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校基础课教学缺乏生命自觉理念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uctd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军校基础课教学目的是培养学员的综合素质与能力,然而因其教学缺乏生命自觉的理念导致无法达到该教学目的。本文从什么是生命自觉、军校基础课教学渗透生命自觉理念的必要性、教学缺乏生命自觉理念的问题及应对策略四个方面进行分析概括和总结,试图为军校基础课教学培养高质量学员提供理论支撑。
  【关键词】军校教学 生命自觉 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7-0007-02
  军校基础课程是军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培养学员通识能力和全面发展的重任,然而近年来基础课程教学存在教员灌输知识技能,学员学习功利化,教员与学员假互动等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归结为教学缺乏生命自觉的理念。
  一、什么是生命自觉
  “生命自觉”是指生命个体能够体认到生命的存在并有意识的将生命向朝着健康,主动的方向发展和生长。李政涛教授将“生命自觉”概括为三个特征:一是明自我、二是明他人、三是明环境。 具体来说,明自我是指能够自觉确立人生信念,能够体认到自我生命的独特和与众不同,也知晓自我生命的局限和限度。明他人是指对他人的生命敏感,尊重和敬畏。明环境是指能够意识到环境对个体的影响以及个体对环境的促进作用。如果将教育看作是培养人的实践活动,则生命自觉理念则是培养什么人的核心价值观,即无论是什么样的人才都应具备生命自觉的特质。
  二、军校基础课教学渗透生命自觉理念的必要性
  军校基础课的意义在于使学员具备扎实的基本素养,如道德规范,军事纪律,文化常识等。而这些内容又可以统称为通识内容,因而军校基础课又可称为通识课。西方教育研究将通识课称为“general curriculum”,强调知识的普遍性与一般性,目的在于个体的全面发展。
  1.生命自觉理念是军校基础课的意识载体
  军校基础课作为通识课程来说,其内容内化于学员并产生作用存在一个过程:个体接收内容并同化顺应该内容进而影响思维和行动。生命自觉从个体自身出发,可以有意识的促使自身生命生长继而达到全面发展。这种理念消除了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间的理念隔阂,从人的生长视角观察课程和教学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军校基础课程培养学员综合能力和素养的目的使得生命自觉的理念在通识课程中成为意识载体,课程与教学从目的到内容及方法都不得不顾及生命自觉。
  2.生命自觉理念是军人必需的职业素养
  习主席提出新一代革命军人的“四有”标准,即有灵魂,有本事,有血性和有品德。“四有”标准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解读,笔者认为从教育学的角度来观察该标准,可以发现这四条标准是生命自觉理念的具体转化。生命自觉的特征之一“明自我”强调自己对自身的认识和理解关乎生命自觉对个体的影响程度,而“四有”标准使得军人对个体的认识和理解直观化深刻化,军人生命的生长和发展需要有灵魂的刺激,需要有本事的目标,需要有血性的作风,需要有品德的素养。“四有”标准是军人必需的职业素养,因此生命自觉的要求也是军人的必备素质。
  三、军校基础课教学缺乏生命自觉理念
  军校基础课教学应将培养学员综合素养和全面发展能力为中心要务,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员的地位,教员与学员的关系以及教学方法的选择等内容都应围绕该中心要务展开,然而笔者发现目前教学中存在的例如教学方法单一,教员忽视学员接受水平等问题缘于教学缺乏生命自觉的理念。
  1.教员的主导地位压缩学员的生长空间
