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未来,人工智能会不会超过人类,甚至替代人类?”或许很多人都会有和我一样的疑问。当这个疑问摆在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的赵晓光研究员面前时,她的回答简单而肯定:“人类对自己智能的研究尚处在初级阶段,很多关键技术还没有得到解决。人工智能只是一种工具、一种手段,它的存在主要是把人类从艰苦、危险、繁重的工作中解脱出来,从而得到更好的生活。”
对同一事物,不同学科之间果真存在不同的认知,连思路也大相径庭。就如同沟通这件事,因为从事编辑工作,我更愿意面对面的交流,纵然媒介不断变化,交流已变得随时、随地、随性,获知的信息只有在面对面时才有可能达到全面与生动。而对赵晓光来说,当“工业自动化”、“智能机器人”、“人工智能”等领域的课题摆在面前,代码、程序和数据代替了语言,虽然读不到对方的表情和动作,一些基础性原理或结构也从未变过,但在这看似无言的对话中包含着对抗、较量与征服,比面对面的交流还要复杂、跌宕。
技术科学的研究领域里,人是绝对的主导而非真正的主宰,大千世界奥妙万千,人类了解并掌握的,只是很有限的一部分,所以我从赵晓光身上,读到了许多科研工作者都具备的严谨、谦虚和真诚。除此之外,她还拥有几分人文学科学者的热忱情怀,特别是对社会、民生问题的关注,她一直希望通过自己掌握的知识去推动社会发展和变化,“无论是哪种科学,都致力于让人的生活变得更好。”
一语点醒梦中人。多数时候,一段文字抑或一项技术发明,虽然它于外在形态的呈现上完全是迥异的,内在确实关乎人的需求与想往,“往好的方向尽己所能,哪怕前进只是一小步”,赵晓光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
没有调研,就没有发言权
2003年年初,赵晓光正在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复杂系统与智能科学实验室做博士后,春节的迎春晚会上,她结识了几位来自中国民主建国会的表演艺术家。在老会员的推荐下,她于2003年5月加入中国民主建国会,成为了一名民建会员。
十六年稍纵即逝,如今的赵晓光已经是北京市政协委员、海淀区政协常委、民建中央科教专委会副主任、民建北京市委委员、民建海淀区委副主委。如果说加入民建之初,赵晓光对人民政协的理解还停留在书本上写的“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这“十六字方针”上,伴随参政议政程度不断深入、活动经验累积越来越多,以及自身学术研究的不断推进,她逐渐意识到作为一名政协委员,应当从人们迫切的需求出发,以亲身的经历和感知入手,让每一条社情民意、每一项提案落到实处,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民建中科院支部于1988年成立,在职员工与退休员工分属两个不同的支部,赵晓光加入民建后,在职的会员共有六人;这六人中,赵晓光的年龄最小。年轻便是优势,赵晓光以極强的号召力和凝聚力组织各项活动,会员们定期探讨社会热点问题以及近期工作重点,在实践中不断学习、总结、提高,到了2006年,她开始尝试撰写社情民意信息,并参与到一些课题的调研中来。
2006年,很多学生因为迷恋电子游戏染上了网瘾,甚至有北京大学的学生因为玩电子游戏辍学,这让赵晓光意识到规范网络管理的重要性,她根据自己的想法提出几项建议,形成了第一篇社情民意信息,提交到有关部门。没想到2006年年底,海淀区委统战部及相关部门对这条社情民意信息都很重视,均进行了回复。赵晓光回忆:“其实第一篇社情民意信息写得很直白,说的都是我内心实在的感受,能够得到回复,说明有人注意并且很重视这个问题。这些年来我们也可以清楚地看到,政府对网络及网络信息的监管一直在加强,可见很多政协委员都很关注这个问题,不断有更完善的提案形成。”
而第一次参与课题调研时,赵晓光将关注的重点集中在中科院科研成果的转化上。中科院所处的中关村已有四十年的发展历史,是中国科技发展的一块“高地”,中科院又是这块高地上的一面“旗帜”,加之海淀区集中了一大批领先的科研院所与教育资源,怎样让中科院的科技成果服务于海淀区的发展?这是重点,也是难点。在民建海淀区委的支持下,支部会员做了许多调研工作,但由于经验上的匮乏,最后的结果“并不那么理想”。但这次参与课题调研的经历让赵晓光意识到许多问题并不是花一年或者几年就能解决的,伴随时间推移,新情况的不断出现,很多问题会变得尖锐,这就要求调研要实时跟进、与时俱进,这和学术研究是一样的道理。
受老会员“自带干粮”、不计报酬参政议政精神的感召,也得益于民建中科院支部对年轻会员的扶持与提携,赵晓光得以有机会参与到民建海淀区委的工作中去,运用自身所学为区委的重点关注课题提供理论上的支撑。2008年,民建海淀区委将当年的调研课题定在了养老问题上。当时赵晓光正在进行养老机器人的技术攻关与研发,2005年便对日本、欧美进行过调研,她拿出调研时掌握的相关数据,以及日本家庭养老应用的各项先进技术,以翔实的案例使调研课题的素材得到了拓展,同时也为海淀区养老政策及举措的制订提供了可资参考的依据。
