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珙县作为总人口达43.2万的农业大县,2016年无集体经济收入的村有168个,其中贫困村就占了35个。如何增强村级党组织的凝聚力,实现村富民强?
自2016年以来,珙县把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作为提升党组织组织力的重要抓手,通过集中攻坚、多措并举,今年已全面消除集体经济“空壳村”,有效解决了村级党组织“无钱办事”的难题,并助力地方经济发展和老百姓持续增收。
近日,记者走访了解了珙县的3个村,近距离观察它们结合自身实际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不同路径。
“我们村的特色产业越来越壮大,我对发展集体经济很有信心。”珙县上罗镇代家村党支部书记史进洪说。地处乌蒙山区的代家村,距离县城72公里,无区位、无资源、无产业优势,在上个世纪是一个有名的“贫困村”“光棍村”。
为改变这一现状,2001年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后,史进洪率领村“两委”班子苦干实干,发展园林花卉特色产业,把代家村变成了如今远近闻名的“富裕村”“花园村”。
走进村子,记者看到,在许多村民的房前屋后、田间地头栽满了红叶石兰、紫薇、红花丹桂等价值不菲的林木。
“我们村有点偏远,自然资源也有限,以花木为载体带领村民致富是充分考虑和利用了我们村的良好资源。”史进洪介绍,现在很多村民都选择在家门口种花卉林木,“就红花丹桂一个品种,如今一棵就能卖到上千元。现在的代家村,家家都是老板、户户都有车,年轻人都不外出打工了,邻村人争着要嫁进来”。
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代家村大力推行“党支部+专合社+公司+农户”产业发展模式,先后组建群兴花木专合社、园林绿化工程公司,注册乌蒙山盆景商标。“2014年,当时村集体全额出资50万元组建了村办企业,承接园林设计、绿化、管护工程和乌蒙山盆景销售等业务,并在公司章程中明确规定每年从公司纯利润中提取20%作为集体留存。”史进洪说。
为更高质量发展村花卉林木特色产业,代家村还多次组织党员干部到成都、泸州等地考察市场、学技术、作论证,找准特色花卉苗木种植项目。经过15年的发展,全村91%的土地种上了花卉苗木,88%的村民当上了老板。2017年人均纯收入从10年前的1574元提升到21555元,集体经济收入57.55万元,今年预计集体经济收入将达67万元。
玉和苗族乡的海拔高度平均在850米—1050米之间,非常适合茶叶的种植。种茶是当地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
“以前由于交通不便,技术不到位,买家不稳定等原因,导致茶叶的产值低,每亩只能挣一千多元,收入太低让村民渐渐失去了种茶的信心。”玉和苗族乡党委副书记曾洪亮介绍。
2014年,珙县“幸福茶农”专业合作社在国有企业四川省鹿鸣茶业有限公司的支持下正式成立,目前有社员480户,产业辐射带动茶农196户,入股贫困户404户1600人,拥有茶叶基地面积3500亩,联建带动发展茶园面积3.8万亩。
“专合社成立后,单个农民变成了‘组织农民’,茶叶生产的组织化水平明显提升。”专合社理事长田洪介绍,2015年专合社成立了珙县“幸福茶农讲习所”,邀请全国著名专家和教授,针对鲜叶采摘、病虫害防治、标准化茶园建园等技能,常年为专合社的农民进行技术培训和辅导,帮助茶农学习和掌握生产技能。
玉和苗族乡青龙村村民张德龙是“幸福茶农”专合社的受益者之一。他兴奋地说:“以前种茶叶,因缺乏技术指导,每年的收入和产量都不太稳定,入股合作社后,专家的指导给我们带来了增收的希望。”
为确保农户再次增收,“幸福茶农”专合社与茶农还签订合同,按市场行情保底收购鲜叶。订单农户在完成当年任务量的同时,根据亩产优质鲜叶贡献率测算,实行二次效益返还。张德龙回忆说,自己当年通过交售鲜叶就收入了近3万元。
如今,随着茶叶产量的增加,越来越多茶农的腰包跟着鼓了起来。而龙头企业鹿鸣茶业有限公司的加入也为专合社发展和茶农增收致富注入了一剂“强心剂”。据了解,专合社正在探索贫困户扶贫理财收益模式,由建档立卡贫困户自愿申请3万元—5万元三年期扶贫小额贷款并将资金转借鹿鸣公司,贷款资金实行封闭运行,由鹿鸣公司在县农商行为贷款提供反担保。