  军校教学具有一定军事院校的特殊性和规定性,但凡是教学都应符合教学的一般规律,即明晰教与学的关系问题。教学方法上压缩学员生长空间的表现:军校课堂主要采用讲授法,其他如案例,互动等方法不过是讲授法的变式,还未形成以学员的生长为目的的教学方法。诚然,不是将课堂交给学员或者多向学员提出几个问题就是促进学员生长的表现,学员的生长空间是由教员和学员共同互动生成的,教员与学员平等对话,教员引导学员主动积极思考,将教员的教与学员的学有机结合。教学形式上的压缩学员生长空间的表现:军校课堂讲究严格的纪律,很难见到学员灵光乍现后主动举手提出疑问,也很少见到真正意义上的小组讨论合作学习。这两种压缩学员生长空间的表现都是由教员的主导地位导致的,教员与学员的课堂地位上的不平等无形中疏远了教员与学员的关系,使得对学员有生长有促进的形式和内容难以深入和继续。
  2.教员的教与学员的学割裂脱节
  军校教员习惯将“教学目的,教法学法”等内容在上课时告诉学员,但很少有教员思考过“教法学法”的背后潜在的理念是:教员如何教,学员如何学。这种割裂式的思维方式最终的结果是在实际课堂中教员上自己的课,学员学自己的习,偶尔完成任务式的互动交流也难以摆脱课堂教与学的割裂脱节。教与学作为一个基本单位,实质上是密不可分的,教员的教的过程即学员学的过程,所有只强调教法或学法的内容都凸显出教学的片面性与割裂性,如“以学习者为中心设计教学”,“先学后教”等。“以学习者为中心设计教学”明显可以看出忽视了“教员的教”,而“先学后教”这种看似十分流行的方式却被很多教员异化的使用。“先学后教”其方法论指导来源于“先行组织者策略”。“先行组织者策略”是奥苏伯尔有意义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先行组织者是安排在学习任务之前呈示给学习者的引导材料,它比学习任务具有更高一层的抽象性和包摄性。笔者认为,“先学后教”的核心是认知关系,即学与教的关系。学与教不仅是时间上的先后关系,还是学与教双向滋养的关系。教员应认真思考:先期组织学员学习内容与之后教的内容是什么关系;学员什么内容可以学,什么内容不用学;教员什么内容可以教,什么内容不用教。
  3.教学评价强调学员唯一性和有效性
  教学的有效性一直是教学评价领域的热点话题,近年来教学评价对象及内涵逐渐从教员的教转变为学员的学。如果进一步追问“学员的学”是学了什么的话,可以有以下答案:学的知识与技能;学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的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等。从教学过程的角度看,以上的内容大多属于终结性评价,而过程性评价的内容几乎没有涉及。从生命自觉的角度看,几乎没有生命生长的痕迹,只是外界强加的刺激和被动的接收。如果追问的答案是:学员在与教员互动中提出了独特的问题,生发出创新的解决问题的思路,对以往的思维方式有了纠偏的过程等。从教学过程的角度看,注重学员学习过程,是对学员学习的过程性评价。从生命自觉的角度看,注重生命的内在生长,注重教学前和教学后思维价值观的过程转变。教学是教员与学员共同完成的教育实践活动,因此评价教学不仅要关注学员的生命生长,还应关注教员的生命发展,教员在一堂教学课后自身的生命是否有生长,这是今后评价教学的另一重要指标。从设计教学到实施教学再到评价教学,这一线性过程如果没有新鲜事物出现,只是按照计划实施评价,这是完整的教学但不一定是优秀的教学,因为缺乏教学生长,学员完全在教员的引导下进入所谓的正轨,提问的预设与回答如出一辙,没有新的思路,即使有了,因与教员的授课进程不一,也会被打断,因而熄灭了生命生长。教员的生命生长应在不断与学员思维交锋中开始,在与学员的双向互动中结束。   四、提升军校基础课教学生命自觉理念的策略
  为了提升军校基础课教学生命自觉的理念,进一步提高军校基础课教学质量,笔者从教育立场,思维方式和评价方式三个方面提出解决策略。
  1.基于教育立场,理解实践生命自觉
  教育立场是指从教育的视角来观察教学现象,分析教学问题,找出解决办法。教育立场的核心是对生命的关注。教员一般在上课之前会召开教学准备会,在会上了解学员的以往学习生活经历,学习的目的和学员的要求。但很少会有教员思考学员的生命发展到哪个阶段,若要使其继续发展,我可以做些什么。因此在教育立场下实践生命自觉,教员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教学目标的制定主要依据学员生命实际状态。学科教学目标的一般性是教员制定教学目标的参考,依据学员实际状况,特别是生命发展阶段才是根本。具体来说,教学目标的达成应该可以促进学员生命生长,该种生长是学员内在动力驱使所致,而不是外在强力刺激造成。第二,教员在与学员互动过程中关注其生命是否生长。教员的反思不应只在课后进行,在授课过程中应已经开始,时刻反思刚刚过去的授课环节对学员产生了哪些影响,这些影响在多大程度上促进了学员生命生长,接下来该如何调整。因此,教学环节的调整不该是被动的应对,而是教员主动的改良,目的是更好的使学员生命得以生长发展。
