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时尚界也存在轮回理论。而且每一次轮回的时间随着经济基础的不断坚实而缩短。旗袍就是一大印证。
中国时尚界经历了上世纪六十年代的绿军装、七十年代的蓝色中山装,在八十年代不顾一切地蓝衣红裤大卷发起来,九十年代又躲进孤傲峻峭的黑灰白后面。直到新世纪,时尚界的领头人才从民国的香烟壳上发现了旗袍的鲜妍妩媚。这大概也是拜王家卫漫不经心的《花样年华》所赐。张曼玉略带哀怨地慢转身,呼吸着雨水和尘埃,将旗袍的美表达到了极致。数年后,因《色戒》而毁誉参半的汤唯再一次将旗袍穿进了每个富含古典主义的男人的心里。
张爱玲在《更衣记》中小小地追溯了一下全民旗袍情结的历史源头。从一九二一年起,中国女人才一致地穿上了长袍,只为与男人一句“三绺梳头,两截穿衣” 赌气。满洲人原来是嫌她们的旗装缺乏女性美的,只是身份相关,被皇令拘住了,不得不委屈地继续着把把头、花盆底和一通到底的旗装。
看过历史老照片的人们大都有着这样的印象:环绕在“老佛爷”身边的莺歌燕舞们,都丑得吓人,和李莲英、安德海之流无甚分别。一个个木僵僵死板板,身上的旗装像一口狭长的钟,把人冷冷地罩在底下,只露出滿脸三纲五常的脑袋,不是僵尸也变了僵尸。那时的旗装比起现在的旗袍富于挑逗性的玲珑浮凸,完全不是一回事。
曹雪芹本是汉人,即便游走于王公贵族中,笔下的人物也都是很纯粹的汉人打扮:王熙凤出场时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和《金瓶梅》里的“金银丝鬏髻”是 一回事。《海上花》中,以取悦男人为生的青楼女子们在末世上海繁华淫靡的空气里,仍然穿的是“织金牡丹盆景竹根青杭宁绸夹袄,膏荷绉面品月缎脚松江花边夹裤”,压根没有旗袍的戏份。
其实最初在旗袍底下是穿裤子的。饶是如此,袍衩子开到大腿也是挑逗的。不太正经的女人才穿亮闪闪的丝绒旗袍和滚银边长裤。在不知所措的大混乱年代,衣裳鞋履的改变也要付出不忍说的血的代价。鲁迅以笔作枪,横眉怒目地声援女人解除身体上的束缚:裹脚、束胸、蓄发。张爱玲说的,袖子的缩短是个艰难的过程。早些时候都是些宽松的喇叭管袖子,露出白皙的玉腕,戴两个翡翠镯子。抬手斟茶,能看到手肘珍珠般的光泽。《一个艺伎的回忆》里,小百合忆起她做学徒时,成名艺伎真美羽耳提面命,如何卷起衣袖倒茶,不经意间显露惊鸿一瞥的性感,却又要对长辈女性显出尊重。东方人特别会欣赏腕间肘底的温润。慢慢地,袖子才小心翼翼地缩到手肘上边。
这便已经是不折不扣的革命了。
旗袍的兴起与改良都离不开大上海的浮华。上海滩的旗袍在上世纪二十年代趋于成熟,电影明星们率先在月份牌上穿着长旗袍巧笑嫣然,轻俏地交叠双脚,露出一点儿纤细小腿。看阮玲玉和胡蝶留下来的照片,当时的旗袍照现在的标准来看是相当保守的。高领子密实地托着下巴。上臂的窄袖管长得过份,坐下时旗袍开衩在大腿处,站起来想必只在膝盖上方一点点。即便是明星,在大上海也无甚地位,需要依靠美色来吸引观众。于是旗袍紧裹在身上,显出胸是胸腰是腰。衣摆处有宽花边镶滚,在转折处奇巧地盘朵大花,十分美丽。普通妇女就没有绫罗绸缎的福分了,碍于家庭和社会的压力也不敢把旗袍裁得太紧,都是荫丹士林蓝布(一种微粗的布),前后左右松松的。若是个瘦小的女人,怕还会在里面打转。宋庆龄姐妹照片上也穿旗袍。虽不致像平民阶层宽敞到不分性别,却也不像电影明星的紧身衣。她们的旗袍是在距离身体半寸处,简洁地勾出大家闺秀风格的女性特征。鞋子都是西式的。中国一路传下来的浅口绣花鞋实在压不住那样婀娜刚健的旗袍。