“幸福茶农专业合作社还将财政补助的300万元扶贫专项资金进行股权量化,确保每位贫困户获取6%年度红利,贫困户所在村获取2%年度红利,通过产业发展解决非贫困村贫困户的脱贫和贫困村无集体经济难题。”珙县县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说。
2017年,珙县开始探索开展异地联结助发展模式,旨在通过“强村带弱村”来消除“集体经济空白村”。
“几年前,我们村产业发展主要以矿产开发为主。但近年来由于淘汰落后产能,村里挣钱的机会越来越少,大量年轻人选择外出务工,村集体经济渐渐从有变无。2017年,集体经济几乎为零。”巡场镇金沙村党支部书记高升军说。
2016年,广东温氏集团投资8亿元,打造年出栏50万头生猪一体化建设项目落户珙县。按照规划,项目将在珙县建设500个标准化家庭牧场。2017年11月,温氏集团在与金沙村相距8公里的德窝村率先成立了永春家庭牧场,建立起一个年出栏约3000头生猪的标准化牧场,“预计每年可保底分红2万元左右,其中入股的金沙村每年保底分红近4000元。”德窝村第一書记王庆东介绍。
金沙村何以分红?原来,珙县针对部分缺乏资源优势、经济基础和人才支撑,不能形成长期稳定的村级集体经济增长点的薄弱村,探索开展村级集体经济异地合作发展模式,让村集体从狭隘的空间走出来,在异地优势产业中占有股份、获得收益。
“家庭牧场以村民和村集体入股的形式开办。入股的包括德窝村、金沙村等4个村集体。在生猪项目中,金沙村以资金入股家庭牧场,从而每年获取固定的分红。”珙县县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珙县在建的100余个家庭牧场,已经帮助近40个行政村消除了集体经济空白。”
今年,珙县共整合各薄弱村村级资金和县级扶持补助资金190余万元。除家庭牧场这种异地联结模式外,珙县还通过异地投资光伏发电项目、发展“林、料、畜”一体化的构树产业、商品鹅养殖等,覆盖消除34个集体经济“空壳村”,确保了所有行政村均有长期稳定的收入来源。
目前,全县243个行政村集体经济积累总量近1000万元。其中,集体经济收入达2万元以上的129个,5万元以上的37个,20万元以上的10个。(责编:余娜)
自2016年以来,珙县把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作为提升党组织组织力的重要抓手,通过集中攻坚、多措并举,今年已全面消除集体经济“空壳村”,有效解决了村级党组织“无钱办事”的难题,并助力地方经济发展和老百姓持续增收。
近日,记者走访了解了珙县的3个村,近距离观察它们结合自身实际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不同路径。
“量体裁衣”培育特色产业
“我们村的特色产业越来越壮大,我对发展集体经济很有信心。”珙县上罗镇代家村党支部书记史进洪说。地处乌蒙山区的代家村,距离县城72公里,无区位、无资源、无产业优势,在上个世纪是一个有名的“贫困村”“光棍村”。
为改变这一现状,2001年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后,史进洪率领村“两委”班子苦干实干,发展园林花卉特色产业,把代家村变成了如今远近闻名的“富裕村”“花园村”。
走进村子,记者看到,在许多村民的房前屋后、田间地头栽满了红叶石兰、紫薇、红花丹桂等价值不菲的林木。
“我们村有点偏远,自然资源也有限,以花木为载体带领村民致富是充分考虑和利用了我们村的良好资源。”史进洪介绍,现在很多村民都选择在家门口种花卉林木,“就红花丹桂一个品种,如今一棵就能卖到上千元。现在的代家村,家家都是老板、户户都有车,年轻人都不外出打工了,邻村人争着要嫁进来”。
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代家村大力推行“党支部+专合社+公司+农户”产业发展模式,先后组建群兴花木专合社、园林绿化工程公司,注册乌蒙山盆景商标。“2014年,当时村集体全额出资50万元组建了村办企业,承接园林设计、绿化、管护工程和乌蒙山盆景销售等业务,并在公司章程中明确规定每年从公司纯利润中提取20%作为集体留存。”史进洪说。
