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从性别操演理论,对美国当代女诗人琳达·帕斯坦(Linda Pastan)的诗歌《分数》进行主题性分析,旨在运用相关的女性理论对女性在当今社会所占的地位和角色扮演进行探讨。
【关键词】分数 性别操演 性别角色
一、引言
琳达·帕斯坦(Linda Pastan),美国当代重要女诗人,1932年生于纽约市一个犹太人家庭,毕业于著名的拉德克利夫学院(Radcliffe College),后在布兰德斯大学(Brandeis University)取得文学硕士学位。曾出版过《多雨之国的女王》(2006),《最后的叔叔》(2002),《狂欢之夜》(1998)等12本诗集,荣获多种诗歌奖项。1991至1995年间她任马里兰州桂冠诗人。她擅长写短诗,写作的主题主要是围绕家庭生活,家庭教育,女性经历,生老病死,失落的恐惧和人生的脆弱。而《分数》是她较为浅显易懂的一篇,本文将从性别操演理论对该诗歌的主题进行分析。
二、诗歌内容分析
诗歌的题目为《分数》,在诗歌中出现的3个人物:主人公的丈夫,主人公的儿子和女儿。这3个家庭成员都分别对主人公的表现做出了评价,都分别给主人公的表现进行打分。身为为人之妻,她不仅要满足丈夫的性需求,还要料理他日常生活。作为为人之母,她要照顾教育好孩子。丈夫对她的晚餐给与A,熨烫衣服“不完整”;儿子对她的评价一般,安慰到如果努力些可以做得更好;而作为同性的女儿只给了母亲一个合格的分数。总而言之,无论哪个角色她得到的评价也不过如此,平平而已。其实,在现实生活中打分的现象无处不在,如学生在学期末要给老师打分,上级要给下级打分,民众要给政府打分,比赛中评委要给选手打分,等等。所以打出来的分数在某种程度上衡量了一些行为,也成为了人们最为常用的一种评判标准。诗人将女性对家庭的贡献幽默地用打分来形容。女主人公犹如一个小学生,时时刻刻都要受到来自家长和老师的打分评价。然而在各种努力付出后得不到回报下,主人公已经厌倦了作为人妻,为人母的角色,因为家人的挑剔和指责让她觉得心疲力尽,付出的劳动得不到任何的认可和回报,她突然觉得她的一生都是在为别人做出无私的贡献,而忘记了自己的存在,忘记了自我价值的追求。在诗歌的最后,主人公发出了声讨,如果情况再这样下去,那么她决定罢工不干。
导致主人公萌发罢工不干的念头在于她对自身的角色产生了质疑,对女性的地位感到了愤愤不平。如果家人都对她的表现打了A,她可能就不会有罢工的意愿,而是更会甘心地为家人服务下去。这折射出现在女性的认可度还是基于家庭生活的成功。不管在工作上有多优越的表现,如果家庭生活处理不好,社会都将“不是个好女人”冠于女性头上。是什么导致了女性本身甚至社会都认为女性的角色就该是好妻子和好妈妈?是什么压力使得女性的定位如此?
三、性别角色和性别操演理论
劳拉-穆尔维认为在电影中,女性以影像形式出现,是“被人看的”,是被展示的对象,而男性则是“看”的承担者,因而占据观看的主动性。因此,观看者具有主动性和控制力,而被看者,即被展示的对象是被动的和弱势的。在诗歌中女主人公处于一种被动和弱势的状态,她的一举一动都受控于男性,就连唯一的女性同伴女儿都没有站在她的立场,她处于一种被孤立的状态。整首诗歌的调子都是很平平,透露出一种怨倦感,直到得到家庭成员反馈时女主人公才开始意识到为什么还要继续扮演这种惯常的角色。
性别操演理论是朱迪斯·巴特勒在《性别麻烦》中谈论的关键点。根据她的性别操演理论,性别不是一种存在而是一种行为;再者,性别身份的形成不是由人们可以随意掌控的,而是在不断一定的规范行为而形成的。都岚岚在“性别操演理论”里提到“性别身份的形成不是人们可以自由控制,有意为之的行为,而是在不断重复性别规范的过程中逐渐而成的,因而一定需要时间的演进。”女性在整个历史的长河里,大部分时间都是为家庭服务,这种重复性的服务在岁月的流淌中慢慢形成了女性的性别身份。女性的角色从一开始就受到了社会规范的影响,正如Salih所提到的“选择是一种社会性别,就是用重新组织的方式解释所接受的规范。不能算作是一种激进的创造行为,社会性别是以自己的方式更新一个人的文化历史的一个心照不宣的工程。它不是一个我们必须做的规范性的事情,二是我们已经而且一直在做的事情(Salih:47)。”
