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根据课程的特点及顺应当前中医的教学环境设置的教学环节可以解决目前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使《中医诊断学》的教学环节的设置在原来的基础上更加合理,把握了教学中的关键。
关键词:中医诊断学;教学环节;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2-0133-02
《中医诊断学》课程被称为桥梁课程,是学好中医临床各科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基础,是中医学专业学生的主干课程之一。但《中医诊断学》因教学内容繁杂,涉及面广,既有比较抽象的理论内容又有具象的临床内容,而教学的对象几乎是从未接触临床的大一医学生,所以教学难度不言而喻。教学中,教师根据这门课的特点一直在不断地引进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如利用多媒体教学、PBL教学法等,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当学生进入到临床实习阶段时,实习医院反馈的问题中,比较多的依然是诊脉、望舌、辨证等方面的问题。究其原因,除一些学生本身问题和教学总体计划衔接问题外,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我们认为问题的关键是《中医诊断学》教学环节的设置,在当前的教学环境下,合理设置《中医诊断学》的教学环节,才能解决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才能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一、 目前《中医诊断学》设置的教学环节及出现的问题
在本科阶段,全国各高等中医药院校中目前广泛使用的是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①,按其大纲,《中医诊断学》教学设置有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和临床见习三个教学环节并对应相应的学时。各院校在制定教学计划时,三个教学环节基本涵盖,但每个环节的教学时数有差异,总体上理论教学所占的课时多,为主;实验教学及临床见习课时少,为辅。《中医诊断学》既然是架设于中医基础理论与临床各科之间的桥梁课程,这就决定了这门课程的特点即:它不是一门纯理论的课程,而是一门除要传授理论知识还要传授中医诊断基本技能和培养中医诊断逻辑思维能力的课程。现行大纲设置的三个教学环节体现了这门课程的特点,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往往不能合理安排这三个教学环节,使《中医诊断学》的教学不能充分实施,从而难以达到最终的教学目的。
在我们学院《中医诊断学》教学中最为突出的问题是在临床见习这个环节中。主要问题是:其一,《中医诊断学》课程见习的教学需在学校属地的医院进行,且属地医院还要具备一定的教学条件如带教老师需有较高水准的中医诊断方面的知识、病床的数量及所住的病人能满足课程所需等,受制于这些条件,符合的医院屈指可数,所以目前我院《中医诊断学》课程见习的教学主要集中在附属中医院进行。然而,附属中医院却很难满足教学的要求,原因是在大学扩招后医院每年都要接纳大量的实习生及研究生,这一块的教学压力已很大,再加上每学期《中医诊断学》课程见习的学生有300~400人之多,超越了医院的承受范围,在这种情况下,势必就要压缩课程见习的时数,我院的《中医诊断学》见习时数已从起初的12学时减到目前的3学时。其二,通过课程见习后反馈的情况,我们发现医院方对早期的学生动手能力、中医诊断知识的水平多为肯定,但目前对学生无论是动手的能力还是知识水平更多的是不满,比如不少学生不知如何诊脉、望舌、按腹等,更不知如何正确辨证;而学生方的反馈也有明显的变化,这些变化从学生所写的见习报告可窥一斑。之所以目前的《中医诊断学》课程见习教学出现这些问题,分析其主要原因有:一是课程见习时数太少及见习时间与课堂讲授的内容不同步;二是根据医院反馈的意见分析,主要是大多数学生不能顺利地完成从课堂到临床的过渡;三是学生没能很好地掌握《中医诊断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四是临床带教老师的水平参差不齐。其中最主要的问题是前面两个原因。
二、主要对策:增设《中医诊断学》操作及辨证能力训练教学环节
针对我院《中医诊断学》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制定出行之有效的可行的解决方案并加以实施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对于课程见习时数不足及与课堂教学同步的问题,在目前情况下则是很难解决的,因教学医院客观条件所限,不论是增加教学时数还是与课堂教学同步都是不可行的,需要找到一种方法给予弥补;而如何让学生能顺利地完成从课堂到临床的过渡也需要找到一个可行的方法。根据《中医诊断学》这门课程的特点和我们的教学体会,我们认为,解决课程见习时数少和让学生顺利地完成从课堂到临床的过渡,比较可行的方法是在学生见习前增加《中医诊断学》操作及辨证能力训练教学环节,通过这个环节的学习,一方面可突破见习课时少的困局,顺应现实,另一方面可提高学生临床操作和辨证能力,使学生能自如地将所学的知识及技能运用于临床,使所学知识为临床所用,顺利过渡到课程临床见习阶段,提高学习的热情,为以后的学习直至临床实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中医诊断学》诊法操作及辨证能力训练教学环节设计内容
