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考作文的评分是从“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两个方面来评定的,前者占40分,后者占20分。作文要获高分甚或满分,“发展等级”上下功夫。纵观近年来的满分作文,或深刻,或丰富,或有文采,或有创新,无不符合“发展等级”的要求。
无论是什么要求,都有一个取材问题。而作文取材的范围是十分广泛的。我们把它归纳为课本线、名胜线、生活线、艺术线、名人线。课本线是指以教科书内容为材料,学生相对较熟。名胜线主要是选取本地名胜古迹,或描写,或感悟,选材也新颖。生活线是指选取热门话题,与社会生活联系紧密,时代感强。艺术线是指以时间艺术、空间艺术、语言艺术为材料,写感受。名人线是指开发名人富矿,挖掘蕴藏着的知识和智慧,在写作形式上也较新颖。以名人为写作素材,有典型性,有说服力,有感染力,有影响力。
我们所说的名人主要指历史人物、新闻人物、本土人物、艺术形象。
历史人物指已经去世的中外名人,主要指我国古代的教育家、文学家、哲学家等,如孔子、屈原、陶渊明、李白、杜甫、苏东坡、鲁迅、海子等等。这些材料有丰富内涵,有文化积淀,如果再引入相关诗词,会文采斐然。
新闻人物指活跃于各类媒体的人物,包括政治家、艺术家、体育明星等,如温家宝、霍金、感动中国人物等等。这类材料新颖,时代感强,有的人物人气很旺,有的人物涉及热点问题,且多是弘扬主旋律,思想健康积极。
本土人物指与考生所在地相关的一些古今名人(这与前两者有交叉,另辟一类,便于强调地域性)。中国这么大,无论哪个地区要找几个名人都不难。如我们和县,就有自刎乌江的项羽,写过《陋室铭》的刘禹锡,在桃花坞读过书的张籍,当今草圣林散之,奥运会首枚金牌获得者许海峰等等。这类人物的特点是独特,考生对这些人物的了解也往往较多,理解较深。
艺术人物指文学艺术作品形象,如林黛玉、薛宝钗、布恩地亚、戈戈和狄狄等。这类材料的优势是感染力。很多人物形象本身就是阅卷教师耳熟能详的,阅卷教师读到他们也感到亲切;更兼得“能够运用语文材料能力”之利,也能获得阅卷教师好感。
这些“名人”材料从哪里来?
1.教材。课本矿藏,取之不竭。在思维断电、左思右想,茫然坠烟雾、脑中一片空白时,可以把课文中涉及的名人(特别是作者和艺术形象)搜索一遍,一定会有切合作文题目的素材。如下文:
在历史的长河中徜徉,感叹于始皇的德兼三皇,功过五帝;敬畏于屈子的“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种不变的情怀,正是这种本色,铸就了丰富多彩的人生。但每个人又有站在自己对面的时候。“铁马冰河入梦来”的陆游,为何会在沈园的颓墙上写下带血的字迹——“莫!莫!莫!”?再坚强的性格也抵不住情思的纠结,始终有其脆弱的一面啊!“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闺阁中以泪洗面的李清照,也有“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悲壮吟唱;高唱“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东坡居士,却也有“人生如梦,一樽还酌江月”的哀叹。
看了这段文字,你或许会惊叹考生深厚的文学功底和高超的文字驾驭能力。但如果对考生所引用的内容进行一番审视,又会发现考生所引用的内容都出自中学语文教材,甚至有的就是要求背诵的名句。这给我们很多启示:语文教材,就是一座取之不尽的矿藏,只要能合理利用,素材就会“不尽长江滚滚来”。