为更高质量发展村花卉林木特色产业,代家村还多次组织党员干部到成都、泸州等地考察市场、学技术、作论证,找准特色花卉苗木种植项目。经过15年的发展,全村91%的土地种上了花卉苗木,88%的村民当上了老板。2017年人均纯收入从10年前的1574元提升到21555元,集体经济收入57.55万元,今年预计集体经济收入将达67万元。
“龙头带动”抵御市场风险
玉和苗族乡的海拔高度平均在850米—1050米之间,非常适合茶叶的种植。种茶是当地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
“以前由于交通不便,技术不到位,买家不稳定等原因,导致茶叶的产值低,每亩只能挣一千多元,收入太低让村民渐渐失去了种茶的信心。”玉和苗族乡党委副书记曾洪亮介绍。
2014年,珙县“幸福茶农”专业合作社在国有企业四川省鹿鸣茶业有限公司的支持下正式成立,目前有社员480户,产业辐射带动茶农196户,入股贫困户404户1600人,拥有茶叶基地面积3500亩,联建带动发展茶园面积3.8万亩。
“专合社成立后,单个农民变成了‘组织农民’,茶叶生产的组织化水平明显提升。”专合社理事长田洪介绍,2015年专合社成立了珙县“幸福茶农讲习所”,邀请全国著名专家和教授,针对鲜叶采摘、病虫害防治、标准化茶园建园等技能,常年为专合社的农民进行技术培训和辅导,帮助茶农学习和掌握生产技能。
玉和苗族乡青龙村村民张德龙是“幸福茶农”专合社的受益者之一。他兴奋地说:“以前种茶叶,因缺乏技术指导,每年的收入和产量都不太稳定,入股合作社后,专家的指导给我们带来了增收的希望。”
为确保农户再次增收,“幸福茶农”专合社与茶农还签订合同,按市场行情保底收购鲜叶。订单农户在完成当年任务量的同时,根据亩产优质鲜叶贡献率测算,实行二次效益返还。张德龙回忆说,自己当年通过交售鲜叶就收入了近3万元。
如今,随着茶叶产量的增加,越来越多茶农的腰包跟着鼓了起来。而龙头企业鹿鸣茶业有限公司的加入也为专合社发展和茶农增收致富注入了一剂“强心剂”。据了解,专合社正在探索贫困户扶贫理财收益模式,由建档立卡贫困户自愿申请3万元—5万元三年期扶贫小额贷款并将资金转借鹿鸣公司,贷款资金实行封闭运行,由鹿鸣公司在县农商行为贷款提供反担保。
“幸福茶农专业合作社还将财政补助的300万元扶贫专项资金进行股权量化,确保每位贫困户获取6%年度红利,贫困户所在村获取2%年度红利,通过产业发展解决非贫困村贫困户的脱贫和贫困村无集体经济难题。”珙县县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说。
“异地联结”打破制约瓶颈
2017年,珙县开始探索开展异地联结助发展模式,旨在通过“强村带弱村”来消除“集体经济空白村”。
“几年前,我们村产业发展主要以矿产开发为主。但近年来由于淘汰落后产能,村里挣钱的机会越来越少,大量年轻人选择外出务工,村集体经济渐渐从有变无。2017年,集体经济几乎为零。”巡场镇金沙村党支部书记高升军说。
2016年,广东温氏集团投资8亿元,打造年出栏50万头生猪一体化建设项目落户珙县。按照规划,项目将在珙县建设500个标准化家庭牧场。2017年11月,温氏集团在与金沙村相距8公里的德窝村率先成立了永春家庭牧场,建立起一个年出栏约3000头生猪的标准化牧场,“预计每年可保底分红2万元左右,其中入股的金沙村每年保底分红近4000元。”德窝村第一書记王庆东介绍。
金沙村何以分红?原来,珙县针对部分缺乏资源优势、经济基础和人才支撑,不能形成长期稳定的村级集体经济增长点的薄弱村,探索开展村级集体经济异地合作发展模式,让村集体从狭隘的空间走出来,在异地优势产业中占有股份、获得收益。
“家庭牧场以村民和村集体入股的形式开办。入股的包括德窝村、金沙村等4个村集体。在生猪项目中,金沙村以资金入股家庭牧场,从而每年获取固定的分红。”珙县县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珙县在建的100余个家庭牧场,已经帮助近40个行政村消除了集体经济空白。”
今年,珙县共整合各薄弱村村级资金和县级扶持补助资金190余万元。除家庭牧场这种异地联结模式外,珙县还通过异地投资光伏发电项目、发展“林、料、畜”一体化的构树产业、商品鹅养殖等,覆盖消除34个集体经济“空壳村”,确保了所有行政村均有长期稳定的收入来源。
目前,全县243个行政村集体经济积累总量近1000万元。其中,集体经济收入达2万元以上的129个,5万元以上的37个,20万元以上的10个。(责编:余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