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条件》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八年级下册第十章《相似图形》,本章是继图形的全等之后集中研究图形的形状的内容,是对图形全等内容的进一步拓宽和发展。
一、背景
数学学习是一个经历、体验、猜想、探索的过程。教师精彩的引导,将会使数学课堂充满刺激和乐趣,让学生体会到不一样的收获。在《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条件》的第一课时,我打破教材每节课一种判定方法的传统教法,对教材内容进行了整合:在探索条件的起始课上,通过教师引导、小组合作交流等手段,力图初探出三角形相似的所有方法。实践证明我很成功。
二、教学实录
师:你能说出全等三角形与相似三角形定义的异同点吗?
生:相同点:三个角都对应相等。不同点:三角形全等需要三边对应相等,而三角形相似需要三边对应成比例。
[点评:从学生已有的体验开始,从直观的和容易引起想象的问题出发,让数学背景包含在学生熟悉的事物和相关联的情景之中]
师: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至少需要那些条件呢?小组讨论一下,说说你们的想法
生1:一个角相等或者两个角相等或者三个角相等,可以吧?
生2:三边对应相等,也可以吧?
生3:两边对应成比例,一个角相等,可以吧?
生4:两角对应相等,夹边对应成比例和两角对应相等,一边对应成比例也有可能的?
……
[教师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不把结论过早的告诉学生,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做到多问多思,主动参与]
接下来,验证学生的猜想是否正确。学生在纸上画 和 ,使得 , , ,然后度量两个三角形的三边,看是否对应成比例。
生1:(在操作中发现)老师,我们组度量出来的线段的长度是近似的,所以对应边的比值计算出来也是近似的。
[学生在合作学习交流的过程中表达与倾听,使自己的想法更好的表达出来,还可以了解其他人对问题的理解]
生2:(通过作图、观察、比较、讨论)如果 , , ,则可以求出 , ,所以三个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是相似的。
生3:(讨论、交流)两个角可以,如果 , ,利用内角和就可以求出 。但是如果一个角相等,这样的三角形都不能确定,所以不相似。
师:(板书: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条件)判定1:两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
∵ ,
∴
[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动手活动,自主获取知识,验证结论,比较直观和形象,既加深了学生对结论的理解和记忆,又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同时也让学生意识到数学规律的发现离不开验证这一过程]
第二组呢?
生1:如果 ,则 , , ,那么 ∽ 。所以三边对应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是相似的。
师:两边对应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是否相似?
生2:(讨论、交流)不可以,因为这样的两个三角形是不好画的,也就无从比较了。
师:(板书)判定2:三边对应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相似。
∵
∴
[小组成员之间通过合作交流讨论,进一步对结论加深了理解,同时也激发了小组成员的集体荣誉感]
第三组呢?
生1: 我们设置了 ,当 ,可以度量出 和 的长度的近似值,得到 与 、 相等,且度量出 , ,所以 。两边对应成比例,且一个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
生2:(小组讨论,交流)如果是 或, ,则可以画出两种图形,所以两个三角形不一定相似。
(投影展示这个小组成员画的图形)
[借鉴前2个小组的讨论方式和结论,其他小组的同学也学会分情况讨论了,大大增强了学生对结论的理解,交流合作是重要的教学环节,]
生3:只有当 分别是 和 , 的夹角时,两个三角形才相似。两边对应成比例,且夹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
师: (板书)判定3:两边对应成比例,且夹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
∵ ,
∴
第四组呢?
生:我们组通过讨论,再根据第一组的结论发现,只要两个角相等,这两个三角形就相似了,跟三角形的边就没关系了,所以我们的猜想是不成立的。
[借鉴前3个小组的讨论方式和结论,其他小组的同学也学会用已有的结论去观察、探讨,进一步加深了对结论的理解,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能力]
师:通过交流合作,我们得到了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的条件。我们来做反馈练习。……
[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来小结本节课的知识,使学生悟出得出结论的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经验,使学生逐渐养成学习、总结的好习惯。]
三、课后反思
我们不应固守教教材,而应合理的整合教材,使其更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在提高课堂效率的同时又能使学生获得更好的学习数学的经验。
(一)对教学内容进行重组
教材分三节课分别学习三种判定方法,限定学生必须跟着教材和老师设定的路线去学习,限制了学生思维。本节课,我利用学生熟悉的“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的方法,通过类比的学习方法,让学生猜想三角形相似需要哪些条件,然后让每一个小组成员通过作图、度量,对自己组的猜想进行分类讨论,动手操作。每一个小组都对自己组的猜想进行了验证,然后全班交流,从而得到三角形相似的三个判定方法。这样,学生有足够的探究交流的时间,“经历探究的过程”,对三角形相似的条件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二)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猜想、验证、归纳
我做了一个大胆的尝试,让学生猜想出所有可能判定三角形相似的条件。从学生课堂上的反应来看,学生的参与意识很强。猜想三角形相似的条件时,回答问题踊跃;验证猜想时,每一个小组的讨论都非常热烈。小組的每一个成员都能积极的将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都想表现自己,希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认可。
数学教学,是方法和内容兼顾的教学,教学设计一定要紧扣课程标准,合理的整合教材,让学生体验发现创造的过程,感受到了学习数学的乐趣。
一、背景
数学学习是一个经历、体验、猜想、探索的过程。教师精彩的引导,将会使数学课堂充满刺激和乐趣,让学生体会到不一样的收获。在《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条件》的第一课时,我打破教材每节课一种判定方法的传统教法,对教材内容进行了整合:在探索条件的起始课上,通过教师引导、小组合作交流等手段,力图初探出三角形相似的所有方法。实践证明我很成功。
二、教学实录
师:你能说出全等三角形与相似三角形定义的异同点吗?