2.媒体。社会热点,媒体焦点,国内外信息。视点高,眼界宽,材料新,意义重大,这就是有价值的素材。一要保证真实,道听途说不行;二要把握好选用的尺寸。信息材料的引用最好有准确的时间、地点、人名、数据,使之更有说服力。如感动中国人物,就是具有说服力、感染力的事例。
3.本地。如我们和县,名胜荟萃,不胜枚举,如有长江中下游乃至中华民族文化的摇篮之称的龙潭洞,具有世界级影响的西楚霸王灵祠,矗立于唐诗及中国文学史中的天门山,“斯是陋室,唯吾德馨”的千年陋室,当年桃红柳绿风情万种、如今水碧草青诗意千重的桃花坞,歌豪杜默手植的清香尚在半枝梅,编成的中国第一部文章总集《文选》的南朝昭明太子浸泡过的太子汤,登临过的如方山。相应的人物有龙潭洞人、西楚霸王、李白、刘禹锡、张籍、杜默、昭明太子等。
4.艺术作品。我们可以通过一个个艺术形象的分析来表明自己的观点。可以准备名篇佳作的读后感、影视的观后感。光是语文课本的文学形象就很不少。如林黛玉、薛宝钗等。
5.试卷。远在天边,近在眼前。当你搜索枯肠、苦思冥想而不得时,不妨把近在眼前的试卷翻一翻,或许会有“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意外收获。试卷中的文言文阅读材料,多为人物传记,本身就是人物故事,还有现代文阅读中往往也有人物故事,它们都可以给考生以启发。
另外,还可以一个事例,多方挖掘。应该明确,一则事例可以证明的观点不是唯一的,而是多元的。当多方搜索也找不到合适的材料时,你不妨把以前用过的很熟悉的事例想一想,看看能否用在文章中。当然用这一方法,一定要注意详略的处理。能证明中心、围绕话题的部分要详写,和中心、话题无关的,要略写或不写。
材料确定以后,就是构思了。可以以一个“名人”为素材写成一篇作文。比如2009年江苏卷优秀作文《品味时尚》,通过就是以罗京唱通俗歌曲为例,采用夹叙手法写成。文章先写罗京播新闻时庄重、大方、不苟言笑的播音风格,接着写他不为人知的另一面。即在2008年1月20日,综艺节目《欢乐中国行》中,一贯严谨的他一展歌喉,大唱《千里之外》。将这首时尚的歌曲演绎得酣畅淋漓。他那投入的表情、醉人的微笑,俨然是一个追赶时尚浪潮的“时尚达人”。原来他也和我们一样,拥有一份感知和追逐时尚的热情。但是,他的工作不允许他以这样的形象出现在我们面前。罗京那般的沉稳、严谨、勇于牺牲和隐忍,可以永远成为激励我们积极向上的新的时尚。
也可以以几个名人为素材写成一篇作文。再如2011年江苏卷优秀作文《拒绝平庸》,文章从“鱼”“草”“蚕”三种自然界拒绝平庸的事物开篇,句式整齐,气势非凡。由物及人,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主体部分列举李白、辛弃疾、范仲淹、海伦、贝多芬、史铁生等等中外名人的事例,材料丰富,内容充实,具有极强的说服力。
无论是平时练笔,还是应对各种考试,要想事例丰富,必须做到两点:(1)力求专而广。“专”的意思是以专题形式积累素材,“广”的意思是积累的材料范围要广,涵盖古今中外,而且要尽可能丰富翔实。一篇文章中如果只有古代的材料,那就没有现代信息;如果只有外国材料,那就会缺乏说服力;如果只有现实材料,那就可能没有文化底蕴。所以一篇文章中,最好中国的、外国的,古代的、现代的材料都要有。(2)学会“定向运用”。所谓“定向运用”,就是虽然你准备的材料是很翔实丰富的,但写作时要朝着能体现中心的方向运用,和中心无关的要略写或不写,和中心有关的要详写。
应当注意的问题:
(一)如果是写记叙文,要截取一个或几个片断,并充分发挥想象,对人物进行肖像、行动、心理描写,必要时加上景物描写,甚至于加入作者的感受,努力把人物写得有血有肉。
(二)如果写议论文,事例宜多不宜少,且要高度概括而不宜拖沓冗长,就像司马迁《报任安书》中的写法:“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还要尽可能注意到正反例结合、不同时空事例组合、详略事例组合。