  2.运用整体关系式思维,树立复杂性思维理念
  上文提到教与学的事实割裂问题,其前提预设是看待教与学的观念本身是孤立的,运用整体关系式思维就是针对割裂式和二元对立式思维的弊端所采用的办法。课堂的生命自觉过程是教员与学员共生共长的过程。以教员提问为例,教员提问个体回答问题,这一问题可能是对个体生命自觉的促进,而如何通过个体的回答促进其他个体的生命自觉才是教员真正应该思考和把握的。教员提出的问题与问题之间是否有联系,这种联系是横向联系、纵向联系还是交叉联系,这种问题的预设必然要采用整体关系式思维。人的复杂性也决定了教育人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在这当中教员应树立复杂性思维的理念。所谓复杂性思维结合军校教学来说是指当学员的一种观点或行为发生时,其背后隐藏着复杂的生成过程,而教员应具备复杂性思维从而理解、引导和改善学员的观点行为,使学员进一步实现生命自觉。
  3.确立教员学员评价主体,关注教学生长过程
  以往在教学评价中一直是教员占据主导地位,近年来教育界已然认识到学员才是教学评价的主体,然而笔者认为,单纯强调学员的主体地位实际上也不符合教学规律,因此该确立以教员学员为中心的评价主体,细化评价指标,如教员在教学中的满意度、生长度等内容;学员在教学中的知识技能收获、价值观的收获以及生命自觉的生长等内容。
  笔者认为军校教学赋予生命自觉的内涵是一种理想的目标,军校基础课教学首先应富有生命自觉,这种自觉来源于生命的本质、来源于教育的精髓,更是军校培养人才的核心素养之一。
  参考文献:
  [1]李政涛.“新基础教育”研究传统[M].福建教育出版社,2015.
  [2]叶澜.教育研究方法论初探[M].上海教育出版社,2014.
  [3]李伟.教育的根本使命:培养个体“生命自觉”[J].高等教育研究,2012(4).
其他文献
【摘要】《材料研究方法》是一门具有多学科交叉性、发展性和前沿性的课程,对培养理工科研究生科学研究能力、自主创新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在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下,结合材料研究方法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探索了培养学生研究性思维和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建构主义 材料研究方法 教学质量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
铝硫酸阳极氧化剥离膜是一种较好的离子渗透膜,膜表面亦存在表面电荷,荷电性质与未剥离膜一样,与溶液PH值有关。离子的渗透与离子吸附有关。膜层的表面电荷、水合作用和细乳电解以
高校、企业合作的结晶──我国计算机集成制造技术跃居世界先进水平东南大学作为技术依托单位’,与北京第一机床厂合作完成的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工程,近日获得美国“工业领先奖
该文用TEM对在草酸电解流体中生成的铝阳极氧化膜的多孔质结构进行了分析。通过孔中原位合成MoS〈,2〉的方法,对多孔质铝阳极氧化膜进行自润滑处理。结果表明,经自润滑处理后,铝阳极氧化
介绍了云南锡业公司个旧冶炼厂采用电炉直接熔炼铝渣,生产11一6锡基轴承合金的工艺实践。
本文报道一种新的多晶硅(Poly-Si)薄膜材料制备方法-AIC法,研究寝材料的掺杂浓度对晶化效果的影响.结果证明:在250℃下可以在玻璃基底上生长出具有较大晶粒尺寸的薄膜Poly-Si
贺贤土,院士,1962年浙江大学物理系理论物理专业毕业后进入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在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研究所工作。1986年至1987年底任美国马里兰大学高级访问学者。1988
期刊
会议
采用正交试验法,确定无铬酸电化学抛光液的组分浓度和抛光工艺。其抛光效果优于铬酸电化学抛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