“理论研究是有‘后劲儿’的,在我看来先于产业发展最少二十年,故而不能忽视理论研究的价值与作用。”在学术研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的同时,赵晓光也将做学问时的理念、态度和方法用到撰写社情民意信息、参与相关课题的研讨和论证上来,“看似是‘纸上谈兵’,却绝不止于纸,必须要把想法想在前头、列在前头,让理论先行,才能让具体实践朝着正确的方向行稳致远。”
功成不必在我
2011年民建海淀区委改选时,原本要去组织委员会任副主任的赵晓光最后被安排到参政议政专委会任主任,初来乍到,赵晓光翻阅了前几年参政议政调研成果,最多的一年有八项课题;拿着上一届参政议政专委会的人员名单,她开始了新一届专委会的组织工作。
上一届参政议政专委会的三十五名成员中,因种种原因只有十七人能继续参与课题调研,这给“新官上任”的赵晓光浇了一盆冷水。怎样调动会员的积极性和凝聚力,让更多新鲜血液、特别是有丰富专业知识背景的年轻人参与到民建海淀区委参政议政的工作中来,成为摆在她面前亟待解决的难题。号召身边的好友加入到专委会的行列中来,使得参政议政专委会雏形初具,但赵晓光也深知:想要让专委会能够良性运转,持续发展,还需要建立一套与之相配套的制度作为依托和保障。
在老会员的帮助与指导下,赵晓光选择从三方面入手来解决问题:其一是推動参政议政专委会的工作规范化,力求所做有依据、可参照,如此才能在操作过程中避免纰漏和失误。为此她借鉴了科研项目的管理制度,对每项调研课题的立项、跟踪、考核、结题等流程进一步细化,从而在保护会员参政议政热情的同时提升课题调研的质量和效果;其二是建立“专家库”制度,由于参政议政专委会的容量是有限的,无法涵盖所有专业,各行业专家的加入使得专委会的人数在无形中得到了几何倍数的扩大——群策群力,自然能办更多事,解决更多问题;其三是与海淀区委统战部及海淀区的相关职能部门加强联络,让政府能够参与到专委会组织的各项活动中来,对相关建议作出评估和指导,看看能否将构想真正落到实处。
三项举措的施行,使得参政议政专委会的各项工作顺利、高效推进,调研课题的数量与质量双双提高。2011年当年,调研课题结题数达到十七项,2012年,调研课题结题数增加到二十八项。赵晓光说:“短短五年时间里,参政议政专委会的专家和海淀区会员共完成调研报告九十八篇,其中转化为区政协大会发言五篇,议政会发言五篇,政协提案十二篇。通过参政议政和课题调研,更多会员的积极性被调动了起来,从而更好地理解了参政议政、学会参政议政。”
2014年起,赵晓光担任民建海淀区副主委。得益于良好的制度保障和运行机制,海淀区民建会员认真履职、建言献策,2015年至2019年,区委参政议政调研课题数量持续增加,参与调研工作的会员达三百多人。
在学术道路上攻坚多年,赵晓光深谙“独木难成林”的道理,课题调研看似简单、实际繁琐,有时需要很长时间甚至是几代人的不懈努力才能达成目标,所以她一直认为参与其中的每一个人都应该抱有“成功不必在我”的心态,要借助集体的智慧、通过团队协作找到破解问题的钥匙,哪怕得不到完美的结果,抑或说无法直接影响结果,其实也在为成功奠基。
一线思维,俯下身
在2016年担任海淀区政协常委、2017年担任北京市政协委员以后,赵晓光明显感到身上的担子重了。她认识到自己提的每一项建议,写的每一条社情民意、每一项提案,都需要体现关切,找准要点。为此她花了大量时间下到基层,倾听一线企业和工人之声。
这三年参加海淀两会时,赵晓光的提案都与自己的本职工作密切相关。特别是2019年,她通过多方调研和走访,发现许多规模较小的科技公司都委托代账公司完成记账、报税等工作,无论是在财务流程还是财务管理上,都存在不小的漏洞;如果公司发展壮大以后想要申请政府资助,做大课题、大项目的时候,经常会在财务问题上卡壳。此外,政府在科技服务与政策落地方面与许多企业亟待解决的“痛点”和“难点”缺乏联系,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方面有待推进,高校、科研机构人员的创业渠道也需要拓展。为此,赵晓光提交了一份政协提案,对上述问题的成因进行了分析,并结合自己的调研成果为政府建言献策。这份提案得到了海淀区政协的重视,中关村科技园区海淀园与她多次协商、沟通,并对相关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逐条回复。在北京两会上,赵晓光也针对减轻企业负担、减税降费提出了相关提案,将她在基层发现的一些问题反馈上去。
