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被视为语文学科的基本特质,《语文课程标准》对“工具性”的目标要求有了新的意义,对“人文性”的理解也超越了一般的“思想教育目标”,但关于语文学科性质的争论仍然存在。的确,近代传统语文教学对语文课程的人文作用重视不够。当今社会,物欲横流,人文匮乏,语文教育的人文性确实应有自己的一席之地,但随之而来的是对工具性的大力笞伐,似乎“人文”失落,罪在“工具”。于是,一股淡化工具的思潮沸沸扬扬,以至于连中考都忽略了语、修、逻的存在。那么,如何正确把握二者之间的关系呢?
传统的语文课过于注重工具性,过于偏重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把语文课上成了语言文字训练课。课堂上没有思想的碰撞、心灵的触动、情感的陶冶、审美的熏陶。而新课标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人文因素纳入了教学目标,一些语文教学则从一个极端滑向另一个极端,一味地强调“人文性”,对知识技能的训练熟视无睹,甚至有的教师认为新课改是在削弱基础、淡化知识、有的教师认为搞“双基”教学就是“土老冒”。一时间,语文课堂教学花样繁多,热热闹闹,可就是听不到琅琅的书声,看不到词句的揣摩品味,欣赏不到对篇章的精彩分析。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语文教学要进行扎扎实实的语言教育,要着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和提高,让学生理解、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因此,我们应引导学生在对语言文字理解、感悟、积累、运用的基础上去实现语文能力的自我成长,把文本作为二者的紧密结合点,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与生命力。要处理好这个关系,并非把“工具性”与“人文性”同等对待,平均用力,而应在注重工具性时突出人文性,在落实人文性时兼顾工具性,即在打实基础的同时,培养能力,发展思维,在发展思维的过程中巩固基础,形成能力。学生个性的张扬,创新思维的培养必须依托于语言文字的体悟、理解。如果抛开文本进行所谓的“探讨”, 或者抛弃语文讲人文的教育,结果虽有丰富多彩的形式,却远离了语文学科本身的特点,语文课被上得“浮”了起来,字词句的训练羞于见人,段落的赏析隐匿了,主旨的推求被说成是空疏无用甚至害人不浅的暗示。试想,如果没有这些字词的基本训练,我们将不知道语文素养将从何处产生,语言素养又该包括一些什么样的内容。语文的“双基”在任何时候发展到任何地步都是不应忽略的,语文的文本更不能成为“工具”与“人文”的附属物。因此,应立足文本,抓住语言,找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结合点,寻求语言和精神同生共成的“兴奋点”,这才是正确把握工具性与人文性二者关系的出发点。
“人文”原在语文中,“人文”原在“工具中”。作为语文教师,一定要恰当把握“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关系,不要将它们误解成两个可以割裂分开的东西,而应结合文本,将二者有机地融合起来,变平摊分割式为层叠蕴含式,把握语言、读懂文本,进行切实有效的语言文字教学,如此,人文也好,工具也好,民主也好,甚至生命,都自然而然地达到了。
(作者单位:136616吉林省东辽县安石镇第二小学)
传统的语文课过于注重工具性,过于偏重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把语文课上成了语言文字训练课。课堂上没有思想的碰撞、心灵的触动、情感的陶冶、审美的熏陶。而新课标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人文因素纳入了教学目标,一些语文教学则从一个极端滑向另一个极端,一味地强调“人文性”,对知识技能的训练熟视无睹,甚至有的教师认为新课改是在削弱基础、淡化知识、有的教师认为搞“双基”教学就是“土老冒”。一时间,语文课堂教学花样繁多,热热闹闹,可就是听不到琅琅的书声,看不到词句的揣摩品味,欣赏不到对篇章的精彩分析。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语文教学要进行扎扎实实的语言教育,要着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和提高,让学生理解、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因此,我们应引导学生在对语言文字理解、感悟、积累、运用的基础上去实现语文能力的自我成长,把文本作为二者的紧密结合点,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与生命力。要处理好这个关系,并非把“工具性”与“人文性”同等对待,平均用力,而应在注重工具性时突出人文性,在落实人文性时兼顾工具性,即在打实基础的同时,培养能力,发展思维,在发展思维的过程中巩固基础,形成能力。学生个性的张扬,创新思维的培养必须依托于语言文字的体悟、理解。如果抛开文本进行所谓的“探讨”, 或者抛弃语文讲人文的教育,结果虽有丰富多彩的形式,却远离了语文学科本身的特点,语文课被上得“浮”了起来,字词句的训练羞于见人,段落的赏析隐匿了,主旨的推求被说成是空疏无用甚至害人不浅的暗示。试想,如果没有这些字词的基本训练,我们将不知道语文素养将从何处产生,语言素养又该包括一些什么样的内容。语文的“双基”在任何时候发展到任何地步都是不应忽略的,语文的文本更不能成为“工具”与“人文”的附属物。因此,应立足文本,抓住语言,找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结合点,寻求语言和精神同生共成的“兴奋点”,这才是正确把握工具性与人文性二者关系的出发点。
“人文”原在语文中,“人文”原在“工具中”。作为语文教师,一定要恰当把握“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关系,不要将它们误解成两个可以割裂分开的东西,而应结合文本,将二者有机地融合起来,变平摊分割式为层叠蕴含式,把握语言、读懂文本,进行切实有效的语言文字教学,如此,人文也好,工具也好,民主也好,甚至生命,都自然而然地达到了。
(作者单位:136616吉林省东辽县安石镇第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