1.诊法操作训练。设计的主要内容有:①规范望诊、闻诊、问诊、舌诊、脉诊、按诊操作方法及程序。②学生观看诊法操作方法的示教片。③学生观看常见的舌象及神、色、形态等图片,老师给予讲解。④学生之间互相诊脉练习并利用已有的脉象模拟手辨识一些脉象;学生对常见舌象的辨识;按诊常用手法练习并在模拟人身上进行训练。⑤依据望诊、脉诊、舌诊、按诊操作教学的考评标准对学生进行考评。
2.中医辨证能力训练。设计的主要内容有:①选择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临床病例进行示例分析。②应用中医辨证训练软件,对中医辨证的技巧和方法进行强化训练。③依据辨证能力训练教学的考评标准对学生进行考评。
3.诊法、辨证综合训练。学生进行随机分组,学生一方扮演病人,一方扮演医生,在模拟诊室完成诊法及辨证的综合训练,最后根据制订的标准予以考评②。
四、结语
通过增加《中医诊断学》操作及辨证能力训练教学环节,强化和规范了诊法操作方法和规程;通过图片、影像及示例教学等,使教学内容生动、具象,便于学生多角度地对相关内容的正确掌握;通过中医辨证能力训练,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较充分地认识中医辨证的技巧;通过诊法、辨证的综合训练,使学生对诊病的规范流程有了更深的认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全面提高,使《中医诊断学》课程从课堂到临床之间有了合理的过渡,缩短了课堂与临床间的距离。增设的《中医诊断学》操作及辨证能力训练教学环节,在缓解因扩招后带来的课程见习压力、弥补学生普遍存在的诊法操作和辨证思维能力较弱的问题、使《中医诊断学》教学环节之间衔接更为合理外,更深层的意义在于该教学环节的设立,不拘于传统的中医教学模式即非课堂就临床的教学模式,使《中医诊断学》的教学模式更为灵活和多样;更重要的是该教学环节的设立顺应了目前医学教学环境的需求。众所周知,随着人们自我保护及法律意识的增强,很多病人对实习生和见习生常常抱以拒绝的态度,这样就很难有实践的机会,所以这个环节的设置就显得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朱文锋.中医诊断学[M].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
[2]王建青.中医诊断学的模拟诊室设计及应用[J].中医教育,1999,(5):29.
基金项目:2007安徽省教育厅高等学校省级教学研究一般项目
作者简介:王建青,女,48岁,副教授。
关键词:中医诊断学;教学环节;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2-0133-02
《中医诊断学》课程被称为桥梁课程,是学好中医临床各科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基础,是中医学专业学生的主干课程之一。但《中医诊断学》因教学内容繁杂,涉及面广,既有比较抽象的理论内容又有具象的临床内容,而教学的对象几乎是从未接触临床的大一医学生,所以教学难度不言而喻。教学中,教师根据这门课的特点一直在不断地引进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如利用多媒体教学、PBL教学法等,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当学生进入到临床实习阶段时,实习医院反馈的问题中,比较多的依然是诊脉、望舌、辨证等方面的问题。究其原因,除一些学生本身问题和教学总体计划衔接问题外,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我们认为问题的关键是《中医诊断学》教学环节的设置,在当前的教学环境下,合理设置《中医诊断学》的教学环节,才能解决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才能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一、 目前《中医诊断学》设置的教学环节及出现的问题
在本科阶段,全国各高等中医药院校中目前广泛使用的是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①,按其大纲,《中医诊断学》教学设置有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和临床见习三个教学环节并对应相应的学时。各院校在制定教学计划时,三个教学环节基本涵盖,但每个环节的教学时数有差异,总体上理论教学所占的课时多,为主;实验教学及临床见习课时少,为辅。《中医诊断学》既然是架设于中医基础理论与临床各科之间的桥梁课程,这就决定了这门课程的特点即:它不是一门纯理论的课程,而是一门除要传授理论知识还要传授中医诊断基本技能和培养中医诊断逻辑思维能力的课程。现行大纲设置的三个教学环节体现了这门课程的特点,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往往不能合理安排这三个教学环节,使《中医诊断学》的教学不能充分实施,从而难以达到最终的教学目的。