在诗歌中,主人公并没有被看成是一个有活力的存在者,而是一个物体而已,就像是考卷一样,样样都要考核,都要评分,完全没有考虑到个体的存在,简单地把一个人看成一个可以用分数来衡量的物体。完全失去了存在者的灵性。在女主人公的角色得不到应有的认可和赞赏时,她开始对自己习以为常的性别角色感到迷惑,开始质疑这样继续下去的意义。既然妻子也做不好,母亲也马虎,那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又在何处呢?家人的否定让她瞬间感到了对自我身份认识的焦虑,在各种否定意见下她开始惶恐和失去信心。
尽管女主人公在诗歌的最后说要不干了,语气也是埋怨中带有希望。“走着瞧,到时我罢工不干了!”这或许是她偶尔的抱怨,抱怨后还是希望丈夫和儿女可以看到她的成绩,可以肯定她。只要得到家人的认可,她还是很乐意和甘愿继续做下去。女主人公的主体形成是一个无尽的过程,就算她选择了罢工,出走,就像娜拉那样,也无法找到一个真正的主体。选择漂流,她的心将归何处?或者就像凯特·肖邦写的《一双袜子》里的萨默斯太太在给自我犒劳后最终还是不得于面对现实,希望列车能一直地开下去,不愿意回家承担起所谓的责任,该诗歌的女主人公在发出一声牢骚和抱怨中也面临着同样的困境,放弃与否,她自己也不知道。对整个自身的定位,她一直是依靠家人的意见和评价来建立的。一旦这个依靠体系崩溃,她就无法找到真正的自我价值。对自身的怀疑和生命的迷茫将会使她无法找到自我。
四、结语
在整个社会背景下,女性的地位和角色已经被固定和带上了枷锁。而要挣脱这个枷锁,获得真正的自由与这个社会对女性的宽容和谅解分不开,同时女性自身在寻求自我价值走不同的路时,也需要得到社会环境的认可和支持。所以,女性的性别角色与定位与社会的文化演变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和影响。朱迪斯·巴特勒提出的性别操演理论对于我们更好地挖掘女性思想和构造女性主题有着很重要的作用,这提醒了我们女性的主体地位对女性身份的建立的重要性。
【关键词】分数 性别操演 性别角色
一、引言
琳达·帕斯坦(Linda Pastan),美国当代重要女诗人,1932年生于纽约市一个犹太人家庭,毕业于著名的拉德克利夫学院(Radcliffe College),后在布兰德斯大学(Brandeis University)取得文学硕士学位。曾出版过《多雨之国的女王》(2006),《最后的叔叔》(2002),《狂欢之夜》(1998)等12本诗集,荣获多种诗歌奖项。1991至1995年间她任马里兰州桂冠诗人。她擅长写短诗,写作的主题主要是围绕家庭生活,家庭教育,女性经历,生老病死,失落的恐惧和人生的脆弱。而《分数》是她较为浅显易懂的一篇,本文将从性别操演理论对该诗歌的主题进行分析。
二、诗歌内容分析
诗歌的题目为《分数》,在诗歌中出现的3个人物:主人公的丈夫,主人公的儿子和女儿。这3个家庭成员都分别对主人公的表现做出了评价,都分别给主人公的表现进行打分。身为为人之妻,她不仅要满足丈夫的性需求,还要料理他日常生活。作为为人之母,她要照顾教育好孩子。丈夫对她的晚餐给与A,熨烫衣服“不完整”;儿子对她的评价一般,安慰到如果努力些可以做得更好;而作为同性的女儿只给了母亲一个合格的分数。总而言之,无论哪个角色她得到的评价也不过如此,平平而已。其实,在现实生活中打分的现象无处不在,如学生在学期末要给老师打分,上级要给下级打分,民众要给政府打分,比赛中评委要给选手打分,等等。所以打出来的分数在某种程度上衡量了一些行为,也成为了人们最为常用的一种评判标准。诗人将女性对家庭的贡献幽默地用打分来形容。女主人公犹如一个小学生,时时刻刻都要受到来自家长和老师的打分评价。然而在各种努力付出后得不到回报下,主人公已经厌倦了作为人妻,为人母的角色,因为家人的挑剔和指责让她觉得心疲力尽,付出的劳动得不到任何的认可和回报,她突然觉得她的一生都是在为别人做出无私的贡献,而忘记了自己的存在,忘记了自我价值的追求。在诗歌的最后,主人公发出了声讨,如果情况再这样下去,那么她决定罢工不干。
导致主人公萌发罢工不干的念头在于她对自身的角色产生了质疑,对女性的地位感到了愤愤不平。如果家人都对她的表现打了A,她可能就不会有罢工的意愿,而是更会甘心地为家人服务下去。这折射出现在女性的认可度还是基于家庭生活的成功。不管在工作上有多优越的表现,如果家庭生活处理不好,社会都将“不是个好女人”冠于女性头上。是什么导致了女性本身甚至社会都认为女性的角色就该是好妻子和好妈妈?是什么压力使得女性的定位如此?