科研成果转化依旧是赵晓光关注的重点,她认为应当从政策和个人两个层面入手,鼓励科研成果与市场进行对接,尤其是要与海淀区的科技企业开展合作,从而更好地助力海淀区科技发展与经济建设。伴随社会对人工智能的密切关注,“人工智能产业”在近年来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作为“人工智能产业”布局最集中的区域,海淀区集合了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及中国科学院等全国顶尖的科研资源,赵晓光一直致力于推动海淀区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利用政协提案、课题调研、议政会等多种途径为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奔走发声:“无论是传统制造业还是先进制造业,都是一个国家硬实力的重要体现,其作用不言而喻。这就需要科研院所与学校形成合力,推出更多的专业人才,培育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
除了自己熟知的领域,赵晓光还十分关心人的心理建设问题。2019年1月,北京市西城区某一小学发生了一起学生受伤害事件,校工因年龄偏大劳务派遣合同被终止进而发泄不满情绪,这让赵晓光深切地感受到从政府层面提供心理服务的迫切。在2019年的政协北京市第十三届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上,她提交了一份由政府组建公益心理平台的提案,建议集合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等在心理学研究上较为突出的力量,为有心理服务需求的社会群体开展公益、实名的心理咨询与辅导,从而避免一些惨剧的发生,与此同时也为科研工作积累样本素材,将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
赵晓光对此深有感触:“纾解心理问题,需要沟通与倾听,其实做政协委员也是同样的道理,只有坚持‘一线思维’,下到基层俯身倾听,才能听到民之所急、民之所需、民之所呼,才不负政协委员的职责与使命。”
所做甚微,愿尽全力
除了参与科研工作和各项调研活动,赵晓光将很多业余时间都用在了去大中小学校做科普教育的工作上,她第一次参加科普活动是在2014年。当时中国科学院有一支科普讲解团,由退休和在职的专家学者自发组成,智能机器人虽已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但讲解团中并没有研究人工智能领域的讲师,赵晓光对此很感兴趣,经过两轮试讲,成为了讲解团的一员。虽然每次活动仅有两个小时,讲授的内容也较为片面,但在她看来,这项工作对年轻人爱科学、学科学所起到的作用“不可小觑”:“许多人对于科学的认知仅停留在科幻小说上,我所做的,是告诉大家科学研究其实是很艰难的过程,需要克服许多困难,迷惘与欢乐相伴,会有另类的趣味。”
或许在“另类的趣味背后”,反映出的是应当大力鼓励年轻人创新、创造。人在成长过程中,小学阶段的想象力最为丰富,而后伴随年龄的增长,尤其是面对应试教育的压力,初中阶段和高中阶段的教育已經不允许学生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创新性思考中,实践经验的缺乏,限制了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这种缺失,很难通过高等教育来弥补和重塑。纵然教育现状在短时间内无法改观,赵晓光还是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哪怕是助推很微小的改变。
科研工作何尝不是如此?赵晓光用了一句颇“文艺”的话来形容:“如果爱,就全力去追求。”面对科学的未知领域,所做唯有不断付出,不断尝试、甚至是“试错”。走到死胡同里了,不妨换一种思路;结果不尽如人意,不妨汲取更多已知的“可能”。“交学费”是从事科研工作的常态。正因“十之八九不如意”,所以每一个微小的进步,都值得欢呼与喝彩。
社会前行的脚步越来越快,科技发展也进入了前所未有的高速阶段,在这个过程中,肯定会出现许多不与之相符的小问题和小障碍,需要有人及时提出,相关方马上补位,从而让社会运行得更规范、更顺畅,每个人的生活更快乐、更幸福。所以为了这个美好的未来,每个人都该拿好手中的接力棒,尽全力跑好属于自己的那一棒,哪怕这段路只是漫长征途上的一个圆点……
链接:
赵晓光,博士,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兼任“与人共融的智能机器人感知与控制北京市工程实验室”主任。她致力于机器人学、智能控制、人工智能、先进机器人系统的理论研究与工程实践工作,近年来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一百余篇,授权发明专利三十余项,其他专利和软件著作权二十余项。作为课题负责人,她承担了国家、省市、企业委托等各类科研项目四十余项,研究成果荣获机械工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二等奖。