听祖母说,江南华东地区五十年代初大家还都是穿旗袍上班的。那时候的旗袍都自己做。就是前后两片缝在一起,并不讲究立体剪裁。天气冷加一件毛背心或开襟毛外套。在江南穿旗袍并不等于北方人眼中的“资产阶级小姐”或者“交际花”。时移世易,海峡对岸白先勇在《游园惊梦》中通过蓝田玉感叹多年前的长旗袍已经不时兴了,太太们的旗袍个个都缩到膝盖以上。“多年前从大陆带出来绿莹莹的料子,不知怎地竟有点发乌。”
一眨眼几十年,荒谬惶恐的日子在绿军装和深蓝中山装里过去。所以一旦开禁,街上开始流行着闻所未闻的服装式样。等中国人把世界的时髦赶够了以后,终于回过头来赶自己的时髦,因为“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一时间蜡染粗布、平纹方格条纹棉布、织锦缎、镂空蕾丝、透明纱网、平金绣花,统统用来做旗袍。复苏风又是在上海滩刮开,裁缝师傅们的手艺沉寂多年后又拣起来了。茂名路生意盈门,大小街道雨后春笋般地开起了旗袍店,走到哪里都看见神秘的古典美人身着各色旗袍在琐窗朱户里微笑,面颊上两朵红晕。
当代旗袍无一例外地都是有胸有腰的,平平地挂在墙上也是葫芦形。穿旗袍的女人深吸一口气,把尺寸过大的地方塞进去,尺寸过小的地方垫起来。过去的长墩 形直筒子早被新一代踢出了旗袍的队伍。布料的花样再无邪,袍衩也开在大腿中间。一坐下去就缩到臀部往下一点点的地方,逼得人们放弃了平脚内裤,改穿丁字裤和连裤长丝袜。早年的旗袍的斜襟可以解开,现在成了纯装饰的一条线。背后隐藏的拉链才是真法门。有些拉链没装好不平伏,在腰近臀处鼓起一块,像掩不住的狐狸尾巴。
样式上也是上海走在了前列。广州的师傅做旗袍,只有三四款基本的布扣式样可以挑,上海师傅就手巧得多。领口全国几乎统一标准,除非出大价钱请名店的裁缝打开一本大簿子,让客人慢慢地挑。镶边也都省了去。旗袍的明净简练本来靠镶边勾勒,现在成了没骨花卉。最朴拙的圆口搭袢布鞋惊喜地获得了第二春,被装上硬底鞋跟,用来搭配“学生型”的旗袍。不施脂粉,略点朱唇,穿着朴实花样旗袍的女人真可爱。
著名旗袍店“上海滩”,立足于中西文化互相好奇打量的香港,因为要保证给洋人一个期望中的中国,所以中国得特别纯粹。流云如意,梅兰竹菊,五福捧寿,很多国内不再常见的花样,“上海滩”都有最醇正的演绎。他们的创新无时无刻不以“中国”为基调。篆书T恤,行草提包,中式排扣无袖连衣裙,橙色粗布的“功夫衫”,那式样和李小龙在电影里穿的一模一样。在中环的总店,一个悠闲的锡克看门人,店堂里挤挤挨挨的老外,徒劳地试着把自己塞进最大号的旗袍。但终于放弃,转攻袄子和丝绸睡衣。或是到后堂与裁缝商量,量尺寸挑布料。终于放下大把钞票,满意而归。“上海滩”价钱颇贵,却的确一分钱一分货。
旗袍考人身材,因为紧绷绷地出卖了一切平胸宽臀削肩小肚子。如果量身订做,让年老经验丰富的裁缝手下留情,在不显眼处宽打三分,效果比买现成的好得多。因材施料,大花掩饰平胸,竖条消去宽臀,旗袍对女人其实可以很宽容。
旗袍不考质料。易皱的软绸麻纱穿绉了也不显邋遢,不像纯毛料裤子会使膝前两个大鼓包,脚踝处平白短一截。配旗袍的高跟鞋,愈细愈高就愈美丽,因为有种危险的美态,配上旗袍裹就的浑圆,如唐宋时头上簪的大花,“一朵钗头颤袅,向人欹侧”。上海宝贝卫慧执拗地喜欢旗袍配长靴。不是不好看,只是若非横下一条心做颠倒众生的黑玫瑰,还是不要尝试了吧。
