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信息技术;兴趣;导入;
问题情境;主题练习
〔中图分类号〕 G4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
17—0086—01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生最好的动机是对所学学科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学生学习的“助推器”。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教学的需要,采取各种手段,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调动起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我认为,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一、个性化、趣味性的导入
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环节中的重要一环,是课堂教学的前奏,如同一出戏的“序幕”。好的导入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犹如一把开启学生兴趣大门的金钥匙。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追求导入的艺术化,为课堂教学创造一个良好的开端。
如,在教学“画几何图形”这一课时,刚开始,我就先提出一个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同学们,你们小时候都玩过积木吗?”学生一下子兴趣就来了,因为积木是他们成长过程中最初、也是陪伴他们时间最长的游戏;然后我又播放了一段带音乐的、可爱的卡通宝宝搭积木的视频,学生们一下子就来劲了。显然,这样的导入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自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时,我告诉学生:“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画几何图形’就和大家搭积木一样,大家愿意学习如何在电脑屏幕中‘搭积木’吗?”这样导入,学生自然兴趣盎然地进入后续的学习中。
二、创设适宜的问题情境
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如果一上课,教师就开始讲解“这个是工具栏,它里面有保存按钮、复制、粘贴……”“这个是模式选择框,这个是画图工具栏……”等一系列的专业术语,学生就会感到枯燥无趣,思想还会“开小差”。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创设适宜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带着问题尝试、推测、探索。这样,就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如,教学“网页的实质——html超文本标记语言”,我先给学生展示一个含有上下滚动字幕的网页,然后提出问题:如何做上下滚动的字幕? 学生自己动手尝试,可是在动手后发现现有的知识解决不了这个问题,他们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这时,我告诉他们,可以试试先在“普通”视图下制作一个从左向右运动的字幕,选中字幕后打开“html”视图方式,并让他们试一试:在“html”视图下选中的一段代码有什么特点?学生会发现,选中的代码中有他们熟悉的单词direction(方向)和right(右边)。这时,我适时提示学生,修改方向后会出现什么效果。学生开始探究,尝试后发现通过修改代码可以改变字幕滚动的方向,这样上下滚动就可以实现了。学生这时不仅兴趣浓厚,学习热情高涨,而且还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但是他们也有疑问,这些代码到底是什么?这时我再告诉他们html的概念。实践证明,让学生带着问题听教师的讲解,会把“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学习”,有利于知识的理解和接收,也有利于教师与学生的互动。
三、主题练习要分层
布置主题练习其实也是信息技术课的一个大难题,因为每个学生对计算机掌握的程度不同,尤其是文档编辑的部分,有的学生打字速度非常快,而有的学生打字速度非常慢。所以教师应布置多项任务,依次递进,打字速度快的学生可以不断地美化完善自己的作品,而打字速度慢的学生可以不断地提高自己打字的速度,拉近与其他学生的差距。能力特别强的学生,也可以让他们成为教师的小助手,帮助教师解决其他学生提出的问题。当小助手的学生,有了展示自己能力的机会,变得非常乐于助人;而被帮助的学生,由于是同学所教授的,所以记忆得更为深刻。这样,就实现了共同进步、全面提高的目的。
总之,信息技术课程是变化、更新最快的课程,科技的迅猛发展,信息的集体爆炸,都不断地推动信息技术课程的变化。教材往往跟不上技术的发展,新的技术刚刚编写好放入教材中,开始进行教授时,却发现书中的内容已经过时了,软件已经更新了好几个版本。因此,信息技术教师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合社会需要的人才。
编辑:谢颖丽
问题情境;主题练习
〔中图分类号〕 G4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
17—0086—01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生最好的动机是对所学学科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学生学习的“助推器”。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教学的需要,采取各种手段,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调动起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我认为,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一、个性化、趣味性的导入
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环节中的重要一环,是课堂教学的前奏,如同一出戏的“序幕”。好的导入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犹如一把开启学生兴趣大门的金钥匙。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追求导入的艺术化,为课堂教学创造一个良好的开端。
如,在教学“画几何图形”这一课时,刚开始,我就先提出一个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同学们,你们小时候都玩过积木吗?”学生一下子兴趣就来了,因为积木是他们成长过程中最初、也是陪伴他们时间最长的游戏;然后我又播放了一段带音乐的、可爱的卡通宝宝搭积木的视频,学生们一下子就来劲了。显然,这样的导入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自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时,我告诉学生:“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画几何图形’就和大家搭积木一样,大家愿意学习如何在电脑屏幕中‘搭积木’吗?”这样导入,学生自然兴趣盎然地进入后续的学习中。
二、创设适宜的问题情境
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如果一上课,教师就开始讲解“这个是工具栏,它里面有保存按钮、复制、粘贴……”“这个是模式选择框,这个是画图工具栏……”等一系列的专业术语,学生就会感到枯燥无趣,思想还会“开小差”。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创设适宜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带着问题尝试、推测、探索。这样,就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如,教学“网页的实质——html超文本标记语言”,我先给学生展示一个含有上下滚动字幕的网页,然后提出问题:如何做上下滚动的字幕? 学生自己动手尝试,可是在动手后发现现有的知识解决不了这个问题,他们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这时,我告诉他们,可以试试先在“普通”视图下制作一个从左向右运动的字幕,选中字幕后打开“html”视图方式,并让他们试一试:在“html”视图下选中的一段代码有什么特点?学生会发现,选中的代码中有他们熟悉的单词direction(方向)和right(右边)。这时,我适时提示学生,修改方向后会出现什么效果。学生开始探究,尝试后发现通过修改代码可以改变字幕滚动的方向,这样上下滚动就可以实现了。学生这时不仅兴趣浓厚,学习热情高涨,而且还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但是他们也有疑问,这些代码到底是什么?这时我再告诉他们html的概念。实践证明,让学生带着问题听教师的讲解,会把“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学习”,有利于知识的理解和接收,也有利于教师与学生的互动。
三、主题练习要分层
布置主题练习其实也是信息技术课的一个大难题,因为每个学生对计算机掌握的程度不同,尤其是文档编辑的部分,有的学生打字速度非常快,而有的学生打字速度非常慢。所以教师应布置多项任务,依次递进,打字速度快的学生可以不断地美化完善自己的作品,而打字速度慢的学生可以不断地提高自己打字的速度,拉近与其他学生的差距。能力特别强的学生,也可以让他们成为教师的小助手,帮助教师解决其他学生提出的问题。当小助手的学生,有了展示自己能力的机会,变得非常乐于助人;而被帮助的学生,由于是同学所教授的,所以记忆得更为深刻。这样,就实现了共同进步、全面提高的目的。
总之,信息技术课程是变化、更新最快的课程,科技的迅猛发展,信息的集体爆炸,都不断地推动信息技术课程的变化。教材往往跟不上技术的发展,新的技术刚刚编写好放入教材中,开始进行教授时,却发现书中的内容已经过时了,软件已经更新了好几个版本。因此,信息技术教师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合社会需要的人才。
编辑:谢颖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