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雨课堂平台的有机化学教学实践

来源 :广州化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llinn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机化学是我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基础课程,在传统教学过程中引入信息化手段,实现教学的互联网+,可以弥补课程课时短、内容多、知识抽象、难理解等缺陷。现以高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有机化学课程中醇单元教学为例,从教学分析、教学策略、教学过程、教学反思四个方面阐述本次课的教学设计和实施过程,探讨基于雨课堂平台的有机化学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其他文献
为了提高四川省农业检测实验室土壤养分的检测能力,组织了土壤pH、有机质、全氮、有效磷、碱解氮、缓效钾和速效钾等7个项目的能力验证活动。采用稳健统计对结果进行了分析和评价,参加实验室的7项能力验证结果满意率为71.1%~100.0%,客观反映参加实验室的测试能力和测试水平。根据参加实验室反馈的原始记录和评定结果,给出了针对性的技术分析和建议。
采用ICP-MS测定婴幼儿乳粉中碘的含量,根据GB 5009.267-2020建立分析提取方法,参考CNAS-GL006建立数学模型,进而分析该方法不确定度的来源。通过对实验分析过程引入的各不确定度分量来源计算,结果表明,标准曲线拟合及标准溶液配置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乳粉中碘含量的结果可表示为(1.03±0.0998)mg/kg,k=2。
锅炉作为重要的热能动力设备,其燃烧排放废气对环境空气质量造成的污染影响不容忽视。为了加强对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的控制,各地陆续制修订了锅炉大气污染物地方排放标准。本文通过对地方排放标准的适用范围、污染物控制项目、排放限值等内容进行比较分析,为锅炉大气污染排放标准制修订提供参考。
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是对大学各门课程教学的新挑战,为保障“停课不停学”,全国各高校都进行了线上教学的积极实践。文章从面向全校大一学生开课的《无机化学A(二)》课程(元素无机化学)的教学基础、在线教学方案设定及实施历程和考试安排方面总结了2020年疫情期间我校无机化学课程在线教学的探索与实践,也为元素无机化学的教学改革提供了新思路。
为提高《环境化学》课程的教学效果,在教学实践中,根据应用化学专业自身的专业特点,结合课程的教学目标,对教学内容、教学形式等教学过程进行改革与实践。紧密联系实际的教学内容和多模式教学形式的改革,可以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加强教师与学生的配合,从多个方面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程理论知识教学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网络教学平台的推出,线上+线下混合式和在线教学模式得到了快速应用和发展。本文根据药物化学课程的特点与教育现状,利用网络资源和教学平台,通过设计教学目标、整合教学内容、调整教学模式、课程监控点和评价方式,建设和丰富网络教学课程,开展药物化学在线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活动,实现学生自主、个性化学习,达到提高教学效果,提升教学质量的目的。
近年来“课程思政”受到了各高校的广泛关注与重视,各大高校教师纷纷研究如何发挥专业课程“课程思政”的功能,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各专业课程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本论文研究与探索了如何将“课程思政”融于我校化学专业师范生的《无机化学》课程教学中,旨在构建以专业知识为基础和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为目的的《无机化学》教学新模式。
材料液态成形原理课程是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具有教学内容较多、专业知识理论与概念抽象性较强的特点,课程学习和教学的难度较大。为了进一步提升材料液态成形原理课程教学质量,有必要对其进行教学改革。本文通过优化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方法、改进考核方式等手段,对材料液态成形原理课程教学改革进行了探索与实践,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采用低温碳化技术,制备了玉米芯水热碳,引入L-赖氨酸二异氰酸酯构建功能化水热碳。研究了功能化玉米芯水热碳对重金属Cu2+的吸附行为,考察了溶液的pH值、吸附时间、投加量和温度对功能化玉米芯水热碳的影响。功能化玉米芯水热碳在318 K,pH=6.0吸附3 h时可达到平衡,吸附等温线较好地符合Freundlich等温方程,318K下饱和吸附量为43.5 mg/g。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资源萎缩、环境恶化的今天,走“绿色化”是化学工业的必然之路,绿色化学教学改革也是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能长期发展的必然之路。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人才是中国化学工业的中坚力量。将绿色化学教育贯穿于化学工程与工艺整个人才培养方案中,对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科研、实践教学进行绿色化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的绿色化学理念、理论、意识、知识和绿色创新思维、能力,为中国化学工业培养高质量的“绿色”创新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