中国时尚界经历了上世纪六十年代的绿军装、七十年代的蓝色中山装,在八十年代不顾一切地蓝衣红裤大卷发起来,九十年代又躲进孤傲峻峭的黑灰白后面。直到新世纪,时尚界的领头人才从民国的香烟壳上发现了旗袍的鲜妍妩媚。这大概也是拜王家卫漫不经心的《花样年华》所赐。张曼玉略带哀怨地慢转身,呼吸着雨水和尘埃,将旗袍的美表达到了极致。数年后,因《色戒》而毁誉参半的汤唯再一次将旗袍穿进了每个富含古典主义的男人的心里。
张爱玲在《更衣记》中小小地追溯了一下全民旗袍情结的历史源头。从一九二一年起,中国女人才一致地穿上了长袍,只为与男人一句“三绺梳头,两截穿衣” 赌气。满洲人原来是嫌她们的旗装缺乏女性美的,只是身份相关,被皇令拘住了,不得不委屈地继续着把把头、花盆底和一通到底的旗装。
看过历史老照片的人们大都有着这样的印象:环绕在“老佛爷”身边的莺歌燕舞们,都丑得吓人,和李莲英、安德海之流无甚分别。一个个木僵僵死板板,身上的旗装像一口狭长的钟,把人冷冷地罩在底下,只露出滿脸三纲五常的脑袋,不是僵尸也变了僵尸。那时的旗装比起现在的旗袍富于挑逗性的玲珑浮凸,完全不是一回事。
曹雪芹本是汉人,即便游走于王公贵族中,笔下的人物也都是很纯粹的汉人打扮:王熙凤出场时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和《金瓶梅》里的“金银丝鬏髻”是 一回事。《海上花》中,以取悦男人为生的青楼女子们在末世上海繁华淫靡的空气里,仍然穿的是“织金牡丹盆景竹根青杭宁绸夹袄,膏荷绉面品月缎脚松江花边夹裤”,压根没有旗袍的戏份。
其实最初在旗袍底下是穿裤子的。饶是如此,袍衩子开到大腿也是挑逗的。不太正经的女人才穿亮闪闪的丝绒旗袍和滚银边长裤。在不知所措的大混乱年代,衣裳鞋履的改变也要付出不忍说的血的代价。鲁迅以笔作枪,横眉怒目地声援女人解除身体上的束缚:裹脚、束胸、蓄发。张爱玲说的,袖子的缩短是个艰难的过程。早些时候都是些宽松的喇叭管袖子,露出白皙的玉腕,戴两个翡翠镯子。抬手斟茶,能看到手肘珍珠般的光泽。《一个艺伎的回忆》里,小百合忆起她做学徒时,成名艺伎真美羽耳提面命,如何卷起衣袖倒茶,不经意间显露惊鸿一瞥的性感,却又要对长辈女性显出尊重。东方人特别会欣赏腕间肘底的温润。慢慢地,袖子才小心翼翼地缩到手肘上边。
这便已经是不折不扣的革命了。
旗袍的兴起与改良都离不开大上海的浮华。上海滩的旗袍在上世纪二十年代趋于成熟,电影明星们率先在月份牌上穿着长旗袍巧笑嫣然,轻俏地交叠双脚,露出一点儿纤细小腿。看阮玲玉和胡蝶留下来的照片,当时的旗袍照现在的标准来看是相当保守的。高领子密实地托着下巴。上臂的窄袖管长得过份,坐下时旗袍开衩在大腿处,站起来想必只在膝盖上方一点点。即便是明星,在大上海也无甚地位,需要依靠美色来吸引观众。于是旗袍紧裹在身上,显出胸是胸腰是腰。衣摆处有宽花边镶滚,在转折处奇巧地盘朵大花,十分美丽。普通妇女就没有绫罗绸缎的福分了,碍于家庭和社会的压力也不敢把旗袍裁得太紧,都是荫丹士林蓝布(一种微粗的布),前后左右松松的。若是个瘦小的女人,怕还会在里面打转。宋庆龄姐妹照片上也穿旗袍。虽不致像平民阶层宽敞到不分性别,却也不像电影明星的紧身衣。她们的旗袍是在距离身体半寸处,简洁地勾出大家闺秀风格的女性特征。鞋子都是西式的。中国一路传下来的浅口绣花鞋实在压不住那样婀娜刚健的旗袍。