(作者单位:安徽省和县第三中学)
无论是什么要求,都有一个取材问题。而作文取材的范围是十分广泛的。我们把它归纳为课本线、名胜线、生活线、艺术线、名人线。课本线是指以教科书内容为材料,学生相对较熟。名胜线主要是选取本地名胜古迹,或描写,或感悟,选材也新颖。生活线是指选取热门话题,与社会生活联系紧密,时代感强。艺术线是指以时间艺术、空间艺术、语言艺术为材料,写感受。名人线是指开发名人富矿,挖掘蕴藏着的知识和智慧,在写作形式上也较新颖。以名人为写作素材,有典型性,有说服力,有感染力,有影响力。
我们所说的名人主要指历史人物、新闻人物、本土人物、艺术形象。
历史人物指已经去世的中外名人,主要指我国古代的教育家、文学家、哲学家等,如孔子、屈原、陶渊明、李白、杜甫、苏东坡、鲁迅、海子等等。这些材料有丰富内涵,有文化积淀,如果再引入相关诗词,会文采斐然。
新闻人物指活跃于各类媒体的人物,包括政治家、艺术家、体育明星等,如温家宝、霍金、感动中国人物等等。这类材料新颖,时代感强,有的人物人气很旺,有的人物涉及热点问题,且多是弘扬主旋律,思想健康积极。
本土人物指与考生所在地相关的一些古今名人(这与前两者有交叉,另辟一类,便于强调地域性)。中国这么大,无论哪个地区要找几个名人都不难。如我们和县,就有自刎乌江的项羽,写过《陋室铭》的刘禹锡,在桃花坞读过书的张籍,当今草圣林散之,奥运会首枚金牌获得者许海峰等等。这类人物的特点是独特,考生对这些人物的了解也往往较多,理解较深。
艺术人物指文学艺术作品形象,如林黛玉、薛宝钗、布恩地亚、戈戈和狄狄等。这类材料的优势是感染力。很多人物形象本身就是阅卷教师耳熟能详的,阅卷教师读到他们也感到亲切;更兼得“能够运用语文材料能力”之利,也能获得阅卷教师好感。
这些“名人”材料从哪里来?
1.教材。课本矿藏,取之不竭。在思维断电、左思右想,茫然坠烟雾、脑中一片空白时,可以把课文中涉及的名人(特别是作者和艺术形象)搜索一遍,一定会有切合作文题目的素材。如下文:
在历史的长河中徜徉,感叹于始皇的德兼三皇,功过五帝;敬畏于屈子的“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种不变的情怀,正是这种本色,铸就了丰富多彩的人生。但每个人又有站在自己对面的时候。“铁马冰河入梦来”的陆游,为何会在沈园的颓墙上写下带血的字迹——“莫!莫!莫!”?再坚强的性格也抵不住情思的纠结,始终有其脆弱的一面啊!“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闺阁中以泪洗面的李清照,也有“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悲壮吟唱;高唱“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东坡居士,却也有“人生如梦,一樽还酌江月”的哀叹。
看了这段文字,你或许会惊叹考生深厚的文学功底和高超的文字驾驭能力。但如果对考生所引用的内容进行一番审视,又会发现考生所引用的内容都出自中学语文教材,甚至有的就是要求背诵的名句。这给我们很多启示:语文教材,就是一座取之不尽的矿藏,只要能合理利用,素材就会“不尽长江滚滚来”。
2.媒体。社会热点,媒体焦点,国内外信息。视点高,眼界宽,材料新,意义重大,这就是有价值的素材。一要保证真实,道听途说不行;二要把握好选用的尺寸。信息材料的引用最好有准确的时间、地点、人名、数据,使之更有说服力。如感动中国人物,就是具有说服力、感染力的事例。
