”作用,而不能代替教学,这也就在本文中一直强调“辅助”二字的原因。我们必须摆正它的位置。
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在具体生动的情境中学习。”诚然,创设有效的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而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给学生动态的刺激,通过外部多种刺激迅速感知教学内容,可以说是创设情境最好的手段。但同时我们也应注意到多媒体辅助教学并不是万能的,它也是有缺点和不足的,只有扬长避短,才能真正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先进作用。在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实践过程中。笔者觉得有以下一些问题:
问题一:教师培训不够,影响了课堂的统一性。绝大部分教师通过观摩多媒体辅助教学课堂实录后,能切实感受到这一现代技术的优越性,也跃跃欲试。但现实是,很多乡镇除中学及中心完小配备了相当电脑和多媒体之外,其他学校几乎没有。教师由于对电教媒体的性能掌握不够,操作不规范,出现很多失误,甚至造成对电化教学的干扰。具有一定电教技能是小学教师上好电教课不可缺少的前提条件。有些教师因为要上公开课,临时边学边做,为电教而教,花大量时间制作课件,耗时低效,上课时又因为对硬件操作不熟悉,不会有效控制鼠标,扰乱了画面的整体效果;有的教师调不出信号,长时间调试,影响正常的课堂教学;有的教师干脆配备一名电教人员,自己在上面讲课,电教人员在下面操作,不能给人完整的感觉。
问题二:学生主体性体现不够,扼杀了课堂的生动性。在教学中,“课程标准”倡导把课堂还给学生,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鼓励多样化、个性化的学习。理想的课堂是师生真实的互动过程,是动态生成的教学推进过程,这种过程是一种渐进的、多层次的和多角度的非线性序列。它不可能完全按预定的程序操作,常会生成一些预料之外的新信息、新思维。尤其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的智慧、灵性得以充分彰显时,实际的过程要比预定的生动、活泼、丰富得多。正因如此,总有教师感叹:“生成,无法预约的精彩!”但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流程事先已经被设计好,尽管明知道教育对象的发展是很不平衡的,但也无法开展适合个性化教学活动的需要。面对生成,教师很难从容地引导点化。教师只能按照课件的流程来完成任务。作为引导者的教师和作为主.体的学生都被课件牵着鼻子走,很难出现“无法预约的精彩”,课堂哪有生动可言?
问题三:情感交流不够,冲淡了课堂人文精神。苏赫姆林斯基说:“感情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块土地上。”情感熏陶在小学尤为重要。课堂上.教师通过语言、手势、书本、黑板、教具等和学生进行交流。使师生间产生思想的碰撞与情感的交流,使课堂气氛显得融洽、和谐。但多媒体的教学,使教师不再是情感的调控者,而只是生硬机器的操纵者,学生不再是情感的交流者,而只是课件上生动画面的被吸引者。传统教学中教师的板书演算、课下巡视、手势比划、实物演示、眼光交流等师生之间交流知识、经验和体会的做法几乎取消。于是出现了教者手忙脚乱、学者眼花缭乱、听者心慌意乱的现象,让学生受到非正常的刺激,影响教学的预期效果。
问题四:思维时间、空间不够,阻碍了学生思维发展。美国华盛顿一所大学里写着这样一句名言:“我听见了,但可能忘记;我看见了,就可能记住;我做过了,便真正理解了。”这就充分说明了动手实践操作的重要性。但很多时候,教师对于实验性较强的学科,在教学中该学生动手的实验,也用多媒体虚拟技术来代替学生的实物实验操作,失去对学生的科学性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物操作能力、实验误差分析等都受到阻碍。
再者,虽然多媒体打破了时间、空间限制,容量大、速度快、易操作,使课堂教学有高效率。然而喜欢新奇的学生往往注意了荧幕上最热闹、最显眼的东西。而忽略了学习最根本的东西。若画面的切换太快,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思维水平和思维速度,像电视或电影画面那样一闪而过,不容学生细看和思考,那又极大地影响教学效果。在课件中把所有抽象思维、文字语言的理解都用多媒体形象展现出来,实际上是抢思维空间,扼杀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一切都包办到底,到头来是害了下一代青少年的成长。
那么,怎样才能利用好多媒体呢?笔者认为,多媒体只能是课堂教学中的一个环节,只能起“渲染”和“烘托”作用,而不能代替教学,这也就在本文中一直强调“辅助”二字的原因。我们必须摆正它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