在我们学院《中医诊断学》教学中最为突出的问题是在临床见习这个环节中。主要问题是:其一,《中医诊断学》课程见习的教学需在学校属地的医院进行,且属地医院还要具备一定的教学条件如带教老师需有较高水准的中医诊断方面的知识、病床的数量及所住的病人能满足课程所需等,受制于这些条件,符合的医院屈指可数,所以目前我院《中医诊断学》课程见习的教学主要集中在附属中医院进行。然而,附属中医院却很难满足教学的要求,原因是在大学扩招后医院每年都要接纳大量的实习生及研究生,这一块的教学压力已很大,再加上每学期《中医诊断学》课程见习的学生有300~400人之多,超越了医院的承受范围,在这种情况下,势必就要压缩课程见习的时数,我院的《中医诊断学》见习时数已从起初的12学时减到目前的3学时。其二,通过课程见习后反馈的情况,我们发现医院方对早期的学生动手能力、中医诊断知识的水平多为肯定,但目前对学生无论是动手的能力还是知识水平更多的是不满,比如不少学生不知如何诊脉、望舌、按腹等,更不知如何正确辨证;而学生方的反馈也有明显的变化,这些变化从学生所写的见习报告可窥一斑。之所以目前的《中医诊断学》课程见习教学出现这些问题,分析其主要原因有:一是课程见习时数太少及见习时间与课堂讲授的内容不同步;二是根据医院反馈的意见分析,主要是大多数学生不能顺利地完成从课堂到临床的过渡;三是学生没能很好地掌握《中医诊断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四是临床带教老师的水平参差不齐。其中最主要的问题是前面两个原因。
二、主要对策:增设《中医诊断学》操作及辨证能力训练教学环节
针对我院《中医诊断学》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制定出行之有效的可行的解决方案并加以实施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对于课程见习时数不足及与课堂教学同步的问题,在目前情况下则是很难解决的,因教学医院客观条件所限,不论是增加教学时数还是与课堂教学同步都是不可行的,需要找到一种方法给予弥补;而如何让学生能顺利地完成从课堂到临床的过渡也需要找到一个可行的方法。根据《中医诊断学》这门课程的特点和我们的教学体会,我们认为,解决课程见习时数少和让学生顺利地完成从课堂到临床的过渡,比较可行的方法是在学生见习前增加《中医诊断学》操作及辨证能力训练教学环节,通过这个环节的学习,一方面可突破见习课时少的困局,顺应现实,另一方面可提高学生临床操作和辨证能力,使学生能自如地将所学的知识及技能运用于临床,使所学知识为临床所用,顺利过渡到课程临床见习阶段,提高学习的热情,为以后的学习直至临床实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中医诊断学》诊法操作及辨证能力训练教学环节设计内容
1.诊法操作训练。设计的主要内容有:①规范望诊、闻诊、问诊、舌诊、脉诊、按诊操作方法及程序。②学生观看诊法操作方法的示教片。③学生观看常见的舌象及神、色、形态等图片,老师给予讲解。④学生之间互相诊脉练习并利用已有的脉象模拟手辨识一些脉象;学生对常见舌象的辨识;按诊常用手法练习并在模拟人身上进行训练。⑤依据望诊、脉诊、舌诊、按诊操作教学的考评标准对学生进行考评。
2.中医辨证能力训练。设计的主要内容有:①选择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临床病例进行示例分析。②应用中医辨证训练软件,对中医辨证的技巧和方法进行强化训练。③依据辨证能力训练教学的考评标准对学生进行考评。
3.诊法、辨证综合训练。学生进行随机分组,学生一方扮演病人,一方扮演医生,在模拟诊室完成诊法及辨证的综合训练,最后根据制订的标准予以考评②。
四、结语
通过增加《中医诊断学》操作及辨证能力训练教学环节,强化和规范了诊法操作方法和规程;通过图片、影像及示例教学等,使教学内容生动、具象,便于学生多角度地对相关内容的正确掌握;通过中医辨证能力训练,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较充分地认识中医辨证的技巧;通过诊法、辨证的综合训练,使学生对诊病的规范流程有了更深的认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全面提高,使《中医诊断学》课程从课堂到临床之间有了合理的过渡,缩短了课堂与临床间的距离。增设的《中医诊断学》操作及辨证能力训练教学环节,在缓解因扩招后带来的课程见习压力、弥补学生普遍存在的诊法操作和辨证思维能力较弱的问题、使《中医诊断学》教学环节之间衔接更为合理外,更深层的意义在于该教学环节的设立,不拘于传统的中医教学模式即非课堂就临床的教学模式,使《中医诊断学》的教学模式更为灵活和多样;更重要的是该教学环节的设立顺应了目前医学教学环境的需求。众所周知,随着人们自我保护及法律意识的增强,很多病人对实习生和见习生常常抱以拒绝的态度,这样就很难有实践的机会,所以这个环节的设置就显得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朱文锋.中医诊断学[M].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
[2]王建青.中医诊断学的模拟诊室设计及应用[J].中医教育,1999,(5):29.
基金项目:2007安徽省教育厅高等学校省级教学研究一般项目
作者简介:王建青,女,48岁,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