3.本地。如我们和县,名胜荟萃,不胜枚举,如有长江中下游乃至中华民族文化的摇篮之称的龙潭洞,具有世界级影响的西楚霸王灵祠,矗立于唐诗及中国文学史中的天门山,“斯是陋室,唯吾德馨”的千年陋室,当年桃红柳绿风情万种、如今水碧草青诗意千重的桃花坞,歌豪杜默手植的清香尚在半枝梅,编成的中国第一部文章总集《文选》的南朝昭明太子浸泡过的太子汤,登临过的如方山。相应的人物有龙潭洞人、西楚霸王、李白、刘禹锡、张籍、杜默、昭明太子等。
4.艺术作品。我们可以通过一个个艺术形象的分析来表明自己的观点。可以准备名篇佳作的读后感、影视的观后感。光是语文课本的文学形象就很不少。如林黛玉、薛宝钗等。
5.试卷。远在天边,近在眼前。当你搜索枯肠、苦思冥想而不得时,不妨把近在眼前的试卷翻一翻,或许会有“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意外收获。试卷中的文言文阅读材料,多为人物传记,本身就是人物故事,还有现代文阅读中往往也有人物故事,它们都可以给考生以启发。
另外,还可以一个事例,多方挖掘。应该明确,一则事例可以证明的观点不是唯一的,而是多元的。当多方搜索也找不到合适的材料时,你不妨把以前用过的很熟悉的事例想一想,看看能否用在文章中。当然用这一方法,一定要注意详略的处理。能证明中心、围绕话题的部分要详写,和中心、话题无关的,要略写或不写。
材料确定以后,就是构思了。可以以一个“名人”为素材写成一篇作文。比如2009年江苏卷优秀作文《品味时尚》,通过就是以罗京唱通俗歌曲为例,采用夹叙手法写成。文章先写罗京播新闻时庄重、大方、不苟言笑的播音风格,接着写他不为人知的另一面。即在2008年1月20日,综艺节目《欢乐中国行》中,一贯严谨的他一展歌喉,大唱《千里之外》。将这首时尚的歌曲演绎得酣畅淋漓。他那投入的表情、醉人的微笑,俨然是一个追赶时尚浪潮的“时尚达人”。原来他也和我们一样,拥有一份感知和追逐时尚的热情。但是,他的工作不允许他以这样的形象出现在我们面前。罗京那般的沉稳、严谨、勇于牺牲和隐忍,可以永远成为激励我们积极向上的新的时尚。
也可以以几个名人为素材写成一篇作文。再如2011年江苏卷优秀作文《拒绝平庸》,文章从“鱼”“草”“蚕”三种自然界拒绝平庸的事物开篇,句式整齐,气势非凡。由物及人,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主体部分列举李白、辛弃疾、范仲淹、海伦、贝多芬、史铁生等等中外名人的事例,材料丰富,内容充实,具有极强的说服力。
无论是平时练笔,还是应对各种考试,要想事例丰富,必须做到两点:(1)力求专而广。“专”的意思是以专题形式积累素材,“广”的意思是积累的材料范围要广,涵盖古今中外,而且要尽可能丰富翔实。一篇文章中如果只有古代的材料,那就没有现代信息;如果只有外国材料,那就会缺乏说服力;如果只有现实材料,那就可能没有文化底蕴。所以一篇文章中,最好中国的、外国的,古代的、现代的材料都要有。(2)学会“定向运用”。所谓“定向运用”,就是虽然你准备的材料是很翔实丰富的,但写作时要朝着能体现中心的方向运用,和中心无关的要略写或不写,和中心有关的要详写。
应当注意的问题:
(一)如果是写记叙文,要截取一个或几个片断,并充分发挥想象,对人物进行肖像、行动、心理描写,必要时加上景物描写,甚至于加入作者的感受,努力把人物写得有血有肉。
(二)如果写议论文,事例宜多不宜少,且要高度概括而不宜拖沓冗长,就像司马迁《报任安书》中的写法:“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还要尽可能注意到正反例结合、不同时空事例组合、详略事例组合。
(作者单位:安徽省和县第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