三、性别角色和性别操演理论
劳拉-穆尔维认为在电影中,女性以影像形式出现,是“被人看的”,是被展示的对象,而男性则是“看”的承担者,因而占据观看的主动性。因此,观看者具有主动性和控制力,而被看者,即被展示的对象是被动的和弱势的。在诗歌中女主人公处于一种被动和弱势的状态,她的一举一动都受控于男性,就连唯一的女性同伴女儿都没有站在她的立场,她处于一种被孤立的状态。整首诗歌的调子都是很平平,透露出一种怨倦感,直到得到家庭成员反馈时女主人公才开始意识到为什么还要继续扮演这种惯常的角色。
性别操演理论是朱迪斯·巴特勒在《性别麻烦》中谈论的关键点。根据她的性别操演理论,性别不是一种存在而是一种行为;再者,性别身份的形成不是由人们可以随意掌控的,而是在不断一定的规范行为而形成的。都岚岚在“性别操演理论”里提到“性别身份的形成不是人们可以自由控制,有意为之的行为,而是在不断重复性别规范的过程中逐渐而成的,因而一定需要时间的演进。”女性在整个历史的长河里,大部分时间都是为家庭服务,这种重复性的服务在岁月的流淌中慢慢形成了女性的性别身份。女性的角色从一开始就受到了社会规范的影响,正如Salih所提到的“选择是一种社会性别,就是用重新组织的方式解释所接受的规范。不能算作是一种激进的创造行为,社会性别是以自己的方式更新一个人的文化历史的一个心照不宣的工程。它不是一个我们必须做的规范性的事情,二是我们已经而且一直在做的事情(Salih:47)。”
在诗歌中,主人公并没有被看成是一个有活力的存在者,而是一个物体而已,就像是考卷一样,样样都要考核,都要评分,完全没有考虑到个体的存在,简单地把一个人看成一个可以用分数来衡量的物体。完全失去了存在者的灵性。在女主人公的角色得不到应有的认可和赞赏时,她开始对自己习以为常的性别角色感到迷惑,开始质疑这样继续下去的意义。既然妻子也做不好,母亲也马虎,那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又在何处呢?家人的否定让她瞬间感到了对自我身份认识的焦虑,在各种否定意见下她开始惶恐和失去信心。
尽管女主人公在诗歌的最后说要不干了,语气也是埋怨中带有希望。“走着瞧,到时我罢工不干了!”这或许是她偶尔的抱怨,抱怨后还是希望丈夫和儿女可以看到她的成绩,可以肯定她。只要得到家人的认可,她还是很乐意和甘愿继续做下去。女主人公的主体形成是一个无尽的过程,就算她选择了罢工,出走,就像娜拉那样,也无法找到一个真正的主体。选择漂流,她的心将归何处?或者就像凯特·肖邦写的《一双袜子》里的萨默斯太太在给自我犒劳后最终还是不得于面对现实,希望列车能一直地开下去,不愿意回家承担起所谓的责任,该诗歌的女主人公在发出一声牢骚和抱怨中也面临着同样的困境,放弃与否,她自己也不知道。对整个自身的定位,她一直是依靠家人的意见和评价来建立的。一旦这个依靠体系崩溃,她就无法找到真正的自我价值。对自身的怀疑和生命的迷茫将会使她无法找到自我。
四、结语
在整个社会背景下,女性的地位和角色已经被固定和带上了枷锁。而要挣脱这个枷锁,获得真正的自由与这个社会对女性的宽容和谅解分不开,同时女性自身在寻求自我价值走不同的路时,也需要得到社会环境的认可和支持。所以,女性的性别角色与定位与社会的文化演变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和影响。朱迪斯·巴特勒提出的性别操演理论对于我们更好地挖掘女性思想和构造女性主题有着很重要的作用,这提醒了我们女性的主体地位对女性身份的建立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