听祖母说,江南华东地区五十年代初大家还都是穿旗袍上班的。那时候的旗袍都自己做。就是前后两片缝在一起,并不讲究立体剪裁。天气冷加一件毛背心或开襟毛外套。在江南穿旗袍并不等于北方人眼中的“资产阶级小姐”或者“交际花”。时移世易,海峡对岸白先勇在《游园惊梦》中通过蓝田玉感叹多年前的长旗袍已经不时兴了,太太们的旗袍个个都缩到膝盖以上。“多年前从大陆带出来绿莹莹的料子,不知怎地竟有点发乌。”
一眨眼几十年,荒谬惶恐的日子在绿军装和深蓝中山装里过去。所以一旦开禁,街上开始流行着闻所未闻的服装式样。等中国人把世界的时髦赶够了以后,终于回过头来赶自己的时髦,因为“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一时间蜡染粗布、平纹方格条纹棉布、织锦缎、镂空蕾丝、透明纱网、平金绣花,统统用来做旗袍。复苏风又是在上海滩刮开,裁缝师傅们的手艺沉寂多年后又拣起来了。茂名路生意盈门,大小街道雨后春笋般地开起了旗袍店,走到哪里都看见神秘的古典美人身着各色旗袍在琐窗朱户里微笑,面颊上两朵红晕。
当代旗袍无一例外地都是有胸有腰的,平平地挂在墙上也是葫芦形。穿旗袍的女人深吸一口气,把尺寸过大的地方塞进去,尺寸过小的地方垫起来。过去的长墩 形直筒子早被新一代踢出了旗袍的队伍。布料的花样再无邪,袍衩也开在大腿中间。一坐下去就缩到臀部往下一点点的地方,逼得人们放弃了平脚内裤,改穿丁字裤和连裤长丝袜。早年的旗袍的斜襟可以解开,现在成了纯装饰的一条线。背后隐藏的拉链才是真法门。有些拉链没装好不平伏,在腰近臀处鼓起一块,像掩不住的狐狸尾巴。
样式上也是上海走在了前列。广州的师傅做旗袍,只有三四款基本的布扣式样可以挑,上海师傅就手巧得多。领口全国几乎统一标准,除非出大价钱请名店的裁缝打开一本大簿子,让客人慢慢地挑。镶边也都省了去。旗袍的明净简练本来靠镶边勾勒,现在成了没骨花卉。最朴拙的圆口搭袢布鞋惊喜地获得了第二春,被装上硬底鞋跟,用来搭配“学生型”的旗袍。不施脂粉,略点朱唇,穿着朴实花样旗袍的女人真可爱。
著名旗袍店“上海滩”,立足于中西文化互相好奇打量的香港,因为要保证给洋人一个期望中的中国,所以中国得特别纯粹。流云如意,梅兰竹菊,五福捧寿,很多国内不再常见的花样,“上海滩”都有最醇正的演绎。他们的创新无时无刻不以“中国”为基调。篆书T恤,行草提包,中式排扣无袖连衣裙,橙色粗布的“功夫衫”,那式样和李小龙在电影里穿的一模一样。在中环的总店,一个悠闲的锡克看门人,店堂里挤挤挨挨的老外,徒劳地试着把自己塞进最大号的旗袍。但终于放弃,转攻袄子和丝绸睡衣。或是到后堂与裁缝商量,量尺寸挑布料。终于放下大把钞票,满意而归。“上海滩”价钱颇贵,却的确一分钱一分货。
旗袍考人身材,因为紧绷绷地出卖了一切平胸宽臀削肩小肚子。如果量身订做,让年老经验丰富的裁缝手下留情,在不显眼处宽打三分,效果比买现成的好得多。因材施料,大花掩饰平胸,竖条消去宽臀,旗袍对女人其实可以很宽容。
旗袍不考质料。易皱的软绸麻纱穿绉了也不显邋遢,不像纯毛料裤子会使膝前两个大鼓包,脚踝处平白短一截。配旗袍的高跟鞋,愈细愈高就愈美丽,因为有种危险的美态,配上旗袍裹就的浑圆,如唐宋时头上簪的大花,“一朵钗头颤袅,向人欹侧”。上海宝贝卫慧执拗地喜欢旗袍配长靴。不是不好看,只是若非横下一条心做颠倒众生的黑玫瑰,还是不要尝试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