生:相同点:三个角都对应相等。不同点:三角形全等需要三边对应相等,而三角形相似需要三边对应成比例。
[点评:从学生已有的体验开始,从直观的和容易引起想象的问题出发,让数学背景包含在学生熟悉的事物和相关联的情景之中]
师: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至少需要那些条件呢?小组讨论一下,说说你们的想法
生1:一个角相等或者两个角相等或者三个角相等,可以吧?
生2:三边对应相等,也可以吧?
生3:两边对应成比例,一个角相等,可以吧?
生4:两角对应相等,夹边对应成比例和两角对应相等,一边对应成比例也有可能的?
……
[教师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不把结论过早的告诉学生,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做到多问多思,主动参与]
接下来,验证学生的猜想是否正确。学生在纸上画 和 ,使得 , , ,然后度量两个三角形的三边,看是否对应成比例。
生1:(在操作中发现)老师,我们组度量出来的线段的长度是近似的,所以对应边的比值计算出来也是近似的。
[学生在合作学习交流的过程中表达与倾听,使自己的想法更好的表达出来,还可以了解其他人对问题的理解]
生2:(通过作图、观察、比较、讨论)如果 , , ,则可以求出 , ,所以三个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是相似的。
生3:(讨论、交流)两个角可以,如果 , ,利用内角和就可以求出 。但是如果一个角相等,这样的三角形都不能确定,所以不相似。
师:(板书: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条件)判定1:两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
∵ ,
∴
[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动手活动,自主获取知识,验证结论,比较直观和形象,既加深了学生对结论的理解和记忆,又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同时也让学生意识到数学规律的发现离不开验证这一过程]
第二组呢?
生1:如果 ,则 , , ,那么 ∽ 。所以三边对应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是相似的。
师:两边对应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是否相似?
生2:(讨论、交流)不可以,因为这样的两个三角形是不好画的,也就无从比较了。
师:(板书)判定2:三边对应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相似。
∵
∴
[小组成员之间通过合作交流讨论,进一步对结论加深了理解,同时也激发了小组成员的集体荣誉感]
第三组呢?
生1: 我们设置了 ,当 ,可以度量出 和 的长度的近似值,得到 与 、 相等,且度量出 , ,所以 。两边对应成比例,且一个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
生2:(小组讨论,交流)如果是 或, ,则可以画出两种图形,所以两个三角形不一定相似。
(投影展示这个小组成员画的图形)
[借鉴前2个小组的讨论方式和结论,其他小组的同学也学会分情况讨论了,大大增强了学生对结论的理解,交流合作是重要的教学环节,]
生3:只有当 分别是 和 , 的夹角时,两个三角形才相似。两边对应成比例,且夹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
师: (板书)判定3:两边对应成比例,且夹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
∵ ,
∴
第四组呢?
生:我们组通过讨论,再根据第一组的结论发现,只要两个角相等,这两个三角形就相似了,跟三角形的边就没关系了,所以我们的猜想是不成立的。
[借鉴前3个小组的讨论方式和结论,其他小组的同学也学会用已有的结论去观察、探讨,进一步加深了对结论的理解,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能力]
师:通过交流合作,我们得到了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的条件。我们来做反馈练习。……
[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来小结本节课的知识,使学生悟出得出结论的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经验,使学生逐渐养成学习、总结的好习惯。]
三、课后反思
我们不应固守教教材,而应合理的整合教材,使其更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在提高课堂效率的同时又能使学生获得更好的学习数学的经验。
(一)对教学内容进行重组
教材分三节课分别学习三种判定方法,限定学生必须跟着教材和老师设定的路线去学习,限制了学生思维。本节课,我利用学生熟悉的“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的方法,通过类比的学习方法,让学生猜想三角形相似需要哪些条件,然后让每一个小组成员通过作图、度量,对自己组的猜想进行分类讨论,动手操作。每一个小组都对自己组的猜想进行了验证,然后全班交流,从而得到三角形相似的三个判定方法。这样,学生有足够的探究交流的时间,“经历探究的过程”,对三角形相似的条件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二)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猜想、验证、归纳
我做了一个大胆的尝试,让学生猜想出所有可能判定三角形相似的条件。从学生课堂上的反应来看,学生的参与意识很强。猜想三角形相似的条件时,回答问题踊跃;验证猜想时,每一个小组的讨论都非常热烈。小組的每一个成员都能积极的将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都想表现自己,希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认可。
数学教学,是方法和内容兼顾的教学,教学设计一定要紧扣课程标准,合理的整合教材,让学生体验发现创造的过程,感受到了学习数学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