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水资源税改革实施进展及建议

来源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yaodefeixi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宁夏回族自治区有关部门和各地市水资源税改革实施情况进行了调研走访和系统评估.改革实施3年来取得了明显成效,水源结构得到优化,地下水超采得到控制,企业节水技术改造动力增强,水资源管理进一步规范,信息化管理水平显著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得到提高.同时,也存在着减免税政策还需优化、公共供水征税环节不统一、特种行业分类不完善、农业用水水资源税征收困难、计量监测与信息化建设滞后等问题.为此,针对税收分类、税额标准、税收优惠、征收管理、部门协作、信息化建设、农业农村用水等方面提出了深化水资源税改革的对策建议.
其他文献
潜流交换对于地表水和地下水水质以及河流廊道的生态环境有重要作用.针对半干旱草原河流潜流交换作用研究不足的现状,选取锡林河作为典型草原河流,利用水动力学法和温度示踪法对锡林河上游试验河段的垂向潜流交换过程进行定量研究,并讨论了两种方法的适用性.结果表明,试验期间主要为地表水补给地下水,垂向潜流交换主要发生在河床表面以下20~100 cm.受砂质河床流动性较大和空间异质性的影响,河道不同位置的潜流交换速率及其对降雨的响应各不相同.水动力学法与温度示踪振幅法得到的河段垂向潜流交换速率具有一致性:分别为-0.2~
流域多水源空间均衡配置是当前国家水资源研究中的重大实践问题,也是实现“科学调水”的一个难题.湟水河谷水资源配置涉及地表水、地下水、非常规水源和跨流域调水等多种水源和生活、工业、农业与生态等多类用户,通过构建湟水河谷多水源空间均衡模型,采用分层优化思想,分别构造了湟水河谷跨流域调水总量优选模型、湟水河谷多调水工程调水量优选模型与湟水河谷多水源优化配置模型,提出了求解方法和策略.开展了相关方案分析,优化确定了在强化节水约束条件下湟水河谷需外调水总量、引黄济宁工程经济合理调水规模,提出了包括湟水、引大济湟调水、
研究用氢氧化钠对印染生化污泥进行改性制备含铁生物炭(ISBC),并以浸渍煅烧法在该生物炭上负载Mn/Cu双金属,得到Mn/Cu改性污泥炭催化剂(MSDBC)用于催化活化过一硫酸盐(PMS)降解印染废水中难降解的聚乙烯醇(PVA),实现了印染废水处理中剩余污泥的资源化和PVA的高效降解.实验采用扫描电镜(SEM)、X射线衍射仪(XRD)、傅里叶红外光谱仪(FTIR)和氮气吸脱附等温仪(BET)对制备的材料进行形貌和结构表征,并探究得出最佳条件为金属浸渍量为5 mmol/g,Mn/Cu比例为2:1,pH为7,
洪泽湖是我国第四大淡水湖,又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中重要的过水通道,它自身的水环境质量对其周边和北方受水区的供水保证至关重要.建立基于小波分析的长短记忆神经网络水质预测模型(WA-LSTM),首先对淮河入洪泽湖的水质数据进行预处理,将其分解为高频和低频信号输入至LSTM模型中进行单因子水质预测,再通过单因子水质预测结果驱动T-S模糊神经网络方法对洪泽湖水质变化情况进行综合预测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①小波分析方法可以较好地捕捉水质数据特征,其与LSTM水质预测模型结合能够较大幅度提升水质预测的精度;②WA-
人类活动对水资源及生态环境的影响不断加强,水资源、经济社会及生态环境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日益突出,其演化规律和驱动机制需要从整体和动态的角度来探究.对汉江上游水资源-社会-环境耦合模型进行概念解析,采用系统动力学的方法将水资源、社会及环境之间的复杂联系转化为几个关键变量之间的互馈关系,构建了汉江上游水资源-社会-环境耦合SD模型,仿真模拟了2006-2050年汉江上游水资源-社会-环境耦合系统的演化规律,并通过因果树图分析其内部组元的链式反应机理.
针对传统内梅罗指数评价方法中存在的不足,利用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主客观组合赋权的方式改进其忽略各污染指标权重对水质产生的影响,并采用修正最大污染指数计算方法削弱最大污染指标的主导作用.最后以南阳市白河为例,利用改进的内梅罗指数法对白河四个监测断面2015-2018年的水质污染指标进行评价,利用反距离权重法对水质等级进行空间变化分析.结果表明,除南阳市卧龙区丁奉店村断面水质每年均为Ⅳ类水,其余断面水质均在Ⅲ类及以上;在水质等级空间分布上无Ⅰ类及Ⅴ类水质等级区域,水质等级时间分布上Ⅲ类水面积有增加的趋势,Ⅳ类水
运用系统动力学方法,构建甘肃省水资源承载力SD模型,对模型中主要决策变量进行调整,设计五种情景,对水资源承载力及结构性需水量进行仿真预测.结果显示:综合型2最佳,且与《甘肃省水安全保障规划》总目标比较接近,按照此种情景设置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变量参数,到2035年水资源可承载经济规模达到25757.6亿元,供水总量、需水总量分别为132.35亿m3、141.29亿m3,水资源供需比0.9368,结构性需水量按照占需水总量比例从大到小依次为农田灌溉(70.4626亿m3)、林牧渔畜(25.1693亿m3)、工
长江下游江面宽阔,以分汊河型为主,分汊段之间常有单一段连接,单一段的河床形态和演变直接影响到上下河段的关联性,对长河段的演变起关键作用.以单一弯道段龙潭水道为例,通过分析洲滩变化、典型断面及河段稳定性,探讨了三峡工程蓄水后水沙变化对龙潭水道河床演变的影响.分析表明,龙潭水道在河道治理工程的作用下,岸线基本稳定,蓄水前后河道稳定少变,断面均呈稳定的窄深型,相比宽阔的分汊段,三峡蓄水后龙潭水道的冲淤总量均很小,河槽变化主要集中在-20 m以下的深槽部位及局部滩体变化,其他部位冲淤幅度较小.总体上,三峡蓄水后,
为探究广西水资源压力历史时空演变规律及未来状态特征,以水资源压力指数为指标,采用Mann-Kendall检验法分析广西2002-2019年水资源压力的变化趋势,并运用马尔科夫链风险预警模型对研究区2020-2022年水资源压力状态进行预测.结果表明:广西2007年及2009-2011年全区的水资源压力整体偏大,水资源压力分布状况与历史旱灾特征吻合;桂林市和防城港市水资源压力呈显著下降趋势,下降速率分别为-0.0045/a和-0.0013/a;验证期(2017-2019年)马尔科夫链风险预警模型的预测精度分
地下水储量和埋深是水循环过程的关键参数,其演变规律对流域水平衡蓄变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基于GRACE重力卫星反演的水储量与实测地下水埋深数据,利用空间插值分析、回归分析和Mann-Kendall趋势检验等方法,研究了2003-2016年黄淮海平原地下水储量和埋深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14年黄淮海平原的地下水储量呈显著下降趋势,下降速率为1.2 cm/a,其中海河平原的下降速率为1.6 cm/a,淮河平原的下降速率为0.9 cm/a;地下水埋深平均每年增加0.09 m,呈显著增大趋势,其中海河平原平均每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